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T 092-2015 海洋实时传输潜标系统_第1页
HYT 092-2015 海洋实时传输潜标系统_第2页
HYT 092-2015 海洋实时传输潜标系统_第3页
HYT 092-2015 海洋实时传输潜标系统_第4页
HYT 092-2015 海洋实时传输潜标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代替HY/T092—2005海洋实时传输潜标系统Real-timetransmissionmooredsub2015-07-30发布I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HY/T092—2005《海洋实时传输潜标系统》,与2005版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标准规定的要求和适用范围。(见1,2005年版的第1章);——删除了2项引用文件(见2005年版的2),增加了6项引用文件(见第2章);——修改了海洋实时传输潜标系统的定义,增加了“简称实时传输潜标”,删减了定义中注的内容(见3.1,2005年版的3.1);——修改了术语“传输控制中心”为“综合控制中心”(见3.2和3.9,2005年版的3.2和3.9);——修改了通信浮标的定义,并增加了注(见3.3,2005年版的3.3);——修改了系留通信缆组成定义(见3.6,2005年版的3.6);——修改了切割释放装置的名称及定义(见3.7,2005年版的3.7);——删除了定深锚装置的定义(见2005年版的3.8);——增加了安全报警装置的定义(见3.8);——删除了“综合控制中心”定义后面的注释部分(见3.9,2005年版的3.9);——修改了岸站的定义(见3.10,2005年版的3.10);——修改了海洋实时传输潜标系统的组成(见4.2,2005年版的4.2); 增加了外观防护要求执行标准(见5.1.1);——增加了牺牲阳极保护的要求(见5.1.2);——修改了主浮体表面涂覆色彩要求,增加了标识要求(见5.1.3,2005年版的5.1.3);——增加了主浮体耐压材料的种类,增加了接触海水的铝合金表面防腐蚀要求(见5.2.1);——增加了安全报警装置的材料要求(见5.2.2);——增加了固体浮力材料的技术要求(见5.2.6);——增加了主浮体剩余浮力的要求(见5.3.1.1);——修改了密封容器耐压试验强度要求(见5.3.1.3,2005年版的5.3.1.2);——修改了主浮体渗漏试验要求(见5.3.1.4,2005年版的5.3.1.3);—增加了浮力材料的性能要求(见5.3.1.5);——增加了通信浮标剩余浮力的要求(见5.3.2.1);——增加了安全报警装置的要求(见5.3.2、5.3.2.4、5.3.2.5和5.3.2.6);——修改了系留通信缆外径值和密度值(见5.3.3.1,2005年版的5.3.3.1和5.3.3.2);——修改了系留通信缆抗拉强度指标(见5.3.3.2,2005年版的5.3.3.3);——增加了系留通信缆缓冲件性能指标要求(见5.3.3.4);——修改了系留通信缆渗漏试验要求(见5.3.3.5,2005年版的5.3.5);——增加了系留通信缆绝缘性能要求(见5.3.3.6);——增加了系留通信缆服役时间要求(见5.3.3.7);——修改了切割释放装置名称(见5.3.4,2005年版的5.3.4);——修改了释放装置的动作要求描述(见5.3.4.1,2005年版的5.3.4.1);——删除了电点火具的安全性和匹配性要求(见2005年版的5.3.4.2);——修改了释放装置的耐压强度要求(见5.3.4.2,2005年版的5.3.4.3);——增加了电池的电压要求(见5.3.5.2);Ⅱ——删除了海洋测量仪器条目(见2005年版的5.3.6);——修改了系统电性能条目(见5.4.1,2005年版的5.4.1);——删除了系统工作时间要求(见2005年版的5.4.1.4);——增加了布放性能(见5.4.2);——删除了实时传输性能(见2005年版的5.4.3);——修改了自动定深性能要求(见5.4.3,2005年版的5.4.6);——删除了岸站性能(见2005年版的5.4.4);——删除了补给性能(见2005年版的5.4.5);——增加了主浮体系耳和吊耳中单个吊耳的强度要求(见5.4.4.3和5.4.6.2);——删除了系统最大使用海域水深内容(见2005年版的5.4.8.1);——