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T 0296-2020 北极海洋生态系统评价指南_第1页
HYT 0296-2020 北极海洋生态系统评价指南_第2页
HYT 0296-2020 北极海洋生态系统评价指南_第3页
HYT 0296-2020 北极海洋生态系统评价指南_第4页
HYT 0296-2020 北极海洋生态系统评价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北极海洋生态系统评价指南2020-06-28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I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龙山、陈波、高众勇、李宏亮、刘焱光、那广水、郑森林、李海、张然、宋普庆、1北极海洋生态系统评价指南本标准规定了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水化学环境、沉积物环境和海洋生物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查与计算方法、评价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利用中国北极科学考察数据对北冰洋及其毗邻海域相关指标的趋势性变化评价,利用其他北极调查数据时亦可参考。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947—1996声学名词术语GB/T12763.4—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GB/T12763.6—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T15919—2010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GB17378.4—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17378.5—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GB/T26411—2010海水中16种多环芳烃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HY/T147.2—2013海洋监测技术规程第2部分:沉积物HY/T196—2015海水总溶解无机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HY/T197—2015海水总碱度的测定敞口式电位滴定法3术语和定义GB/T3947—1996、GB/T15919—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海洋生态系统marineecosystem一定海域内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自然系统,具有相对稳定功能并能自我调控的生态单元。海水酸化oceanacidification由于人为排放二氧化碳持续增加,海洋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海水酸碱度降低的现象。海水中Ca²+和CO3-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文石溶度积的比值。2海水低氧hypoxiaintheseawater海水中溶解氧浓度小于2mg/L的现象。哈坎森潜在生态危害指数Hakansonpotentialecologicalindex表征沉积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Nemerowindex一种兼顾极值或称突出最大值的计权型多因子环境质量指数。4评价指标体系本标准包括海水化学环境、表层沉积物环境和海洋生物等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三个层次,见表1。表1北极海洋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碳酸盐体系总碱度(TAlk)二氧化碳分压(pCO₂)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₄-P)活性硅酸盐(SiO₃-Si)溶解氧(DO)文石饱和度(Ω文石)海-气CO₂通量石油类、多环芳烃(PAHs)有机质有机碳(TOC)%石油类、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重金属铅(Pb)、锌(Zn)、镉(Cd)、铬(Cr)、镍(Ni)叶绿素叶绿素a浓度生产力初级生产力丰富度指数(d)3表1(续)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5调查与计算方法5.1海水化学环境pH的调查方法应按照GB/T12763.4—2007中6.5的要求;总碱度(TAlk)的测定应按照HY/T197—2015中第8章和第9章的要求;总溶解无机碳(DIC)的测定应按照HY/T196—2015中第8章和第9章的要求;二氧化碳分压(pCO₂)采用测量与连续流动海水平衡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分压的4营养盐中硝酸盐的调查方法应按照GB/T12763.4—2007中第11章的要求,磷酸盐的调查方法应按照GB/T12763.4—2007中第9章的要求,硅酸盐的测定应按照GB/T12763.4—2007中第8章的海水低氧状态以海水溶解氧浓度为评价依据,溶解氧调查方法应按照GB/T12763.4—2007中第5章的要求。利用海水中碳酸钙饱和度来衡量,碳酸钙饱和度的调查方法通过测定海水中的Ca²+和CO}-离子浓度来获得。海洋碳汇以海-气CO₂通量作为评价依据,负值代表碳汇,正值代表碳源。海-气CO₂通量是依据界面传质的液膜扩散理论基于走航观测的pCO₂数据进行估算。海水中油类的调查方法应按照GB17378.4—2007中13.1的要求,多环芳烃的调查方法应按照GB/T26411—2010中第7章的要求。pH的测定应按照GB/T12763.4—2007中6.6和6.7的要求;总碱度的测定应按照HY/T197—2015中第8章和第9章的要求;总溶解无机碳的测定应按照HY/T196—2015中第8章和第9章的要求;二氧化碳分压(pCO₂)的计算方法是海水与大气中的CO₂达到水-气平衡时的总压力与其所占摩尔分数比例的乘积。营养盐中溶解无机氮的测定应按照GB/T12763.4—2007中第10章~第12章的要求,磷酸盐的测定应按照GB/T12763.4—2007中第9章的要求,硅酸盐的测定应按照GB/T12763.4—2007中第8章的要求。以溶解氧(DO)参数i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作为海水低氧的指标,按照式(1)计算: (1)Spo.po,——DO水质评价因子i在第j取样点的标准指数;Coo.po,——DO评价因子i在第j取样点的实测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C₄—DO评价因子i的评价标准,标准值为2mg/L。以碳酸钙饱和度(2)作为海水酸化指标,其中Ω包括文石饱和度(Ω文石)和方解石饱和度(2方解石),5 定方法应按照GB/T26411—2010中第8章和第9章的要求。P;=C;/S, 式中:P;——有机污染物i的污染指数;5.2沉积物环境5.2.1调查方法2007中第18章的要求,石油类的调查方法应按照GB17378.5—2007中第13章的要求,多环芳烃的调第15章的要求,典型重金属的调查方法应按照HY/T147.2—2013中第6章的要求。