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_第1页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_第2页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_第3页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_第4页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唯曹操的形象最为复杂。曹操是其中唯有能够集政治、军事、文学等诸般成就于一身者。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政治家和军事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具有多疑奸诈,玩弄权术;骄盈自满,过于轻敌等诸多缺点。我们应当认识到《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具有发展性、矛盾性、多面性、和谐性等特点。曹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既符合艺术真实,又符合生活真实,乃至历史真实。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复杂性原因分析[正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作者罗贯中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等一个个鲜活形象的塑造无不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观这些英雄人物,争议最大,性格最为复杂,且能够集政治、军事、文学等诸般成就于一身者,唯有曹操一人而已。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玩弄权术。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因此,在反复阅读了《三国演义》原著,并结合部分学者对曹操形象的研究,笔者就对罗贯中笔下曹操形象进行分析,并尝试探索在罗贯中笔下产生曹操这一一、《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一)乱世之奸雄曹操是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罗贯中也在作品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奸的一面。那么,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又是怎么刻画曹操这位颇受世人争议的“奸雄”形象的呢?1、奸诈狡猾,玩弄权术《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曹操的出场就这样写到: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忽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1]。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了极深的心计,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奸诈之才能令人感慨,如此事例如杀王屋、“割发权代首”等。2、生性多疑,滥杀无辜曹操他的多疑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能体现出曹操多疑的例子莫过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了。《三国演义》第四回有写到: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何如?”[2]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3]当猜测到某人有颠覆政权的行为或者哪怕仅仅是一丝意念,曹操总是杀人不眨眼,不曾有过片刻的犹豫,严格按照“罚不逾时”的古令,在第一时间先下手为强。此外,为了自家性命的安全,他常常也会或事急从权,或巧生变诈,杀人于无形之中。如此多疑和霸道让人汗颜!曹操骄盈自满过于轻敌的缺点在赤壁之战中表现最为明显:曹操的部队总数应该是孙刘联军总数的几倍以上。而且新降荆州,士气正旺。而荆州新降的将士,以文聘为首,都意欲沙场建功,其战斗力也不弱。如果此时曹操以荆州的部队来对抗江东的水军,而自己则率领精锐进攻夏口,则击溃刘备应该很有希望。但这次曹操因骄纵轻敌却没有采取这样的战术:对联军中较弱的刘备,曹操可能仅仅是派出一支部队去监视,而并不进攻,而将进攻的主要方向指向了联军中较强的一部分:孙权部队。曹操在和孙权部队的对抗中,他又因轻敌舍弃了利用陆军骑兵战斗力强的优势,陆军在水军掩护下强行登陆,而后沿袭孙权部队后方的战术,却在江面上和江东的水军对峙,即使是水军和江东交战不利的情况下,曹操也仍然没有调整其战术,这样,曹操相对于江东陆军的优势就完全没有得到发挥,他实际上是用部队中最薄弱的一部分和孙权部队最为精锐的一部分相抗,成了赛马的齐王。最终,在孙刘两家的夹击下一败涂地。他也曾因慢待张松而坐失西川。曹操骄傲自大,过于轻敌的思想也使其收挫不少。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一世。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马腾父子三人被诱杀;伏完等“为国捐生”;耿纪、韦晃等“五臣死节”。曹操“名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时期,他们便开始骄傲自满,追求起声色犬马和个人享乐来,即使是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权势欲的曹操也不例外。曹操进宛城,见张济妻美,不惜用甜言蜜语来打动她,“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灭族也”[4]。并许以还都后扶为正室,每日与之取乐,不思归期。其实张绣之降在此事之前,全与张济妻无涉;曹操本以“妓女”视之,岂有扶为正室之理。以曹操当时的地位,对阶下一个弱得意满时,个人的骄横无比和刚愎自用便显露无余,“宴长江赤壁赋诗”,刘馥只不“手起一槊,刺死刘馥”。曹操还在漳河之上修建壮丽无比的铜雀台,并“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供自己晚年享乐。曹操嫉贤妒能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斩杀杨修”。