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联动:小学古诗词探究性学习的研究_第1页
三“点”联动:小学古诗词探究性学习的研究_第2页
三“点”联动:小学古诗词探究性学习的研究_第3页
三“点”联动:小学古诗词探究性学习的研究_第4页
三“点”联动:小学古诗词探究性学习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它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古诗词的教学要致力于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中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欣赏感悟的能力。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品味感受意境、情感和结构之美,提高审美情趣,形成语感。由此,古诗词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一、古诗词教学现状(一)浅显无趣,缺乏深度思维古诗词的学习,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在诵读和品味中探究、感受诗词之美。但教学中,读读背背、抄抄写写的环节占了较大比重。蜻蜓点水般的释义加作业,背诵默写为目标的应考学习,令学生感到无味至极。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兴趣缺失,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探究性学习的设计,难以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杂乱无序,缺乏系列研究古诗词的教学旨在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的教学实际中,学习以理解大意为主,因循守旧按教材要求进行单诗教学,导致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处于碎片化、散点式的状态。即使学生到了六年级,因学期之内,年级之间缺乏有序的归类整理与系列化学习,学生所学知识始终零散杂乱。(三)活动单调,缺乏合作探究古诗词学习中,教师琐碎提问,带着学生一问一答地讲解,灌输和说教的教学固化了学生的学习,使得他们缺少了自主质疑、研读深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的环节。因此,单调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宰,极少设计合作探究的活动,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交流合作的意识。二、三“点”联动探究性学习的价值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勤于思考、学会思考、发展思维的模式。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重点是“探究”,关键是“引导”。古诗词教学中,通过抓三“点”,联动课堂,以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更有效。在“联结式深层阅读”中,通过意象的联结方式进行学习;在“整合式模块组合”中,通过图文、文影、互文整合的方式;“建构式思维结构”中,通过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对比和整合进行学习。一抓“联结点”。以纵向联结题材、横向联结表达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程活动中关注诗人的经历、诗词的表达特点开展深层阅读,进行诗人的专题探究。二抓“整合点”。运用比较、关联的方法,以图文整合、文影整合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对比、归类等方式思考,进行诗人的系列化探究。三抓“建构点”。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结合的两种建构方式,帮助学生在“同类诗词”“同代诗词”间建立思维模型,以便于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将领悟情感、丰富形象、展示品质相互融合,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升语文素养。三、三“点”联动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实施探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疑点和难点,进行专题式的学习探究。古诗词学习正是通过抓联结点、整合点、建构点的方式,设立学习支架,架构探究性学习。(一)抓联结点,开展深层阅读,进行专题探究“联结”就是阅读过程中,读者往往会将阅读文本与已有的知识储备展开各种联系,以使自己在阅读中理解文本。教学中,我们以“联结”的方式进行专题探究。选取与教材相关联的几首诗词,设计具有相同人文因素的话题,可以将多首古诗及阅读材料进行关联。聚焦话题,或从诗词意象,或从表达的规律、诗词风格等方面进行串联,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实现主题的深化与提升,引发学生深度学习。1.纵向联结,探究情感主题探究在巧设话题中开展,把诗人生平经历中的几个阶段联结起来,通过关联几首典型意义的诗词,以诗人的情感发展、生活经历为探究点,在纵向深入的思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探究中,几首诗词形成一个主旨明确的学习场,在关联中逐渐走近诗人内心,在交流探讨中感悟情感变化的原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案例1:白居易人生经历“联结”之探究(1)学习任务:为什么江南的一切在诗人眼里这样美丽?(2)探究学习:诵读《忆江南》组诗,结合白居易杭州任职资料,说说诗人的形象。(3)微写作并交流:离开江南多年,诗人的心声。案例的纵向联结,在比较探究中体会白居易忆江南之缘由。在感受诗人情感变化的连缀中,学生丰富了他“忆”的内容。在探究“诗人形象”的问题引领下,找准情感的连接点,明白诗人对江南向往的原因,深入理解他的幸福追求。“纵向联结”诗词是给学生理解诗人打开了一扇门,在联结中引领学生的开展讨论、分组诵读等活动以走进诗人的内心,在内外勾连中让学习走向开放。这样的教学中串讲分析、逐句讲解的现象荡然无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思维质量,开阔了阅读视野。2.横向联结,探究表达规律以表达来横向联结诗词、拓展同类诗词,引导学生发现诗词的表达共性及诗人的精神特质。抓住图表展示、创意朗读、模仿表达的方式,深刻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联结探究活动,使学生对诗词的表达有一定的认识,从品味语言走向尝试模仿表达,感悟诗人品质,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是思维品质的飞跃。案例2:辛弃疾诗词表达“联结”之探究(1)任务:词人为什么在《清平乐·村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情绪变化如此之大?(2)探究:联结南宋历史,讨论他此时的想法。(3)讨论:诗人是如何借助景物表达心情的?小组学习发现借景抒情的写法。(4)再读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案例中,学生联结比较形成心情变化图,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模仿借鉴表达技巧。在同类诗词的拓展中,进一步体会表达的方法。