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T 082-2005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_第1页
HYT 082-2005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_第2页
HYT 082-2005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_第3页
HYT 082-2005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_第4页
HYT 082-2005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co-monitoringofcora2005-05-18发布IHY/T082—2005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4监测内容与指标 15监测方法 25.1物理及化学指标监测 25.2生物指标监测 46质量控制 附录A(规范性附录)监测结果报表格式 附录B(资料性附录)常见珊瑚礁病害症状 21图1悬浮物沉降速率现场测定试验装置 2图2鳃式划板结构及与拖曳船的连接方式 4图3能见度判定依据及鳃式监测方法示意图 5图4盖度判定依据 5图5复杂形状的珊瑚示意图 7图6珊瑚生长轴向及测定方式 8图7大型脱落珊瑚规格测定方式 8图8珊瑚死后变化过程模式图 9图9“丁字尺”及观测范围 图10鱼类监测断面及监测方法 表1悬浮物沉降速率测定结果记录表 3表2其他物理、化学指标测定方法 4表3鳃式监测现场记录表 6表4断面监测现场记录表 9表5硬珊瑚补充量现场监测记录表 表6大型底栖藻类及海胆现场监测记录表 表7鱼类现场监测记录表 表A.1物理化学指标监测数据报表 表A.2珊瑚礁鳏式监测数据报表 表A.3珊瑚礁断面线法监测数据报表 表A.4珊瑚礁断面线法监测藻类及海胆数据报表 表A.5珊瑚礁鱼类监测数据报表 Ⅲ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提出。本标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1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珊瑚礁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的珊瑚礁生态监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7378.3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珊瑚水螅体coralpolyp珊瑚上每一个独立生活的个体,由石灰质骨骼和珊瑚虫所构成。由许多同种(属)珊瑚水螅体所形成的独立的集合体。珊瑚礁coralreef由活珊瑚和已经死亡的珊瑚骨骼所构成的特殊海底生境。4监测内容与指标4.1物理及化学指标珊瑚礁生态监测的物理及化学监测指标为:——水深:——盐度:——透明度;——悬浮物;——悬浮物沉降速率;——底质类型;——溶解氧;——pH:——营养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无机磷、活性硅酸盐);2——带盖的直口塑料杯:高10cm,直径8cm; (1)3式中:S₂——滤膜与悬浮物质量,mg;r——塑料杯半径,cm。将数据记录在表1中。表1悬浮物沉降速率测定结果记录表S时间dr总平均45.1.2其他指标GB17378.2的有关规定执行,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应按GB17378.3的有关规定执行,检测与分析方法应按GB17378.4的有关规定执行。所有物理及化学指标监测数据按附录A表A.1的格式填写数据报表。