痄腮病毒感染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_第1页
痄腮病毒感染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_第2页
痄腮病毒感染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_第3页
痄腮病毒感染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_第4页
痄腮病毒感染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痄腮病毒感染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第一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明确发病率和人群易感性。 2第二部分腮腺炎病毒为病原 3第三部分病原体通过呼吸道传播 6第四部分患者及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8第五部分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10第六部分儿童期感染多为急性 13第七部分成人感染常伴发睾丸炎、脑膜炎等 15第八部分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腮腺炎的有效手段。 17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明确发病率和人群易感性。关键词关键要点发病率和流行病分布

1.痄腮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发病率因地区和人群而异。

2.发病率在冬季和春季最高,可能与学校和幼儿园开学以及儿童聚集有关。

3.痄腮病毒感染在农村地区的发病率可能高于城市地区,原因可能是疫苗接种覆盖率较低或卫生条件较差。

人群易感性

1.痄腮病毒感染的人群易感性较高,这意味着大多数人一生中至少会感染一次痄腮病毒。

2.儿童是痄腮病毒感染最常见的易感人群,原因可能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有关。

3.老年人也是痄腮病毒感染的易感人群,原因可能与免疫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有关。流行病学研究明确发病率和人群易感性

流行病学研究是研究痄腮病毒感染发病率和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了解痄腮病毒感染的流行规律、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信息,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发病率

痄腮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因地区、年龄和人群不同而异。在没有实施疫苗接种的地区,痄腮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很高,可达10%~20%。在实施疫苗接种的地区,痄腮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大幅下降,但仍有散发病例发生。

2.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痄腮病毒感染普遍易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逐渐降低。儿童是痄腮病毒感染的高发人群,尤其是5-9岁的儿童。成人也可以感染痄腮病毒,但发病率较低。

3.传播途径

痄腮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是指感染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将含有病毒的飞沫喷出,周围的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感染。接触传播是指感染者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然后用手触摸口、鼻或眼部黏膜而感染。

4.流行规律

痄腮病毒感染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但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发病率不同。在温带地区,痄腮病毒感染的流行高峰通常出现在冬季和春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痄腮病毒感染的流行高峰可能出现在任何季节。

5.预防和控制措施

预防和控制痄腮病毒感染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是预防痄腮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手段。目前使用的痄腮疫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后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加强卫生措施: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及时隔离患者:感染者应及时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

*加强健康教育:对公众进行痄腮病毒感染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第二部分腮腺炎病毒为病原关键词关键要点【痄腮病毒生物学特性】:

1.痄腮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儿童和青少年危害较大。

2.痄腮病毒直径约为150nm,呈球形或椭球形,具有外壳和内核,外壳由脂质双层膜组成,内核含有病毒核酸和衣壳蛋白。

3.痄腮病毒在自然界中宿主范围较窄,主要感染人类,也可见于某些灵长类动物,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呼吸道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和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

【流行病学】:

#腮腺炎病毒感染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

一、病原学

1、病毒学特征

*腮腺炎病毒(MUMPSVirus,MuV)属于副黏病毒科、鲁比拉病毒属,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颗粒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50-200nm,具有包膜,包膜上含有血凝素(HN)和融合蛋白(F)。

*病毒基因组由约15,384个核苷酸组成,编码6个结构蛋白(核衣壳蛋白、基质蛋白、小膜蛋白、血凝素、融合蛋白、RNA依赖性RNA聚合酶)和2个非结构蛋白(C蛋白、V蛋白)。

2、病毒复制过程

*腮腺炎病毒通过其HN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并通过包膜融合进入宿主细胞。

*病毒基因组被释放到细胞质后,由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转录为mRNA。

*mRNA被翻译成病毒蛋白,包括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病毒蛋白与病毒基因组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并在宿主细胞质中出芽释放。

3、致病机制

*腮腺炎病毒感染后,主要在腮腺、胰腺、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中复制,引起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病毒感染腮腺后,引起腮腺肿大、疼痛,并可能伴有发热、头痛、肌痛等全身症状。

*病毒感染胰腺后,可引起胰腺炎,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后,可引起脑膜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二、流行病学

1、流行特点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球各地均有分布,但以温带地区最为常见。

*该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但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通常在冬季和春季高发,但也可全年发生。

2、传播途径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

*患者在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9天均具有传染性。

3、易感人群

*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和青少年是流行性腮腺炎最易感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者也容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

