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师范)毕业论文选题参考_第1页
汉语言文学(师范)毕业论文选题参考_第2页
汉语言文学(师范)毕业论文选题参考_第3页
汉语言文学(师范)毕业论文选题参考_第4页
汉语言文学(师范)毕业论文选题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师范类330题)[供文09(1)(2)(3)(4)参考选用]课程与教学论(50题)指导教师:史成明、乔晖、刘艾青等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现状与改善研究初中说明文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初中生生活写作资源现状与开发研究初中生文体区别意识和培养研究初中语文教师职业满意现状分析初中语文教师有效教学意识和技能调查研究初中教材写作教学内容体系性研究-—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小学语文生命教育探究初中语文生命教育探究多义性解读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资源的开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初中语文专题教学梳理与研究——以古典诗歌教学为例初中作文评语现状和有效性研究初中作文评语中的隐形伤害和改善作文升格教学实践研究——以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为例作文升格教学实践研究——以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为例语文探究型有效学习模式探究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研究语文展开环节教学策略研究文化传承与初中文言文教学体验式学习理论观照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校园流行歌曲与语文教学研究社会流行观念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研究切片式评课与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磨课、研课与语文教师的专业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师学术道德意识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现状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分析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误区及矫正从“为考而教"到“为教而考"-—近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中小学语文教师科研切入口的选择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有效性研究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有效性研究HYPERLINK”http://0-/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TEMP&filename=1012274716.nh”\t”_blank"语文教材阅读部分比较研究语文教材作文部分比较研究语文教材口语交际活动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HYPERLINK”http://0-/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12&filename=1011300940。nh”\t”_blank"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_blank”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t"_blank”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探究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特点及使用情况比较研究HYPERLINK”http://0—/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12&filename=1011103909.nh”\t”_blank"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评析“儿童为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制策略研究语文教材中(鲁迅、朱自清、沈从文……)作品的教与学例谈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叶圣陶语文教材编写的实践与理论研究_blank”基于本土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基于网络的语文课程资源新视点基于HYPERLINK”http://0-/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7&filename=2007157320.nh"\t”_blank”大众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HYPERLINK”http://0—/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9&filename=2009110611。nh"\t”_blank"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研究汉语言文字类(30题)指导教师:朱岩、李尧、谢传荣、陈国华、王祖霞、蔡旭、徐彬等论汉字的性质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许慎六书说论评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现代汉字构形特点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24。形声字起源试论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26.