表2其他物理、化学指标测定方法引用标准目视法(透明度盘)叶绿素a氨5.2生物指标监测5.2.1珊瑚及大型藻类鳃式监测法.1仪器设备图2鳃式划板结构及与拖曳船的连接方式5珊瑚礁鳏式监测所需的仪器设备如下:——一艘挂机小船[15马力~20马力(11032W~14710W)];——手持高频防水对讲机及GPS定位仪各一部;——鳃式划板,60cm×40cm×2cm,采用三合板制成,漆成白色,板的前端两角凹成把手,后部正中另有一个把手(见图2);——聚乙烯绳索,长17m,直径大约10mm。绳索上绑有两个浮标,一个距鳃式划板6m,另一个距鳃式板12m(见图2);——珊瑚分布图及其他对观察者有帮助的图表,封塑的珊瑚礁图谱、珊瑚礁分布航拍照片、海图等;——铅笔,系在鳃式划板的固定绳索上(见图2);——防水记号笔;能见度能见度图3能见度判定依据及鳃式监测方法示意图.2监测方法.2.1监测区域的选择图4盖度判定依据根据卫片、航片及以往调查数据,确定珊瑚礁重点分布区域,应对珊瑚礁整个重点分布区进行监测。浅水域和难以确定是否有珊瑚礁分布的深水域一般不作为监测区域。如果拟监测珊瑚礁分布区域的海域岸线较长,把监测区域分成若干个重点监测断面。6.2.2监测海况要求在能见度大于6m(能见度根据系在拖绳上的浮标确定)(见图3),海况及风力等级为3级以下的晴天观测。.2.3监测路线及方向鳃式观测一次航行观测的海底宽度为10m~12m。监测路线的方向决定于风、水流和太阳的角度等因素。在天气条件允许时,环礁体采用顺时针方向,缘礁按礁体的长轴方向来回观测。现场监测前应根据监测区域的范围、珊瑚礁类型及每次航行观测的海底宽度设计监测航行的路线,确保每条路线互不重复又能全面观测海底珊瑚礁的现状。现场观测过程中,当船只难以沿着理想的拖曳路线航行时,观察者要根据其在礁坡上的位置改变观察宽度。.2.4监测步骤进行鳃式监测时,挂机小船拖曳速度应随海流和海况等因素作相应调整,一般为3km/h~5km/h。鳃式监测以2min为一个单元,在连续拖曳观测2min后,拖曳船停下来,观察者在固定于鳃式板上的调查记录表上记录数据(见表3)。记录的指标为硬珊瑚盖度、软珊瑚盖度及底栖藻类盖度,盖度依据图4估算。驾船者同时记录拖曳次数和船在一个监测单元的起点及终点坐标。重复该过程,直到监测结束。一位观察者最多连续参与15个单元观察,之后,观察者和驾驶者应交换角色,或替换新的观察者。如果不可能在一次连续拖曳中完成区域监测,应留下浮标标明下次监测的起点。表3鳃式监测现场记录表监测区域_珊瑚礁类型__监测时间年_月_潮汐状况高潮口低潮□涨潮□落潮□观察者.曳序号%%%死活7.2.5数据处理每天调查完后,必须对当日的数据进行校核,原始数据中应包括标明调查起点和每次拖曳结束站位的图。按附录A表A.2的格式填写监测数据报表。断面线监测法.1仪器设备断面线监测所需仪器设备如下:——水下记录纸、记录笔;——断面设置线,一条长10m的聚乙烯绳,在1m、3m、5m、7m、9m处用彩色布条或防水染料作出标记,绳的两端各系一铅块,铅块重量以断面线放置在海底不受海流干扰为宜;——样方,规格为25cm×25cm(内径),由6#~8#铜丝做成;——塑料直尺,长15cm,一端尖形。水下作业时,直尺用绳系在记录笔上;——聚乙烯软尺,长1m,每隔10cm具有刻度,一端具塑料环,在水下测量时套在手腕上;——潜水用具,潜水所需要的配套设备;——水下数码照相机。.2监测方法.2.1监测区域选择每个监测区域的范围约为200m×200m。一般监测区域选择在珊瑚礁集中分布区域,分别在1m~5m和8m~15m水深处各选多个监测区域。监测区域选择时应考虑海底地形、风向及涨落潮引起水深的改变等因素。.2.2断面布设每个监测区域至少设5条监测断面,每条断面长10m。断面应沿珊瑚礁长轴方向布设,各断面不能重复,断面分布应覆盖整个监测区域,尽量均匀。.2.3活珊瑚种类及覆盖度图5复杂形状的珊瑚示意图从断面一端开始,用软尺测量断面线下的活珊瑚所占绳长(小于10cm的不记),记下断面线下活珊瑚的总长度,并对断面上测量的造礁珊瑚种类进行现场鉴定。如果断面线下有砂质底质,记录其所占的长度。