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管理史总课件_第1页
中国行政管理史总课件_第2页
中国行政管理史总课件_第3页
中国行政管理史总课件_第4页
中国行政管理史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五月2024中国行政管理史总引子《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管理思想和用人标准《论语》:“周公行政”——最早记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绪论:中国行政管理史概述行政管理在中国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从17世纪开始行政管理就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

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章中国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第一节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第二节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的西周行政管理制度第三节春秋时期奴隶制行政管理制度向封建制的过渡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原始社会行政管理萌芽人类产生——血缘家族——氏族公社行政管理制度萌芽氏族首领经氏族全体成员推选实行原始民主制禅让制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及其行政管理机构启废禅让制,设立以华夏族为基础的奴隶制国家设立行政管理的国家机构建立军队、制定刑法、修建监狱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世袭制的出现启巩固政权,镇压反抗排除干扰,建立世袭制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商朝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商王在名义上和事实上都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政权组织是按地区划分行使职权的公共权力机关商王直接统治区“内服”——分封区“外服”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商朝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上朝百官分三类(内服)政务官:尹和卿士宗教官:巫,祝、宗、卜、史事务官:管理军事(射、戍)等外服侯、伯、甸商逐步废除“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进一步确立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的西周行政管理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就是用“大宗”和“小宗”层层区别把奴隶主和贵族联系起来国家层面周王大宗,诸侯小宗封地层面诸侯国君大宗,其兄弟子侄小宗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的西周行政管理制度周公的统治思想《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建侯卫:分封诸侯以稳固周王室的统治基础制礼作乐:制定一系列政治制度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的西周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行政机构设置及职能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辅弼之臣六卿: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三事大夫:常伯、常任、准夫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的西周行政管理制度诸侯国的行政机构设置及管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国周王任命三卿,次国二卿定期朝见,汇报,进贡,作战具有相对独立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的西周行政管理制度诸侯国的行政机构设置及管理建立武装力量,建立严酷刑律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春秋时期奴隶制行政管理制度向封建制的过渡周王室的衰落与对诸侯管理的松弛国人暴动——揭开序幕诸侯割据周王室对诸侯管理权丧失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春秋时期奴隶制行政管理制度向封建制的过渡各国带有封建性质的政治变革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管仲:均地分力;相地而衰征;与之分货公元前695年晋国:作爰田——承认土地私有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确立地主和农民地关系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春秋时期奴隶制行政管理制度向封建制的过渡郡、县地方管理机构的出现县受郡管辖官员委任,随时调动,实行任免和薪俸制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神职官员地位降低,政务官员地位提升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春秋时期奴隶制行政管理制度向封建制的过渡老子的统治思想“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无为而治——为恢复行将毁灭的奴隶主贵族统治服务的愚民思想——是腐朽落后的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春秋时期奴隶制行政管理制度向封建制的过渡孔子的统治思想“礼”和“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礼”实质是奴隶主为维护统治而严格规定的等级名分制度在“政”、“刑”等政治手段之外,必须以“德”、“礼”作为统治的重要手段“仁”主要指人的内心修养,伦理思想核心从政者应做到“因民之利而利之”“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行政管理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汉朝行政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封建管理体制在各国的确立变法魏国魏文侯任用李悝赵国赵烈侯任用荀欣、徐越韩国韩昭侯任用申不害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齐国齐威王任用邹忌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封建管理体制在各国的确立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按军功授爵的封建等级制取消了无功受禄的所谓“淫民”特权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人事制度废除分封制,建立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推行郡县制,各户登记,建立户籍制制定了秦律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行政和封建官僚制度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帝王”为中心的各国封建专制制度国王掌握国家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是封建国家的主宰,地主阶级的最高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丞相和将军由国王任免,上承国王旨意行事,对国王负责,下领文武百官,为文武百官之长丞相之下的各部门由国王任免,调动,向国王负责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帝王”为中心的各国封建专制制度国王——丞相——将军丞相之下御史、廷尉、主客、内史、少府国王宫廷侍从官属郎中、卫尉、太仆郡县除齐国外,均设郡县郡行政长官:太守县长官:县令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及其管理郡:郡守由国王任免,食俸禄不世袭都尉:掌管郡内军事县:县令由国王任免,食俸禄不世袭县丞、文书县辖乡:三老、廷掾管理乡辖里:里正管理里10什:什长管理什2伍:伍长管理伍5户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行政管理思想国家管理的指导思想荀子:安之者必将道也《吕氏春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公则天下平矣人治——任贤爱民,施行仁政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荀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行政管理思想国家管理的指导原则法治——法令统一人们思想和行动韩非: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礼法并举——隆礼重法荀子: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臣使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