4、发病率和死亡率

*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因地区和时间而异,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在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率可高达50%。

*流行性腮腺炎的死亡率很低,但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等。

5、预防措施

*接种腮腺炎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

*腮腺炎疫苗通常与麻疹和风疹疫苗联合接种,称为麻腮风疫苗。

*麻腮风疫苗接种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并能有效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第三部分病原体通过呼吸道传播关键词关键要点【病原体传播途径】:

1.痄腮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可以通过飞沫或气溶胶吸入的方式感染。

2.痄腮病毒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或其他体液而传播。

3.痄腮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感染后可导致腮腺肿大、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季节性发病特征】:

病原学:

1.病毒学特征:

-痄腮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是一种单股、负链、非分节RNA病毒。

-病毒基因组长度约为15,000个核苷酸,编码8个开放阅读框。

-病毒颗粒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100-200纳米,表面有糖蛋白突起。

2.病毒抗原性:

-痄腮病毒具有单一血清型,所有毒株均具有相同的抗原性。

-病毒的糖蛋白突起是主要抗原决定簇,与病毒的感染力和致病性相关。

3.感染细胞:

-痄腮病毒主要感染腮腺上皮细胞,也可感染其他腺体细胞,如胰腺、甲状腺、睾丸等。

-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流行病学:

1.传播途径:

-痄腮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包括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

-病毒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或飞沫而传播。

2.易感人群:

-痄腮病毒对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易感人群。

-未接种痄腮疫苗或未感染过痄腮病毒的人均有感染风险。

3.发病季节:

-痄腮病毒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特征,在冬春季发病率最高。

-在温带地区,痄腮流行通常呈2-3年一次的周期性发作。

4.发病率和死亡率:

-痄腮病毒感染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传染病,发病率较高。

-在疫苗接种普及之前,痄腮的年发病率可达10%-30%。

-随着疫苗接种的广泛开展,痄腮发病率已大幅下降。

-痄腮病毒感染很少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很低。

5.疫苗接种:

-痄腮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可预防痄腮病毒感染。

-痄腮疫苗通常与麻疹和风疹疫苗联合接种,称为MMR疫苗。

-MMR疫苗接种后,绝大多数人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第四部分患者及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关键词关键要点患者及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1.痄腮病毒通过飞沫、接触和共用物品传播,患者在发病前1~2日至发病后9日,咽喉部可大量排出病毒,但以发病后2~3日排出量最大,唾液的病毒含量也较高,患者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可能产生飞沫,将病毒释放到环境中,导致健康人群暴露于感染风险。

2.痄腮病毒在人群中广泛分布,许多人可能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感染病毒,但由于当时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而未被诊断为腮腺炎,这些人可能成为无症状感染者或携带者,他们虽然没有临床症状,但仍可携带并传播病毒,在人群中充当病毒库,增加感染风险。

3.这些隐性感染的患者或携带者难以被发现,他们可能在与健康人群的日常互动中将其传播给周围的人,从而导致病毒在人群中持续传播和流行。

接触感染是传播途径

1.痄腮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毒可以随着飞沫扩散到空气中,周围健康人在吸入受病毒污染的飞沫后,病毒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在粘膜组织中复制,引发感染。

2.病毒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当感染者用手触碰受污染的表面或物品后,病毒可能附着在手上,如果感染者再用手触碰口鼻或眼睛等部位,病毒可通过黏膜进入人体,导致感染。

3.在某些情况下,痄腮病毒还可能通过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在人群中传播,这种传播途径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更为常见。#痄腮病毒感染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

病原学

痄腮病毒(Mumpsvirus,MuV)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病毒颗粒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50-200nm。病毒基因组大小约15000个核苷酸,编码6种结构蛋白和1种非结构蛋白。

流行病学

痄腮病毒感染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或尿液传播。痄腮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12-25天,平均为18天。

传播途径

1.患者及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痄腮病毒感染患者在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9天左右均有传染性,其中发病后2-5天传染性最强。无症状感染者也可成为传染源。

2.接触感染是传播途径

痄腮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或尿液传播。飞沫传播是指感染者在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唱歌时,将含有病毒的飞沫喷射到空气中,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被感染。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感染者的手、衣物或其他物品被病毒污染,其他人接触这些物品后,再用手触摸口、鼻或眼睛,也可被感染。