6HY/T0296—2020T;——第i种重金属的毒性响应系数,反映各种重金属元素毒性水平和生物对其污染的敏感 (6)Snu——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或参考值,石油类标准值为500μg/g,多氯联苯标准值为5.3.1调查方法章的要求;浮游动物的调查方法规定为网具网口面积0.5m²、网目500μm、网长2.8m,其余按照GB/T12763.6—2007中第8章的要求;大型底栖生物的调查方法规定为网具网长9m、网口面积1.43m²、囊网网目10mm,其余按照GB/T12763.6—2007中第10章的要求;鱼类的调查方法规定为网具网长9m、网口面积1.43m²、囊网网目10mm,其余按照GB/T12763.6—2007中第14章的要求。 (7)式中:n;——某群落中第i种的数量;7采用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表达:a)浮游植物群落、浮游动物群落、底栖生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按照式(8)计算:d=(SA-1)/log₂NA (8)d——丰富度指数;SA——某群落中的总物种数;NA——某群落中生物总个体数。b)鱼类的丰富度指数按照式(9)计算: (9)d——丰富度指数;Sg——鱼类的总物种数;Ng——鱼类的总个体数。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达:a)浮游植物群落、浮游动物群落、底栖生物群落按照式(10)计算:H'——物种多样性指数;PA;——某群落中第i种的数量或重量占样品总数量之比值;SA——某群落中的总物种数。b)鱼类按照式(11)计算:H'——物种多样性指数;P——鱼类中第i种的数量或重量占样品总数量之比值;Sβ——鱼类的总物种数。采用Pielou均匀度指数表达:a)浮游植物群落、浮游动物群落、底栖生物群落按照式(12)计算: (12)J’——均匀度指数;H'—-某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指数;SA——某群落中的总物种数。8b)鱼类按照式(13)计算:J’——均匀度指数;H'—-鱼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Sg——鱼类的总物种数。采用演变速率指标评价:a)演变速率(E)按照式(14)计算:Sm——时间尺度上第i群落的相似性指数;SMo——初始群落第i群落的相似性指数;E值介于0~1之间,E=0表示两个群落结构完全相同,没有发生演变;0<E<1,表示两个群落的b)相似性指数按照式(15)计算:式中:——第i时刻和初始群落共有的物种数),表示初始群落和时间尺度上第i时刻群落共有种的个体数较小者之和;S——初始群落的物种数;SE——第i群落的物种数。6评价方法6.1海水化学环境评价6.1.1碳酸盐体系评价以海水化学参数pH、TAlk、DIC、pCO₂为指标,以最原始本底资料调查结果为参考(若无法查到最原始资料,可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数据为参考),计算其变化幅度作为评价结果。变化幅度按照式(16)计算:CR=[(CC;-CC₀)/CC₀]×100% CR——碳酸盐体系各指标变化幅度;CC;——碳酸盐体系各指标现状值;CC₀——碳酸盐体系各指标参考值。评价标准可分为较小变化(I)、中等变化(Ⅱ)和较大变化(Ⅲ)3个等级,见表2。9表2碳酸盐体系评价标准IⅡⅢpCO₂变化6.1.2营养盐评价以营养盐浓度作为评价方法,根据溶解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测定的浓度值作为评价标准,并判断海水的6种营养状态,见表3。表3营养盐评价标准营养盐的绝对限制营养盐的潜在限制营养状态氮限制硅限制磷限制潜在氮限制潜在硅限制潜在磷限制6.1.3海水低氧评价以每次调查的溶解氧含量作为海水是否低氧的评价方法。当DO的标准指数Spo.po,小于1,表明该评价区为低氧区域;当DO的标准指数Spo,po,大于或等于1,则表明该评价区为非低氧区域,评价标准见表4。表4海水低氧评价标准6.1.4海水酸化评价以每次调查Ω文石作为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见表5。表5海水酸化评价标准Ω文石>21.5<Ω文石≤21<Ω文石≤1.5Ω文石≤1中度6.1.5海洋碳汇评价以海-气CO₂通量作为指标,负值代表碳汇,正值代表碳源,评价标准见表6。表6海洋碳汇评价标准强汇中等汇弱汇强源中等源6.1.6有机污染物评价以有机污染物污染指数作为评价方法。根据单因子评价结果,污染等级划分见表7。表7海水有机污染物生态危害性等级划分污染等级安全警戒级中污染尚清洁已受污染已受中度污染已受重度污染6.2沉积物环境评价6.2.1哈坎森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利用哈坎森生态危害指数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其生态危害等级和衡量指标划分见表8。表8沉积物重金属生态危害性等级划分中等危害强危害极强危害6.2.2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单项污染指数对有机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污染水平进行评价,等级划分需同时满足对应的综合污染指数和单向污染指数的阈值。具体生态污染等级、污染水平和衡量污染指数划分见表9。表9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等级划分污染等级安全警戒级中污染尚清洁已受污染已受中度污染已受重度污染6.3海洋生物评价6.3.1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及生物量或密度评价评价对象包括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群要评价内容为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以及各类群生物的生物量和密度大小及其变化,以最原始本底资料调查结果为参考值(若无法查到最原始资料,可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数据为参考),计算其变化幅度作为评价结果。变化幅度按照式(17)计算:BR=[(BD;-BD₀)/BD₀]×100% (17)BR——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及生物量或密度变化幅度;BD;——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及生物量或密度现状值;BD₀——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及生物量或密度参考值。评价标准可分为较小变化(I)、中等变化(Ⅱ)和较大变化(Ⅲ)3个等级,见表10。表10海洋生物指标评价标准ⅡⅢ叶绿素a浓度变化幅度丰度或个体密度变化幅度生物量变化幅度丰富度指数变化幅度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均匀度指数变化幅度动物个体密度、底栖生物总生物量和总密度及鱼类密度参考值参见表A.1,亦可参见更早或其他航次科学考察数据。6.3.2优势种优势度评价评价对象包括浮游植物群落、浮游动物群落、底栖生物群落和鱼类。主要评价内容为各类群生物的优势种优势度大小及其变化,以最原始本底资料调查结果为参考值(若无法查到最原始资料,可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数据为参考)计算其变化幅度作为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可分为较小变化(I)、中等变化(Ⅱ)和较大变化(Ⅲ)3个等级,见表10。变化幅度按照式(18)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