墨子: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韩非: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以废除世卿世禄的奴隶制,建立地主阶级的封建制行政管理为目的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行政管理思想提出了尚贤、用贤的主张孟子:不用贤则亡荀子: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韩非: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墨子: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尚贤而任使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行政管理思想提出了人才的培养、锻炼问题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韩非:试之官职,课其攻伐为建立封建制的官僚制,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打下了思想基础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秦始皇为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采取的行政措施海内为郡县,法令由统一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是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现之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官僚制度废除六国各自旧法律,颁行全国统一的法令皇帝诏令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封建国家最高行政首脑皇帝制的确立秦始皇始创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封建社会前期,对我国民族国家形成与统一,对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抵御外来侵略,起了进步作用但到了后期,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和国家的落后愚昧,严重阻碍了我们近代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秦朝的中央与地方机构及行政管理中央政府——朝廷皇帝,国家最高统治者三公丞相:掌丞天下,助理万机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最高监察官和秘书官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秦朝的中央与地方机构及行政管理九卿奉常:掌宗教礼仪郎中令:掌侍从、警卫卫尉:掌皇宫保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廷尉:掌司法典客:掌民族及外交宗正:掌皇族内部事务治粟内史:掌财政税收少府:掌山河湖海税收及手工业制造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秦朝的中央与地方机构及行政管理地方行政组织郡:郡守、郡丞、郡监、郡尉县:万户以上为令,不及万户为长少数民族集聚地设道以代县掌治其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县丞、县尉、丞协助令、长办事乡、里、什、伍登记户口:年龄、身份目的:用连坐法镇压人民反抗和征赋役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官吏管理制度规定了选拔行政官吏的条件审民能,以任吏规定了录用渠道县级以上官吏主要从有军功爵者中选任,少量从推荐的官吏中、通晓法律和高级官吏的子弟亲属中选任地方基层官吏,通过试吏法选拔秦始皇不能正确对待知识分子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官吏管理制度官吏的考核制度“五善”“五失”考核法上计考核法通过是否严格执法进行考核通过官吏是否“为民表率”,拖延国家政务,提高办事效率进行考核对一定范围的工作责任进行考核官吏的奖惩制度封爵制度20等级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官吏管理制度俸禄制度县长300~500石,县令600~1000石,郡守2000石,并实行官、爵、禄分离的办法官吏的培训教育制度“吏师”选读《秦记》、《诗经》、《尚书》等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司法和监察制度重刑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监察机关御史府——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御史丞皇帝巡视实地考察各地情况,以监督各地官吏行为和表现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汉朝行政管理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强化袭秦制,变秦制西汉中期,相权削弱,皇权进一步加强三公并相,尚书令、御史中丞取代御史大夫职权御史台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建立的专门监察机构权力一分为三,相权削弱内朝和外朝的出现,尚书取代原三公职权宫廷机构掌握决定国家大事权力的内朝汉武帝明确划分内外朝,增设五曹中央政府“事归台阁”,三公不过“备位而已”实行郡县单轨制,废除封邦建国制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汉朝行政管理西汉官吏的选拔与管理官吏的选用制度察举制刘邦的“求贤诏”是这一制度的开端文帝“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是开始实施对象:贤能的在职官吏;秀民士绅是中国行政史上第一次尝试,效果良好征辟制征召:社会上有名望的士人——中央官吏辟除:聘用名人,任为本署僚属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汉朝行政管理西汉官吏的选拔与管理官吏的选用制度荐举制向皇帝推荐人才考试制推荐用人制的补充董仲舒“贤良三策”任子制任用高级官吏的子弟为郎做官赀选制花钱买官官吏任用限制对王国官、地方官任用的限制对财产、职业、身份方面的限制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汉朝行政管理西汉官吏的选拔与管理官吏的管理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考核系列部门负责制的考核系列管理培训教育制西汉创办太学武帝:汉家庶事草创,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董仲舒: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阴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才,则英俊宜可得矣公元前121年建立太学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汉朝行政管理西汉官吏的选拔与管理官吏的管理制度管理培训教育制太学隶属太常、博士世界古代最早和最大的培养国家官吏的学校学生来源:各地民间俊秀青年中央规定郡、国、县的官吏中好学者皇亲国戚、高级官吏子弟地方官学早于中央官学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蜀郡学宫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方政府官吏教育制度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汉朝行政管理汉武帝、董仲舒的为政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止各家不利于统一、法治、中央集权的思想。董仲舒《天人三策》,论证古今治乱之道和天人关系问题汉武帝采纳,并把它变成了各项政策和制度,在行政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监察制,广开仕途,招揽人才等新儒家思想成为汉武帝的政治指导思想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汉朝行政管理汉武帝、董仲舒的为政思想董仲舒为政思想以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法家的集权思想和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立的一套“天人感应”说为基础、“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思想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理论,强调思想统一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阐述了王权神授理论,为汉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提出“天人感应”说,以维护封建国家管理提出纲常道德等封建道统永恒不变的封建统治原则提出了:性三品说,按封建等级对人们进行管理为巩固和加强汉朝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汉朝行政管理东汉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退功臣,进文吏”削弱三公权力,事归台阁总领纲纪,无所不统——尚书台拥有政治、吏治、司法等实际的权力,发展为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强化监察机构御史台、司隶校尉和州刺史三套监察机构改地方行政机构的二级制为三级制州、郡、县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汉朝行政管理东汉的外戚和宦官制度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汉朝行政管理东汉的外戚和宦官制度两汉的司法和监察管理司法制度刘邦重新制定法律,废除一些秦朝酷刑苛法萧何制《汉律》刘秀多次颁布弛刑诏书基本形式律:《九章律》令:天子之言曰令科:条规比:类推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汉朝行政管理两汉的司法和监察管理监察制度西汉御史府——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大夫东汉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御史中丞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监察13州部——刺史汉武帝为了考察官吏有章可循“六条问事”