《说文》省声研究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三、中国古代文学(80题)1、论《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刘民红)2、论《吕氏春秋》的艺术创新(刘民红)3、论汉代前期抒情赋的“情胜于理”的特点(刘民红)4、论汉代后期抒情赋的“理胜于情”的特点(刘民红)5、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新考(刘民红)6、论古诗中的“秦始皇”(刘民红)7、论汉赋与山水诗(刘民红)1。“秦世不文”原因探析(黄静)2。论李斯的人生悲剧及其原因(黄静)3.西汉政论文兴盛原因考(黄静)4.贾谊、晁错政论文异同论(黄静)5。《史记》与《汉书》批判精神之比较(黄静)6。论《史记》中的女性形象(黄静)7.《史记》与《左传》女性形象塑造之异同(黄静)8.论《史记》对《左传》人物塑造手法之继承(黄静)1.从创世神话看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吕海龙)2。从英雄神话看中西方英雄观的异同(吕海龙)3、从始祖神话看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吕海龙)4、从灾害神话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吕海龙)5.《诗•周颂》与西周的农业礼典(吕海龙)6.《诗经》宴飨诗的政治意义(吕海龙)7.从祭祀礼俗看战神蚩尤崇拜(吕海龙)8.上古神话的生命意识(吕海龙)1。论建安诗歌中的鸟类意象(丁福林)2.论阮籍《咏怀》组诗的情景关系(丁福林)3.嵇康五言诗与四言诗之比较(丁福林)4。论左思《咏史》组诗的情感类型(丁福林)5。论陶渊明诗歌的哲理性(丁福林)6.论陶渊明诗歌中的“白云”意象(丁福林)7.论谢灵运山水诗的写景艺术(丁福林)8。论谢灵运山水诗的构思特点(丁福林)1.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吉玉萍)2。试论苏轼“以诗为词”(吉玉萍)3.晏殊、晏几道词比较(吉玉萍)4。论秦观词的感伤情结(吉玉萍)5.论周邦彦词的结构艺术(吉玉萍)6.论稼轩词的忧患意识(吉玉萍)7.试论辛弃疾“以文为词”(吉玉萍)8。冯梦龙的民间文学观(吉玉萍)1。论赋比兴在汉乐府中的新变(丛玲玲)2。论汉乐府的纪实性(丛玲玲)3.汉代乐府诗与文人诗中批判精神的比较(丛玲玲)4.论“美刺”在汉赋中的消长(丛玲玲)5。汉赋中的道家思想(综论或比较研究)(丛玲玲)6。论汉代纪行赋(丛玲玲)7.论汉代述志赋(丛玲玲)8.两汉大赋异同论(丛玲玲)1。杜诗中的忆昔主题(石宝珠)2.论柳永慢词的创新(石宝珠)3。王安石晚年诗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石宝珠)4.苏轼词风辨析(石宝珠)5.论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石宝珠)6。盛唐诗人的隐逸心态(石宝珠)7。盛唐边塞诗的悲壮美(石宝珠)8.稼轩词的用典艺术(石宝珠)1。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王正兵)2.《三国志演义》的结构特点(王正兵)3。《水浒传》的结构特点(王正兵)4。从《水浒传》的版本看人物形象的变化(王正兵)5。《西游记》的结构特点(王正兵)6。《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王正兵)7.《红楼梦》的人物与叙事艺术(王正兵)8.《红楼梦》的人物与悲剧主题(王正兵)1。李白个性及其诗歌中的异端因素(赵荣蔚)2。韩孟诗派的诗歌意象(赵荣蔚)3。李商隐诗歌中的隐喻与象征(赵荣蔚)4.咏物传统与李商隐的咏物诗(赵荣蔚)5。李白的自由精神(赵荣蔚)1.试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顾国华)2。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顾国华)3。禅学思想对苏轼创作之影响(顾国华)4。试论豪放词派之“狂”(顾国华)5。稼轩词之时代精神(顾国华)6。压抑心态与周邦彦词的浑厚之美(顾国华)7.魏晋风度与姜白石的审美理想(顾国华)8。赠妓词之研究(顾国华)1.王孟山水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山水、田园)(柏红秀)2.中唐山水田园诗研究(柏红秀)3.李白山水诗研究(柏红秀)4。送别诗中意向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柏红秀)5。杜甫咏史诗研究(柏红秀)6。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柏红秀)7。唐人咏物诗研究(柏红秀)8.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研究,如咏梅研究等)(柏红秀)四、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40题)1.分析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其小说创作中的运用(孔建平)2.从拉伯雷《巨人传》看文艺复兴文学中的巨人形象(孔建平)3.分析司汤达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贡献(孔建平)4.当代网络文学创作对"超越"问题的关注(孔建平)5.生态美学----西方与中国(孔建平)6。中外文学中的“傻子”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孔建平)7.“世界文学"概念在中国(孔建平)8。托马斯·哈代创作分析[陈义海]9.某西方作家在中国的接受[陈义海]10。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比较[陈义海]11。诺贝尔获奖作家作品研究[陈义海]12。中国希腊神话之比较(自选具体比较的视角、方法和对象)[陈义海]13.中外“乌托邦”文学比较研究(具体作品自拟)[陈义海]14.《诗经》各英译本比较研究[陈义海]15。论圣经文学的成就及其对欧洲文学的影响(姚公涛)16.分析《唐吉诃德》中的人物塑造艺术(姚公涛)17。分析司汤达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贡献(姚公涛)18.分析陀斯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两重性格(姚公涛)19。从于连到拉斯蒂涅(姚公涛)20.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基督教观念(具体作品自拟)(姚公涛)21。