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散文阅读(词语赏析句段、标题作用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考点串讲)-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_第1页
专题09:散文阅读(词语赏析句段、标题作用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考点串讲)-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_第2页
专题09:散文阅读(词语赏析句段、标题作用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考点串讲)-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_第3页
专题09:散文阅读(词语赏析句段、标题作用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考点串讲)-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_第4页
专题09:散文阅读(词语赏析句段、标题作用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考点串讲)-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期中考点大串讲专题09散文阅读01020403目

录考点透视技巧总结典例剖析考场练兵

散文一直以来是各类语文测试考查的重点。近年来全国各地考试中对散文的考查通常有3-5个小题。每小题3-4分,一般为12-16分。题型为简答题,题目灵活,难度较大,重视思维和阅读感悟能力,阅卷还看重语言的清晰和准确。

从选材看:文本内容基本关注亲情友情、人与社会、自然风景等,引导学生对生存、生活、人文的关怀和思考;命题导向重视文本细读,关注细节,深挖主题。散文阅读重要考点1.词语赏析及表达效果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3.段落的作用4.标题的含义及作用5.常见的表现手法命题趋势

散文是常见的文学体裁之一,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它的特点有: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②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④行文自由,结构灵活。命题趋势

散文阅读在近年来的初中现代文阅读中,是一个亮点和热点,有一定的难度。

综合分析全国各地市散文阅读题,就会发现一些特点和趋势:

①选文上,进一步突出人文性。课外选文与课内文章的特点相关联,较为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重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命题趋势

②比重上,占据了“半壁江山”。散文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可以说,抓住散文阅读就抓住了阅读的“半壁江山”。

③题型上,主观性试题份额较大。根据阅卷实践可知,主观性试题所占的份额较大,有逐步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尤其是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考点1:词语赏析及表达效果【题型问法】

1.请赏析句子中的加点词。

2.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3.加点词语能否换成“××”?为什么?

4.画线语句中加点的词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5.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题型分析】

加点词的赏析分为“有明显手法(用词用语特征)”和“完全没有手法”两种形式。“有手法”的加点词赏析,手法往往集中在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达技巧三个方面,答题时注意判别各个手法之间的区别,避免丢分。

“没有手法”的赏析考查学生语言的敏感度。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带入”文章,体味作者所处场景的感受或表达的意蕴。在用语言提炼关键词、概括化答题上,这个考点的能力等级要求有所提升。【题型答法】

①点出词的修辞手法、词语特征等;

②写了什么;

③手法效果;

④情感态度。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应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考点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又称语言特点,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文化背景和情境的不同,使被选用的交流方式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就是语言特色形成的基础。在散文阅读中,有一类题:

1、请体会下列语句的语言表达艺术。划线句子突出的语言表达特色是什么?

2、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从文章找出一处并加以赏析。

3、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其实,这类题,不管它问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还是语言表达艺术,都是让我们来赏析文章或句子的语言特色。总体来说,文章的语言特色分为这么几类:常见语言风格(特色)平实自然

含蓄委婉

洗炼简洁

婉约细腻

沉郁悲慨整散结合

形象生动

清新明快

绚丽飘逸

旷达豪放幽默讽刺

音韵和谐我们在答题时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句子或者文章:一、从用词方面

单个文字构成词语,词语再构成句子。

因此首先我们要观察词是否具有某种规律或特点。

比如:寻求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比如动词、形容词、叠词、象声词等等。二、从句式的角度分析

句式即句子的形式,比如运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的结合运用,都是句子的语言特点。

短句特点: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这就是这句话的语言特色。

长短句的语言特点:自由活泼,生动感人,既整齐和谐,又富有变化。

三、从手法的角度分析

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各种表现手法、各种表达方式。

常见的语言作用:

生动活泼、音律和谐、增强气势、风趣幽默等等。

考点3:段落的作用

【常见题型】

1.某段画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句)。

2.分析某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段)。

3.某段对......的描写有何作用?试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4.全文多次写......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5.文中......段落所叙述的内容能否删掉?为什么?答题方法

分析句子或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文章内容是文字表达出来的信息,要联系上下文回答;结构是外在形式,指文章布局、文章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关键是看其所处的位置:(一)位置在文章的开头1.内容上:①概括句、段的内容,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原因等;②开篇点题,揭示中心;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⑤如果开头还有环境描写,还需要综合考虑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结合环境描写的句子);⑥如以诗词开篇,可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一)位置在文章的开头2.结构上: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③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和标题的关联,照应题目或者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⑤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二)位置在文章的中间1.内容上:①概括句、段的内容;②体现作者的情感,点明中心。③推动情节发展2.结构上:①承上启下;②照应前文;③为下文……作铺垫。3.答题格式:该段本身表达了(有写作手法要结合手法)……①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②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③文章由……转为……注意:回答中间段落作用时需要考虑是否有环境描写、插叙的作用,考虑要全面。(三)位置在文章的结尾1.内容上:

①概括句、段的具体内容;②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抒发作者什么情感,揭示了什么主旨,强化作者什么观点,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含蓄类——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引人遐思,增强感染力(注意省略号);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如果结尾有问句,则是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三)位置在文章的结尾2.结构上:

①总结全文。②前后呼应(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③照应文题或照应前文。

注意:如果是环境描写,还需要加入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

不管在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引用了诗文或故事,回答时除了需要回答段落的内容、结构的作用,还需要考虑引用的作用——增强文学色彩或是增强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考点4: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因此,正确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中考时,从标题上出题常常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及作用的理解。考查方式:

(1)谈谈你对标题的含义的理解。(2)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3)说说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4)给文章拟写一个标题。(5)本文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6)文章标题有哪些含义?(7)文章的标题有哪些内涵?【技巧点拨】一、标题含义。

(一)答题思路:一般情况下考到标题的含义,应该联系全文内容并结合文章主旨。答案应该分两部分。一是表层含义:分析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指代义;概括主要内容,点明写作对象及事件等。二是深层含义:分析标题修辞义、双关义、象征义;在结构上的作用(线索);与人物的关系(人物性格、作者的感情和态度);与主旨的关系(提示、点明)。

答题模板: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二、标题作用。(一)答题思路:文章标题的作用往往有:①(结构上)充当文章线索。②(内容上)表明写作对象,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写作缘由,点明故事的背景,概括主要内容。③(写法上)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双关、象征等表现手法,突出主题。

④(形式上)用词新颖别致;化用古诗词、成语,富有诗意;简洁凝练;含蓄隽永,具有象征意义;疑问句式,引人深思;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格式新颖,条理清晰(小标题)。

⑤(情感上))寄托了……感情;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⑥(主旨上)文章文眼;暗示(点明、凸显)文章主旨;对主题的体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考点5: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对比、烘托、衬托、比喻、拟人、作铺垫、埋伏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设置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等。埋伏笔——指文章中,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作铺垫——为突出后来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主要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引出重要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开宗明义——说话写文章一开头就说明主要意思。(开:阐述、宗:主旨、明:说明、义:意思。)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也叫篇末点题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事物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中学课本中《陋室铭》《爱莲说》都是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写的。欲扬先抑——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一个人,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最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4)埋伏笔手法: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5)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6)作铺垫: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如《皇帝的新装》)(7)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含蓄地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8)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突出文章的主题。(9)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1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11)欲扬先抑:使前后内容形成对比和反差,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文章情节更有波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20分)(2023·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苏轼向南①公元1097年的海南是孤悬海外的一个岛,像一个被关在家门外的落拓弃儿,漫无边际的海水箍出貌似柔软却比岩石更坚硬的边界,路延伸到这里戛然断了,不再通向远方,仅能够年复一年默默眺望。②那一年七月,62岁的苏轼必须继续向南。从汴州到惠州再到琼海的儋州,向南,再向南,向海之南。家越来越远,步履越来越沉重。③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可当船驰近黑黢黢的岛时,他惊呆了: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矗立的椰子树,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④初抵海南岛时,他住的是一间废弃的官舍,残垣断壁,瓦片四处破损,但最终他连这样的房子也住不下去了,朝廷不许他住,扫地出门。不让住那就不住了吧,兜里还剩几个碎银子,都掏空了,在椰树林里搭个简陋的小屋子。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⑤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那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⑥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些质朴的人做点什么。⑦他曾在岛上凿过井。那时他刚到达海南,见当地无洁净的水可饮,于是绕着城墙低头细查。起先没有人相信这个老夫子有这能耐,以为装腔作势,以为装神弄鬼。不料,他手指某处说有泉,再指一处说也有泉。居然真的有,一下子就凿出两口井,清澈而甘甜。这是他献给这个岛的第一份礼物。⑧奇怪的是他竟然也通医术。岛上无医无药,病倒了,当地人唯一的办法是到庙里祷告,并把从大陆运来的牛杀掉祭祀神明。他很着急,他必须以一己之力有所改变。热带丰沛的阳光与雨水之下,植物一年到头兴旺生长。群山上、野地里,人们看到这个姓苏的高个子,穿着短衣短衫终日忙忙碌碌。他采草药,也研究草药,甚至发现一种古医书里曾提及却没有人发现的一种药材。他给人看病,他采药让他们服下,治好他们的病。在一个个有力的事实面前,当地人终于相信,这个说着一口奇怪四川话的汉人,是上苍派来拯救他们的神仙。⑨他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纸不够,他随手在泥土上比来划去也兴致盎然;墨缺少,他心血来潮自己动手研制也乐趣横生。墨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⑩苏轼有事可做了。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书香顿起,憋了一肚子的墨水猛然间开了闸。日子不再难捱,从来缺少四季变化的海岛,没有寒冬与冷秋,眨眼间一天天就飞快逝去了。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⑪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铭、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⑫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己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有宋一代,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又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⑬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有删改)1.(4分)文章先叙述了苏轼初登岛时的经历,然后从哪三个方面依次写了苏轼为岛造福的事?2.(4分)请从修辞手法或词语运用的角度,任选其一,简要赏析第③段划横线语句是如何生动的描写苏轼初登岛时所看到的景象的。3.(4分)文章第⑫段写海南岛出了12位进士有何作用?4.(4分)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⑪段“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这句话的理解5.(4分)结合全文,解析标题“苏轼向南”的内涵。【答案】1.①凿井;②为人治病;③教书。2.修辞:“居然如同一管大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仿佛憋着一股劲”“骄傲的”“高高”“无尽”等词语),写出植物旺盛、昂扬的生命力(旺盛的生长),苏轼初登岛被这些植物深深吸引,也要决心如它们一样好好地活着。3.写海南岛出了12位进士侧面烘托苏轼的贡献。4.朝廷把他贬谪到偏远的海岛,不给他提供住处,他只能住在陋室,他却被当地百姓的淳朴敦厚、植物旺盛的生命力影响,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事,写诗做赋,培养人才,体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5.“苏轼向南”写出了苏轼被贬到海南岛的经历,表现了苏轼一身傲骨,绝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寓意深远,形象生动。(2023·北京门头沟·统考二模)阅读《艾草飘香》,完成下面小题。