两汉监察制度,系统性,标志我国古代国家对官吏的监察制度初步发展起来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章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士族门阀制度曹魏政权初建废察举制,实行“唯才是举”政策曹丕行“九品中正制”士家大族操纵,把持朝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吴蜀两国也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并赖以生存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士族门阀制度制度形成——西晋统一之后司马家族为笼络人心“占田制”“品官占田荫客制”第一次用法律形式确认大士族、大官僚的特权“童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陷,田地布千里”“金玉满堂,伎妾溢房,商贩千艘,腐谷万庚”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士族门阀制度制度加强——东晋建立政权晋元帝静之以静,群情自安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的依靠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的一个根本原因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三省制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制度萌芽、发展、形成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南北朝政归门下隋唐时期三省长官联合执政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三省制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形成尚书省西汉末年——尚书台东汉时期——“事归台阁”曹魏时期——脱离少府,尚书令为“宰相”西晋时期——“总齐机衡,允厘六职,朝政之本也”南朝刘宋——已有尚书省,但通常仍称尚书台南朝萧梁——正式称尚书省,设六曹尚书北朝北齐——六尚书事,称都省,也叫北省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三省制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形成中书省魏文帝曹丕——改秘书监为中书省魏末——尚书省为执行机关,中书省为出令机关,成为真正的“宰相”两晋时期——“凤凰池”南朝各代——“中书之职,至梁陈而弥重,故大臣之与国论者,必兼中书监令,尤为正本之地”南朝时期——启用中书舍人北朝时期——“西台大臣”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三省制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形成门下省东汉时期——置侍中寺,隶属少府曹魏时期——侍中参政,牵制中书省晋代——出现,长官侍中已相当于宰相魏晋南朝各代——均设4人北朝各代——地位更重门下省作为中央决策机构在南北朝时期完全成熟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三省制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形成三省制度意义上承秦汉以来皇帝三公九卿制下启隋唐三省六部制为保证封建国家机器运转,协调皇权与相权的过程三省长官互相牵制,不仅有利于维护皇权,同时也是封建行政管理机构进步化的标志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州郡县三级行政军民合治地方政权侨州郡县制度县乡制度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州郡县三级行政州郡数目繁多,有名无实原因政局跌宕,统御不灵结果造成国家分裂,中央集权衰弱,地方各自为政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军民合治的地方行政都督兼领刺史,军民二政合一,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之一造成叛乱频起,割据风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侨州郡县制度南渡民户的江南新居之地增加东晋南北朝地方行政的混乱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县乡制度南朝宋齐——规定3年任期,创举北魏时期——对县政权重视“县令能静1县劫盗者,监理2县,即食其禄;能静2县者,兼领3县,3年迁为郡守”邻、里、党三长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清查出大量包匿户口,削弱北方豪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减轻了人民赋役负担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官僚管理与科举制萌芽魏晋时期——用人之制随时变易南朝时期——3年小满,6年秩满解任北朝时期——论资排辈“停年格”制官僚待遇曹魏采取汉制晋代官奉用田帛南朝如晋北魏孝文帝定俸禄制——绢粟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官僚管理与科举制萌芽选官用人——孝秀兴举东晋初年较为苛刻,试者有不中科的,荐人的刺史、太守要因疚免官南朝举士分科:才高博学者为秀才,经明行秀者为孝廉限年:如南齐规定,贵族子弟20岁登仕,可做秘书郎;寒门子弟30岁方可试做小官课试:如南齐定制,考试5题,全部答对为上,答对3、4题为中,2题为下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隋朝对行政机构的改革整顿国家机构,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隋朝初年三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辖24司隋炀帝五省:殿内、尚书、门下、内史、秘书三台:谒者、司隶、御史五监:少府、长秋、国子、作监、水监

以维护皇权为核心,突出三省六部的作用,提高行政效益,对稳定国家政局,发展封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隋朝对行政机构的改革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州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583年隋文帝下令,并改9级为3级隋炀帝改州为郡,并减郡县废除辟署僚佐制度一律由吏部铨授,一切用人权力收归皇帝废军民混治,设军民二政分领隋炀帝时期,太守专管民政,都尉领郡兵限制地方官势力,县令以下三年一换,不得重任限制地方司法权力,无权判处死刑重设乡里制度,500家一乡,100家一里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隋朝对行政机构的改革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科举制度的创立庶族地主兴起,氏族趋于没落隋文帝正式创办科举隋炀帝设进士科,以策试取进士,成为科举制核心应试者有乡贡和国子学生两种人至此,九品中正制完全被科举制取代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