结果记录在表4中。8图6珊瑚生长轴向及测定方式.2.4珊瑚规格测定从断面线的另一端开始,对断面线下的原生珊瑚及难以移动的次生性珊瑚规格进行测量,结果记录在表4中。测量珊瑚的选择及边界确定方法如下:只对附着在基质上的珊瑚及脱落的大型难以挪动的珊瑚进行测定,100%死亡的珊瑚也应测定;10cm以下的珊瑚及从珊瑚礁上脱落的珊瑚不作测量。珊瑚界线根据骨骼形态、相联系的活组织及水螅体的颜色确定。有些珊瑚的活组织分散在叶片状的基底上,应作为一个珊瑚看待;有时一个珊瑚被另一种珊瑚包围,按两个珊瑚分别测量;簇生珊瑚,如鹿角珊瑚(Acropora)作为一个珊瑚测量(见图5);如果一个珊瑚长在另一个珊瑚的顶部,且两个都在断面线上,分别测量;如果一个珊瑚部分死亡,测量时应包括死亡部分。珊瑚规格用珊瑚的高度和宽度来表示。高度指珊瑚的基底至生长轴平行方向最高点间距离;宽度指垂直于生长轴的最大直径(见图6)。脱落的珊瑚如果没有新生长轴向,按原生长轴测定其规格(见图7),若有新生长轴,则按新生长轴向测定珊瑚规格。图7大型脱落珊瑚规格测定方式9表4断面监测现场记录表活软珊瑚所占长度cm岩石所占长度cm鹅卵石所占长度_硬珊瑚编号种名(属)长宽活死亡时间BabCde注1:a为死亡时间在1个月以内,b在6个月以内,c在1~2年之内,d在1~2年以上,e早期死注2:表内B、BB、WB、RW、YB、RB为珊瑚礁常见病害(.2.5硬珊瑚死亡率在测量珊瑚规格的同时测定断面上硬珊瑚总个数及死亡个数,并估计死亡时间,将测定数据记录在活珊瑚呈现不同的颜色,判断死亡珊瑚的依据是珊瑚颜色为白色或黑色(见图8)。早期死亡的为黑色,死亡时间超过15a的珊瑚已辨认不清珊瑚体。近期死亡的为白色,死亡时间判别依据如下:——1个月以内:珊瑚骨骼白色、完整清晰;——6个月以内:珊瑚被小型藻类或薄层沉积物覆盖;——1~2年之内:珊瑚结构轻微腐蚀,但仍然能分辨出珊瑚的属级分类单位;——1~2年以上:珊瑚结构消失,或单体上的附着生物(藻类、无脊椎动物等)已经很难取下。近期死亡(1~15年?)图8珊瑚死后变化过程模式图珊瑚礁病害主要通过颜色的改变来判断(见附录B)。应对白化病及其他颜色的异常进行监测并拍照,只统计每个珊瑚“头部”平面上颜色的异常状况。记录每个珊瑚颜色异常状况并对病害情况进行现场拍照。珊瑚常见病害有(症状参见附录B):——白化病(B);——黑边病(BB);——白带病(WB);——侵蚀病(RW);——黄斑病(YB);——红带病(RB)。现场观测结果记录在表4中。.2.7硬珊瑚补充量完成每个监测区域的断面监测后,在调查过的珊瑚礁附近自由游动,寻找没有大型固着生活的无脊椎动物(直径大于25cm)区域,放置25cm×25cm样方。统计样方内直径小于2cm的石珊瑚数量,尽可能记录每一种类的属名。每个区域按上述方法重复调查80个样方。现场观测结果记录在表5中。将珊瑚礁监测数据按附录A表A.3格式报表。表5硬珊瑚补充量现场监测记录表不同属珊瑚(<2cm)数量(个).2.8大型底栖藻类及海胆在测定珊瑚的同一条断面上进行藻类丰度的测量。在断面线的1m、3m、5m、7m、9m处分别放置样方。适合放置样方区域的藻类覆盖率应大于80%,其他底栖动物和裸露海底的面积应小于20%。如果在断面线标志处无合适区域,在标志处1m的半径内选择其他放置样方区域,若仍无合适区域,取消该处的测量。每个样方记录的内容为大型底栖藻类(高度大于1cm)盖度、高度及断面两侧各0.5m范围内海胆的数量。现场测量数据记录在表6中。将珊瑚礁藻类及海胆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按附录A表A.4格式报表。表6大型底栖藻类及海胆现场监测记录表%高度个仲裁方法断面线监测法为仲裁方法。5.2.2珊瑚礁鱼类监测仪器设备珊瑚礁与类监测所需仪器设备为:度用红色标记;——潜水用具,潜水所需要的配套设备;——水下数码照相机。鱼类丰度监测.1监测区域与断面设置珊瑚礁鱼类监测区域的选择原则与珊瑚礁调查相同,分别在1m~5m和8m~15m的水深处分别选择监测区域。每个监测区域至少设30m长断面10条。