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讲稿手足口病讲稿_第1页
2023年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讲稿手足口病讲稿_第2页
2023年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讲稿手足口病讲稿_第3页
2023年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讲稿手足口病讲稿_第4页
2023年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讲稿手足口病讲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讲稿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概念:手足口病湿由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病原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EV71)多见,(属微小RNA病毒科,无外壳、正20面体、直径20-30nm、单链RNA)。临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为特征。手足口病的由来:早期的病原体Cox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亚洲东部流行,我国是在1981年在上海首次报道本病,之后山东,河北、吉林、福建、湖北等地均有报道,其中山东是高发地区。此病多见于夏秋季节,因为我国地域广阔,大部分地区处于温热带区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因肠道病毒隐蔽性强,传染性强,传播快,范围广,传播途径复杂,所以控制较困难。因为是上世纪发现的,所以中医文献无专门记载,但根据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的“时疫”“温病”等范畴。为什么?1、从时节上看,《温病条辨》暑热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至于其他季节为何时有出现,理解为因为全球气温变暖,时节的规律经常紊乱,有应至的节气而未至,已至的节气又表现太过,如果学生不理解,可以用暖冬做比喻,比如今年流行的新冠病毒肺炎在中医中就与节气有着密切联系。2、从体质上说,脏腑功能处于稚阳的状态,易受外邪印象,小儿体液所占比重较大,在长夏秋初的时候易受湿热之邪的影响;3、从疾病本身,其传染性强,已符合温病范畴,“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故可理解为温病。西医病因病机: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中生存,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对热敏感,在50℃可被迅速灭活,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但对乙醚、来苏、氯仿等消毒剂不敏感(因病毒结构中无脂质),但是当病毒经上呼吸道进入人体消化道内,局部上皮细胞增殖,再转移至局部淋巴组织增殖,释放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扩散至正常有病毒受体的靶细胞,复制出二代病毒,再次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并引起相关症状。重症病例大部分EV71感染所致。EV71是一种高度嗜神经病毒,脑干是最易被EV71感染的部位。EV71侵入神经系统引起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儿茶酚胺类物质大量释放,体循环阻力血管收缩,体循环的血大量涌向肺循环,肺被动容量负荷加重,导致肺毛细血管床有效滤过压急剧增高,大量体液储留在肺组织间隙,最终导致肺水肿、肺出血。也有研究提示EV71感染导致的肺水肿可能不能由肺毛细血管流体静力压增高引起的,而是肺血管通透性增高或全身炎症反应引起的。由于发病迅速,所以一旦出现手足口病神经系统病变时,要高度重视,否则延误抢救,手足口病可拍主要是对EV71型病毒嗜神经性,希望同学能正确理解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中医病因病机:结合手足口病疱疹特征,疱疹必然发于肌肤的,所以所主皮毛及肌肉的肺脾必然受邪。其病位传变过程是手足口病时邪从上焦侵犯手太阴肺经,由口鼻而入,导致肺气失宣,卫阳被遏的表现,出现相关呼吸道症状;时邪入中焦,或同经相传,从手太阴肺经易入足太阴脾经,足太阴属阴中之至阴,而湿邪为阴邪,同气相求,湿气易随外邪而入脾,出现相关消化道症状,另外同为中焦的手少阴心经属火,同气相求,热邪随外邪入血脉易上扰于心;总结:以上所犯病位,从经络走行分析,心经通于舌,止于手部,足太阴经通于口,起于足部,手太阴经止于手部;从病邪性质属湿热,所以临床上可出现手足口腔的疱疹。如果邪入下焦厥阴,就可出现神昏等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从病势(卫气营血)及病位(三焦)上此病可分为邪犯肺脾,湿热蒸盛,正虚邪恋这四个时期,具体临床表现分证论治时讲解。(1)邪犯肺脾风热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伤及小儿肺脾。肺气失宣,卫阳被遏,则发热、咳嗽、流涕;脾气失健,胃失和降,则纳呆、恶心、呕吐,或泄泻。肺脾受损,湿热内停,与时行邪毒相搏,熏蒸口腔则口咽部发生疱疹,甚或破溃疼痛、流涎拒食;湿热蕴蒸肌肤则发为疱疹。本证病势清浅,故疱疹仅现于手足肌肤及口咽部,分布稀疏,全身症状清浅。(2)心脾积热湿热蒸盛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若平素嗜食肥甘、辛辣、炙煿之品,脾胃积热内伏,复受时邪疫毒侵袭,内外合邪,热从火化,内归心脾。手少阴心经通于舌,止于手部;足太阴脾经通于口,起于足部。心脾积热,上蒸口舌,外泄肌肤,则出现手足、口舌发生较多疱疹。(若素体虚弱,或感邪较重,邪盛正衰,湿热蒸盛,内燔气营,外灼肌肤,则壮热,口渴,面赤心烦,溲赤便结,疱疹稠密,波及四肢、臀部。(PPTP7)若以上症状患儿正气盛,治疗及时正确,则热退、疹消、不结痂、不留疤,甚至在邪犯肺脾时就能邪去正复。(4)湿热蒸盛阶段,若患儿体虚,或邪毒炽盛,正气不支,则易转变成变证。若邪毒化火,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则形成邪陷心肝之变证;若感邪之后,肺失宣肃,通调失司,水气上凌,闭阻肺气,损伤心阳,则出现邪伤心肺之变证。(PPTP9)《温病条辨》中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暑兼湿热,偏于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张景岳分阳暑和阴暑,阳暑入手太阴,阴暑入足太阴。入厥阴则神昏舌蹇。《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于热中论: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心系向上的分支:从心系上行,夹咽喉,经颈、颜面深部联系于“目系”(目系,又名眼系、目本,是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心系直行的分支:复从心系,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下(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下向肘内(少海穴),沿前臂内侧后缘至腕部尺侧(神门穴),进入掌内后缘(少府穴),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熟悉手足口病中医病因病机后我们开始学习手足口病的辨证论治。本病属于湿温,按卫气营血的辨证思路治疗,当以清热解毒祛湿为基本治则。轻证治以宣肺解表,清热化湿;重证治以清气凉营,解毒祛湿。)辅助检查:1、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多数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部分病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的增高。2.血生化部分病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轻度升高,病情危重者肌钙蛋白、血糖、乳酸升高。3.脑脊液神经系统受累时,脑脊液符合病毒性脑膜炎和/或脑炎改变,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早期以多核细胞升高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4.血气分析呼吸系统受累时或重症病例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等。