是国家行政手段极为完备的朝代政事堂——全国最高行政权力机构唐高祖李渊执政时始创——议政场所唐太宗执政时期——宰相联合办公制武则天执政期间——宰相联合议政,增加三省长官轮流“秉笔”之制唐玄宗时期——完全形成,拥有门下、中书二省职权,下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各设长官,分曹办公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政事堂——全国最高行政权力机构皇帝的命令也须经政事堂的宰相们审议、通过、加印方能生效唐朝“斜封墨敕”为了在更有效地集中最高统治者意志的同时,把君主个人专制与宰相集体议决这种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封建“秩序”的范围之内,统治集团内部新的平衡关系的建立,不能不说是唐初统治者的卓识远见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宰相制度相府: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国家决策机关:中书、门下省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尚书省群相集体负责制大臣相互牵制,皇帝权力受到某种限制,否则违制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宰相制度宰相的职责参与议决国家的大政方针“间听则明,偏听则暗”唐高祖李渊颁布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唐太宗采用长孙无忌建议,制定唐朝法律唐高宗时颁布著名封建法典《唐律疏议》唐玄宗李隆基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唐德宗李适采用杨炎两税法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宰相制度宰相的职责参与皇帝、皇后、皇太子的废立大事皇帝欲立皇后、太子非宰相同意而不能行非常时期可以调动军队,清除叛逆而不视为擅权违制帮助皇帝选贤任能宋璟:“务在择人,随才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姚崇:“先有司,罢冗职,修制度,择百官,各当其才”任官之权总于宰相和吏部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宰相制度宰相的职责掌百官考核奖惩之权年终协助皇帝考评,奖优黜劣重要官员的安置与调动宰相的任免——以才能见用安邦定国,力挽危局者戴胄、魏玄同、李泌、李德裕执政严谨、极言直谏、铁面无私者四大严相:魏征、狄仁杰、宋璟、张九龄文章优美、学术见长者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宰相制度宰相制度的破坏使相制的实行,即节度使带宰相衔馆职侵夺相权宦官专政,相权旁落尚书六部与寺监机关尚书省及其所辖六部是中央行政管理中枢九寺五监是政府下设的行政机构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地方行政机构及其职能州县二级10万户以上为上州、2万户以上为中州、2万户以下为下州最高行政长官:州刺史府:设于首都和陪都所在州都护府:设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州下设县县下乡、里、保、邻“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廓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官吏的管理

“一州得才刺史,十万户赖其福;得不才刺史,十万户受其困,国家兴衰在此职也。”注重人才培养学生来源中央一级学校的生徒和州县来的乡贡六学二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门下省的弘文馆和东宫的崇文馆地方学校州置经学、医学;县置经学教育法制化编入《大唐六典》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官吏的管理科举入仕途径:门荫、科举定期举行的常科考试和皇帝临时设置的制科考试科举考试形式:帖文、口义、墨义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制举由官员推荐,皇帝下特诏举行考试是科举的补充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官吏的管理入仕考试合格——登科——得出身吏部再试——释褐试——合格从九品吏部定期集体考试——六品以下官员俸禄、考课与奖惩俸禄授田、赐禄、给役、俸科考课三品以上皇帝考,四品以下吏部考,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依据“四善”、“二十七最”奖惩:取决于考课结果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唐太宗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官吏的管理休假与致仕假期:例假、节假、事故假、婚假、丧假地方官:出界假致仕:官吏年满70退休,体貌不济者,提前退休退休待遇:五品以上半禄,五品以下酌减基本上老有所养,尽其天年;所以乐取让贤

制度化,展现古代文官制度的基本面貌,承袭下去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的司法监察管理制度立法、司法提高到巩固国体的高度“禁暴惩奸,弘风阐化,安民立政,莫此为先”封建法典:《唐律疏议》、《大唐六典》形式:律、令、格、式司法机构与管理中央司法机关: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刑部:司法部门最高领导机关,长官为刑部尚书大理寺:审判机关,长官为大理寺卿御史台:监察机关,长官为御史中丞审判、监察、复核三套机构各司其职,互相监督牵制便于中央对司法权的控制地方实行“行政司法合一”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的司法监察管理制度监察机构与管理最高权力机关:御史台,御史大夫1人,御史中丞2人主要职能:监督国家刑法、章典、政令的执行具体职能:监督弹劾内外百官参与重要刑事案件的审理与判决代表中央政府到各地巡视检查御史大夫集司法、监察、管理职能于一身有“风闻奏事”权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殿院和察院形成严密监察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行政工作效率和行政官员廉洁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民本思想“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治国必先安民的远见“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安整民生作为治国之本即位后去奢省费,轻徭薄役,力行均田,使民休养生息相信和支持魏征等人观点:“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得人心者得天下,采取宽舒的统治政策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群治思想处理好君臣关系,发挥臣下主动性君臣乃鱼水关系,“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比藉忠臣”认识到天下剕一人之力可及,必须君臣相辅,“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扶,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量才授用,至公取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政府效率决定于官员素质精简机构,防止官员冗滥贞观年间,官员勤奋,政治清明,是历史上少有的中央政府高效率时期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兼听纳谏,集思广益治国方针:“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强调:“君有违失,臣需极言,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要求大臣敢于讲话,勇于负责,不要“阿旨顺情,唯唯苟过”提倡百官有独立见解,反对盲从唐太宗本人扶正去邪,贞观年间政府风纪整肃,吏治清明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治国以制的思想各项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完善经济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政治上:重订《氏族志》,完善以进士科为核心的科举制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文化上:修前朝史,整理典籍,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唐律》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成熟、最完整的法典贯彻以制度、法令治国,是其行政管理思想可贵之处。对巩固封建统治,开创封建“盛世”,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四章中央集权的宋朝行政管理第一节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措施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第三节宋朝的行政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措施周世宗改革背景:五代十国是大小军阀的天下954后周周世宗改革留心政事,裁减冗员任用贤能简化统一法律赏罚分明整顿科举,加强对科举任官制度的重视和管理改革后,国力大增,为北宋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措施宋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皇权集中是宋朝行政管理的最大特点牢握兵权,整饬军队——重点和核心“杯酒释兵权”禁军两司分为“三衙”实行“更戍法”:“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结束了武臣专横跋扈的局面财权收归中央亲自任命监察御史,派遣转运史,提点刑狱公事等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管进一步加强对科举制的控制,笼络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扩大统治基础宋太祖亲自主持殿试,3年1次,历代相沿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官吏职权相脱离官名只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不得担任与官职名称相符的职务实际担任的职务称为差遣,亦称职事官“判、知、权、管、勾、提举、提点”学士、直阁等文官——帖职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官、职、差遣”是北宋官制一大特色改变了传统的任官方