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热防护材料与技术_第1页
航天器热防护材料与技术_第2页
航天器热防护材料与技术_第3页
航天器热防护材料与技术_第4页
航天器热防护材料与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24航天器热防护材料与技术第一部分航天器热防护材料分类及性能指标 2第二部分航天器热防护技术发展历程 5第三部分主动热防护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7第四部分被动热防护技术特征及其选取原则 10第五部分热防护材料关键性能及其测试方法 12第六部分航天器热防护轻量化设计策略 15第七部分先进热防护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展望 18第八部分热防护技术在航天器设计中的影响 21

第一部分航天器热防护材料分类及性能指标关键词关键要点热防护材料的分类

1.有机聚合物基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重量轻,可加工性强,广泛应用于低温热防护。

2.碳/碳复合材料:高温强度和抗氧化性优异,可用于超高温热防护。

3.陶瓷基材料:耐高温、抗蚀性和隔热性能好,常用于重返大气层过程中的高温热防护。

热防护材料性能指标

1.热导率:衡量材料传导热量能力的指标,热导率低有利于隔热。

2.比热容:反映材料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比热容高有利于缓冲热量。

3.抗氧化性:材料在高温环境下抵抗氧化的能力,抗氧化性好有利于延长材料使用寿命。

4.抗热震性:材料在急冷急热环境下的耐受能力,抗热震性好有利于适应航天飞行中的温度变化。

5.机械强度:材料承受外力而不破坏的能力,机械强度高有利于承受飞行载荷。

6.加工性:材料的加工难易程度,加工性好有利于制造复杂结构的热防护部件。航天器热防护材料分类及性能指标

一、非烧蚀热防护材料

1.吸热隔热材料

*特点:通过吸收热量和阻止热量向内部传递来保护航天器。

*类型:多层绝缘、气凝胶、陶瓷纤维。

*性能指标:比热容、导热率、密度。

2.辐射冷却材料

*特点:通过辐射吸收和发射的方式将热量散失到太空中。

*类型:辐射膜、陶瓷涂层、金属反射膜。

*性能指标:发射率、反照率、红外热辐射率。

3.传导冷却材料

*特点:利用航天器的结构或专门设计的传热通道将热量传导到较冷的区域。

*类型:金属管路、热交换器、主动冷却系统。

*性能指标:导热率、热容量、压力损失。

二、烧蚀热防护材料

1.表面烧蚀材料

*特点:通过材料表面在高温下烧蚀形成气层,吸收和散发热量。

*类型:酚醛树脂、炭纤维增强塑料、金属基复合材料。

*性能指标:烧蚀率、炭层厚度、热保护效率。

2.内部烧蚀材料

*特点:材料内部形成发泡层,通过吸热膨胀和裂解来吸收和消耗热量。

*类型:聚苯乙烯泡沫、酚醛泡沫、碳化硅泡沫。

*性能指标:内部烧蚀率、发泡倍率、热容量。

3.绝热烧蚀材料

*特点:材料具有较低的导热率和较高的烧蚀率,形成一层致密的隔热层。

*类型:炭纤维毡、陶瓷纤维毡、石墨毡。

*性能指标:热导率、烧蚀率、隔热性能。

三、热防护材料性能比较

|材料类型|温度范围|密度范围|热导率范围|比热容范围|

||||||

|多层绝缘|-270~175°C|10~100kg/m³|0.001~0.005W/(m·K)|0.2~2.5kJ/(kg·K)|

|气凝胶|-220~1000°C|0.03~0.15kg/m³|0.004~0.016W/(m·K)|0.2~1.5kJ/(kg·K)|

|陶瓷纤维|900~1600°C|100~500kg/m³|0.01~0.1W/(m·K)|0.5~1.5kJ/(kg·K)|

|辐射膜|-270~1000°C|5~100μm|0.0001~0.001W/(m·K)|0.1~1.0kJ/(kg·K)|

|酚醛树脂|-50~1200°C|1100~1400kg/m³|0.1~0.2W/(m·K)|1.2~1.6kJ/(kg·K)|

|炭纤维增强塑料|-50~1700°C|1200~1500kg/m³|0.1~0.3W/(m·K)|0.8~1.2kJ/(kg·K)|

