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22种群与群落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课件_第1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22种群与群落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课件_第2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22种群与群落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课件_第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22种群与群落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课件_第4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22种群与群落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2种群与群落生物(浙江选考专用)第1页考点1种群特征与数量改变基础知识一、种群概念1.种群: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①同一

物种个体集合体。2.与物种关系:是物种②详细存在

单位、繁殖单位和③进化

单位。考点清单第2页二、种群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1)出生率:单位时间④出生

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百分数或千

分数。死亡率:单位时间⑤死亡

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百分数或千分数。(2)自然增加率=⑥出生率

-死亡率。(3)地位及作用: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⑦种群兴衰

晴雨表。2.年纪结构(1)年纪结构:各个⑧年纪组

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百分比关系。(2)种群年纪组:⑨生殖前期

、生殖期和生殖后期。第3页(3)年纪金字塔(4)研究意义:预测种群数量改变趋势。3.

性比率

: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相对百分比。第4页4.种群密度(1)种群密度: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个体数量。(2)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常采取

标志重捕

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

[(标识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识数]。5.种群分布型:指种群中个体空间配置格局,包含

集群分布

、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6.种群存活曲线: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曲线。

横坐标是年纪,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

对数值

。有三种不一样类型:类型Ⅰ(凸形)、类型Ⅱ(对角线形)和类型Ⅲ(凹形)。第5页比较项目指数增加逻辑斯谛增加条件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它生物制约理想条件下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它生物制约条件下增加特点 起始

增加很慢,但伴随种群基数加大,增加会越来越快起始加速增加, 

K/2

时增加最快,今后增加减速,到 

K

值时停顿增加或在K值上下波动有没有K值无K值有K值曲线类型

“J”形

曲线

“S”形

曲线三、种群增加方式1.种群指数增加和逻辑斯谛增加第6页2.

环境容纳量

(K值):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四、种群数量波动及调整1.概念: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个体数量是伴随时间而改变。2.种群数量波动原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以及

环境条件

改变引发。3.种群数量波动类型:

非周期

波动和周期波动。4.调整种群数量原因:

外源性

原因和内源性原因,前者包含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后者包含行为调整和

内分泌调节

。第7页重点难点一、种群概念及其特征1.种群: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同一物种个体集合体。(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形式。(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含有一定时空限制,离开一

定空间和时间种群是不存在。(3)种群是物种详细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第8页2.种群数量特征分析种群数量特征间关系:如图,在种群各特征中,直接反应种群繁荣与

衰退特征是种群密度。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改变特征是出生率

和死亡率。能够预测种群数量改变方向特征是年纪结构。能够间接

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特征是性比率。第9页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改变1.试验原理酵母菌能够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增加情况与

培养液中营养成份、空间、pH、温度等原因相关。我们能够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

改变情况。2.试验方法与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绪→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按计划

中确定工作流程认真操作,做好试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

达和交流。第10页3.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收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

液自行渗透。多出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

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

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依据,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第11页4.注意事项(1)在酵母菌计数时注意事项①方格内细胞计数次序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②压在方格线上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细胞数。③酵母细胞若有粘连,要数出团块中每一个细胞。④出芽酵母芽体体积若超出细胞体积1/2,则算独立个体。⑤计数总数不少于300个细胞。(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标是使

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降低误差。(3)天天计数酵母菌数量时间要固定。(4)培养和统计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第12页三、种群数量外源性和内源性调整1.种群数量外源性调整原因调整原因原因实例气候许多生物不适应极端气候改变而引发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如极端温度和湿度改变连续高温,常能够使蚜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食物食物不足时,种群内部会发生激烈斗争,使很多个体不能存活或不能生殖长耳鸮以雪兔为食,在雪兔数量极少年份,长耳鸮只有20%孵窝率病源物和寄生物病源物和寄生物致病力和传输速度是伴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加作用也就越强恶性传染病对生物种群数量影响极大捕食和寄生许多生物都存在着天敌,天敌对其大量捕食能把种群密度压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在生物防治上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第13页2.种群个体数量内源性调整原因(1)行为调整动物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含有显著调整作用。(2)内分泌调整因为社会压力加大,会刺激动物中枢神经系统而引发内分泌调整失

