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届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卷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很长一段时间内“艺术”都只是“技术”的一种别称。艺术从技术中剥离出来,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是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现象。从此,艺术不再是一般的技术,它与美、审美之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内在关联,对普罗大众而言,艺术仿佛成为一个神秘的领域。然而,艺术从技术中剥离出来并不意味着艺术与技术的完全脱节,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技术的进步总能带来艺术的跨越式发展,并由此带来艺术存在方式的巨大变革。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技术性因素的不断发展,艺术的创作与演绎都越来越依赖技术,艺术在脱离技术过程中获得的神秘魅力,似乎就在不断上涨的技术大潮中渐渐褪去了。于是,在艺术观念的这一嬗变过程中,一个悖论就出现了:艺术的独立发展,始于对技术性因素的摆脱;艺术的继续发展,却又高度依赖技术性因素的不断进步。前者告诉我们艺术性因素与技术性因素存在本质差异,后者却揭示了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性因素与技术性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艺术具有非技术的属性,但这种非技术属性的获得又离不开技术性因素的支撑。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客观存在的现象,引起了古往今来众多艺术理论家的浓厚兴趣。先秦时期,庄周借庖丁之口说出了“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技之辨”因此成为艺术理论史上一个常辩常新的话题。“进乎技”指的是“超越”而不是抛弃技术,道是通过技达到的一种更高的追求。道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性因素,技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因素,二者完美融合,形成了质感与境界并存的艺术存在方式。北宋的苏轼已经明确认识到了艺术的存在方式具有主观和客观两个不同的维度。“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当然离不开琴以及琴的制作技术,更离不开琴乐的演奏技术。琴的制作与演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技术,前者客观而后者主观。20世纪早期的王国维先生也曾专门论及艺术的主客观因素:“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这里谈到的意偏于主观,境偏于客观,二者结合构成文学艺术的核心内容。20世纪的西方学者对于这一问题也有深入的思考。法国的杜夫海纳明确区分了客观的“艺术事实”和主观的“审美知觉”,认为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构成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他还进一步将“艺术事实”区分为“物质质料”和“艺术质料”,从而也为后人将艺术活动中的技术性因素区分为物质性的和艺术性的两种不同类型提供了理论基础。艺术发展史已经证明,艺术活动中无论是主观的艺术性因素,还是客观的物质性因素,以及兼具物质性与艺术性的技术因素的发展,都会对艺术的存在方式产生极为重要且非常明显的影响。物质性的技术因素体现为与艺术创作相关的各种器具和材料的技术革新,比如画笔、颜料,或者琴弦、管材等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对艺术创作或者演出行为的影响;艺术性的技术因素体现为创作或者演出技术的提高对艺术表现质量的提升,如此等等。然而,这一切都伴随着19世纪以来各种现代科技,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显得越来越难以理解: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工智能的出现和迭代成为可能,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还需要借助技术存在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因为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也都是技术;但似乎也是否定的;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已经不再需要根据杜夫海纳的理论区分出的物质性或者艺术性的技术,一切都可以由电脑软件搞定了。