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物理学 课件 五、荧光-磷光_第1页
发光物理学 课件 五、荧光-磷光_第2页
发光物理学 课件 五、荧光-磷光_第3页
发光物理学 课件 五、荧光-磷光_第4页
发光物理学 课件 五、荧光-磷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荧光(Fluorescence)与磷光(Phosphorescence)无机物发光领域这两词仍没有严格区分,甚至混淆。但在有机物发光中,分子从单态(singletstate)跃迁到基态(也是单态)的发光叫荧光;从三重态(tripletstate)跃迁到基态的发光叫磷光,这是不容混淆的。2光谱分析原子光谱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原子荧光)分子光谱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分子发光

分子光谱:分子从一种能态改变到另一种能态时的吸收或发射光谱(可包括从紫外到远红外直至微波谱)。

分子光谱与分子绕轴的转动、分子中原子在平衡位置的振动和分子内电子的跃迁相对应。分子能级之间跃迁形成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分子光谱非常丰富,可分为纯转动光谱、振动-转动光谱带和电子光谱带。因为原子中的电子跃迁是在电子态之间进行的,各个能级之间的间隔较大,所以光谱上反映出来的是线状光谱。

而分子中的电子跃迁不仅是电子态之间的跃迁,还有电子态能级内的振动态跃迁,以及振动态内的转动态跃迁,能级间隔很密集,所以反映在光谱上是带状光谱。3因为原子中能级的跃迁只涉及到电子能级的跃迁,能态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大,作用在光谱上看到的是线状光谱。而分子中除了电子能级的跃迁之外,还存在分子内原子之间的振动能级,以及分子的转动能级之间的跃迁,这两者的跃迁能均小于电子能级的跃迁,因而能级间隔小,在分辨率不高的情况下会呈现为带状光谱;如果光谱分辨率足够高,也能看到分子的振-转态的线状光谱的。

在分子中,电子态的能量比振动态的能量大50~100倍,而振动态的能量又比转动态的能量大50~100倍。因此在分子的电子态之间的跃迁中,总是伴随着振动跃迁和转动跃迁,因而许多光谱线就密集在一起而形成分子光谱。因此,分子光谱又叫做带状光谱。在原子中,当原子以某种方式从基态提升到较高的能态时,原子内部的能量增加了,这些多余的能量将被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于是产生了原子的发射光谱,亦即原子光谱。因为这种原子能态的变化是非连续量子性的,所产生的光谱也由一些不连续的亮线所组成,所以原子光谱又被称作线状光谱。456分子发光分析分子吸收能量激发为激发态释放出能量基态电能化学能光能称为“发光”光的形式释放荧光磷光分子发光光致发光化学发光辐射跃迁非辐射跃迁以热的形式释放7

分子荧光分析法一、基本原理(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从分子结构理论来讨论分子中电子的能量状态电子所处的能级振动能级转动能级电子的多重态J=2S+1S:为各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S=0,J=1单重态S表示(所有电子都是自旋配对的)S=1,J=3三重态T表示大多数基态分子都处于单重态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伴随着自旋方向的变化(自旋平行)8基态单重态S激发态单重态S激发态三重态T激发单重态S与激发三重态T的不同点:⑴

S是抗磁分子,T是顺磁分子⑵

tS=10-8s,tT=10-4~1s;(发光速度很慢)⑶

基态单重态到激发单重态的激发为允许跃迁,基态单重态到激发三重态的激发为禁阻跃迁;⑷

激发三重态的能量较激发单重态的能量低。(

处于分立轨道上的非成对电子,自旋平行要比自旋配对更稳定些(洪特规则),因此在同一激发态中,三重态能级总是比单重态能级略低。)9德国人弗里德里希·洪特(F.Hund)根据大量光谱实验数据总结出一个规律,即电子分布到能量简并的原子轨道时,优先以自旋相同的方式分别占据不同的轨道,因为这种排布方式原子的总能量最低。所以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电子尽可能自旋平行地多占不同的轨道。例如:碳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按能量最低原理和泡利不相容原理,首先有2个电子排布到第一层的1s轨道中,另外2个电子填入第二层的2s轨道中,剩余2个电子排布在2个p轨道上,具有相同的自旋方向,而不是两个电子集中在一个p轨道,自旋方向相反。洪特定则10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exclusionprinciple),又称“泡利原理”、“不相容原理”,是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指出:在费米子组成的系统中,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在原子中完全确定一个电子的状态需要四个量子数,所以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原子中就表现为: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或者说在轨道量子数m,l,n确定的一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可容纳两个电子,而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必须相反。这成为电子在核外排布形成周期性从而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准则之一。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定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11其中S0、S1和S2分别表示分子的基态、第一和第二电子激发的单重态。T1和T2则分别表示分子的第一和第二电子激发的三重态。v=0、1、2、3、…表示基态和激发态的振动能级。2.分子内的光物理过程12S0S2S1T1吸光

1吸光

2振动弛豫:在同一电子能级中,电子由高振动能级转至低振动能级,而将多余的能量以热的形式发出。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为10-12s数量级。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13S0S2S1T1吸光