3.人群普遍易感

痄腮病毒感染的人群普遍易感,无性别差异。婴幼儿发病率相对较高,6月龄至2岁为发病高峰,2-9岁其次。成人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仍有感染的风险。

4.流行特点

痄腮病毒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冬季和春季发病率较高。在人群免疫力较低的情况下,可暴发流行。

预防措施

目前预防痄腮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腮腺炎疫苗。腮腺炎疫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通常与麻疹疫苗和风疹疫苗联合使用,称为MMR疫苗。MMR疫苗对痄腮病毒感染的保护率可达95%以上。

其他预防措施包括: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或眼睛。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子遮住口鼻,并及时洗手。

*避免与痄腮病毒感染患者密切接触。

*居住或工作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第五部分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关键词关键要点【免疫力】

1.痄腮病毒感染后,人体产生针对腮腺炎病毒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2.这些抗体可以保护人体免受腮腺炎病毒的再次感染。

3.免疫力通常可以持续终生,二次感染较少见。

【感染途径】

#痄腮病毒感染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概述

痄腮病毒感染是一种由痄腮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而感染,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痄腮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12-25天,平均为18天。感染后可引起发热、头痛、咽痛、腮腺肿大等症状。痄腮常引起睾丸炎,但很少引起永久性损害。痄腮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均可感染,但15-24岁的人群发病率最高。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二次感染少见。

痄腮病毒感染后,患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一般可维持终生,因此,二次感染痄腮病毒很少见。然而,在极少数情况下,接种腮腺炎疫苗后仍可能发生腮腺炎,这种情况称为突破性痄腮。突破性痄腮的发生率很低,一般为0.1%~0.3%。

痄腮病毒感染的病原学

痄腮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痄腮病毒的直径约为150-200nm,呈球形或椭圆形。病毒的表面有两种糖蛋白,一种是血凝素糖蛋白(HN),一种是融合糖蛋白(F)。HN糖蛋白负责病毒的吸附,F糖蛋白负责病毒的融合。

痄腮病毒的宿主范围很窄,只感染人类和猴子。病毒在人体内的主要靶细胞是腮腺上皮细胞。病毒进入细胞后,可复制增殖,并释放出新的病毒颗粒。这些新的病毒颗粒可感染更多的细胞,导致腮腺肿大。

痄腮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

痄腮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均可感染,但15-24岁的人群发病率最高。痄腮病毒感染的季节性很强,在冬季和春季发病率最高。

痄腮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给其他人。

*接触传播:当感染者的手或物品被病毒污染后,其他人接触这些手或物品后,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给其他人。

*气溶胶传播:当感染者在密闭空间中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给其他人。

痄腮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12-25天,平均为18天。感染后可引起发热、头痛、咽痛、腮腺肿大等症状。腮腺肿大是痄腮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症状,可持续1-2周。在大多数情况下,痄腮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的,患者可在2-3周内康复。然而,在少数情况下,痄腮病毒感染可导致并发症,如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等。

痄腮疫苗的预防作用

痄腮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可预防痄腮病毒感染。痄腮疫苗通常与麻疹疫苗和风疹疫苗联合使用,称为MMR疫苗。MMR疫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可为接种者提供持久的免疫力。

MMR疫苗的接种对象是12-15个月的婴幼儿和11-12岁的儿童。接种MMR疫苗后,可预防97%以上的痄腮病毒感染。

痄腮病毒感染的治疗

目前尚无针对痄腮病毒感染的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抗炎等。在少数情况下,当痄腮病毒感染导致并发症时,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痄腮病毒感染的预防

预防痄腮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MMR疫苗。其他预防措施包括:

*避免与痄腮病毒感染者接触。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子捂住口鼻。

*经常洗手。

*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第六部分儿童期感染多为急性关键词关键要点儿童期痄腮病毒感染的特点

1.儿童期痄腮病毒感染多为急性,以腮腺肿大为主要表现,腮腺肿大常伴有疼痛、压痛,可累及一侧或双侧腮腺。

2.儿童期痄腮病毒感染还可伴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3.儿童期痄腮病毒感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痄腮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

1.痄腮病毒感染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

2.痄腮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易感人群。

3.痄腮病毒感染具有季节性,在冬春季高发。痄腮病毒感染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

儿童期感染多为急性,以腮腺肿大为主要表现。

病原学

痄腮病毒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50~300纳米,表面有纤突蛋白和血凝素蛋白。病毒的基因组由约15,00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6个结构蛋白和2个非结构蛋白。