杨修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罗贯中有写到:曹操在门上写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盖上写“一合酥”三字、梦中杀近侍、曹丕曹植兄弟争宠斗智等,都被杨修一一识破,曹操虽然在表面上对杨修“称美”、“嘻笑”,但在内心深处却“甚忌之”,最后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寻了个“乱我军心”的借口,将杨修斩杀了事。可叹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糊里糊涂地成了曹操嫉贤妒能的牺牲品。(二)治世之能臣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的一面,但更有“雄”的一面,他的胸怀宽广,他的诚挚更能令人赞叹。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政治家曹操董卓进京独揽朝纲后,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文武百官处境狼狈。然就在满朝公卿相聚一堂,谈虎色变“尽皆掩面而哭”之际,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5]此时的曹操还仅为骁骑校尉。他谋刺董卓,其行动果敢而又鲁莽。虽然结果失败了,但在谋刺过程,却不由人赞叹他有勇有谋,曹操抽出宝刀拿在手中正要行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盟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会盟讨卓几节,写得有声有色,其阵容,其声势都相观。令人不得不赞赏的是,这次联合行动虽由曹操发起,但他却真心诚意推举当时实力最强的袁绍做盟主,自己却呼前跑后,甘愿充当联络员之类的角色。他一面尽有节的斗争,以促进讨卓运动的进展。可惜袁绍及各诸侯各怀异心,按兵不动,“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6]。终于坐失乘胜追击董卓进入洛阳的良机,“竖子不足与谋!”[7]这便是他取得的教训。在其过程中,曹操清楚地认识到:袁绍之徒不过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8]的疥癣之徒,决不能把安邦定国的大计寄托在这伙人身上,于是他打消了对大军阀们的幻想,这也是曹操消灭群雄,削平海内,统一北方壮举的起点。古人讲“登高一呼,天下云集”,不管曹操身份多么卑微,但他这登高一呼,己显示出他的英雄气概和气魄。间福将”[9],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携手共入”,“先拜于地”。[10]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对投诚自己的布衣谋士尚且如此,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后,曹操待之甚厚,不但赐与府第给关羽和刘备两位夫人居住,还赠与关羽异锦战蔡阳,不令追赶”,并亲自为关羽送行,赠与路资锦袍。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也不深究。官渡之战后,发现了大量“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曹操“命尽焚之,更不再问”,足见其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2、军事家曹操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曹操所败,说明曹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曹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是因为他作战时能身先士卒,领兵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所致。第十七回,曹操行军途中,见一路麦已熟,曹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曹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受惊而踏了麦田,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11]于是,曹操便要拔剑自刎,经众人力劝方才罢休,割下一绺头发“割发带首”作为处罚,于是三军悚然,没有人不遵守军令的。当除首恶。”[12]他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全数诛灭的残忍做法,由此可见他具有人情味的一面,对于宦官之祸的根源,敏锐提出了错在上方的因缘,显示出善于对人的理解的一面。对百姓,曹操也显示出了他的人情味,显示出他身上特殊带有狡诈意味的人情以权术收买人心,但实际效果却使一方百姓的衣食得以保全,生计得以有望,救一人,爱一人是人性,救万人更是人性。当军事目的与百姓生计有了冲突时,曹操也以住。”百姓听后都流泪感激的离开。一般人都以此为曹操奸诈的例证,然而这种所谓“奸诈”手段却使百姓得以逃避在寒冰水中劳作之苦,生命也因此而保全,也巧妙化解了军事目的与百姓生计的矛盾,虽然狡诈,但却显出其行为的人情味。曹操的机智,在《三国演义》中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就连鲁迅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13]。曹操“濮阳诈死破吕布”,“安众设伏破张刘”,“抹书间韩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等,无不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曹操的指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在削平群雄的大小战斗卒所擒,被徐荣射中肩膊,被马超追杀得“割须弃袍”。他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激励了全军将士莫不死战,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见第十二回濮阳城曹操大战吕布,曹操领众将,率兵入城。李典曰:“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操喝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14]遂当领兵直入。曹操能如此身先士卒,曹军士气怎么能不高?曹操起兵,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皆得力于他治军严格,首先从我做起,以身作则。罗贯中虽然在小说创作中不可避免的从个人的立场出发,对曹操所作所为进行贬斥,但曹操却以其所为超出了作者笔下的范围,以一个治世能臣的形象展示于人们眼前。