于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存在方式,在完成了另一次迥异于此前时代的嬗变的同时,却也向我们昭示了另一种悖论:当代艺术与技术之间的依存关系似乎更为深刻,深刻到人们越来越迷惑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当代艺术的存在而言,究竟是技术性因素、还是艺术性因素更为关键呢?一方面,似乎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人人便都能成为艺术家,而那些没有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艺术家们,则与这个时代的艺术圈子渐行渐远;另一方面,熟练掌握各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工程师们,却又因艺术素材的缺乏和审美能力的不足而不得不求助于艺术家们,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很显然,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存在形式中,AI技术使得各种传统艺术中的技术性因素被迅速边缘化,而亘古不变的艺术性因素却在这波数字化大潮中愈发不可替代。AI技术不具备艺术创意能力,因而无法自觉赋予其作品精神力量。是否具有精神性力量,这一点对艺术创造活动而言,恰恰是艺术之为艺术的本质属性。立足时代潮头,回望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伴随着技术性因素的更新迭代,艺术的存在方式也随之不断变迁,直至似乎已经淹没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时代大潮中;与此同时,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界限虽然愈发模糊,但二者之间却始终存在着无法逾越的界限。由此可知,虽然艺术赖以存在的技术不断更新,但属于艺术的本质属性却历久弥新、颠扑不灭。(摘编自高迎刚、李成蹊《祛魅与存真——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存在方式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脱离技术后,与美和审美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B.“道技之辨”涉及艺术中的主客观两方面,这一话题并不过时。C.艺术活动包含技术因素,而技术因素兼具物质性与艺术性。D.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艺术彼此交融,相互依赖、促进,共同提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宣纸的发明,丰富了书画媒介,为书画艺术的升级发展奠定了基础。B.普通民众在抖音上自主创作视频,说明技术能降低艺术准入门槛。C.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加强与艺术院校的合作,能有效提高产品质量。D.Sora(AI软件)能根据文字自动作画,这表明其已具备文艺独创能力。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A.艺术不只是技艺,更是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的表达。B.科学与艺术是属于整个世界的,它们没有国界。C.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D.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艺术存在方式与技术的关系。5.根据材料内容,梳理艺术观念经历了哪几次嬗变。【答案】1.D2.D3.A4.①艺术存在方式必须依托一定的技术;②技术的发展会带来艺术存在方式的革新;③无论艺术存在方式如何变化,技术都不能替代艺术本身。5.①艺术只是技术的别称,没有发展成独立门类;②艺术从技术中剥离出来,美与审美因素加强;③艺术与技术的边界愈发模糊,艺术的本原属性显得更加重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相互依赖、促进,共同提高”错误,原文说的是技术促进了艺术的发展。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D.“这表明其已具备文艺独创能力”错误,Sora(AI软件)作画“根据文字”,恰恰说明它不具备文艺独创能力。