|聚苯乙烯泡沫|-50~200°C|20~200kg/m³|0.02~0.06W/(m·K)|1.2~1.5kJ/(kg·K)|

|酚醛泡沫|-50~300°C|40~150kg/m³|0.03~0.08W/(m·K)|1.3~1.7kJ/(kg·K)|

|碳化硅泡沫|500~1600°C|200~600kg/m³|0.1~0.3W/(m·K)|0.8~1.2kJ/(kg·K)|

|炭纤维毡|1000~1300°C|100~200kg/m³|0.04~0.1W/(m·K)|0.7~1.0kJ/(kg·K)|

|陶瓷纤维毡|900~1600°C|150~250kg/m³|0.06~0.15W/(m·K)|0.6~0.9kJ/(kg·K)|

|石墨毡|1100~1700°C|60~150kg/m³|0.2~0.6W/(m·K)|0.5~0.8kJ/(kg·K)|

四、材料选择因素

航天器热防护材料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任务要求:飞行器类型、轨道路径、大气层突入速度和再入角度。

*环境条件:气温范围、气体组成、辐射环境。

*材料性能:重量、强度、导热率、烧蚀率、热保护效率。

*制造工艺:材料成型、加工、装配。

*成本和寿命:材料费用、更换或维修成本、耐用性。第二部分航天器热防护技术发展历程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航天器热防护材料的早期发展

1.石棉、耐火陶瓷、耐热金属等传统材料的应用。

2.牺牲式热防护材料的出现,如烧蚀材料和绝热材料。

3.冷却技术的发展,如液体冷却和蒸发冷却。

主题名称:航天器热防护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航天器热防护技术发展历程

#吸收式热防护

20世纪50年代:

*火箭的早期飞行器采用简单而耐用的材料,如铝合金和钢,在重返大气层时依靠导热和辐射来散热。

*吸收式热防护系统出现,使用玻璃纤维和塑料泡沫等材料吸收热量,将峰值温度限制在材料承受范围内。

20世纪60-70年代:

*酚醛树脂泡沫成为一种常用的吸收式材料,其热容量高、导热性低。

*航天飞机的热防护系统由高密度酚醛树脂泡沫和硅树脂粘结剂组成,可承受高达1260°C的温度。

#烧蚀式热防护

20世纪60年代:

*烧蚀式热防护系统开始应用,利用材料表面的烧蚀(热解和蒸发)来吸收热量。

*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被广泛用于烧蚀热防护,具有高强度、低密度和优异的抗烧蚀性能。

20世纪70-80年代:

*酚醛树脂基烧蚀材料得到发展,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耐烧蚀性。

*航天飞机的翼前缘区域采用烧蚀材料增强热防护,以应对极端的高温条件。

#主动式热防护

20世纪80-90年代:

*主动式热防护技术开始出现,旨在通过主动控制表面温度来减少热量传递。

*蒸发冷却系统通过向热防护表面喷射液体(如水或氟化物)来吸收热量并产生冷却蒸气流。

*隔热屏系统使用可部署的隔热屏来反射或阻挡热量,从而降低表面的热载荷。

#冷却式热防护

20世纪90年代至今:

*冷却式热防护系统利用流体循环来从热防护表面移除热量。

*导管冷却系统在热防护材料中嵌入冷却剂管路,以循环冷却流体并降低表面温度。

*相变冷却系统使用相变材料(如石蜡或冰),通过其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热量来调节表面温度。

#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航天器热防护技术正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更加轻量化和耐用

*改进的高温性能和可重复使用性

*增强的主动和被动热管理能力

*探索新型材料和制造技术第三部分主动热防护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主动热防护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原理