修改了抗流性能的流速要求(见5.4.5.2,2005年版的5.4.8.3);——删除了布放船只要求(见2005年版的5.4.6.2);——删除了水下工作期限(见2005年版的5.4.10);——修改了数据分析测试与质量保证为测量要素和性能指标,增加了基本要求、基本参数(见5.5、5.5.2和5.5.3,2005年版的5.5);——删除了系统布放成功率(见2005年版5.6.1);——修改了综合控制中心、系留通信浮标、安全报警装置等可靠指标要求(见5.6.1、5.6.2和5.6.3,2005年版的5.6.2和5.6.3);——删除了系统回收成功率(见2005年版的5.6.4);——增加了外观检查的表面防腐蚀寄生处理要求(见6.1.2);——增加了材料检验内容(见6.2);——增加了主浮体剩余浮力试验方法(见6.3.1.1);——修改了密封检测试验方法(见2005年版的6.2.1.1,见6.3.1.2);——增加了通信浮标剩余浮力试验方法(见6.3.2.1);——增加了通信浮标的工作寿命试验(见6.3.2.5);——增加了安全报警装置启动试验(见6.3.2.6);——增加了岸站遥控试验(见6.3.2.7);——增加了系留通信缆的外径和密度检验方法(见6.3.3.1);——修改了系留通信缆抗拉强度试验(见6.3.3.2,2005年版的6.2.3.1);——修改了系留通信缆模拟试验(见6.3.3.3,2005年版的6.2.3.2);——增加了缓冲件试验(见6.3.3.4);——增加了绝缘性能检测内容(见6.3.3.6);——增加了水下服役期试验内容(见6.3.3.7);——删除了表3的中释放装置的电阻值和工作电流检验项目(见2005年版的表3);——修改了表3的中释放装置的动作性能检验项目(见表3,2005年版的表3);——增加了电池组检查试验(见6.3.5);——修改了表4电性能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率内容,与5.4.1内容对应(见表4,2005年版的表4);——修改了回收性能试验标题(见6.4.2,2005年版的6.5);——修改了布放回收试验功能测试、声学指令作用距离、负载释放能力试验、电池容量(见6.4.2.1、6.4.2.2、6.4.2.3和6.4.2.4,2005年版的6.5. 删除了实时传输和岸站性能试验、补给性能试验(2005年版的6.6、6.7);——修改了回收性能试验、定深性能试验、力学性能试验、抗流性能试验、布放性能试验内容,并将Ⅲ——修改了计量性能检验的标题和内容(见6.5,2005版的6.3);——增加了贮存中的防火要求(见8.6)。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1海洋实时传输潜标系统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海洋实时传输潜标系统的设计、生产、出厂检验和验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3190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GB/T6343泡沫塑料及橡胶表观密度的测定GB/T9174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12763—2007(所有部分)海洋调查规范GB/T13972海洋水文仪器通用技术条件GB/T15065—2009电线电缆用黑色聚乙烯塑料GJB145A防护包装规范GJB210(所有部分)特种工业用皮革GJB2451601密封腻子GJB2461601密封腻子带GJB294铝及铝合金熔焊技术条件GJB1182防护包装和装箱等级GJB2374锂电池安全要求GJB/Z53.2—1994军用电池系列型谱锂电池CB/T765电器、仪表和武备涂料涂覆技术条件CB/T3764—1996金属镀层和化学覆盖层厚度系列及质量要求CB/T3855海船牺牲阳极阴极保护设计和安装HJB278-2003海洋潜标系统通用规范HY/T008海洋仪器术语HY/T042海洋仪器分类及型号命名办法3术语和定义HY/T008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海洋实时传输潜标系统real-timetransmissionmooredsubsurfacebuoysystem通过锚泊于海面以下的主浮体、海洋观测仪器设备、锚泊系统以及浮于水面的通信浮体和岸站等,可实(定)时、长期、定点、连续监测海洋环境要素的监测平台系统,简称实时传输潜标。