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第六段的观点是:艺术的存在方式会随着技术而改变,但艺术的本质属性是精神的,更加重要。强调的是艺术中技术和本质属性的关系。只有A符合,其它三项均为阐述二者的关系。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伴随着技术性因素的不断发展,艺术的创作与演绎都越来越依赖技术”可概括为:艺术存在方式必须依托一定的技术;依据“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技术的进步总能带来艺术的跨越式发展,并由此带来艺术存在方式的巨大变革”可概括为:技术的发展会带来艺术存在方式的革新;文章最后说伴随着技术性因素的更新迭代,艺术的存在方式也随之不断变迁,但虽然艺术赖以存在的技术不断更新,但属于艺术的本质属性却历久弥新、颠扑不灭。艺术的本质属性不灭就说明无论艺术存在方式如何变化,技术都不能替代艺术本身。【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很长一段时间内‘艺术’都只是“技术”的一种别称”可概括为:艺术只是技术的别称,没有发展成独立门类。依据“艺术从技术中剥离出来,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是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现象。从此,艺术不再是一般的技术,它与美、审美之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内在关联”可概括为:艺术从技术中剥离出来,美与审美因素加强;依据“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界限虽然愈发模糊……但属于艺术的本质属性却历久弥新、颠扑不灭”可概括为:艺术与技术的边界愈发模糊,艺术的本原属性显得更加重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四世同堂(节选)老舍常二爷的生活是最有规律的,而且这规律是保持得那么久,倒好像他是大自然的一个钟摆,老那么有规律的摆动,永远不倦怠与停顿。因此,他虽然已经六十多岁,可是他自己似乎倒不觉得老迈;他的年纪仿佛专为给别人看的,像一座大钟那样给人们报告时间。因此,虽然他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一升火就像砖窑似的屋子,穿的是破旧的衣裳,可是他,自青年到老年,老那么活泼结实,直像刚挖出来的一个红萝卜,虽然带着泥土,而鲜伶伶的可爱。每到元旦,他在夜半就迎了神,祭了祖,而后吃不知多少真正小磨香油拌的素馅饺子——他的那点猪肉必须留到大年初二祭完财神,才作一顿元宝汤的。吃过了素馅饺子,他必须熬一通夜。他不赌钱,也没有别的事情,但是他必须熬夜,为是教灶上老有火亮,贴在壁上的灶王爷面前老烧着一线高香。这是他的宗教。他并不信灶王爷与财神爷真有什么灵应,但是他愿屋中有点光亮与温暖。他买不起鞭炮,与成斤的大红烛,他只用一线高香与灶中的柴炭,迎接新年,希望新年与他的心地全是光明的。后半夜,他发困的时候,他会出去看一看天上的星;经凉风儿一吹,他便又有了精神。进来,他抓一把专为过年预备的铁蚕豆,把它们嚼得嘣嘣的响。他并不一定爱吃那些豆子,可是真满意自己的牙齿。天一亮,他勒一勒腰带,顺着小道儿去“逛”大钟寺。没有人这么早来逛庙,他自己也并不希望看见什么豆汁摊子,大糖葫芦,沙雁,风车与那些红男绿女。他只是为走这么几里地,看一眼那座古寺;只要那座庙还存在,世界仿佛就并没改了样,而他感到安全。看见了庙门,他便折回来,沿路去向亲戚朋友拜年。到十点钟左右,他回到家,吃点东西,便睡一个大觉。大年初二,很早的祭了财神,吃两三大碗馄饨,他便进城去拜年。今年,他可是并没有到大钟寺去,也没到城里来拜年。他的世界变了,变得一点头脑也摸不着。夜里,远处老有枪声,有时候还打炮。他不知道是谁打谁,而心里老放不下去。像受了惊吓的小儿似的,睡着睡着他就猛的一下子吓醒。有的时候,他的和邻居的狗都拚命的叫,叫得使人心里发颤。第二天,有人告诉他:夜里又过兵来着!什么兵?是我们的,还是敌人的?没人知道。假若夜里睡不消停,白天他心里也不踏实。谣言很多。尽管他的门前是那么安静,可是只要过来一辆大车或一个行人,便带来一片谣言。有的说北苑来了多少敌兵,有的说西苑正修飞机场,有的说敌兵要抓几千名伕子,有的说沿着他门前的大道要修公路。抓伕?他的儿子正年轻力壮啊!他得设法把儿子藏起去。修公路?他的几亩田正在大道边上;不要多,只占去他二亩,他就受不了!他决定不能离开家门一步,他须黑天白日盯着他的儿子与田地!还有人说:日本人在西苑西北屠了两三个村子,因为那里窝藏着我们的游击队。这,常二爷想,不能是谣言;半夜里的枪声炮响不都是在西北么?他愿意相信我们还有游击队,敢和日本鬼子拚命。同时,他又怕自己的村子也教敌人给屠了。想想看吧,德胜门关厢的监狱不是被我们的游击队给砸开了么?他的家离德胜门也不过七八里路呀!屠村子是可能的!他不但听见,也亲眼看见了:顺着大道,有许多人从西北往城里去,他们都扶老携幼的,挑着或背着行李。他打听明白:这些人起码都是小康之家,家中有房子有地。他们把地像白给似的卖出去,放弃了房子,搬到城里去住。他们怕屠杀。