痄腮病毒对多种动物具有感染性,包括人类、猴、豚鼠、仓鼠和鸡胚等。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或尿液传播。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然后通过血流播散至腮腺、胰腺、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和组织。

痄腮病毒感染后,在腮腺中复制并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腮腺肿大。腮腺肿大通常在感染后2~3天出现,持续7~10天。腮腺肿大期间,患者可出现疼痛、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

流行病学

痄腮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儿童期感染多为急性,以腮腺肿大为主要表现。痄腮病毒感染在冬季和春季最为常见,但全年均可发生。

痄腮病毒感染在5~9岁的儿童中最为常见。未接种痄腮疫苗的儿童感染痄腮病毒的风险很高。在接种了痄腮疫苗的儿童中,仍有少数儿童可能会感染痄腮病毒,但这些儿童通常症状较轻。

痄腮病毒感染的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脑膜炎和脑炎是痄腮病毒感染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死亡或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睾丸炎可导致男性不育,卵巢炎可导致女性不孕。胰腺炎可导致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

预防

接种痄腮疫苗是预防痄腮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痄腮疫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通常在儿童1岁时接种第一剂,4~6岁时接种第二剂。接种痄腮疫苗后,机体可以产生针对痄腮病毒的抗体,从而获得对痄腮病毒的免疫力。

痄腮疫苗是一种非常安全的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通常较轻,包括发热、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等。严重的副反应非常罕见。

治疗

目前尚无针对痄腮病毒感染的特效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对症支持,包括卧床休息、多饮水、服用解热镇痛药等。对于并发症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第七部分成人感染常伴发睾丸炎、脑膜炎等关键词关键要点【睾丸炎】:

1.痄腮病毒感染常伴发睾丸炎,睾丸炎是痄腮病毒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发生在成年男性患者。

2.睾丸炎通常发生在腮腺肿胀后数日至数周,症状包括睾丸疼痛、肿胀和压痛,可能伴有发热、恶心和呕吐。

3.睾丸炎通常是单侧的,但也有可能是双侧的。睾丸炎通常是自限性的,但在少数情况下可能导致睾丸萎缩和不育。

【脑膜炎】:

#成人痄腮病毒感染病程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流行病学特点

-季节性分布:痄腮病毒感染在春冬季节高发,但在夏季和秋季也有发生。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痄腮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

-密切接触者易感性:与痄腮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免疫持久性:痄腮病毒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成人痄腮病毒感染病程

-潜伏期:痄腮病毒感染的潜伏期通常为12-18天,最短为10天,最长可达25天。

-前驱症状:在腮腺肿胀前,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等前驱症状。

-腮腺肿胀:腮腺肿胀是痄腮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1-2天出现,持续2-10天。腮腺肿胀可伴有疼痛、压痛,张口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其他并发症:成人痄腮病毒感染常伴发睾丸炎、脑膜炎等,症状更严重。

-睾丸炎:痄腮病毒感染的男性患者约20%-30%可发生睾丸炎,通常在腮腺肿胀后4-7天出现。睾丸炎可表现为睾丸肿大、疼痛、压痛,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

-脑膜炎:痄腮病毒感染的患者约1%-10%可发生脑膜炎,通常在腮腺肿胀后1-2周出现。脑膜炎可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畏光、怕吵等症状。

-其他并发症:痄腮病毒感染还可并发胰腺炎、心肌炎、甲状腺炎、卵巢炎等,但这些并发症较少见。第八部分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腮腺炎的有效手段。关键词关键要点疫苗的有效性

1.腮腺炎疫苗已被证明对预防腮腺炎非常有效。

-完整的两剂腮腺炎疫苗可提供高达99%的保护率。

-疫苗可有效防止腮腺炎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和睾丸炎。

2.疫苗接种方案:

-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麻腮风三联疫苗,接种2剂次,第一剂次在18~24月龄,第二剂次在4~6岁。

-高风险人群可考虑接种加强针。

3.疫苗安全性:

-腮腺炎疫苗通常是安全的。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烧、皮疹和注射部位疼痛。

-严重不良反应非常罕见。

疫苗接种的必要性

1.腮腺炎仍是一種流行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