主浮体mainbuo装载测量仪器、通信浮标、综合控制中心和电源,在规定水域完成规定功能的流线型耐压浮体。通信浮标communicationbuoy装载有卫星通信终端、控制模块和电源等,通过通信缆与主浮体进行联系,能够完成潜标观测数据远程通信传输的浮体。通信浮标有系留通信和定时通信两种类型。当前通信浮标currentcommunicationbuoy浮出水面,正在担负监测信息通信任务的通信浮标。备用通信浮标sparecommunicationbuoy处于水下主浮体内尚未被释放的通信浮标。系留通信缆mooringcommunicationcablecomponent由电(光)缆、承力件、缓冲件、密封接头等组成,具有一定承载能力,可以保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潜标观测数据或信息传送到通信浮标,电缆破断后海水不会进入主浮体内的通信缆组件。释放装置releasingdevice用于固定和释放通信浮标的执行装置。安全报警装置safetyalarmdevice在潜标系统遭遇意外断索,主浮体出水后持续向岸站报告自身定位信息,能根据需要传送潜标观测特征数据的装置。综合控制中心comprehensivecontrolcenter设置在主浮体内的具有数据采集、监测信息处理、传输及自容存储功能,能对通信浮标进行检测与释放的控制系统。由卫星通信装置、计算机及数据处理软件等组成,设置在陆地或水面船只上的通信数据接收或可实施对潜标遥控的装置。4型号与组成产品的型号应符合HY/T042的有关规定。34.2组成海洋实时传输潜标系统主要由主浮体、通信浮标、安全报警装置、系留通信缆、释放装置、锚泊系留系统、测量仪器、岸站及配套设备等部分组成。5要求5.1.1外观防护要求按GB/T13972执行,系统应无损伤或变形,表面的电镀层、涂覆层无缺漏和明显划痕。5.1.2主浮体、通信浮标及释放装置应进行防腐蚀、防寄生表面涂覆处理,涂覆的表面质量应符合CB/T765的要求,主浮体、测量仪器及回收装置按CB/T3855的要求进行牺牲阳极保护。5.1.3通信浮标表面为蓝色,主浮体表面橘黄(红)色,并进行标识。5.1.4金属镀层和化学覆盖层的外观质量和厚度应符合CB/T3764—1996第7章及本标准5.2.1的要求。5.2.1主浮体耐压密封舱室的材料宜使用5A06防锈铝合金或6061-T6变形铝合金。铝合金的化学成分应符合GB/T3190的规定,焊接接头应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焊,外表面对接焊缝应按GJB294中的Ⅱ级接头的规定执行。在满足5.3.1.2、5.3.1.3气密性和耐压强度的前提下,在对接环焊缝及对接纵焊缝100mm长度内,允许存在数量不多于12个单个尺寸不大于3.5mm的气孔、夹杂。接触海水的铝合金表面应进行化学氧化保护及封孔处理,氧化膜厚度25μm~40μm。5.2.2通信浮标和安全报警装置壳体应采用满足电磁波透波性能要求的复合材料。5.2.3与海水直接接触的不同种类金属彼此接触时,应优先选用在电化学序列中小电位差的金属,对于不同种类的金属,应采取绝缘隔离措施(绝缘电阻应大于10MΩ)或采用牺牲阳极保护。5.2.4橡胶制品应优先选用GJB5037中规定的品种。5.2.5密封材料应满足GJB245、GJB246、GJB247、GJB210(所有部分)规定的要求。5.2.6采用的固体浮力材料应色泽一致,无气孔、裂纹及树脂堆积,模压成型后性能稳定,可加工,成品吸水率不大于1%(以质量计),密度(0.35~0.48)g/cm³,耐压强度满足5.3.1.4耐压强度要求。固体浮力材料应经表面处理,提高材料防污能力及其他表面性能。5.3.1主浮体5.3.1.1主浮体剩余浮力不小于2kN。5.3.1.2主浮体上的密封容器在0.1MPa的内气压或耐压试验值的外压下应保证密封。5.3.1.3用不低于设计布放水深静压值的1.5倍进行密封容器耐压强度试验,应无破坏现象。5.3.1.4用不低于设计布放水深静压值的2.0倍进行浮力材料耐压强度试验,材料吸水率和密度应满足5.2.6要求。5.3.1.5渗漏试验:总装完好的主浮体整体加压到耐压强度值的40%~50%,保压72h,密封容器应无渗漏,浮力材料吸水率和密度应满足5.2.6要求。5.3.2通信浮标和安全报警装置5.3.2.1定时通信浮标剩余浮力不小于0.3kN,系留通信浮标剩余浮力不小于1.3kN。45.3.2.2在0.1MPa的内气压下应保证气密。