这些人也告诉他:日本人将来不要地税,而是要粮食,连稻草与麦秆儿全要。你种多少地,收多少粮,日本人都派人来监视;你收粮,他拿走!你不种,他照样的要!你不交,他治死你!常二爷的心跳到口中来。背着手在他的田边上绕,他须细细的想一想。他有智慧,可是脑子很慢。是不是他也搬进城去住呢?他向西山摇了摇头。山,他,他的地,都永远不能动!不能动!真的,他的几亩地并没给过他任何物质上的享受。他一年到头只至多吃上两三次猪肉,他的唯一的一件礼服是那件洗过不知多少次的蓝布大褂。可是,他还是舍不得离开他的地。离开他的地,即使吃喝穿住都比现在好,他也不一定快活。有地,才有他会作的事;有地,他才有了根。不!不!什么都也许会遇见,只有日本人来抢庄稼是谣言,地道的谣言!他不能先信谣言,吓唬自己。看着土城,他点了点头。他不知道那是金元时代的遗迹,而只晓得他自幼儿就天天看见它,到如今它也还未被狂风吹散。他也该像这土城,永远立在这里。由土城收回眼神,他看到脚前的地,麦苗儿,短短的,黑绿的麦苗儿,一垅一垅的一直通到邻家的地,而后又连到很远很远的地,又……他又看到西山。谣言!谣言!这是他的地,那是王家的,那是丁家的,那是……西山;这才是实在的!别的都是谣言!不过,万一敌人真要抢粮来,怎办呢?即使不来抢,而用兵马给践踏坏了,怎办呢?他想不出办法!他的背上有点痒,像是要出汗!他只能昼夜的看守着他的地。有人真来抢劫,他会拚命!这么决定了,他又高兴一点,开始顺着大道去拣马粪。拣着一堆马粪,他就回头看一看他的地,而后告诉自己:都是谣言,地是丢不了的!金子银子都容易丢了,只有这黑黄的地土永远丢不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迎神祭祖、祭拜财神和灶王爷、逛寺庙、拜年等都是当地新年的民俗活动。B.“可是真满意自己的牙齿”带有赞赏意味,刻画出常二爷自足的心理。C.北苑来敌兵,西苑修机场,敌兵抓壮丁等,交代了当时典型的社会环境。D.“他勒一勒腰带”,从这一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常二爷很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使用“红萝卜”“钟摆”等比喻,形象地写出常二爷活泼结实的精神状态。B.本文以常二爷的视角记叙了一个北平城外农民的见闻和感受,显得亲切自然。C.倒数第二段关于麦苗和土地的描写,景中含情,表达常二爷对土地的热爱。D.本文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质朴,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8.作者详写常二爷生活“最有规律”,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9.文中刻画常二爷的心理,多次提到“谣言”,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A8.①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常二爷勤劳朴实、安分守己的特点;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他在意的是平静的日子、规律的生活。②前后对比,与后文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战争给常二爷的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9.①谣言蜂起,人心惶惶,说明战争彻底改变了普通百姓生活;反复提及谣言,是动荡局势在常二爷心里的投射。②在心理层面,“说法很多”,常二爷将信将疑,强调社会剧烈变化给他带来的困扰;既有固守日常、逃避现实、自我安慰的木然,也有守土有责、击退外侮的反抗意识。【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很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错误,“勒一勒腰带”只是出门前的一个典型动作,并不能说明常二爷很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钟摆”错误,“钟摆”是说明常二爷的生活有规律和节奏。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段落的作用的能力。写常二爷的生活必然要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加以分析,比如写他都会迎神、祭祖、吃饺子、守岁体现了常二爷安分守己的特点;写他“永远不倦怠与停顿”又能体现其勤劳和朴实;写他“逛”大钟寺,只要那座庙还存在,他就感到安全,体现了他在意平静的日子。此外结构上,与后文“今年,他可是并没有到大钟寺去,也没到城里来拜年。他的世界变了,变得一点头脑也摸不着……”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战争给常二爷的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强调谣言蜂起,人心惶惶,体现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这,常二爷想,不能是谣言”“不!