1吸光

2内转移:

当两个电子能级非常靠近以至其振动能级有重叠时,常发生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转移至低能级。(S2转移S1)内转移14S0S2S1T1吸光

1吸光

2荧光

3系间窜跃: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的非辐射跃迁的过程。指不同多重态间的无辐射跃迁,例如,S1→T1就是一种系间窜跃。通常,发生系间窜跃时,电子由S1的较低振动能级转移至T1的较高振动能级处。系间窜跃15答案:B,C16非辐射跃迁也称“无辐射跃迁”,是激发态分子通过无辐射衰变到低能状态的过程。包括内转换和系间窜越两种过程:内转换(Internalconversion,IC):激发态分子无辐射衰变到多重性相同的低能态的过程。光化学和光物理中,最重要的是从S1态到S0态的内转换。系间窜越(

IntersystemCrossing,ISC):激发态分子失活到多重性不同的低能态的过程。光化学和光物理中,最重要的是从S1态到T1或T2态到S1态的系间窜越。第六节无辐射跃迁理论17影响因素18光无辐射跃迁---系间窜跃

系间窜跃(intersystemCrossing,ISC)是不同多重度的能态之间的一种无辐射跃迁。跃迁过程中有一个电子的自旋反转,如S1→T1或T2→S1。

影响系间窜跃发生的因素如下:(1)分子结构的影响

一般规律是芳香酮的系间窜跃速率常数大于脂肪酮的系间审跃速率常数,脂肪酮的系间窜跃速率常数大于芳香烃的系间窜跃速率常数。(2)温度的影响

一般规律是温度升高,系间窜跃的速率常数增加,温度降低可以使系间窜跃的速率常数减小。19(3)重原子影响

含重原子的溶剂,由于重原子的高核电荷引起或增强了溶质分子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从而增大了S1→T1系间窜跃跃迁的概率,系间窜跃的速率常数增加。(4)能隙的影响

能隙越小,能态间的系间窜跃速度越快;能隙越大,能态间的系间窜跃速度越慢。

(5)氧微扰的影响

体系中的氧是顺磁性物质,使激发单重态的体系间窜跃速率增大,因而会使荧光效率降低。所以做光化学实验的时候,一股要除氧。(6)氘代的影响

氘代会使该分子的振动变慢,所以相应的系间窜跃的速率常数降低。氘代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被它的同位素氘(2H或D)取代的反应。20辐射能量传递过程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S0S2S1T1吸光

1吸光

2荧光

3荧光得到最大波长为λ3的荧光。由图可见,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小。

λ3>λ2

>λ121磷光发射:

电子由基态单重态激发至第一激发三重态的几率很小,因为这是禁阻跃迁。但是,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有可能以系间窜跃方式转至第一激发三重态,再经过振动驰豫,转至其最低振动能级,由此激发态跃迁回至基态时,便发射磷光。这个跃迁过程(T1→S0)也是自旋禁阻的,其发光速率较慢,约为10-4~10s。因此,这种跃迁所发射的光,在光照停止后,仍可持续一段时间。S0S2S1T1吸光

1吸光

2荧光

3磷光磷光22外转移指激发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及能量转移,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这一现象称为“熄灭”或“猝灭”。荧光与磷光的根本区别:

磷光是由激发三重态最低振动能级至基态。荧光是由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级至基态。区别23(二)荧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ex)以不同波长的入射光激发荧光物质,在荧光最强的波长处测量荧光强度即以激发光波长为横坐标,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即可得到激发光谱曲线。发射光谱:(em)固定激发光波长(最大)然后测定不同的波长时所发射的荧光强度即可绘制荧光发射光谱曲线24在荧光的产生过程中,由于存在各种形式的无辐射跃迁,损失能量,所以它们的最大发射波长都向长波方向移动,以磷光波长的移动最多,而且它的强度也相对较弱。2526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a)Stokes位移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之间的波长差值。发射光谱的波长比激发光谱的长,振动弛豫消耗了能量。b)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吸收不同波长的能量(如能级图

2,

1),产生不同吸收带,但均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产生波长一定的荧光。c)镜像规则

通常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吸收光谱(与激发光谱形状一样)成镜像对称关系。

2728荧光发射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成镜像关系可以从能级的角度来解释。通常分子处于基态,被激发光激发后,基态的分子被激发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不稳定,会回到基态,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光子(如果多重度不变,仍是单重态到单重态跃迁,那么就是荧光;多重度改变,从激发单重态系间窜越到三重态,那么再回到基态的发光称为磷光)。

下面说说为什么荧光光谱和激发光谱成镜像。如下图所示,基态(S0态)到S1态为激发谱,S1态到S0态为荧光谱。一般而言,S0和S1的振动能级相对比较接近,即能级间距比较近,所以光谱的形状比较相似;另外,从S0态到S1的振动态的吸收光谱与S1的振动基态到S0的各个振动能级的能量要高,所以,荧光光谱线对于激发谱要有所红移,于是形成了镜像。图中更形象一些。29(三)荧光的影响因素