5.病原学及血清学(确诊)临床样本(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血液等标本)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如有神经系统病变则加影像学检查,核磁共振,肺部影像等。诊断:1.流行病学史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2.临床表现符合上述临床表现。极少数病例皮疹不典型,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等,诊断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确诊病例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1.肠道病毒(CV-A16、EV-A71等)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3.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4.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识别第2期和第3期,阻止发展为第4期。年龄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和EV-A71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下列指标提示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4.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60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7.血乳酸升高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时,通常血乳酸≥2.0mmol/L,其升高程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鉴别诊断:与水痘、疱疹性咽峡炎鉴别水痘:是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导致,首次发作是水痘,反复发作即为带状疱疹,临床水痘出疹以躯干为主,四肢较稀疏,称为向心性分布,实验室可以通过病毒检查鉴别。疱疹性咽峡炎:即为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发病与手足口病相似度极高,易混淆,疱疹性咽峡炎主要发生在口腔粘膜处,手足皮肤少见,疱疹易破溃产生溃疡,疼痛明显。出现神经系统病变,可与其他病毒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等鉴别,另外出现肺水肿的情况与肺炎做鉴别。西医治疗:(一)一般治疗普通病例门诊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积极控制高热。体温超过38.5℃者,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或应用退热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口服,5~10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口服,10~15mg/(kg·次);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保持患儿安静。惊厥病例需要及时止惊,常用药物有:如无静脉通路可首选咪达唑仑肌肉注射,0.1~0.3mg/(kg·次),体重<40kg者,最大剂量不超过5mg/次,体重>40kg者,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次;地西泮缓慢静脉注射,0.3~0.5mg/(kg·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次,注射速度1~2mg/min。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呼吸支持准备;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抗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注意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二)病因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研究显示,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若使用利巴韦林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三)重症治疗相对应的生命支持治疗。中医治疗:(辨证论治)常证(清热解毒化湿)1、邪犯肺脾证。症状: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丘疹、疱疹,伴有轻微发热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痛,纳差,吐泻。甚者可出现大疱,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舌象脉象指纹:舌质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基本方:甘露消毒丹。用法:口服,每日1剂,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PPTP10)加减:持续发热、烦躁、口臭、口渴、大便秘结,加生石膏、酒大黄、大青叶。心脾积热(1)症状: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丘疹、疱疹,伴心烦躁扰,口舌干燥,疼痛拒食,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象脉象指纹: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指纹紫,脉数有力。治法:清热泻脾,泻火解毒。(4)基本方:清热泻脾散合导赤散。(5)用法:口服,每日1剂,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6)加减:口渴者加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热。(PPTP11)湿热蒸盛(1)症状: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丘疹、疱疹,疹色紫暗。疱液浑浊,口臭流涎,灼热疼痛,甚或拒食,小便黄赤,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象脉象指纹: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指纹紫,脉数有力。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4)基本方:清温败毒饮加减。(5)用法:口服,每日1剂,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6)加减:偏湿重者,去知母、生地,加藿香、滑石、竹叶清热利湿;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理气除胀;瘙痒重者,加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4、正虚邪恋(1)症状:乏力,纳差,或伴肢体痿软,或肢体麻木。(2)舌象脉象指纹: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指纹色淡或青紫。(3)治法:益气通络,养阴健脾。(4)基本方:生脉散合七味白术散。(5)常用药物:党参、五味子、麦冬、白术、茯苓、玉竹、藿香、木香、葛根。(6)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4次口服。(7)中成药:可选用具有益气、养阴、通络功效且有相关病症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8)非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可帮助功能恢复。注:处方药物具体剂量应根据患儿年龄规范使用,只适用于病症的治疗,不适用于疾病的预防。二)变证风动期毒热内壅,肝热惊风证。症状: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瘲,或抽搐,或肢体痿软无力,呕吐,嗜睡,甚则昏矇、昏迷。舌象脉象指纹: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治法:解毒清热,息风定惊。基本方:清瘟败毒饮合羚角钩藤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