不!什么都也许会遇见,只有日本人来抢庄稼是谣言,地道谣言!他不能先信谣言,吓唬自己”,谣言蜂起,常二爷将信将疑,这强调了社会剧烈变化给他带来的困扰。“他愿意相信我们还有游击队,敢和日本鬼子拚命。同时,他又怕自己的村子也教敌人给屠了”体现常四爷内心的矛盾与不安;“不!不!什么都也许会遇见,只有日本人来抢庄稼是谣言,地道的谣言!他不能先信谣言,吓唬自己”“谣言!谣言!这是他的地,那是王家的,那是丁家的,那是……西山;这才是实在的!别的都是谣言!”,这体现了常二爷固守日常、逃避现实、自我安慰的木然;“他只能昼夜的看守着他的地。有人真来抢劫,他会拚命!这么决定了,他又高兴一点……而后告诉自己:都是谣言,地是丢不了的!金子银子都容易丢了,只有这黑黄的地土永远丢不了!”,这体现了常二爷守土有责、击退外侮的反抗意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为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方,信见信。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伐不义。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节选自《司马法》)材料二:经曰: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春秋左氏传》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军之众,无所用也。”是故晋悼公使魏绛和戎,以正诸华,八年之间,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羌戎亦归。晋惠公内不侵不叛之臣,于是有崤之师。譬如捕鹿,晋人角之,戎人掎之。夫有道之主,能以德服人;有仁之主,能以义和人;有智之主,能以谋胜人;有权之主,能以势制人。战胜易,和胜难。《语》曰:“先王耀德不观兵。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故有衣冠之会,未尝有歃血之盟;有革车之会,未尝有战阵之事。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先帝王所以举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文德以怀之;怀之不服,饰玉帛以啖之;啖之不来,然后命上将,练军马,锐甲兵,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所谓叛而必讨,服而必柔。既怀既柔,可以示德。《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夫如是,则四夷不足吞,八戎不足庭也。(节选自李筌《太白阴经·贵和篇》)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诛有罪A王B及诸侯C修D正其国E举贤F立明G正H复厥职。11.下列对材料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表凭借,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意思不同。B.逐奔,追击逃跑的敌人,与《三峡》中“乘奔御风”的“奔”意思相同。C.衣冠,文中用来代指诸侯,与成语“衣冠楚楚”中的“衣冠”意思不同。D.董,督察,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董”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古鉴今,认为仁爱是根本,只要能制止战争,发动战争也是可以的。B.材料一主张居安思危,国虽强,穷兵黩武必然灭亡,国虽安,忘记战争非常危险。C.材料二通过晋悼公和戎、晋惠公纳不侵不叛之臣的例子,论证了“贵和”的观点。D.材料二倡导“示德”,“既怀既柔”以“胜人”,反对战争与刑罚,具有进步意义。13.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2)所谓叛而必讨,服而必柔。14.如何践行“以和为贵”的思想?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答案】10.AEG11.B12.D13.(1)摆好阵势再击鼓进攻,这是为了表明他的诚信。(2)这就是所说的对反叛者必须进行讨伐,对顺服者必须加以怀柔。14.①无论治理国家还处理对外关系,都要以德行、仁义为先,重在感化、柔服,切实做到“以德服人”“以义和人”;②当德行、仁义行不通时,迫不得已才采取战争手段。【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惩办了首恶后,天子和诸侯们还要帮助整顿好那个国家,选用贤能另立明君,调整、恢复其各级官职。