调,从而影响动物生殖。第14页考点2群落结构与演替基础知识一、群落概念、物种组成和优势种1.群落:在一定空间内①全部

生物种群集合体。2.群落特点:含有一定②结构

、一定种类组成和一定种间

相互关系;在环境条件相同地段能够重复出现。3.群落物种组成:包含各种动物、植物和③微生物

。组成群落

物种是经过长久发展和④自然选择

保留下来,群落是各个物种适

应环境和彼此⑤相互适应

过程产物。第15页1.空间结构

二、群落结构第16页第17页三、群落主要类型第18页四、群落演替1.群落演替(1)概念: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

稳定

群落才会中止。(2)实例:从湖泊演替为森林过程:裸底阶段→

沉水植物

阶段→

浮叶根生

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

森林群落

阶段。第19页(3)类型第20页(1)含义:一个群落经过长久演替,最终与当地

气候

土壤条件

处于

平衡

状态,演替所到达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叫顶极群落。(2)决定原因:主要由

平均温度

年降雨量

决定。(3)地球上现存群落大都处于

顶极状态

。2.顶极群落第21页气候类型顶极群落高温高湿

热带雨林

低温高湿北方针叶林中温中湿

温带草原

低温低湿

苔原

极端缺水

沙漠

(4)类型第22页重点难点一、生物群落结构分析1.群落结构形成原因及意义(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原因相关,群落结构详细表现都是在

长久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对环境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生物群

落整体对自然资源充分利用。第23页比较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含义群落中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含有显著分层现象群落中生物在水平方向上配置情况群落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改变影响原因陆地:光照、温度水生:光、温度、O2水分、土壤、地形、风和火等光、温度表现植物配置在不一样高度上,动物也随之含有层次性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物种组成昼夜改变和外貌季节改变2.群落结构类型第24页二、群落演替原因及类型比较1.群落演替五大原因(1)环境不停改变,为群落中一些物种提供有利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

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停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因为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停发生改变。(5)人类活动干扰。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一样于自然演替

速度和方向进行,如治理沙漠、建立人工群落等。第25页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含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改变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或可测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改变,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高2.群落演替四项特征第26页3.群落演替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

了环境,为以后侵入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竞争平衡阶段。经过种内斗争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

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

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经过竞争,平衡地进行协同进化,资源利用更为

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愈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物种组成和数量百分比,群落

结构复杂、层次多。第27页类型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祼岩、沙丘和湖底被毁灭群落基质上基质与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时间经历时间长经历时间短速度迟缓较快影响原因自然原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举例裸岩上发生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

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上发生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

阶段→乔木阶段4.群落演替两种类型第28页5.演替结果——形成顶极群落(1)顶极群落特点:①是一个稳定、自我维持、成熟生物群落;②其物种组成和数量百分比相对稳定,群落结构复杂,层次较多,各物种都

占据着不一样空间,能最充分、最有效地利用周围资源;③普通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能反应气候条件特点。(2)形成原因:群落演替。(3)表现:①各主要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到达平衡;②能量输入与输出及产生量和消耗量到达平衡。第29页名师点睛演替问题分析关键点(1)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个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2)决定群落演替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决

定原因。(3)人类活动也会影响群落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

同于自然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比如:治理沙漠、建立人工群落等。第30页方法

两种种群增加曲线分析及生产应用1.曲线分析突破方法曲线项目

“J”形曲线“S”形曲线产生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它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它生物制约特点种群数量以一定百分数或倍数连续增加种群数量抵达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波动环境容纳量(K值)无K值有K值适用范围普通只适适用于试验室条件下和种群刚迁入新环境中最初一段时间内增加普通自然种群增加增加率

种群增加速率

第31页曲线形成原因无种内斗争,缺乏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联络

两种增加曲线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一样,对种群增加影响不一样第32页2.K值变动示意图

(1)在环境不遭受破坏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环境容纳量附近上下波

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时会经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

范围内。(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减小;当生物生存环境改进,K值会增大。第33页(3)K值不一样表示方法上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种群数量为K值,其中A'、C'、D'时

间所对应种群数量为K/2。第34页项目有害生物防治有益资源利用K/2(最大增加速率)防治后,预防种群数量在K/2附近,最好在快速增加期之前,不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会快速增加,无法抵达控制效果利用后,使该种群数量维持在K/2,这么种群数量会快速回升K(环境容纳量)降低K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有害生物生存保护K值,确保种群生存环境条件,尽可能提升K值3.K值和K/2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