5.3.2.3耐压强度要求同5.3.1.3。5.3.2.4总装完好的通信浮标和安全报警装置加压到耐压强度值的40%~50%,保压72h,应无渗漏。5.3.2.5安全报警装置水下服役期1年。5.3.2.6安全报警装置能自动感知水深变化,当工作水深小于设定值时,按照设定时刻传送定位信息。5.3.2.7在系留通信浮标工作期间,可通过岸站遥控设定通信浮标或综合控制中心的工作参数。5.3.3系留通信缆5.3.3.1电缆外径为φ4.0mm~φ6.0mm(标称值),密度不大于1.0g/cm³(标称值)。5.3.3.2电缆及承力件抗拉强度应不小于2.5kN。5.3.3.3盘绕后的系留通信缆在水中展开力应不大于50N。5.3.3.4缓冲件长度不小于300mm,破断力不小于150N,破断力延伸率不小于200%。5.3.3.5耐压强度试验、渗漏试验要求同5.3.1.3、5.3.1.4,系留通信缆在试验时应能保证径向水密、轴向水密,并正常通信。5.3.3.6绝缘性能:检测电压100V~250V,线间绝缘电阻不小于200MΩ。5.3.3.7系留通信缆水下服役期1年,电缆被切割或被破坏后,密封接头应保证可靠密封。5.3.4释放装置5.3.4.1接通电源,释放装置应能顺利释放通信缆承力件和通信浮标。5.3.4.2加压到5.3.1.3要求耐压强度值,保压72h,密封容器应无渗漏。5.3.5电池组5.3.5.1应优先按GJB/Z53.2—1994规定选用锂电池系列,其安全性应满足GJB2374要求。5.3.5.2电源宜采用模块化设计,工作电流应符合设计要求。电压范围为设计值±15%。5.3.5.3并联组合的电池应采用隔离措施。5.3.5.4锂电池应串接热敏开关、熔断器等安全保险装置。5.3.5.5电池组的容量应满足实时传输潜标系统水下工作时间要求,一般应预留不低于理论计算值或通过试验确定的所需电池容量的20%冗余。5.4系统性能5.4.1电性能5.4.1.1电路板应无明显变形,电路板上电子元器件应无松动、脱落,并应进行三防处理和环境应力筛选试验。5.4.1.2潜标装配完好后,综合控制中心、通信浮标以及测量仪器等均应能正常工作,在不小于72h的连续运行试验中,应无故障出现,岸站接收到的数据,有效数据接收率应大于95%,传输数据的误码率应不大于10-6。系统应具备自动恢复能力。可用专用检测设备对系统进行参数预置、检查和诊断。5.4.1.3岸站应能自动完成对接收数据的处理以及遥控设定通信浮标或综合控制中心的工作参数的能力,监测要素的技术要求应符合GB/T12763—2007(所有部分)的规定。数据分析测试与质量保证应满足GB/T12763—2007(所有部分)的要求。5.4.2布放和回收性能5.4.2.1每套潜标系统在锚泊系留系统配置中应并联使用两套声应答释放器。55.4.2.2声应答释放器工作深度和甲板单元声学指令作用距离应满足海洋实时传输潜标系统最大使用海深要求。5.4.2.3声应答释放器负载释放能力应大于回收系统承受的负载。5.4.2.4声应答释放器自带电源应满足水下服役期不小于1年。可根据实际布放水深具备现场调整锚系缆绳长度。在锚泊系留系统配置中系留索的载荷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系留索力学性能见表1。破断拉力系留钢丝索聚丙烯索在锚泊系留系统配置中锚链、卸扣、转环及圆环载荷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其力学性能见表2。破断拉力卸扣圆环单个主浮体系耳与连接三叉系留索的连接强度不小于18kN,单个吊耳起吊强度不小于18kN。5.4.5.1在表面流4kn以下的海域中,主浮体姿态应保持通信浮标垂直向上,主浮体轴线与水平面夹5.4.5.2在表面流2kn以下时,应保持绳上时,需要对安装处缆绳进行包覆防护。65.4.6.2主浮体上应设置起吊及布放时牵引的吊耳。5.5测量要素和性能指标5.5.1基本要求观测要素计量性能应符合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2007(所有部分)的要求。5.5.2基本参数基本参数包括:a)单点测量参数:海水温度、海水电导率、测层水压以及海流流速、流向等;b)剖面测量参数:海流流速、海流流向和测层深度等。5.5.3性能指标实时传输潜标测量要素通过配置的标准传感器实现,配置的传感器测量范围和准确度应符合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2007(所有部分)的要求。