“诛有罪”是动宾结构,其后A处断开;“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E处断开;“举贤立明”是两个动宾短语共同作谓语,与“正复厥职”省略共同主语“王及诸侯”,中间G处断开。故选A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表凭借;表原因。句意:借以守土卫国。/派遣将领守卫函谷关的原因。B.错误。逃跑的敌人,奔跑的马。句意:从前的时候,追击溃逃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乘着快马,驾驭着风飞行。C.正确。代指诸侯;衣帽。句意:所以有诸侯会盟。/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D.正确。句意:要用强大的势力去督察天下。/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反对战争与刑罚”错,从材料二“怀之不服……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可见,材料二并不反对战争和刑罚,主张要文治与武功、刑罚并用。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成列”,摆好阵势;“鼓”,击鼓;“明”,表明。(2)“所谓”,所说的;“讨”,讨伐;“柔”,怀柔。【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夫有道之主,能以德服人;有仁之主,能以义和人;有智之主,能以谋胜人;有权之主,能以势制人”可知,无论治理国家还是处理对外关系,都要以德行、仁义为先,重在感化、柔服,切实做到“以德服人”“以义和人”;②由原文“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先文德以怀之;怀之不服,饰玉帛以啖之;啖之不来,然后命上将”可知,当德行、仁义行不通时,迫不得已才采取战争手段。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人以仁爱为根本,以正义的方法处理国家大事,这就叫做政治。政治达不到目的时,就要使用权势。权势总是出于战争,而不是出于中和与仁爱。因而,杀掉坏人而使大众得到安宁,杀人是可以的;攻打它的国家,爱抚百姓,攻打它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进行战争,也是可以的。因此,君主应该以仁爱为民众所亲近,以正义为民众所喜爱,以智谋为民众所倚重,以勇敢为民众所效法,以诚实为民众所信任。这样,对内就能得到民众的爱戴,借以守土卫国;对外就能具有威慑力量,借以战胜敌人。作战的原则是:不违背农时,不在疾病流行时兴兵作战,为的是爱护自己的民众;不乘敌人国丧时去进攻它,也不趁敌国灾荒时去进攻它,为的是爱护敌国的民众;不在冬夏两季兴师,为的是爱护双方的民众。所以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从前的时候,追击溃逃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追踪主动撤退的敌人不超过九十里,这是用来表示礼让;不杀尽丧失战斗力的敌人,并哀怜它的伤病人员,这是用来表示仁爱;摆好阵势再击鼓进攻,这是为了表明他的诚信。争大义而不争小利,这是为了表示战争的正义性;又能赦免降服的敌人,这是表明军队的勇敢;能够预见战争开始和结局,这是表示统帅的智慧,根据“礼、仁、信、义、勇、智”六德按时集合民众进行教育,作为管理民众的准则,这是从古以来治军作战的方法。贤王制定礼乐法度,设置五刑来治理国家,发动战争,讨伐不义。惩办了首恶后,天子和诸侯们还要帮助整顿好那个国家,选用贤能另立明君,调整、恢复其各级官职。材料二:“经”上说:先王治国之道,以和为贵。尊重和平和百姓,不崇尚战争。《春秋左氏传》记载:“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所以晋悼公派魏绛与戎讲和,来整顿中原诸侯,八年之间,九次会和诸侯,就像演奏音乐一样,没有不和谐的,羌戎也能归附。晋惠公接纳不内侵也不外叛的臣属,于是有崤山作战的军队。譬如捕鹿,晋人抓住了它的角,戎人拖住了它的后腿。有道明君,能够以德服人;有仁义的君主,能够用义团结别人;有智谋的君主,能够用智慧战胜他人;有权谋的君主,能够用形势控制他人。作战胜利容易,用和平的方式胜利困难。《语》说“先王显示德行而不炫耀武力。兵力是储存起来到一定时候动用的,一动用就使人畏惧;炫耀武力就会滥用,滥用就不能使人畏惧。”所以有诸侯会盟,未曾有歃血之盟,有兵车的会盟,未曾有战争之事。战争,是不吉祥的东西,只有在迫不得已情况下才能动用。古代圣明帝王所以一举战胜敌人,成功超出于一般人之外,就在于其首先用礼乐教化去怀柔安抚他;如果怀柔安抚而不能使之顺服;再以玉帛去利诱他;如果利诱还不能使他归附,再任命高明的将帅,厉兵秣马,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这就是所说的对反叛者必须进行讨伐,对顺服者必须加以怀柔。怀柔安抚能使之归顺,充分显示了君主的仁义道德。《尚书》上说:“要用美好的德政去教诫人们,要用强大的势力去督察天下。”