主动热防护技术通过主动控制热防护系统的热环境,对航天器表面热流、热通量和温度进行实时或准实时的调节,从而提高航天器热防护性能和安全裕度。其基本原理如下:

*主动调控热流:通过主动控制热防护材料表面附近的热流分布,降低局部热流峰值,减缓热流激波。

*主动调控热通量:通过主动控制热流与热防护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调控热通量吸收和释放过程,减小热防护系统表面温度。

*主动调控表面温度:通过主动控制热防护材料的导热和辐射特性,调控材料表面温度,使其维持在理想范围。

分类

主动热防护技术可根据控制方式和冷却介质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气体调控技术:利用高压气体(如氮气、氦气)或高温液体(如水)对热流进行主动调控。

*表面涂层技术:利用热致变色或相变涂层等表面涂层材料,改变热防护材料表面的光学或导热性质。

*可变形技术:通过主动改变热防护材料的形状或厚度,调控其热流和热通量的分布。

*冷却技术:利用冷却液(如水、沸腾甲醇)或冷气(如液氢、液氧)循环流经热防护材料内部或表面,带走热量。

应用

主动热防护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航天器,包括:

*再入返回式航天器:提高再入过程中航天器表面热防护性能,保障航天员和载荷安全。

*高超声速飞行器:提高飞行器在高超声速条件下的热防护能力,扩展飞行包线。

*空间站和卫星:改善长期轨道运行过程中航天器的热环境,提高卫星寿命和可靠性。

*行星探测器:增强探测器在恶劣的行星环境(如高气压、高温)中的热防护性能,延长探测时间。

案例

X-37B太空飞机:采用先进的高温涂层技术,提高了航天器在高超声速再入过程中的热防护能力,实现长时间轨道飞行。

神舟飞船:采用了抗氧化涂层和烧蚀泡沫材料,有效减缓了再入过程中航天器表面的热流和热通量,保障了航天员和飞船的安全。

天宫空间站:配备了主动调温系统,通过循环流动的冷却液带走舱段表面多余热量,维持舱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环境。

展望

随着航天器任务复杂性不断提高,对热防护性能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主动热防护技术作为未来航天器热防护领域的发展方向,将继续得到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

未来发展方向

*新型热防护材料:研发具有更高热稳定性、耐烧蚀性和导热率可调控的热防护材料。

*智能热防护系统:通过智能传感和控制系统,实现热防护系统的实时监测、评估和主动调控。

*多功能热防护技术:将主动热防护技术与被动热防护技术相结合,形成综合高效的热防护系统。

*可重复利用热防护技术:研发可重复利用或自修复的热防护材料,降低航天器热防护成本和提高可持续性。第四部分被动热防护技术特征及其选取原则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被动热防护材料特性

1.低导热性:材料具有良好的绝热性能,能有效阻隔热量传递。

2.高温稳定性:材料在高温环境下能保持结构稳定和热物理性能,不发生分解或劣化。

3.低密度和高比强度:材料重量轻,且具有较高的强度,可承受发射和再入时的机械载荷。

主题名称:被动热防护材料选取原则

被动热防护技术特征及其选取原则

被动热防护技术的特征

被动热防护技术是一种不消耗能量的热管理方法,主要依靠材料本身的热物理和物理化学特性来保护航天器免受热环境的影响。其主要特征包括:

*无主动控制:被动热防护技术不依赖机械系统或能量输入,而是通过材料的固有特性实现热防护。

*一次性使用:被动热防护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不可再生,一旦失效或损坏,需要更换或维修。

*重量轻:被动热防护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比强度,以减轻航天器的重量。

*耐高温:被动热防护材料能够承受极端的高温,并保持其热防护性能。

*耐烧蚀:被动热防护材料能够抵御高温气体的侵蚀和烧蚀,防止材料烧毁或损坏。

*隔热能力强:被动热防护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能够有效阻止热量向航天器内部传递。