5.6可靠性5.6.1综合控制中心水下服役期1年,可靠度0.90(C=0.70)。5.6.2系留通信浮标水下服役期1年,可靠度0.90(C=0.70),水面工作时间不小于30d,可靠度0.80(C=0.70);定时通信浮标水下服役期1年,可靠度0.90(C=0.70),水面工作时间不小于7d,可靠度5.6.3安全报警装置水下服役期1年,可靠度0.90(C=0.70),水面工作时间不小于30d,可靠度0.905.6.4声应答释放器平均无故障释放次数应大于1000次。5.6.5声应答释放器甲板单元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应不小于500h。5.7维修性5.7.1系统布放前预防性维修时间不超过15d。5.7.2系统陆上预防性维修时间应不超过72h。5.7.3因故障紧急回收并维修后重新布放需要的时间应不超过15d。5.8互换性5.8.1系统中同类型的主要零部件应能互换。5.8.2系统零部件优先从现有国家标准中选用,并尽量减少品种及规格。5.9环境适应性仪器设备的温度环境条件为:a)仪器贮存温度:-40℃~55℃;b)岸站仪器工作温度:-5℃~50℃;c)水下仪器工作温度:-2℃~40℃。5.9.2相对湿度应满足HJB278—2003中3.6.2的要求。75.9.3振动冲击应满足HJB278—2003中3.6.3的要求。应满足HJB278—2003中3.6.4的要求。6试验方法6.1外观检验6.1.1装配完好的组件、部件、待装配的零件、标准件及密封件在系统总装布放前采用目测和手感的方法等进行外观检查,结果应符合5.1的要求。6.1.2表面防腐蚀防寄生处理应符合5.1.2要求。6.2材料检验6.2.1铝合金材料铝合金的化学成分查阅供货单,应符合GB/T3190的规定。焊接接头采用X光探伤检测,应符合5.2.1要求。6.2.2固体浮力材料密度检测:按GB/T6343相关规定进行检测,达到5.2.6要求。吸水率检测:在规定温度、规定压力的水中浸泡24h后,每100g固体浮力材料的质量变化率小于6.3组、部件性能检验6.3.1.1剩余浮力试验将主浮体密封,放入水中1m深度,保持10min,称量淡水中浮力,减去主浮体自身重量,结果应符合5.3.1.1的要求。将主浮体上所有密封容舱,分别加压至5.3.1.2规定值,保压10min,应无泄漏或渗漏现象发生。将主浮体或密封容器放入高压釜中,缓慢而均匀地加压到耐压强度要求值的40%时保压20min,继续加压到耐压强度要求值80%时保压30min,最后加压到耐压强度要求值,保压10min,结果应符合将主浮体密封放入高压釜中,加压到满足规定压力和时间要求,结果应符合5.3.1.5的要求。86.3.2通信浮标6.3.2.1剩余浮力试验将通信浮标密封,放入水中1m深度,保持10min,称量淡水中浮力,减去自身重量,结果应符合将通信浮标和安全报警装置密封,加内气压至0.1MPa,保压10min,结果应符合5.3.2.2的要求。将通信浮标和安全报警装置密封放入高压釜中,缓慢而均匀地加压到耐压强度要求值的60%时保压20min,继续加压到耐压强度要求值,保压10min,结果应符合5.3.2.3的要求。将通信浮标和安全报警装置密封放入高压釜中,加压到满足规定压力和时间要求,结果应符合5.3.2.4的要求。将通信浮标和安全报警装置电子部件启动进入工作状态,测试各种状态工作电压和电流,计算24h功耗,以此判定其水下待机时间。预置最小工作周期,检测实际周期。结果应符合5.3.2.5要求。6.3.2.6安全报警装置启动试验将安全报警装置装好,接通电源,用压力调校仪模拟水深变化,当水深小于设定值时,应进入通信程序。陆上模拟当前系留通信浮标工作状态,通过岸站发送指令,改变当前系留通信浮标或综合控制中心的工作参数,结果应符合5.3.2.7的要求。6.3.3系留通信缆6.3.3.1外径和密度检测随机检测电缆5处外径值,均应符合5.3.3.1要求;电缆密度按GB/T15065—2009规定的LDH检测的LDH检测要求进行检测,结果应符合5.3.3.1要求。6.3.3.2抗拉强度检测将电缆每根截取不小于500mm长度进行破断拉力试验,破断值不小于3500N,拉断前电信号应满足232或485串口通信要求;承力件按10%抽样做抗拉强度试验,破断值不小于3500N。按20%抽样,将盘绕整齐的系留通信缆在实验室用50N砝码结合定滑轮进行模拟试验,应能将整根电缆完全顺利展开,电缆展开后不应有相互缠绕或打结现象。9按20%抽样,将缓冲件在实验室用150N砝码进行自由落体试验,测量最大延伸率和最大拉力,应满足5.3.3.4要求。