每条断面的统计范围为30m×2m(见图10鱼类监测断面及监测方法.2目标种确定原则根据以往调查数据,选择珊瑚礁生境中常见的种类为目标种类。.3调查步骤沿着断面游到断面的另一端,将丁字尺举在眼前,眼睛盯着尺前方数米远处,记录断面两侧各1m宽的范围内常见种类的个体数量(见图10),并用丁字尺观测每条鱼的体长范围(<5cm、10cm~20cm、20cm~30cm、30cm~40cm、>40cm)。测定结果记录在表7中。根据鱼类现场监测记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按附录A表A.5格式报表。表7鱼类现场监测记录表尾中文学名拉丁名6质量控制首次开展红树林生态监测前应进行充分论证,确定监测区域的范围、监测断面及监测站位,经确定后应固定不变。每个监测区域至少设定一条永久性断面。以2月份、5月份、8月份、11月份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年季之间同一季节的监测时间应尽可能固定不变,监测时间相差最多不能超过15d。按国家海洋局有关规定管理及报送监测数据,同时应报送监测站位图,图中应标明监测断面、站位编号、经纬度等信息,有关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按GB17378.2有关规定执行。(规范性附录)监测结果报表格式A.1物理化学指标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1;A.2珊瑚礁無式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2;A.3珊瑚礁断面线法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3;A.4珊瑚礁断面线法监测藻类及海胆数据报表,见表A.4;A.5珊瑚礁鱼类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5。表A.1物理化学指标监测数据报表云mm℃m叶绿素a盐-氮监测区域珊瑚礁类型监测时间活硬珊瑚平均盖度%硬珊瑚平均死亡率%软珊瑚平均盖度%曳序号%%%死活表A.3珊瑚礁断面线法监测数据报表监测区域编号经度”纬度′”监测时间_年_月_日活珊瑚平均盖度%平均死亡率%硬珊瑚平均补充量(个/m²)平均发病率%断面1断面2断面3断面4断面5断面6活珊瑚盖度%软珊瑚种软珊瑚岩石(%)鹅卵石(%)沙(%)软泥(%)死亡珊瑚数量(个)1—2年内死亡率总死亡率B硬珊瑚补充量(个/m²)号经度大型藻类平均%大型藻类平均厚度个/10m²断面编号监测时间_年_月日尾/100m²尾拉丁名11~21~31~(资料性附录)常见珊瑚礁病害症状[1]CARICOMP(2001).CARICOMPMethodsManual,levellandleforMappingandMonitoringofPhysicalandBiologicalParametersintheCoastalZoneCaribbean.CARICOMPDataManagementCenter,CoftheWestIndies,Mona,Kingston,JamaicaandFloridaInstituteofOceanogrversityofSouthFlorida,St.PetersburgFlo[2]CarolineS.Rogers,CingerCarrison,RikkiGrober,Z1994.CoralReefMonitoringManualfortheCaribbeanandWesternAtlantService,VirginIslandNatio[3]Crosby,M.P.andE.S.Reese.1996.AManualforMonitoringSpecies:ButterflyfishesasIndicatorsofChangeonIndoPacificReefs.OfficeofCoastalReso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