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九章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变革与现代的论争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九章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变革与现代的论争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九章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变革与现代的论争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九章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变革与现代的论争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九章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变革与现代的论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中国文化在近代的

变革与现代的论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五四运动到现代,中国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从实质上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解和新文化的重建。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一、传统文化变革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的剧烈震荡时期。该阶段特征是以封建意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解体。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所代表的中国新文化的重构,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现在。该阶段特征是新文化的重构。二、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

1、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论——器用层面的变革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有识之士不但“睁开眼睛看世界”,而且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19世纪50至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使得朝廷内一部分官吏发起了以引入西方科技、求强求富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主要人物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洋务运动实质上是清政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发展近代工业的社会改革。“中体西用”:洋务运动在保留中国文化之本(即纲常名教)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工艺、器用文物。以中国固有的文物制度及意识形态为本,以西方的坚船利炮为末。“中体西用”论作为一代进步社会思潮,既反映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要求,又反映了当时国人普遍具有的民族本位意识。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制度层面的变革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惨败使朝野震惊,国人文化意识发生明显转变,意识到仅靠“师夷长技”并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危机。要发展近代工业,就要有近代经济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于是一些进步的思想家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从“体”上变革中国的文化结构。1891年,康有为刊行《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二书,以考据学为武器,试图通过对文化传统的重新解释,寻求变法维新的历史依据,借阐发孔子托古改制的微言大义,为变法维新作思想准备。同时,他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改革主张和措施,要求开放政权,用立宪制代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促成并推进变法。在维新变法思潮中,一些思想家以进化论、民权说为武器,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如严复、谭嗣同等人。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旧的经济基础并没有被触动,旧的上层建筑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尤其是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于是一场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新文化运动便展开了。三、传统文化在近代变革的体现

1、传统价值观念的变革“重义理轻艺事”、“贵义贱利”2、传统文化中惟我独尊的自我文化中心主义被打破,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平等观念开始影响中国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闭目塞听的社会。人们对于中国以外世界的认识,无知到了惊人的地步。鸦片战争的惨败和屈辱的城下之盟,使中国人开始艰难而痛苦地自我反省,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平等观念开始走进中国人的思想。3、从西方长技中看到了科学的力量,科学的观念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鄙视,中国社会完全处于闭塞状态。鸦片战争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科学救国”4、工商业的重要性被人们广为重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发生转变。封建社会的农本主义思想到了近代发生重大的变化,近代工商业得到了发展。中国社会开始逐渐脱离农业文明,而走上了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艰难历程。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的商品经济也开始发展,形成农商并重的新观念。5、新学兴,传统的考据之学(经学)渐衰。“新学”就是受西方经济、文化、政治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学术著作所代表的经世学风和观念。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解体一、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就在于虽然推翻了传统的政治制度,但在经济基础方面、精神文化思想方面,它还没有真正动摇传统的社会文化思想。新文化运动正是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而发生的一场变革,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扫除旧的残余。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这次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帜,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从意识形态领域入手,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清算。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中心,儒学以孔子为代表,儒学的传统,可以用“孔家店”来代表,所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封建统治者利用孔子进行专制统治以及儒家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进而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新文化运动为了扫除旧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提出了民主和科学,并辅之以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是在整个精神层面进行的,范围很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偏重于否定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他们欲在伦理层面上改变旧文化的同时,过分看重了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因此表现出十分激烈的反传统情绪。这种反传统情绪的蔓延,便又引发了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论争。二、20世纪20、30年代文化论争从文化思潮角度归纳起来,大致有保守主义、全盘西化、激进主义三大路向。1、文化保守主义。三大派别:“东方文化论”“国粹派”“新儒学”2、全盘西化“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是胡适、陈序经。胡适从方法论方面谈全盘西化,陈序经从目的上谈全盘西化。3、文化激进主义。包括无政府主义者、革命民主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者三大类。第三节 中国文化在当代的论争一、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

1、文化热的表现第一,文化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普遍关注,学术研究升温,有关文化的学术活动蜂出并作,也有一大批成果问世。文化热是从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讨论开始的。1982年,在上海举行了两次“中国文化史研究学者座谈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举行的关于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专题性学术会议。1984年以后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学术会议接连不断,各种学术团体纷纷成立,文化讲习班鳞次栉比,并且陆续出现了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文化史著作。2、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近现代以来的中西方文化及其现代化过程,尤其是关注当代中国文化问题。(1)精神封闭论。(2)全盘西化论。(3)新儒学。(4)“西体中用”论。二、人文精神寻思——90年代文化思潮90年代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人们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个层面来审视中国当代文化。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和消解。上海文艺界首先发出了“人文精神失落”的呼唤。在《文汇报》1993年3月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很多专家、学者提出对人文精神的思考和讨论,尽情发泄知识分子在商业大潮与大众文化冲击下的困惑与伤感。北京的著名文学家王蒙却连续发表《躲避崇高》、《人文精神问题偶感》等文,一面极力为大众文化进行辩护,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对人文精神的质疑。在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关系时,在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