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四面夷族就不难以攻占,八方戎族就不足以抗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注杜甫何恨倚山木,吟诗秋叶黄。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注]此诗作于蜀地。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起笔陡然,君有何恨,倚木悲秋,充满关切意味,也为下文抒己怀张本。B.颈联“悲游子”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忆侍郎”写出友人对故人的思念。C.尾联就题中“新津寺”作结,以贪度佛日、随宿僧房的暂得安慰化解羁旅之思。D.此诗语言清丽自然,风格沉郁顿挫、雄浑奔放,章法圆融,是杜甫晚年佳作。16.颔联“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从情景角度简要分析其妙处。【答案】15.D16.①描绘了古寺寒塘图:古寺幽深,蝉声嘶鸣,寒塘寂寂,鸟影飞度,秋意浓重,意境凄清孤冷。②视听结合,通过动静、声色、光影、高下、远近等的比照映衬,营造清冷的意境。③借景抒情,借裴诗描写之景,既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也流露出自己的羁旅之思。【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风格沉郁顿挫、雄浑奔放”错,此诗风格平和冲淡。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诗人选取“蝉声”“古寺”“鸟影”“寒塘”等意象,以草木黄落之时,渲染秋意,秋景堪伤,意境凄清孤冷。“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蝉鸣是听觉描写,鸟影是视觉描写,通过对聚集古寺的蝉鸣的描写,凸显了古寺的幽静;草木黄落之时,蝉声鸟影,视听结合,以声衬静,表现了秋景的冷清。颔联写景,借景抒情。“寒”字一语双关,表面是写池塘的冷清,其实也是诗人漂泊他乡的凄凉心境的反应。诗人借寒塘秋景,既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也流露出自己的羁旅之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树木与泉水作喻写君主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修德节欲。(2)李白《将进酒》中,借曹植故事来劝朋友要尽饮者之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芙蓉代表着纯洁和高雅,历来为诗人所钟爱,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艺术形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②.塞源而欲流长者也③.陈王昔时宴平乐④.斗酒十千恣欢谑⑤.制芰荷以为衣兮⑥.集芙蓉以为裳(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写错的字有:伐、源、宴、恣、谑、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孙少安在山里常常把镢头扔在一边,颓然地四肢大展睡在土地上,面对高远的天空长吁短叹。他不尽地回味自己坎坷的人生道路,双眼噙满了泪水。他诅咒命运的不公平,为什么总是对他这样冷酷无情!有时候,走入绝境的他,竟然像孩子一般在山里天真地幻想,会不会出现个奇迹让他摆脱这厄运呢?比如过去年代金家的老地主就在这块地里埋下一窖金银财宝,让他一镢头挖出来了……他对自己的荒唐想法报以刻毒的冷笑。得了吧,孙少安!你这样躺着胡思乱想,还不如起来干一会活。你已经是这样可笑,说明你活该倒霉。①你往日那股劲头哪里去了?②你就甘心这样像死狗一般沉沦吗?③看来,你要重新振作精神是多么不容易!是啊,我为什么变得这么软弱无力?我过去不是没有经历艰难困苦;而那时不是一次又一次用顽强不息的意志度过了重重危难,并且一次次转危为安吗?当然,这次危难不比往常,是太巨大太可怕了;但总不能用这样一种灰心丧气的态度去逃避这危难。再说,能逃避了吗?孙少安心里明白,唯有他的砖场重新上马,他才有希望翻身。18.文中先后用“他”“你”“我”转换人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1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如果将③调至①前,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20.下列句子中的“总”与文中加点的“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一坐上马车,总会叫马车夫把车篷支起来。B.