式设政事堂(中书)宰相和参知政事的议事办事机构设于禁中——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枢密西府)最高军事机构长官:枢密院使或枢密院事剥夺宰相的统兵权力使统兵将领互相牵制,使调兵权与握兵权分离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削弱相权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参知政事宰相权力一分为三,权力有限的行政首脑三权分立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宰相权力削弱,还受监察机关“台谏”挟持、监督以及弹劾以札子请旨,得旨后拟具体办法,再送皇帝审定避免相权过大,防止专权得极为成功的措施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使三师、三公无领职实权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徽宗政和以后,改三师为三公,废原三公为三弧:少师、少傅、少保对贵族宗室加官、赠官的称号,不问政事,亦无实权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三省无实权,主要职掌归政事堂,三省制度名存实亡设审官院、太常礼院、审刑院等机构太宗时设立审刑院:刑案最高复审机构审官院:将京朝官差遣院并入,负责任免考核少卿监以下京朝官太常礼院:负责礼仪之事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另设翰林学士院直属皇帝负责为皇帝起草各种诏书未授“学士”者:“直院”院中学士全缺,以他官暂授者:“权直”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元丰改制1068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相率先实施“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经济改革经改暂告段落,政治改革提上日程背景:官冗问题1080年以《唐六典》为蓝本,开始推行改制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元丰改制内容官称与职守合一,制定新的寄禄官阶恢复三省职权裁减省并一批重叠机构,恢复六部职权和职事官的地位和职掌减省官衔

虽然没有也不可能使北宋封建统治出现根本变化,但对改变当时的官冗官滥局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南宋初年中央行政机构调整

需要建立一个既能保持君主专制的中央政权,又能适应形势需要的官僚体制宰相1129年“议者请并三省合一”左、右仆射——左、右丞相,以示左右相通治三省之事执政1129年设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废尚书左右丞宰相出缺代行相事,尚书省日常事务有时通治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南宋初年中央行政机构调整枢密院,御营使南宋初设御营使,由宰相兼任,御营使实际带代枢密院成为最高军事统帅1130年“罢御营使及其官属,以其事归密院”1137年增设枢密院使为长官,执政官平章军国重事贾似道等在任,侵夺宰相、执政职权,宰、执形同虚设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南宋初年中央行政机构调整三省南宋初“合三省为一”,由宰相、执政官通治或分治二省:中书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南宋初省并寺、监入六部只设长官或副长官主持部务寺、监省并规模缩小,官吏大量裁减,有的只及北宋时1/3或1/2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南宋初年中央行政机构调整台、谏御史台沿北宋旧制南宋初重设谏院,初为独立机构,后为中书门下省下属机构

对元丰官制改革的调整和补充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及其管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管理体制的建立“差遣制”,不设正职,由中央直接派文官担任路改唐朝“道”而来,是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组织设经略安抚使为长官,负责军事指挥和安定边境对路的分支机构和官吏的管理办法:互不统领,互不监督,职权范围不严格,直属中央,防止地方长官独揽大权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及其管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管理体制的建立州(府、军、监)知州、知府南方设立直隶州的同时,陆续设立“通判”,监视知府、知州,分散权力州官员必须由皇帝任命的中央文官担任,明确规定“三岁一易”和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的制度县县令或(知县事)主簿管户口钱粮,县尉负责维持治安、镇压等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司法与监察管理司法机关:刑部、大理寺、审刑院和御史台大理寺审判机关刑部司法行政机关审刑院经大理寺审判,刑部复核后,均要送交审刑院评议裁决,再呈报皇帝批准御史台监察机关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司法与监察管理监察机构:一台三院制御史台,及下设的台院、殿院和察院“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御史皇帝亲命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职责:纠察官吏的不法行为御史职权“风闻弹人”“月课”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司法与监察管理监察机构:一台三院制组织监察中央派遣转运使、观察使、按察使、通判官等兼任地方监察工作将若干路作为监察区,下派“监司”法监袭唐朝六察之法监察程序四款:大罪劾、次罪弹、轻罪纠、一般纠察实行奏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司法与监察管理行政与监察职能分工方面混淆促进国家机关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削弱臣下权力,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但是,不利于监察作用的发挥宋朝后期吏制状况日趋恶化的重要原因谏议系统是监察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谏院”与御史台平行设置,宋朝合并,合称“台谏”名义上掌管规谏朝政,实际上重点举发臣下不法削弱谏议,加强监察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科举制的发展较历代更为严格,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广泛开放,文章合格,不分门弟、乡里都可录取科目名目和录取名额增多,增加新环节,考试程序日趋严格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科举制的发展宋太祖改革亲自主持殿试,并形成制度五等三甲明令禁止通过科举考试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增加“特奏名”“糊名”成为制度,创造“眷录”办法,以防止科场作弊

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官吏管理选拔任用官吏途径:科举选官制、恩荫制和铨选制科举选官制进士及第、制举合格以及太学中的上舍生都具备做官资格,由朝廷授予官职恩荫制凡贵族宗室和官僚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授官宋代官吏之多超过以前任何朝代铨选制指针对在职任官吏的考评与选拔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官吏管理磨勘制度(考课)考课,对职官的行政考绩(范仲淹)考绩依据《京朝官考课三等第法》《知州考课四善四最法》两院三级考课制特设审官院(考京官)和考课院(考地方官)守令考县令,监司考知州,两院考百官一岁一考,三考为一任任满视成绩决定升降,但求无过型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官吏管理官吏品级俸禄制九品,按照品级规定俸禄官员待遇优厚朝廷有时赏赐官吏可任意购置土地允许大批不受禄的官吏贪污受贿

