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城市化原理_第1页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_第2页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_第3页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_第4页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第一节城市化定义第四节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第三节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城市化定义1、城市化的概念:2、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3、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弗里德曼:城市化过程=城市化Ⅰ+城市化Ⅱ典型城市化非典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乡村城镇化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三、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机制:本义是指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借用来指有机体内部各个部分的工作方式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现泛指事物的组织及其运行变化规律。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人类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城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剩余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力第一前提城市(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第二、三产业人口集中地)

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

不同产业构成在空间场所上的分工

城市不能生产农产品,由城市外部农业提供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农业劳动力生产农产品的能力-第一产业从业者自己及家属所需份额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个例:国外:英国——依靠其军事、政治力量、现代交通工具日本——贸易中国:粮食基本自给耕地数量农业技术进步——粮食产量(现状)耕地减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城镇、交通建设、农民建房剩余农业劳动力城市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

提供新工具、新技术、各种服务提供更多剩余粮食和劳动人口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第二前提)

农村是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的劳动力来源地,城市化本身就包含着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只有当农业生产发展到能将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流入城市Ⅱ、Ⅲ产业的行列中来,城市化才能发展。发展:1、城市产生初期2、工业革命时期——圈地运动(英国)、国际移民(美国)3、20世纪(2)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激增人多地少矛盾尖锐城镇(过度城市化)(1)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农业经营方式(革命)农业的人口抚养能力提高

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发展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机制的核心课题。不同的观点:现在转向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化的动力经济原因(资本的积累和循环——经济学)非经济原因人类精神个性解放——社会学政治状态1、工业化与城市化

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工业是推动城市化的基本动力。(1)韦伯: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2)斯科特:从劳动过程的角度分析,提出了竖向结合和竖向分离的企业发展过程(劳动过程连接方式)。1.工业革命是近代城市化的开始(工业化初、中期)手工业转向机器大生产(产业分工细化,单一产品的规模效益)企业间横向联系加强降低空间成本集聚(空间极化过程)基础设施、交通服务成本下降(企业和城市连在一起)城市中形成多重生产体系劳动市场形成吸引人口推进城市化发展

2.工业发展改造和支援了农业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来源

3.工业化发展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提供可能(创造就业机会)

4.工业化促进城市自身的发展

①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②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

5.工业化推动城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发展

工业化发展→物质财富积聚→福利、社会结构的发展→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展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城市化的发展也对工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因为工业过度集聚→污染→离心城市化。

工业化后期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工业吸收大量劳动力的时代结束城市发展依赖工业发展的程度减轻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对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正在起步,工业依然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工业化主导城市化的过程正处在上升阶段。即使在已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工业仍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手段之一,城市成长的有利方式仍是工厂企业的发展。所以,现代化工业向城市特别是小城市集聚的倾向仍在延续。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劲和新方向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人口企业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为用户服务经济全球化服务业的扩散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拓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Ⅲ产业门类众多,手工劳动比例高,不能大规模郊迁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总之,城市越大,第三产业越发达;发达的第三产业又吸引更多的工业和城市居民的集聚,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也越明显。〗产业影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工业是城市经济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着显著相关;三、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1)伯格: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迁出地)农业机器的使用农村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收到限制发展前途收到限制拉力(迁入地)就业机会较高的生活水平较高的生活质量文化和教育机会1、“推—拉”假说:农村推力城市拉力农村资源减少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服务水平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受教育机会社会保障缺乏社会保障制度(2)李(E.S.Lee)对“推—拉”假说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将影响迁移行为的因素进一步概括为4各方面。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各种中间障碍个人因素(过量的劳动力、家庭的理解等)(就业机会、经济活动差异等)(交通、信息、政策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发达国家:以城市拉力为主因,农村是被动地被拉发展中国家

:推是主导,而城市是被动地接纳〖推拉说主要用于说明城市化集中阶段的机制,然而在郊区化、逆城市化等分散阶段也有其意义:“城市病”——推力;优美的环境、低廉的土地——拉力。〗2、两部门模型(“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角度,提出了两部门模型。假定现代部门的劳动转移率和就业创造率与现代部门的资本积累率成比例1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实现了充分就业2现代部门存在一个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3模型有三个前提:3、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舒尔茨迁移行为是个人的一种经济投资过程,使人们追求更大经济收益的行为决策过程,迁移者预期通过实施这一行为将会得到比较大的收益。迁移成本:货币成本(迁移费用及迁移时的机会成本)非货币成本(迁移的时间成本、体力劳动的支出迁移收益:货币收入(迁移后收入的增加)非货币收入(社会关系改善、个人心理满足)迁移收益>迁移成本——迁移发生4、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人口流动过程: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作出的反应。预期差异是由实际的城乡工资差异和在城市部门成功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5、斯塔克和布罗姆——移民的新经济学解释

移民是由家庭集体决策的结果。迁移不仅为了获得预期的收入,同时也为了使家庭收入的风险最小。

区域间的收入差异是人口迁移的必要条件。城乡人口迁移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城市和乡村控制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它们是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6.马卜贡杰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式(系统分析模式)

①农村组织发挥出色→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多→生活水平提高→对迁移的控制能力强。

②教育水平提高→对迁移的控制能力弱。

③家庭、婚姻等的牵制。农村控制次系统的调节作用,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来实现。城市控制性次系统:主要通过寻找住房、就业机会、管理政策等来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自身的适应过程(建立新的社交网络、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自身的调节(创造就业机会、解决住宅问题等)农村的调节机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产业结构,适应失去劳动力)我国:多以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为基础,认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形成推-拉两种力,是造成乡-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宁越敏:推-拉模式拉力:沿海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低级劳动力的巨大市场。推力:区域之间发展差异(2)农民外出动因:对外出收入高于农业收入的预期和家庭抚养负担劳动力外出就业实质:农户家庭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过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速度、方向、方式均直接影响城市化的发育和运行。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主要有:①农业内部的转移:不直接影响城市化;②农业外部的转移:在本区域转向乡镇企业、城市工业、第三产业——影响城市化进程;

③区域性转移:转到区外从事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影响城市化进程;

④国际性移动(劳务输出):与本国城市化无关。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哈唯、美国的卡斯特尔斯。哈唯等人认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研究应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本质及所产生的城市问题的根源。他提出了资本“三次循环”的概念。资本“三次循环”的概念

生产

价值与剩余价值

奢侈消费

工资货物

固定资本投资消费资金

生产性建成环境

生产过程

消费过程

消费性建成环境

科研和技术生产过程

资本再生产与剩余资本资本资本哈维所称的资本三次循环中,以第二次循环和城市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生产性建成环境(工厂、仓库等)和消费性建成环境(住宅、居住区道路等)共同组成城市建成环境。哈维给建成环境(BuiltEnvironment)下的定义是,由无数不同要素——道路、运河、港口码头、工厂、仓库、下水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