这院门上有几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C.在这满月的光里,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有发起。【答案】18.人称转换,体现视角转换,从外在观察到对面批评再到自我反省,更有层次;(2)人称转换,能由表及里全方位刻画孙少安状态,人物形象更立体真实;(3)人称转换,表达方式也相应转换,手法更灵活多样;(4)人称转换,心理描写逐渐深入,抒情性更浓。19.(1)逻辑严密,体现孙少安从否定自己到肯定过往再到激励自己的自强过程;(2)层次清晰,立足现实困境,回望过去,对比鲜明;(3)语气渐强,从否定到疑问再到反问,语气逐渐变强,情感逐渐激昂;(4)衔接自然,承接上文自贬,引出后文自励。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的作用的能力。人称转换与视角有关,“他”是从叙述者的观察视角来写,“你”是以有限视角,对其进行当面的批评,“我”又是从孙少安的个人角度进行的自我反省,人称转换,不仅体现作者手法的灵活多样,也使得表达更有层次。同时,由“他”“你”到“自我”的心理反省,使得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逐渐深入,抒情性更浓。“他”“你”都是从外在角度刻画人物,而“我”则是从内在角度刻画人物,由表及里,使人物形象更立体真实。【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③中“你要重新振作精神是多么不容易”是孙少安对自己的否定,①为肯定过往,②是对自己的激励,所以将③调至①前,从结构方面看承接上文自贬,引出后文自励,衔接自然;同时体现孙少安从否定自己到肯定过往再到激励自己的自强过程,逻辑更严密;此外,从层次性上,立足现实困境,回望过去,对比更加鲜明。从情感上看,③是对自己的否定,①是对自己失去“劲头”的疑问,②有反问意味,对现在的情况不该甘心。将③调至①前,从否定到疑问再到反问,语气逐渐变强,情感逐渐激昂。【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下相同词语的不同含义的能力。原文中的“总”是“毕竟、终究”的意思。A.全、都;B.束、系;C.终究;D.全面地。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人说:只要在某个领域刻意练习超过1万个小时,就可以达到专家水准。事实果真如此吗?刻意的高效性与小脑对运动指令的编码密切相关。运动的想法从大脑皮层联络区发出后,先和小脑进行信息交换:如果小脑发出现成运动指令,皮层运动区就会将指令快速传达,从而保证动作连贯协调完成;(1),皮层联络区就只好自己发出运动指令。由于此时指令尚不完善,需要一边发送一边修正,动作就显得笨拙迟缓。同时,小脑收集反馈信息进行运动编程,待大脑皮层再向小脑查找运动指令时,就有了相对完善的运动指令。短时间内的反复练习,(2),直到完美的程度。以语言为例,(3),自然说话伶牙俐齿,左右逢源,甜言妙语张口就来,与整天宅在家里的人有天壤之别。刻意练习可以理解为向着目标锲而不舍地小步前进。①生适中,②如果费时费力地做无用功,③不如看准目标,④一步步自我完善。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序号并修改,使上下文衔接流畅自然。【答案】21.(1)如果没有获得现成运动指令(2)可以让小脑不断完善运动指令(3)一个人经常与人应酬(如答“交际”“交流”等,亦可给分)22.序号:②修改:与其费时费力地做无用功(或如果你认识到自己在费时费力地做无用功)【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分号可知,前后两个分句表达的是两种情形。前一分句指出“如果小脑发出现成运动指令”,皮层运动区则快速传达指令;后一分句依据“皮层联络区就只好自己发出运动指令”可知,应是“没有获得指令”,故可填“如果没有获得现成运动指令”。第二空,根据前文“指令尚不完善”“就有了相对完善的运动指令”及后文“直到完美的程度”可知,语境强调的是反复练习对小脑完善运动指令的作用,故可填“可以让小脑不断完善运动指令”。第三空,根据前文“反复练习”及后文“与整天宅在家里的人有天壤之别”可知,语境强调的是经常对话对语言能力发展的作用;再结合“左右逢源,甜言妙语张口就来”可知,这里强调与人应酬时的状态,故可填“一个人经常与人应酬”。【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关联词语运用不当。语境是选择关系,与“不如”搭配,应将“如果”改为“与其”。或者保持前提的假设,改为“如果你认识到自己在费时费力地做无用功”,强调“看准目标,一步步自我完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描写了孙少安受挫后的心理活动。人生很少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挫折,甚至陷入困境。该如何面对挫折和困境呢?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