宋后期吏治败坏,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官吏管理官吏的致仕(退休)制度待遇优厚,加衔晋级或恩荫子孙支付俸禄,赏赐大量粟、帛、羊、酒等物特设祠禄官,借名领取俸禄,或参与修群书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宋朝的行政改革范仲淹的吏制改革提出1025年,“赏延”之弊,恩荫制造成的因循守旧的坏风气1029年,《上执政书》,提出“固邦本,厚民力,中民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系统改革方案宋仁宗庆历之初实施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宋朝的行政改革范仲淹的吏制改革宋仁宗庆历之初实施改革1043年,《上十事疏》,改革具体方案“明黜陟”:按时考核政绩,依考绩升降“抑侥幸”:限制恩荫制度“精贡举”:改变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择长官”:慎选“转运史、提点刑狱、大藩知州;次委两制、三司、御史台等。限定人数“均公田”:均官吏收入“推恩信”:取信于民,减免赋税,地方必须执行“重命令”:注重命令的实际性和可行性“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宋朝的行政改革王安石的整饬吏制措施背景1059年,《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指出危机,提出改革意见和方法1069年,宋神宗起用,负责变法“以何为先?”“变风俗,立法度,正当今之所急也”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指导机构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主要围绕经济和军事改革进行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宋朝的行政改革王安石的整饬吏制措施内容行政制度方面保甲法十家为保,设保长五小保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和副保正保丁,各大保每夜派五人巡夜目的:部分代替军队,节省大量军费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宋朝的行政改革王安石的整饬吏制措施内容科举制度方面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废除明经科,只设进士科颁布“贡举新制”根据学习成绩定“三舍法”设立了武学、律学、医学,培养实用人才设立新机构,推行新法出现了神宗年间的元丰改制神宗死后,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权,新法很快被废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五章辽金西夏元朝的行政管理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第二节金朝、西夏的行政管理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南北面官制行政管理方法太祖时期:事简职专,因事设人太宗开始:因俗而治“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国制”:10世纪时中国境内契丹族政权的奴隶制“汉制”:10世纪中原地区汉族政权的封建制北面官:辽官;南面官:汉官“谓之北面,其在牙帐之北,以主藩事;谓之南面,以其在牙帐之南,以主汉事。”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南北面官制行政管理方法北面官制——中央机构和中央附属机构太祖时初步形成,太宗时完备职责:“治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北南宰相府北府宰相:皇族;南府宰相:国舅北南枢密院——最高军事、行政机关无事不统北枢密院:兵部;南枢密院:吏部枢密使——职权大北枢密院位在北南二宰相府之上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南北面官制行政管理方法北面官制——中央机构和中央附属机构北南大王院(府)吏部职能“分掌部族军民之政”;还负责皇帝打猎服装马匹北南宣徽院掌朝会、宴飨、礼仪、祭祀及御前祗应之事夷离毕院刑部,属于司法机关敌烈麻都司礼部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南北面官制行政管理方法北面官制——中央机构和中央附属机构附属机构御帐官:掌御帐护卫宫官:总管行宫事著帐官:管理犯罪没籍皇族帐官:掌皇族政事、军政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南北面官制行政管理方法南面官制——沿用唐制,兼用宋制中央机构枢密院和三省、御史台下设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等成为左右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南北面官制行政管理方法官员辽初均由契丹皇族、后族及近亲贵族担任因俗而治后北面朝官由契丹族担任;南面朝官多由汉族上层贵族担任南面朝官中的契丹人入乡随俗,也争当汉官,着汉服940年,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对民族融合起到促进作用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南北面官制行政管理方法“斡鲁朵”制“宫”或“行宫”,是迁徙不止的宫帐,伴随皇帝而动皇帝私有财产——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阿保机所制,沿袭有十二宫官职分南北面诸行宫都部署院——最高机关宫使——最高长官职责:统领禁卫;掌管民政事务;掌管司法刑狱契丹行宫都部署院;汉人行宫都部署司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地方行政管理建立“下军州”、五京道、招讨司“头下军州”辽朝统治俘掠奴隶的特殊建制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俘虏的人口集中行政机构:契丹部族制与中原州县制相结合官制:朝廷派节度使与契丹头下主委派官员相结合经济管理:国家的领地制与契丹头下主的食税制相结合是国家对贵族阶层既得利益得承认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地方行政管理五京道模仿唐制,划为五道道首府为京管理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道下设州、县、以刺史、县令为长官招讨司(统军司)统辖各属部和负责边防的高级军政机构加强对各边区的统治官职:招讨史、副史、都监等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辽朝行政管理特点及评价南北面官制促进了契丹族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辽朝政权带有民族歧视性质为汉族地主阶级入仕提供一些方便只对汉人实行科举,对契丹人仍用辽旧制表明辽朝开始更多依靠汉族地主阶级进行统治契丹人可以不经科举而仕。借这种特权维护其统治地位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金朝、西夏的行政管理金朝的行政管理金初中央统治集团“勃极烈”制地方管理从部落组织过渡到村寨组织军事“猛安谋克”制金太宗在汉族地区执行汉官制金熙宗废除“勃极烈”制,在全国改用宋、辽官制,中央设三省,地方分路、府、州、县海陵王颁布“正隆官制”——沿用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金朝、西夏的行政管理金朝的行政管理金朝中央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尚书省——皇帝控制下的最高权力机关宰相府、执政官、司官和六部宰相: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职能:研讨国家真测;选用官员;管辖各机关枢密院掌军事、兵马、负责国家防务等机密之事枢密使、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监察御史掌管刑狱和重大案件,监察和处理官员的违法行为提刑司:监察地方官员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金朝、西夏的行政管理金朝的行政管理金朝地方行政机构路兵马都总管,统领军兵全国19路府路治所在府称总管府,府尹或府州节度使、防御使、刺史领军兵兼管政事县县令,只管民政村社——最基层组织特点:军事、行政统由各路官员统一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金朝、西夏的行政管理金朝的行政管理金朝地方行政机构“猛安谋克”“猛安”:州——千夫长——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其他职掌同防御使“谋克”:县——百夫长——从五品——掌抚揖军户,训练武艺,其他职掌同县令经济残破,政治腐败,以及作为军政组织的“猛安谋克”的崩溃,标志金朝统治转向全面衰落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金朝、西夏的行政管理金朝的行政管理特点与评价官制:全面建立汉官制,对女真的封建化发展有积极意义用人:由世袭和奏补方式走向执行“量材通用”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金朝、西夏的行政管理西夏的行政管理官制设汉官(仿宋制)和党项官党项官制宁令、谟宁令等六种官称限于党项人充任地方行政管理州县二级边境设郡和府,兼理军民,加强防务管理机构划分蕃、汉两个系统目的:保持党项贵族主导地位;汉族参政要求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金朝、西夏的行政管理西夏的行政管理特点与评价行政、军事管理:重实际,讲效率,善于运用外力国虽小而能自立,抗衡于各国之间党项人、汉人、回鹘人等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西北地区创造了西夏文化,为民族融合和历史发展做出贡献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及六部三大机关为主体中书省: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中枢枢密院:管理全国军政事务御史台:监察官吏善恶、政治得失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及六部中书省——最高国务机关国家财政、军事、文教等大政方针的研讨、制定都要中书省通过,然后呈皇帝批准实行人事的任免调动司法审判指挥监督设置:宰执、参议府和六部宰相太多是元朝衰败、行政管理混乱在官制上的一种反映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及六部中书省——最高国务机关中书令,皇帝赋予很大权力为防止大权旁落,均以皇太子兼任“商议中书省事”多集贤学士、翰林学士选任参议府是中书省综合办事机关六部是中书省主要业务机构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地方行省制度的确立行省——地方最高行政机关忽必烈即位,中央一省制——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派出机构“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官员设置设丞相的,由中书省宰相出领不设丞相的,则由平章统理左右丞、参知政事、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官“因事设官”,“官不必备”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地方行省制度的确立行省——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直辖“腹里”,分27路、8州宣政院直辖西藏和诸王封地全国10行省,还有特殊的高丽行省行政区划依次路、府、州、县全国185路,33府,359州,1127县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地方行省制度的确立行省——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路设总管府,长官达鲁花赤总管、治中、制官、推官等府达鲁花赤、知府、同知、判官、推官等州达鲁花赤、州尹、同知、判官等县达鲁花赤、县尹等除诸王封地的州县达鲁花赤以下官职外,其余任命统归中央。