在关联式的整体探究中,引发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关注诗词表达的特点,还可以针对古诗词的修辞。典故等语言现象,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在比较探究中多侧面、多角度地关注诗词表达,提炼表达方法,加深理解,内化知识,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二)抓整合点,实施模块布局,进行系列探究整合是改变传统意义上单篇学习、顺次阅读的习惯,将诗人相关的诗词或其他诗人的诗词进行统整。运用比较、辩证的方法,发现诗词间的区别与联系,丰厚诗人的形象。整合式是引导学生围绕预定目标,打通诗词、诗人间的联系,整合学习资源,掌握学习规律,形成语文能力。1.图文整合,在对比中有序探究图文整合就是借助一系列图式与诗词或资料结合起来,将思考路径、思考方法呈现出来,使学生能清晰地在对比、感悟、欣赏中,提升语言感悟能力,以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喜爱。在探究性学习中,在比较概括中提升思维的辨析力,引导学生发现诗词规律,理解诗人的情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广度,丰富文化积淀。案例3:李白系列诗词之探究(1)任务:研读李白诗中“水”的深意。(2)图文整合,深度思考:对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等送别诗的异同,体会水中情谊。(3)小组交流,感受送别诗的写法。(4)总结:李白与好友的深情。一首诗带出一组诗,通过图文出示、画面再现、表单对比等方式的图文整合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在发现中体会水边送别的共同点——以水传情,进一步感受到李白的重情重义。通过朗读比较、思维导图展示等方式,回顾李白好友的同时,更发现诗人虽然和不同的朋友分别,但是表达了同样的感情,理解李白对朋友的深情。2.文影整合,在辩论中深度探究影视资源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资源,在拓展性活动中合理运用影视资源,在整合中引导学生去辨析思考,进而使学生获取有效的积淀。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运用对比、感悟、探究理解诗人,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曲线图”等方式,有条理地表达,在快乐轻松的学习中收获语文。案例4:辛弃疾系列“文影整合”之形象探究(1)任务:理解辛弃疾的雄心壮志。播放电影片段。(2)小组探究:①读《破阵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图,探究他的人生起伏。②播放《辛弃疾1162》片段,结合南宋的现状,说说你对辛弃疾的印象。(3)听《百家讲坛》片段,交流反馈词人的爱国热情。整合影视资源,在两次辩论中读懂了诗词后的深意,更能结合南宋的时代背景,理解词人在国破山河中的痛苦悲愤。整合影视资源,使学生对词人形象、精神品质,有了深度理解。这样多角度、多层次的整合,有极大的冲击力,在探究中有助于激发学习学生古诗词的兴趣,使其能更深入地走近诗人,提升文化品位。(三)抓建构点,具化思维模式,使探究可视化诗人并不是孤立的,诗词、经历都具有时代烙印。抓生发点,同构具有这一文化气息的诗人,在探究中理解诗词,有利于学生深度思维的形成。通过规划学习路径、整合学习资源、解读文化信息,学生能在经历中实现探究的目的。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建立思维模型,学生可以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学习策略,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形成、思维能力的提升。1.点线建构,由“一首”读懂“一人”探究性学习中从由一个诗人延伸到一个时期的诗人,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在经历分析比较、勾连组合后使学生对这一时代背景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规划学习路径、整合学习资源、解读文化信息,学生能在经历中实现阅读的最佳途径。在这样的“一段历史”的学习模式中,学生不仅领悟了诗词的内涵,感受了诗人背后的文化,而且建构了学习模式,便于迁移运用。案例5: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到对杜甫的点线建构(1)读懂一首:杜甫听到官军战胜的消息,为何会“喜欲狂”?(2)小组合作:拓展安史之乱的资料,思考:闻喜讯,杜甫的心情变化图。(3)探究杜甫:读《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比体会“喜欲狂”的原因。(4)打通一类:寻找杜甫人生中的喜与悲,深入理解诗人。在探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围绕任务——杜甫“为何而喜”,从拓展诗词、引入资料等支架中,深入理解诗词,掌握阅读策略。学生从读懂“一首”到探究“一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对诗人较为深入的理解,丰实诗人形象,推而广之就能读懂这个诗人的更多诗词。扩充背景突破学生的疑问,穿插补充的古诗资料使学生对诗人情感变化的认知建构起思维模型。由点及面的古诗词学习中围绕某首古诗设计探究性任务,组合资源,形成诗人的系列拓展。着眼于“一课”的教学设计联动学生产生探究诗人的兴趣,通过整合探究性任务,激发学生自己去搜索、组合、构建关于诗人的解读内容,领悟诗人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变化。在质疑、研讨、建议中探究诗人,建立新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有趣味的活动形式,激发学习积极性,促进相互的交流探讨,在快乐合作中增长知识,收获能力。2.线面建构,由“一人”理解“一代”探究性学习中从一个诗人延伸到一个时期的诗人,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在经历分析比较、勾连组合使学生对这一时代背景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从一个诗人出发,在问题驱动下,去同构具有这一文化气息的诗人,破解文化的内涵,理解诗词中的文化符号,有利于学生深度思维的形成。在这样“一段历史”的学习中,不仅领悟了诗词的内涵、感受了诗人背后的文化,而且建构了学习模式,便于学生迁移运用。案例6:四上《夏日绝句》之时代建构(1)探究思考,任务驱动:李清照为什么呼唤项羽?(2)小组合作,通史知人:了解南宋的历史,理解李清照内心的期盼。(3)全班交流,打通一类:勾连拓展陆游、岳飞、辛弃疾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满江红》《破阵子》等,对比探究发现共性。(4)吟诵感悟,积累内化。诗人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他的诗词、经历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因此,从一个诗人出发,在问题驱动下,去同构具有这一文化气息的诗人,是能破解文化的内涵,理解诗词中的文化符号,有利于学生深度思维的形成。案例中,线面建构的探究性学习,从一位诗人读懂一个时代的文化,进而延伸出一类诗人。学习中结合南宋历史,引出一群爱国诗人。根据诗人的生平、诗人的重要人生事件、诗人的特殊感受等,发表一点感受和理解,来激活和唤醒中华文化的精髓,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感悟欣赏能力,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