艾草飘香①说起艾草,往事如歌,一呼一吸都是浓郁的艾香。②儿时,村里人多在菜园地的一角或是竹林边栽上几株艾草。艾草繁殖很快,头年秋冬枯干的几个茬子,待春雨一过,便迅速返青。艾草那宽大的叶片,嫩绿的颜色,浓郁的草香,让人格外欢喜。到了五月,暑热渐长,雨水充沛,那艾草更是疯长起来。③记得我六岁时,夏天的一个晌午,哥姐都上学去了,母亲在家的巷口里纺线,我帮母亲做小跑腿:递剪刀、搬凳子、提水烟筒。坐在旁边看母亲把绕线的轮子摇得飞快,听轮子的吱吱声,纺线的嗦嗦声,觉得好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醒来看见母亲给我端过一碗夹着菜叶的艾叶饭,并说我睡觉时流口水,一定是胃凉了,要吃这个饭才好。我接过浓香扑鼻、油滑可口的艾叶饭,狼吞虎咽地吃了个精光。④自那以后,我常常趁母亲在家纺线时给母亲帮忙,撒娇地跟母亲说,我又流口水了。母亲明白我的心思,便搁下手里的活,到家门口不远的田垄摘回一小撮艾叶,洗净,淘米,生火,架锅。待锅烧热,倒入一小羹匙猪油,翻炒,加入米水,盖上锅盖。不出二十分钟,香喷喷的艾叶饭就出锅了。吃着油香的艾叶饭,那馥郁厚实的香味儿,让我感到自己无比幸福。⑤油香的艾叶饭浓缩着母亲的爱,伴我成长。⑥我喜欢听母亲的夸奖,喜欢母亲用充满柔爱的臂弯拥抱我,那时我心里暖暖的。陪在母亲身边,为母亲分担家务,是我最幸福的事。一年四季,我总陪着母亲奔走在田埂上:下种、锄草、淋菜、割草、割薯叶、收麦、收菜……在配合母亲做农活的过程中,我学到许多本领,而且乐此不疲。有时夜里陪着母亲扭绳,夜深了,母亲会默默放下手中的活儿,拿出晒干的艾叶,为我煮仅有的两碗艾叶饭。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我吃完满足地睡去。⑦我读初中后,日子好过多了,饿肚子的时代过去了,就算夜里陪母亲做工,也不要母亲专门为我煲艾叶饭。⑧参加工作后,我在离家20公里外的小镇教书。虽然要转两趟车,但我还是十天半月回去一趟,陪伴母亲。一方面想吃母亲煲的艾叶饭,另一方面想听听母亲的唠叨,跟母亲回忆一些田间趣事。⑨听母亲说艾草的名字是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所取。一天,孙思邈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到附近的山上玩耍,有个小朋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