中央和地方政体合一,行政和人事管理高度集中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地方行政区划创新突破自认区域的界限“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

这对当时防止地方势力的对抗,巩固中央专制政权非常有利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行省制度评价元朝疆域十分辽阔,10行省中4个辖及边境地区行省制度使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管理这些地区象管理内地一样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官吏的选拔、任用与考核1277年《循行选法体例》官员来源世袭、推举和科举重要官员世袭,主要是蒙古人、色目人官吏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分等级:蒙古、色目、汉人、南人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官吏的选拔、任用与考核官员来源推举制“别里哥选”,指从皇帝怯薛中选拔官员,保持蒙古和色目贵族在高级官僚阶层中的世袭地位的一种手段保举制,各级官吏均可推荐“举廉能吏”,由吏部或皇帝选择任用科举3年1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道内容:重经义,罢诗赋或并诗赋于经义,不允许士子自由发挥,严防思想反抗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官吏的选拔、任用与考核官员来源科举难易程度不同,民族歧视录取名额少汉儒生要通过科举当官非常困难元朝把对封建国家官僚机构能发挥积极影响的科举限制在最低水平上,降低了官员素质。也是元朝政治腐败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官吏的选拔、任用与考核官员考核政绩考核和年限计算相结合政绩考核“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均”达5项升一等;达3项按常例提升,均没做到降职一等年限计算中央官员任期30个月,地方20个月,期满考试及格,予以升任并评定品级,依次提升蒙古、色目官员不受此限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官吏的选拔、任用与考核监察中央设御史台,御史令只能由蒙古人担任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等地方分设机构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掌地方监察具体规定“五十贯以上者,皆决杖除名不叙,百贯以上者死”“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官吏的选拔、任用与考核官吏考核定期遣官考核每年终御史台对肃政廉访司进行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各道按察使能尊奉条画,灌事有成者,任满升职;赃污不称职者,罢黜除名”致仕70退休翰林、大史官等不退休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六章极端封建专制集权下的

明朝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第三节明朝的科举、吏制与监察管理第四节地方行政机构与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明初政权管理体制的变动废除宰相制皇帝兼行丞相职权提高六部地位,其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朱元璋成为历史上握有最大权力的君主之一废行省设三司按察使司——隶属于都察院和刑部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布政使司——隶属于吏部和户部既能防止地方擅权又有利于集权中央布政使司下府、州、县分置知府、知州、知县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内阁的设立及其管理职能废丞相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设五军都督府——最高军事机关分掌军纪和卫戍都督为全国最高军事统率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设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兵部有权下达调遣命令,五军都督府有管理统率军队的权力,二者相互制约,一切听从皇帝的指令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内阁的设立及其管理职能设“三司”掌地方军政和司法内阁的设立和管理职能1382年,设大学士顾问、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殿阁大学士”“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朱棣即位正式命官秩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参预机务,称内阁1402年,侍读解缙等七人入直,“内阁参预机务自此始”内阁是位于皇帝与六部之间的办事机构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内阁的设立及其管理职能官员任用一般皇帝直接任命,称“特简”后改大臣推举,呈皇帝选用,称“廷推”或“公推”地位变化仁宗、宣宗时期,阁臣品位尊崇后分首辅、次辅首辅职权大,阁臣中唯一秉笔世宗中期,夏言、严嵩先后首辅,专权跋扈、欺压百官,立法宗旨破坏殆尽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内阁的设立及其管理职能发展过程明初,“殿阁之臣,唯备顾问,视制草”宣德年间,“凡有批答,必过内阁”天启年间,“政委阁臣”职权限于“掌献替可否、奏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内阁的设立及其管理职能具体职权起草皇帝诏令,即谓“票拟”批答各级官吏的奏章、题奏,均由内阁检阅内容及方式,批附意见,面送皇帝审定。皇帝钦定为“批红”有权批办奏章以外的公文揭帖密奏为皇帝经筵日讲监修史书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其他中央行政机构都察院——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总领各道监察御史都察御史为长官,与六部平行,合称七卿职能:规谏君主、评论政务、对官吏纠弹通政使司联系君主与臣民的纽带机关位居七卿以下最高位次长官为通政使,副使及参议、经历知事等职能:臣民谏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灾异等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其他中央行政机构翰林院明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院归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两重性质,其一内阁成员规定“礼部尚书、侍郎必由翰林,吏部两侍郎必有一由翰林”建文帝时,曾改侍读侍讲两学士为文学博士,设文翰、文史两馆职责: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草拟有关礼仪的文稿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其他中央行政机构国子监(国学)中央教育机构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地方设府州县学,京师设国学选入学者称国子监生监丞为长官,掌绳愆厅,执行学规明代特创:博士分经讲授,分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为肄业之所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其他中央行政机构太常、光禄、太仆、鸿胪四寺太常寺:执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光禄寺:掌祭享、宴劳、酒醴、膳馐太仆寺:分管各地牧正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六科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给事中掌稽察各官署之事,前代拾遗、补阙等官也融纳其中御史为台,给事中为垣,台垣水火,明朝政局中的奇特现象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其他