被动热防护技术的选取原则

选择被动热防护技术时,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1.热环境条件

*热通量:材料承受的最大热通量。

*加热时间:材料承受高温的时间。

*气氛:热环境中的气体成分和压力。

2.航天器形状和尺寸

*航天器表面曲率:材料需要适应不同曲率表面的热防护需求。

*航天器尺寸:材料的尺寸和形状需要与航天器相匹配。

3.材料性能

*耐高温性:材料的熔点和耐烧蚀性能。

*隔热性:材料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

*机械性能:材料的强度、刚度和韧性。

4.制造和成本

*制造工艺:材料的制造工艺是否成熟可靠。

*成本:材料的制造成本是否经济。

常用被动热防护技术

根据上述原则,常用的被动热防护技术包括:

*隔热板:由耐高温纤维或陶瓷材料制成的多层结构,通过隔热和反射热量实现热防护。

*烧蚀材料:由有机或复合材料制成,通过牺牲自身材料来吸收和消耗热量。

*主动冷却装置:在材料表面使用冷却剂或液体,通过传热的方式带走热量。

*热涂层:在航天器表面涂覆一层耐高温涂层,以提高其耐热和抗烧蚀性能。

*热控百叶窗:使用可调节的百叶窗,通过改变其开合度来调节热流量。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外,选择被动热防护技术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维修性:材料是否易于维修或更换。

*可重复使用性:材料是否可以重复使用。

*环境影响: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是否对环境产生影响。第五部分热防护材料关键性能及其测试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热防护材料关键性能及其测试方法

主题名称:热容

1.热容是指材料单位质量在温度变化1K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2.高热容材料可在吸收大量热量时保持较低的温度,延长热防护系统的使用寿命。

3.热容的测量方法包括差示扫描量热法和比热容测定仪法。

主题名称:导热率

热防护材料关键性能及测试方法

热防护材料(TPS)是用于保护航天器免受高热流和极端环境影响的关键部件,其性能至关重要。

关键性能

热防护材料的关键性能包括:

*热导率(λ):材料导热能力的指标,低热导率可防止热量向航天器内部传递。

*比热容(C):单位质量材料吸收热量的能力,高比热容材料可吸收大量热量,降低材料温度。

*密度(ρ):材料单位体积的质量,低密度材料有利于减轻航天器重量。

*强度(σ):材料抵抗外部载荷的能力,对于承受气动载荷和外力至关重要。

*抗氧化能力:材料抵抗氧化和降解的能力,在高热环境中尤为重要。

*热稳定性:材料在高温下保持其性能的能力,包括结构完整性和热性能。

*膨胀系数:材料在温度变化下的体积变化程度,可影响热应力和热应变。

*吸湿性:材料吸收水分的能力,过多吸湿会导致材料性能下降。

*抗侵蚀性:材料抵抗高热流和粒子撞击的侵蚀能力,对于再入和行星着陆至关重要。

测试方法

测试热防护材料的性能至关重要,以确保其满足航天器设计要求。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

*热导率测试:使用热板法或针探法测量材料的热导率。

*比热容测试: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或热天平法测量材料的比热容。

*密度测试:使用水排法或体积法测量材料的密度。

*强度测试:使用拉伸、压缩和弯曲试验测量材料的强度。

*抗氧化测试:在高温和有氧环境下暴露材料,测量其质量和结构变化。

*热稳定性测试:在高温下长时间暴露材料,测量其性能变化。

*膨胀系数测试:使用热膨胀仪测量材料在温度变化下的体积变化。

*吸湿性测试:将材料置于受控湿度环境中,测量其重量变化。

*抗侵蚀性测试:将材料暴露于高热流或粒子束,测量其侵蚀速率和形态变化。

测试数据

下表提供了不同类型热防护材料的关键性能测试数据:

|材料类型|热导率(W/m·K)|比热容(J/kg·K)|密度(kg/m³)|强度(MPa)|

||||||

|陶瓷复合材料|0.1-5|500-1000|2000-4000|100-1000|

|碳复合材料|10-100|500-1000|1500-2000|50-500|

|金属复合材料|100-1000|300-500|2500-5000|500-1000|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0.1-5|1000-2000|1000-2000|10-100|