人文精神与神性皈依——论古希腊悲剧审美空间的构成(具体作品自拟)(姚公涛)22。康拉德《黑暗的心》的相关研究[岳峰]2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日本人形象变迁史(具体作品自拟)[岳峰]24。劳伦斯小说创作特色[岳峰]25。论奥尼尔作品的悲剧精神/思想特征/艺术特色[岳峰]26。康拉德《进步前哨》的相关研究[岳峰]27.康拉德《吉姆爷》的相关研究[岳峰]28.康拉德《台风》的相关研究[岳峰]29。古希腊神话分析(周红)30。古希腊悲剧分析(周红)31.〈〈荷马史诗分析>〉分析(周红)32。论莫里哀对法国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继承和改造或其创作风格(周红)33。分析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周红)34.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美学价值(唐蕾)35.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唐蕾)36。人的尴尬处境的反思—-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唐蕾)37。论萨特的“境遇剧”(唐蕾)38.《一间自己的房子》与女性文学(唐蕾)39.杜拉斯笔下的中国形象(唐蕾)40。十八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具体作品自拟)(唐蕾)五、中国现当代文学(80题)1简论”五四”文学革命卢惠余2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卢惠余3简论郭沫若的历史剧卢惠余4论冰心的”问题小说"卢惠余5田汉对中国话剧艺术发展的贡献李伟6试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孙晓东7东北作家群的地域性与政治性孙晓东8《日出》的结构艺术沐金华9论孙犁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陈飞10艾青诗歌与西方象征派诗陈飞11张爱玲小说的先锋性与通俗性陈飞12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王佳琴13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王佳琴14论十七年散文创作中”小我”"大我"情感的统一徐峰15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潘海鸥16浅谈新写实小说的得与失潘海鸥17陆文夫小说创作的地域色彩潘海鸥18毕飞宇小说中的个体关怀柏文猛19三毛作品的艺术魅力李伟20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李伟1李大钊的新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意义卢惠余2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卢惠余3五四文学革命初期白话诗的特征卢惠余4冰心散文中的传统文化因子李伟5《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的探讨孙晓东6论京派的文学理想孙晓东7萧红作品的女权主义解读孙晓东8戴望舒诗作《雨巷》的艺术特征沐金华9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传统文化陈飞10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陈飞11论张爱玲小说的情节艺术陈飞12论赵树理与高晓声在关注农民问题上的异同王佳琴13现当代乡土小说审美比较王佳琴14说长道短引发的灾难--论《长短录》及其后果徐峰15归来的诗歌的创作特征潘海鸥16新写实作家的人生哲学潘海鸥17简论路遥的小说创作潘海鸥18浅论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柏文猛19三毛散文的语言特色李伟20白先勇小说创作研究李伟1重评"鸳鸯蝴蝶派"卢惠余2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卢惠余3胡适的白话新诗创作卢惠余4许地山散文创作风格李伟5丁西林的喜剧与西方喜剧李伟6论《家》与《红楼梦》的思想倾向孙晓东7老舍小说的市民特色与地域文化性孙晓东8论京派小说的性爱叙事孙晓东9曹禺话剧的艺术追求沐金华10赵树理和孙犁小说创作之比较陈飞11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陈飞12大俗与大雅之间-—张爱玲的文学审美境界陈飞13十七年小说中的民俗文化意蕴王佳琴14论"样板戏"王佳琴15杨朔散文的结构特征探寻徐峰16朦胧诗的精神气质与美学特征潘海鸥17新历史小说的反英雄化倾向潘海鸥18评述余华小说创作的艺术转型柏文猛19论余光中的乡愁诗李伟20琼瑶言情小说的诗美特征李伟1学衡派新探卢惠余2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油滑"小议卢惠余3新月诗派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卢惠余4论"新月派"孙晓东5论《寒夜》的悲剧艺术孙晓东6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孙晓东7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沐金华8论赵树理的农民题材小说陈飞9《王贵与李香香》和"信天游"陈飞10从小说到电影——张爱玲小说的现代阐述陈飞11建国初期三次文艺批判运动的经验教训王佳琴12十七年农村合作化小说叙事研究王佳琴13树英雄赞英雄造英雄-—分析抗美援朝题材诗歌的主题与功能徐峰14自我替代的艺术品--论杨朔散文中"我"与"物"的关系徐峰15论”小女人散文"潘海鸥1680年代与90年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异与同潘海鸥17谌容《人到中年》漫评柏文猛18余光中诗歌的意象艺术李伟19琼瑶小说的文学史意义李伟20亦舒言情小说特点李伟六、文艺学、美学(30题)指导教师:蔡宝玺、刘谋、马建高、何彬、郑建华、顾晓玲等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3、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4、李渔戏曲理论研究5、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