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照例的诰敕明朝中书舍人逐渐降到低级卑微的地位行人司专以奉使出外,传宣诏命为职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张居正的吏制改革省议论振纲纪重诏令覆名实固邦本饬武备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张居正的吏制改革具体做法考核政绩实行考成法唯才是用,唯才是举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朱元璋的用人思想前期视才如宝;后期视才如寇重视人才特点视人才为国宝“鸿鹄之能远举者,为其有羽也;蛟龙之能腾跃者,为其有鳞鬣也;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为之辅也”举才不避仇“吾当以投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以礼待士,唯才是尊“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者,吾礼用之”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朱元璋的用人思想重视人才特点用人“毋拘资格”“今后庶官之有才能而居下位者,当不次用之”以“德”为首的人才标准“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重视人才培养“朕唯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朱元璋的用人思想掌权后人才观忌贤妒能大兴文字狱,残害人才封建社会集权、人治是人才的大敌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宦官专权是明朝极端君主专制的产物宦官二十四衙门的设立朱元璋晚年设立,;隶属内侍省十二监、四司、八局司礼监为首提督太监,兼督东厂掌印太监,掌章奏秉笔太监,掌照阁票批硃位于内阁之上太监利用特殊地位,重大政治斗争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厂卫制锦衣卫、东厂等简称厂卫司法机构以外的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厂卫“杀人而不丽于法”——“冤窖”朱元璋和朱棣“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是明朝极端君主专制的产物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厂卫制锦衣卫的设置1382年朱元璋设立保卫皇帝,并从事侦缉活动的机构设置专门的法庭和监狱不仅朝内外文武官员受其监视,就是街坊道途的民间阴私也在其侦察缉捕之列卫指挥史——最高长官统属有将军、校尉等1500人卫属机构——南、北镇抚司皇帝直接控制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厂卫制锦衣卫的设置镇抚司掌缉捕、审讯和一般行政事务南镇抚司管本卫中军政事务北镇抚司专管“诏狱”之事君主的耳目处罚官吏“廷杖”之刑——明朝首创后,魏忠贤把持朝政,设立全刑惨绝人寰的特务专政,使国家政治极度黑暗腐朽,使人民遭受到极大痛苦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厂卫制东厂的设置1420年朱棣设立位于锦衣卫之上专门缉查谋逆妖言大奸恶者进一步加强皇权的需要,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需要司礼监太监称宗主,提督东厂太监称督主,隶役无固定额西厂的设置1477年明宪宗设立隶役比东厂多一倍,遍及全国势力和权限远超锦衣卫和东厂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厂卫制内行厂的设置宦官刘瑾设立亲自指挥凌驾于朝廷一切机构之上镇压手段更残酷遍及全国的特务网——暴力机关实质是皇帝在司法机构之外设置的侦察、法庭和监狱侦伺和监视除皇帝外的所有人,特务恐怖达到空前的地步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明朝厂卫特务制度危害严重破坏了封建社会的法制,即“大明律”厂、卫横行的结果,造成了全社会的恐怖局面厂、卫横行激化了阶级矛盾厂、卫横行导致了严重的思想文化专制厂、卫横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障碍厂、卫横行激化了皇帝与统治集团内部、皇帝与各阶层人民的矛盾,把明王朝推向了坟墓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明朝的科举、吏制与监察管理科举制度1370年正式确立科举制度内容规定: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依朱熹集注格式:八股,不得增减束缚知识分子思想考试分三级进行州、县考试通过——“秀才”、“生员”省级考试“乡试”,三年一次——“举人”礼部主持中央级考试“会试”,中试者参加由皇帝主持的“廷试”或“殿试”考中分三等一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进士全部任命为官员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明朝的科举、吏制与监察管理武举制度1387年朱元璋设立嘉靖初年才有完整的武举制度巡案御史10月份乡试两京武举由兵部考选明朝科举制度点评比历朝完善,对巩固封建统治有积极作用但由于封建制度和封建官僚的腐败,科举制度弊端丛生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明朝的科举、吏制与监察管理官吏管理明初建立特殊分封制朱元璋将子弟及亲信将帅分在各重要地区镇守中央最高政务官——内阁中央最高监察机构——督察院地方划分十三道监察御史建立御史出使巡案地方的制度官吏管理由吏部负责三公、六部、五寺、十二监、四司、八局由于厂卫干预、宦官擅权,吏治混乱这是明朝官吏管理腐败的一个特点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三节明朝的科举、吏制与监察管理司法与监察管理三法司的设置废御史台而设督察院、刑部、大理寺督察院——全国最高监察机构设左右督御史司法管理方面,朱元璋注重法律制定《大明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大诰》十条刑罚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四节地方行政机构与管理改元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都、布、按三司鼎立上级地方行政由知府负责明朝独创,府县杂职有官无禄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四节地方行政机构与管理省级机构的设置及职能京师设顺天府尹,正三品掌京府政令设五城兵马指挥,正六品掌巡捕“盗贼”督抚制及其职能非常设之职抚绥地方,节制军务、管理粮饷、河道等布政使与按察使的设置及其职能左右布政使,从二品,掌一省之政按察使,正三品,掌一省刑名按劾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四节地方行政机构与管理省级机构的设置及职能司、道分司诸道布政司分司诸道按察司执掌盐政都转运使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四节地方行政机构与管理府、州、县的组织机构府知府,正四品,掌一府之政令州知州,正五品,掌一州之政令县知县,正七品,掌一县之政令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四节地方行政机构与管理里甲制度与粮长制里甲制度乡村的基层组织110户为一里,设里长1人,管理一里公事1里分为10甲,设甲长1人,管理一甲公事里甲内民户互相了解户口、施行连坐作用:加强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与管理;为税收徭役的征收依据;扩大兵源将人民牢牢束缚于土地上,实施专政化管理,巩固封建统治粮长制保证国家聚敛财务和税收实际是农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种管制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七章封建社会衰朽阶段的清朝行政管理第一节清统一中国前的行政管理第二节清朝中央行政机构及管理第三节官吏与司法、监察管理第四节清朝地方机构与管理第五节清朝前期主要行政管理思想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清统一中国前的行政管理兵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15年努尔哈赤确立五牛录为一甲喇,甲喇厄真统辖五甲喇为一固山,即“旗”,固山厄真统辖每一固山以一色旗为标志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正白、镶白每旗7500兵丁,八和硕贝勒作用不但加强了女真奴隶主的统治,而且带有强制性的聚心力是女真人向奴隶制社会过渡过程中起到完善国家政权职能与社会管理手段的作用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清统一中国前的行政管理清太宗皇太极的改革削弱贵族权势释丁为民增加议政人数分散贝勒权力南面独坐三旗收归确立封建等级制规定身份的名号、服制1629年设置文馆1631年设六部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一节清统一中国前的行政管理清太宗皇太极的改革确立封建等级制1636年改文馆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八旗旗主“共议国政”的体制被“内三院”取代1636年设都察院建理藩院上述机构合称“三院八衙门”意义促进自身封建化进程完善政权和社会管理,强化国家机器,加强统治力量中国行政管理史总第二节清朝中央行政机构及管理内阁与军机处内阁——最高行政机关1658年改内三院为内阁1670年内阁基础奠定设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