将系留通信缆密封放入高压釜中,加压到要求值,结果应符合5.3.3.5的要求。完成耐压强度和渗漏试验后2h内,进行绝缘性能测试,线间绝缘电阻不小于200MΩ。6.3.3.7水下服役期试验将电缆试样放入深度不小于5m水中,试验时间1年,进行电缆各项性能测试,应符合相关指标要求。然后切断电缆检测密封接头密封性能,加压2MPa保压24h应保证密封。6.3.4释放装置释放装置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率见表4,检验结果应符合5.3.4.1的要求。表3释放装置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率检验项目(火工品)1%不少于2发(非火工品)100%密封检测6.3.5.1接入模拟负载或在实际工作状态下检测各工况工作电流和负载电压应符合5.3.5.2要求。6.3.5.2电池组的安全设计应符合5.3.5.3要求。6.3.5.3按各电系统实际工作状态,测量工作电流,计算电源容量,确定系统工作时间。或者在实验室中将系统按实际工作状态进行连续工作,计算电源容量,应符合5.3.5.5要求。6.4系统性能检查6.4.1电性能检测电性能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率见表5,检验结果应符合5.4.1.1~5.4.1.3的要求。表4电性能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率检验项目专用检测设备自检程序,综合控制中心、通信站在实验室或水池进行连续工作不小于3d,加拟负载,用万用表检测各路输出电流。并进行通通信浮标将数据(或模拟数据)实时或定时传输到岸站,检查岸站自6.4.2布放回收试验在水池或陆地进行测试,通过甲板单元向两套并联使用声应答释放器发出释放指令,连接机构应可靠释放。6.4.2.2声学指令作用距离声应答释放器应进行湖试或海试试验,按实时传输潜标系统最大使用深度1.4倍的距离将声应答释放器和甲板单元的换能器分别放入水中,发送声学指令3次~5次,声应答释放器应可靠动作。6.4.2.3负载释放能力试验将声应答释放器按实际使用方式挂于吊架,下端悬挂回收承载的负载的1.5倍重物,用甲板单元发射释放信号,使释放钩脱落为合格。查看电池容量及设备使用说明,计算功耗应满足水下服役期不小于1年。6.4.3定深性能试验结合外场布放作业和主浮体深度数据进行验证,结果应符合5.4.3的要求。6.4.4力学性能试验系留索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如下:a)原料索的破断拉力试验是从整条索的首、尾截取适当长度进行拉力试验;b)系留索部件的破断拉力试验,样件长度一般为1m,两端按工艺要求与接头粘接后,连接强度试验;c)系统配置的全部索部件,按使用长度截断,其两端按工艺固定索具套环后,按系统设计的额定拉力进行拉力试验;d)抽样索破断拉力,抽样粘接强度的破坏试验,全部或部分抽测索单元体的额定强度的拉力试验,保证使用安全系数不小于3。试验结果应符合5.4.4.1的要求。锚链和卸扣按7.5抽样在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应符合5.4.4.2的要求。转环和圆环按7.5抽样进行额定强度的拉力试验和扭矩试验,结果应符合5.4.4.2的要求。6.4.4.3主浮体系耳和吊耳在每个主浮体系耳上用销轴连接三叉系留索,吊挂18kN的重物1min,结果应符合5.4.4.3的要求。6.4.5抗流性能试验6.4.5.1主浮体水中姿态检查将主浮体及需装载的测量仪器或模型按设计要求装好,进行水池拖曳试验或江河海模拟试验,结果应符合5.4.5.1的要求。6.4.5.2通信浮标水中姿态检查将通信浮标及需装载的组件按设计要求装好,进行水池拖曳试验或江河海模拟试验,结果应符合5.4.5.2的要求。6.4.6布放性能试验布放潜标前应在布放点周围3nmile~5nmile范围进行多点连续测深作业,要求海底相对平坦,无剧烈起伏,建议探测水深变化范围小于要求水深的5%。选择2~3个布放点作为布标备选位置。6.4.6.2试验步骤试验按如下步骤进行:a)将测量仪器、玻璃浮球、声应答释放器等与配重锚的索系顺次连接,并确定连接索长度;b)接通电源,开始系统上电工作,计时,系统应符合设计指标要求;c)应答释放装置连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