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课件_第1页
汽车发动机.课件_第2页
汽车发动机.课件_第3页
汽车发动机.课件_第4页
汽车发动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动机原理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内燃机工程系林学东教授从内燃机草图

蒸汽机发明

汽车的发展

内燃机一、内燃机概念的形成——赫更斯的草图产生于1673年,赫更斯在凡尔赛宫用水过程中借助动力来代替体力劳动过程中的构想。

第一章绪论—内燃机的发展史凡尔赛宫塞纳河赫更斯:荷兰物理学家负责庭院里的树木浇水和喷水池的喷水

从塞纳河提水。1509年,意大利人雷欧那德.达芬奇绘出类似的火药发动机草图,但没有试制。赫更斯的内燃机草图:自方案问世后,经12年后的1685年,用14台直径12m的水车完成,并满足凡尔赛宫一天3000m3的用水要求。当时科学背景:

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三大实验:英国包尔塔的蒸汽压力实验;托里拆利和巴斯噶的大气压力实验;那末格里凯的真空作用实验。三大实验的作用:人们开始认识蒸汽、大气和真空的相互作用。

这些重大的实验成果为早期蒸汽动力技术的开发奠定了牢固的科学实验基础。第一次技术创新:法国物理学家工程师巴本(DenisPapin1647-1712),最先应用蒸汽动力技术。从火药发动机演变到蒸汽机;将当时欧洲炼铁场广泛使用的活塞式风箱将箱变为汽缸;把风箱中的活塞变为汽缸中的活塞。二、蒸汽机发明——三次技术革新实验:先将汽缸底部注入少量水,加热。当汽缸内的水沸腾后,蒸汽推动活塞慢慢上升;然后,从汽缸底部抽掉火,汽缸内蒸汽慢慢冷凝

汽缸内产生真空,在大气压力推动下,活塞慢慢下降。结论:利用蒸汽压力、大气压力、真空的相互作用,可以推动汽缸内活塞作往返直线运动。这种运动所产生的机械动力可以带动其他机械运动。发明带有活塞的蒸汽泵后,考虑到蒸汽压力大可能会使汽缸爆炸,于1680年发明了安全阀。

第一台可以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实验型蒸汽泵,于1680年在英国试验成功。第二次技术突破:英国机械工程师赛维利(T.Savery1650-1715)。设计依据:基于包尔塔的蒸汽力原理,其蒸汽泵主要由汽缸与锅炉组成。特点:汽缸中未采用活塞,只是在其中接有吸水管、排水管和进汽管。——与巴本汽缸不同点原理:蒸汽从锅炉经汽管进入汽缸后被冷却时所造成的真空

把矿井中的水从吸水管中吸进来

再将蒸汽注入汽缸,由进入汽缸的蒸汽压力把水从排水管中排出。第三次技术革新:托马斯·纽可门(ThomasNewcomen)针对赛维利蒸汽泵两大缺点改进:缺点一:热效率太低。改进措施:冷却水不直接进入汽缸,而是通过一个细小龙头向汽缸内喷水冷却。缺点二:只是一种抽水泵,不输出动力。改进措施:引入活塞装置。靠蒸汽压力、大气压力和真空度的相互作用推动活塞作往复式机械运动对外输出功蒸汽机。1712年纽可门蒸汽机问世。纽可门蒸汽机原型:将气缸和活塞置于锅上部;加热锅产生的蒸汽导入汽缸,推动活塞上升;向气缸喷水,关闭阀门,缸内蒸汽被冷却变成水,产生真空,活塞下降,抽水泵抽水。三、蒸汽革命——蒸汽汽车时代詹姆斯·瓦特:瓦特掌管格拉斯哥大学实验教具的机械员。

1764年受命格拉斯哥大学教学用纽可门发动机的修理工作。在修理纽可门蒸汽机中,发现其两大缺点:燃料消耗量大而效率低只能作往复直线运动。因此,除了用于矿井抽水之外,无其他用途,浪费蒸气达八成以上。故障诊断第一个专利:启蒙:1765年的春天,针对纽可门蒸汽机热效率低的原因是蒸汽在缸内冷凝造成的

能否让蒸汽在缸外冷凝

产生采用分离冷凝器的初步设想。解决措施:利用蒸汽具有“弹性”特点,把汽缸和另一个容器相连接,让蒸汽接入其中,就不需要一再冷却汽缸,而浪费许多热量。同年设计一个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并在汽缸外面加绝热套

汽缸保持在高温工作状态。其特点:冷凝器与汽缸间用一个调节阀相连二者既能连通又能分开。这样,把做功后的蒸汽引入汽缸外的冷凝器,又可以使缸内产生真空,避免汽缸在一冷一热过程中热量损耗。从1766年~1769年受他人赞助制出第一台样机。同年,瓦特因发明冷凝器而获得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过程中的第一项专利。带冷凝器的蒸汽机虽试制成功,但相对纽可门蒸汽机,除了热效率显著提高外,还是无法作为真正的动力机械。致命缺陷:活塞只能作往复直线运动。第一个专利的问题1781年,在参加圆月学社活动过程中,受到天王星以及由此引出的行星绕日圆周运动,或钟表中齿轮的圆周运动的启发想到把活塞往复直线运动变为旋转运动就可以使动力传给任何工作机械。同年,研制出一套“太阳和行星”齿轮联动装置;