这些测试数据可用于评估和选择适合特定航天器任务的热防护材料。第六部分航天器热防护轻量化设计策略关键词关键要点结构优化设计

1.采用轻量化材料,如复合材料、铝锂合金等,降低热防护结构的密度。

2.优化结构布局,采用桁架、夹层结构等形式,減轻重量的同时保持结构强度。

3.利用拓扑优化技术,设计出具有最小质量和最大刚度的结构形状。

热防护层轻量化

1.采用薄壁热防护材料,如碳纤维增强碳基复合材料,减小热防护层的厚度。

2.使用多层热防护材料,利用各层之间的传热阻抗差,减轻整体重量。

3.探索新型轻质热防护材料,如高比强度陶瓷、泡沫金属等。

冷却系统轻量化

1.采用效率更高的冷却系统,减少冷却剂流量和系统重量。

2.使用轻质冷却通道材料,如薄壁管、泡沫金属管等。

3.优化冷却通道布局,采用分布均匀的冷却系统,减轻结构负荷。

主动热控制技术

1.利用主动热控制技术,如调节热防护层表面温度,减小热量输入。

2.采用热电偶、热管等主动热控元件,快速散热或吸收热量。

3.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主动热控系统的性能,实现热防护轻量化。

多功能一体化设计

1.将热防护层与结构组件集成,减轻结构重量和复杂性。

2.采用热防护材料兼顾结构承载功能,降低整体质量。

3.设计可变形热防护层,满足不同飞行阶段的热防护要求。

先进制造技术

1.利用3D打印、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制作轻量化、高精度热防护结构。

2.采用机器人自动组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探索材料成形、涂层等新技术,提升热防护材料的性能和轻量化水平。航天器热防护轻量化设计策略

航天器热防护系统在减轻航天器返回大气层期间产生的极端热量方面至关重要。然而,热防护材料通常很重,这会增加航天器的整体重量和发射成本。因此,对于航天器设计者来说,开发轻量化的热防护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材料选择和优化

材料选择在热防护材料轻量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具有高比强度、高比热容量和低热导率的材料可以减轻重量,同时保持足够的热防护性能。

*碳纤维增强碳复合材料(CFRC):CFRC具有出色的强度重量比、高热导率和耐高温性。

*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复合材料(C/SiC):C/SiC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耐高温性、热氧化稳定性和耐烧蚀性。

*轻质陶瓷复合材料(CMCs):CMCs由轻质陶瓷基体和增强纤维组成,具有低热导率、高耐火性和高强度。

通过优化纤维体积分数、纤维方向和层压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热防护材料的轻量化和性能。

结构设计

热防护系统的结构设计可以显著影响重量。以下策略可用于优化结构设计:

*蜂窝夹芯结构:蜂窝夹芯结构具有低密度和高刚度。它可以作为热防护材料的基体,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提供支撑和绝缘。

*骨架结构:骨架结构由轻质桁架或梁组成,形成支撑热防护材料的框架。这种结构可以减轻重量,同时保持材料的完整性。

*薄壁结构:通过减小热防护材料的厚度,可以减轻重量。然而,需要仔细考虑力学性能和稳定性。

隔热措施

隔热措施可以减少通过热防护材料传导到航天器内部的热量。以下策略可用于优化隔热:

*多层隔热:使用不同材料的多层隔热系统可以提高隔热效率。反射性材料可以反射热量,而绝缘材料可以阻止热量传导。

*真空隔热:在热防护材料周围创建真空环境可以显着降低热传导。

*热屏蔽:热屏蔽位于热防护材料和航天器结构之间,可以反射热量并减少热传导。

先进制造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可以实现复杂的结构设计和轻量化。以下技术可用于制造轻质热防护材料:

*添加剂制造:添加剂制造(例如,3D打印)允许制造具有复杂几何形状和轻质结构的组件。

*机器人纤维放置:机器人纤维放置是一种自动化过程,用于放置纤维并创建轻质复合材料。

*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VARTM)是一种制造复合材料的低压技术,可以生产轻质和高强度的组件。

案例研究

嫦娥工程系列探测器是成功实施热防护轻量化策略的范例。嫦娥五号着陆器热防护系统采用多层结构,包括CFRC外壳、碳化硅陶瓷保护层和轻质蜂窝夹芯。这种设计实现了出色的热防护性能和显着的重量减轻。

结论

通过采用轻量化设计策略,包括材料选择、结构优化、隔热措施和先进制造技术,可以显著减轻航天器热防护系统的重量。这些策略对于降低发射成本、提高航天器性能和探索太空的新领域至关重要。第七部分先进热防护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展望关键词关键要点高性能复合材料

1.采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材料,提升热防护性能和力学性能。

2.优化纤维取向、层合结构和界面设计,提高耐热氧化和侵蚀能力。

3.开发新型抗烧蚀涂层,增强复合材料的热防护耐久性。

功能化陶瓷涂层

1.探索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等陶瓷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高热屏蔽和抗氧化能力。

2.研究纳米结构、多孔结构和梯度结构涂层的热防护机理,提升热辐射、热传导和热容性能。

3.开发自修复、可控热释放和多功能陶瓷涂层,满足不同航天器需求。先进热防护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展望

前言

航天器在再入大气层时,将面临极端热环境的严峻考验。先进热防护材料能够有效保护航天器结构,以满足航天器在高超声速和多次重复使用等条件下的热防护需求。

热防护材料的性能要求

先进热防护材料应具备以下性能要求:

*高温耐受性:承受高达2500℃以上的高温

*低导热性:限制热量向航天器内部传递

*高强度和刚度:承受气动力载荷和结构应力

*耐烧蚀性:抵抗与大气气体的化学反应

*低密度:减轻航天器重量

先进热防护材料的研究方向

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CHT-CMC)

CHT-CMC由增强纤维(如碳或陶瓷纤维)与陶瓷基体(如SiC、ZrB₂)组成。其具有优异的高温性能、低导热性、高强度和耐烧蚀性。CHT-CMC已在航天飞机和Orion飞船上成功应用。

超轻隔热材料(ULWI)

ULWI具有极低的密度和导热性。它们通常由多孔气凝胶、碳泡沫或陶瓷泡沫制成。ULWI可作为隔热层或散热器,可有效保护航天器免受热损伤。

热防护涂层

热防护涂层可应用于金属或复合材料表面,以提高其耐热性。常见的涂层材料包括陶瓷涂层(如ZrO₂、Y₂O₃)、金属涂层(如CrAlY)和聚合物涂层(如聚酰亚胺)。

主动热防护系统

主动热防护系统通过主动控制热环境来保护航天器。它们包括:

*冷却系统:使用流体或气体对航天器表面进行冷却

*蒸发冷却系统:利用材料蒸发吸收热量

*隔热屏障系统:使用充气或可展开结构隔离航天器与热环境

应用展望

先进热防护材料在以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超声速飞行器:保护飞行器在高超声速条件下的热环境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实现航天器多次再入和着陆

*深空探测器:抵御行星大气再入的极端热量

*民用航空: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热防护

*工业领域:用于高热工业过程中的热保护

总结

随着航天器技术的发展,先进热防护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至关重要。通过不断探索新材料和技术,我们可以为航天器提供更可靠、更高效的热防护解决方案,以满足未来太空探索和应用的挑战。第八部分热防护技术在航天器设计中的影响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减少飞行结构质量

1.热防护材料减轻了航天器的质量,降低了对结构强度的要求,从而减小了飞行结构的重量。

2.高效的热防护技术可以将隔热层设计的更薄更轻,而不会影响其保护性能,进一步优化了结构质量。

3.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低有助于减少热应力对飞行器结构的影响,从而提高结构可靠性和寿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