在长年的军事生涯之中,曹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形成了系列的军事理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著有《孟德新书》,历史上的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3、文学家曹操作为建安时期的大诗人,大文学家,曹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围绕在曹操的身边,不仅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人,更有曹丕、曹植两个独具文学天赋的儿子。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汉末朝堂文学氛围十分浓厚,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清峻整洁。在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他触景生情,吟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美妙的诗句。就凭曹操能诗能文这一点,也是其他三国群雄所难于相比的。二.曹操形象的复杂性及原因简析在曹操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而又愚蠢颛预;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才使的曹操的形象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独立性,形成他活生生的复杂的性格组合基调: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性格的两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有特征,使我们不禁被曹操这复杂的、模糊的人性特征所吸引。曹操的“奸”与“雄”的对立在他的性格系统中是统一的。1、曹操形象的发展性。早期小说的人物形象大多单一缺少发展,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似乎是一个例外,在定都许昌之前,艰苦创业,曹氏集团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曹操的形象是英雄睿智。曹操尽管有野心,但尚未超出封建纲常。自“挟天子”以后野心勃勃,为所欲为,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奸雄的形象。曹操的形象是变化的,大致说来,奸雄智愚各有其份,令人爱恨参半。2、曹操形象的矛盾性。《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形象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曹操的性格具有矛盾性。曹操的性格的矛盾性不但表现在上述的发展过程中的前后矛盾,更表现于共时性的矛盾之中,对百姓曹操既讲仁义又滥杀无辜;对人才,既求贤若渴又嫉贤忌能(如对扬修就有这种意思);待人既诚恳又讲权术,对劝告既从谏如流又刚愎自用,对自己既能严以律已(如割发代首)又自我放纵;气量既宏规又狭小,既奸诈狡猾又机智勇敢,既野蛮放肆又不乏恻隐之心。“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层次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提示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即人在自己性格深层结构中的动荡不安,搏斗等矛盾内容。”“没有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就不能个性化地把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关系的冲突表现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与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15]在曹操这一充满矛盾的形象中我们可以推知作者在描写这一人物形象时,走进人物的内心的深处,从而在一定深度中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3、曹操形象的多面性。曹操这一形象的丰满还在作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多方开拓,如为人处世层面的奸诈。个性方面的豁达,大度和刚愎自用,政治上的狼子野心和顾虑重重,军事层面的积极乐观和敢作敢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曹操跃然纸上。4、曹操性格的和谐性。刘备、诸葛亮也是《三国演义》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但鲁迅先生说他们一个“近伪”,一个“近妖”。[16]也就是说,这两个人不大可信,不太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更别说历史真实了。但曹操的性格确是统一的和谐的,也是真实的。曹操性格中的矛盾性多面性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于一个真实、丰富、丰满的曹操性格系统之中,作者始终扣住“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中心来塑造,曹操的性格上的矛盾性,发展性总是服从于人物特定的时代、时期、事件之中。曹操的形象是一种丰富而且完整的有机生命体。《三国演义》的作者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人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来开掘曹操这形象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曹操这一艺术形象得以完整和丰富,摆脱了早期小说中人物性格单一化、平面化、程序化的缺陷。自古以来人们对曹操这一形象传统的看法分歧较大,主要原因一是在于分不清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二是在受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过分“尊刘抑曹”,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先入为主。三是习惯于把“坏水”往某一个“坏人”身上泼的。归根结底是未能完全从《三国演义》文本出发作出实际的分析。罗贯中在塑造这一形象时,亦秉持“尊刘抑曹”以蜀汉为正统的观点,但罗贯中不是一个庸俗的持正统观念者。《三国演义》的骨架仍然尊重历史。鲁迅先生论述《三国演义》的创作素材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