活塞的直线运动转变为齿轮的旋转运动;为使轮轴圆周运动更加均匀,安装一个飞轮。这一机构的重大革新,瓦特蒸汽机才真正成为动力机械。1781年底,以发明带有齿轮和拉杆的机械联动装置获得第二个专利。直线运动旋转运动方案措施:让蒸汽从两端进入和排出,就可以让蒸汽即能推动活塞向上运动又能推动活塞向下运动

效率就可以提高一倍。第三项专利:针对蒸汽机效率不高的原因:蒸汽单项运动;即从一端进入、另一端出来。1782年,试制出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

获得第三项专利。1784年以带有飞轮、齿轮联动装置和双向装置的高压蒸汽机综合组装,取得第四项专利;1788年,又发明离心调速器和节气阀;1790年,发明汽缸示功器。至此完成了蒸汽机发明的全过程蒸汽动力装置。在改进纽可门蒸汽机过程中的三次飞跃—三个专利,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压变为高压

纽可门蒸汽机

瓦特蒸汽动力装置。迎来蒸汽革命四、奥托循环瓦特蒸汽机存在的问题:蒸汽机体积庞大,热效率低。要克服这一缺点,必须解决锅炉与汽缸分离的问题

使锅炉与汽缸合二为一。前期探索工作:如利用燃烧烟气冷却后产生的真空来抽水;利用火药在汽缸内爆炸时产生的压力来驱动活塞;用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燃料来推动活塞。根源途径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后,找到问题的症结:设计方案缺少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法国科学家德罗夏,立志要“站在瓦特肩膀上”,解决这些问题。他认为高效率内燃机,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第一,点火前要高压

压缩过程;第二,燃料必须迅速膨胀,达到最大膨胀比。实现的具体方案:把活塞运动分成4个冲程,即进气—压缩—点火燃烧膨胀做功—排气。四冲程理论的建立:德国商人奥托一直关注内燃机研制情况。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中,看到内燃机的发展前途;从德罗夏的理论设计中看到希望。奥托对德罗夏方案,反复研读,深刻领会其设计思想;并全心投入内燃机的研制工作。

他虽建立四冲程理论,但未能制造出!奥托的实验:目的—在发动机气缸里实现烟囱冒烟现象。手段—用透明气缸和手动活塞以及侧式进排气管模型,将香烟的烟放入进气阀反复观察结果:研究出空气与煤气的添加混合方法巧合?本田稀燃技术1983同时,1858年法国人里诺发明了燃气机:

用煤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取代蒸汽机的蒸汽;用电池和感应线圈产生电火花

点燃混合气。此煤气机:有气缸、活塞、连杆、飞轮等。是内燃机的初级产品,但压缩比为零。奥托受里诺煤气机启发,认为如果用液体燃料,其用途将更为拓宽,为此设计了汽化器。1862年2月,奥托制造出一台四冲程样机。

1863年获得专利,并建立“奥托公司”。1876年,又设计出一种改进型点火系统,同年5月研制出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翌年获得专利权实现四冲程理论奥托循环。

此后,英国科学家对奥托四冲程内燃机进行改进

在一台内燃机中加上一个气缸——多缸机;从而使输出的动力更均匀。1882年戴姆勒离开奥托公司目的:把奥托发动机应用到交通工具上。1883年,发明点火系统,在奥托四冲程煤气机的基础上,研制出一台小型单缸汽油机

转速达700~900r/min;功率1.1马力,空气冷却奥托发动机最大转速180~200r/min。1885年,将这台小汽油机装在一辆自行车上,制造出第一台摩托车。五、汽油机汽车问世1886年将小汽油机和转向器装在一辆四轮车上。该车气缸总排量为469cm3,时速达到了16公里。这辆车的性能:

—有风扇冷却;

—内燃机下垫着减振橡胶块;

—还有发动机预热系统。成为第一辆实用汽车之一。从此用小汽油机驱动车

“马车的机械化”。1885年,本茨购买了奥托内燃机的专利,把一个四冲程内燃机装在一辆不太稳固的三轮车上,开创现代汽车史。后又将一台功率0.8马力,单缸2冲程小内燃机装在一辆三轮车上,时速达到15公里。亨利·福特:美国发明家和农民企业家1892年由杜里埃兄弟研制出第一辆汽车美国1896年福特制造出第一台汽车。1903年创立福特汽车公司,生产A型车;1908年推出举世闻名的T型车,其特点:设计精良、坚固耐用,维修简便;1910年创造生产流水线,

“世界生产方式历史性变革”,使汽车大众化。六、福特——汽车工业时代

汽车工业史上的三次变革1914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汽车装配流水线带来了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