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第一-第三节)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第一-第三节)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第一-第三节)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第一-第三节)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第一-第三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发祥

一、中国人的起源东亚大陆是远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地之一。自1929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以来,之后几十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至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至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1.直立人,亦即“正在形成中的人”,主要有: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2.智人,亦即“完全的人”,又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古人)主要有:马坝人、大荔人、山顶洞人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资阳人,都处在旧石器时代。在距今1万2千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陆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7000处以上,已发掘的也在400处以上。其中比较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二、原始物质文化与使用木石工具相同时,人类开始用火。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也即距今七八千年前后,中华先民的生活发生意义深远的变革:直接攫取(被动依赖)自然物的采集、渔猎经济开始向生产性的农业、畜牧经济转化,先民获得较稳定、丰富的生活资料。这就是所谓“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转变,人类的文化史也由之实现一大飞跃。在中国,即神农氏教民稼穑。三、原始观念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中的初民一样,中国的原始宗教也经历了由低级至高级、由自然神到人格神的转化过程,它包括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几大类。原始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以谋求控制自然力为目标的仪式,这便是巫术。巫术有祈求式、比拟式、接触式、诅咒式、录符式、占卜式等。四、原始制度文化到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农业、畜牧业产生,女性曾经是主要农业劳动力,占据社会宰制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向纵深发展,尤其是犁耕出现,要求身强力壮的男子从渔猎转向农业和专业手工业(如制陶),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农业劳动力,体力较弱且有生育之累的妇女则从事纺织、炊事和养育子女等家务劳作。男子的社会地位历史性地超过妇女,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父系氏族制区别于母系氏族制的关键,在于世系按父系计算,男子是社会和家庭的主宰和核心。男子出嫁到女方的对偶婚演变为男娶女嫁,母系家庭公社向父系家庭公社转化,进而形成以男子为家长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在父系氏族制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一些氏族首领利用公职之便,将某些集体财产据为私有。最先出现的私有财产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等动产,粮食和家畜逐步也成为个体家庭的私有动产;以后,房屋乃至土地等不动产也为个体家庭所私有。“货力为己”(《礼记•礼运》)的私有制社会到来了。距今四五千年,中国大地分布着若干部落联盟,传说中的尧、舜、禹,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其时实行军事民主制,其基本内容:一是首领公举,史称“禅让”。二是大事众议。出土文献等资料的研究表明,从原始社会直至汉民族形成之前,中华大地上生活着三个主要的部落族团:一是华夏集团(又称河洛集团),主要活动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以北部的黄帝和南部的炎帝为首;二是东夷集团(又称海岱集团),主要活动在黄河下游及东部沿海地区,以蚩尤为首,另有少昊氏、高阳氏(颛顼)、有虞氏(舜)等;三是苗蛮集团(又称江汉集团),主要活动在南方长江、汉水流域甚至更远的地区,以祝融为首。第二节夏商西周文化

一、夏代文化第一,社会生产力已有很大提高,农业生产已有明显发展,大禹治水实际上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国土整治工程,无疑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推动。又相传禹曾用铜制作兵器,铸造“九鼎”,可见夏代已出现青铜器。第二,夏代已出现了私有财产,那时的人们已经“货力为己”,并且出现了罚人为奴以及将战俘变为奴隶的现象,可见夏代已形成了奴隶制度。第三,夏代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统治系统,其中包括:一是王位世袭制度,即人们常说的“家天下”;二是国家官吏制度,即设职分官,形成一个官僚群体;三是行政区划制度,即将全国领土分为“九州”,每个州设立地方官,称为“九牧”。二、殷商神本文化殷商文化非常发达,记录商代社会情况的文字,主要是殷墟甲骨文,有5000多个单字。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为“卜辞”。其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商代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商朝的文化观念,集中体现在“尊神重巫”,表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三、周人的文化维新商、周的分界是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文化维新。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2.确立了礼制。周礼的内容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君臣的礼仪原则: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强调父子、兄弟关系来维系宗族;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分清君臣上下的等级,其宗旨就是要“别贵贱,序尊卑”,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第三节春秋战国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自由、蓬勃的少年时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西),是为东周。其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其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春秋战国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东周天子大权旁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们云合雾集,竞相争霸。春秋近300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战国250余年间,发生大小战争220余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一、多元私学形成的文化背景1.礼崩乐坏,官学难以为继。2.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3.王室文化官员出走办学。4.知识阶层“士”的崛起。挣脱了宗法枷锁、不用完全依附王室、赢得了相对独立人格的士,与中国第一批文化人巫史祝卜比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品格:首先,他们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其次,他们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第三,他们道德自律严格。二、多元私学盛况空前的原因1.春秋战国去古未远,原始民主议事遗风依然存在,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传统基础。2.周天子尸位素餐,列国各行其是,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3.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私学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先秦诸子虽说是百家,有影响的主要有十来家。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