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分子必须具有与所照射的辐射频率(紫外-可见光)相适应的结构(共轭双键),才能吸收激发光;②吸收了与其本身特征频率相同的能量之后,必须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301.荧光效率它表示物质发射荧光的能力,通常用下式表示

荧光效率越高,物质发射荧光越强。kf为荧光发射过程的速率常数(与化学结构有关)

ki为其它有关过程的速率常数的总和(化学环境)凡使kf

值升高而使ki值降低的因素,都可增强荧光。312.荧光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1)跃迁类型实验证明,对于大多数荧光物质,首先经历

激发,然后经过振动弛豫或其他无辐射跃迁,再发生

跃迁而得到荧光。(2)共轭效应实验证明,容易实现

激发的芳香族化合物容易发生荧光,增加体系的共轭度则其荧光效率一般也将增大,主要是由于增大荧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有利于产生更多的激发态分子。现代芳香族是指碳氢化合物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带离域键的苯环,具有与开链化合物或脂环烃不同的独特性质(称芳香性,aromaticity)的一类有化合物。如苯、萘、蒽、菲及其衍生物。苯是最简单、最典型的代表。它们容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对热比较稳定,主要来自石油和煤焦油。。32(3)刚性平面结构实验发现,多数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有机分子具有强烈的荧光。因为这种结构可以减少分子的振动,使分子与溶剂或其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少,也就减少了碰撞去活的可能性。33(4)取代基效应芳环上取代基给电子基团,荧光增强(-OH、-OR、-CN、-NH2)产生了p-共轭作用,增强了电子共轭程度,使最低激发单重态与基态之间的跃迁几率增大。吸电子基团,减弱甚至会猝灭荧光如-COOH、-NO、-C

O、卤素卤素取代基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荧光降低在重原子中,能级之间的交叉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容易发生自旋轨道的相互作用,增加了由单重态转化为三重态的速率。343.金属螯合物的荧光

大多数无机盐类金属离子,在溶液中只能发生无辐射跃迁,因而不产生荧光。不少有机化合物虽然具有共轭双键,但由于不是刚性结构,分子处于非同一平面,因而不发生荧光。但是,若这些化合物和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随着分子的刚性增强,平面结构的增大,常会发生荧光。螯合物是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是通过两个或多个配位体与同一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环的螯合作用而得到。35螯合物(旧称内络盐)是由中心离子和多齿配体结合而成的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螯合物是配合物的一种,在螯合物的结构中,一定有一个或多个多齿配体提供多对电子与中心体形成配位键。“螯”指螃蟹的大钳,此名称比喻多齿配体像螃蟹一样用两只大钳紧紧夹住中心体。

螯合物通常比一般配合物要稳定。从配合物的研究可知,具有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螯合物很稳定,而且所形成的环越多,螯合物越稳定。如果配体和银离子结合后,紫外可见区有变化,可以用紫外光谱测定反应进行的过程;如果没有光信号变化,也可以使用电化学手段,用银-氯化银电极测定体系游离银离子浓度;如果是固体的话,只能用溶剂洗涤固体,将游离银离子洗脱,然后用原子吸收或其他手段检测银离子含量。什么叫螯合物、螯合物有什么特点?络合物和螯合物的区别?36络合物和螯合物的区别?1、作用不同络合物为一类具有特征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由中心原子(或离子,统称中心原子)和围绕它的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位体/配体)完全或部分通过配位键结合而形成。螯合物是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是通过两个或多个配位体与同一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环的螯合作用而得到。2、成分不同络合物包含由中心原子或离子与几个配体分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相结合而形成的复杂分子或离子,通常称为配位单元。凡是含有配位单元的化合物都称作配位化合物。研究配合物的化学分支称为配位化学。螯合物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由具有两个或多个配位体与同一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环的化学反应——螯合作用而得到。

3、特点不同配合物是化合物中较大的一个子类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及生命科学中,近些年来的发展尤其迅速。它不仅与无机化合物、有机金属化合物相关连,并且与现今化学前沿的原子簇化学、配位催化及分子生物学都有很大的重叠。螯合物最显著的一种特性是其热力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螯合环的稳定性与芳香环相似。螯合物可为不带电荷的中性分子,也可为带电的络离子,前者易溶于有机溶液中,后者可溶于水中,此性质可用于分离和分析金属离子。3738

同一种荧光物质溶于不同溶剂,其荧光光谱的位置和强度可能有明显不同。4.溶剂效应一般情况下,随着溶剂的极性的增加,荧光物质的π→π*

跃迁几率增加,荧光强度将增强,荧光波长也发生红移。5.温度的影响一般说来,大多数荧光物质的溶液随着温度的降低,荧光效率和荧光强度将增加。例如:荧光素的乙醇溶液在0℃以下每降低10℃,荧光效率增加3%,冷至-80℃时,荧光效率为100%。39(四)溶液的荧光(或磷光)强度1.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荧光强度If正比于吸收的光量Ia与荧光量子产率

If=

Ia式中

为荧光量子效率,又根据Beer定律A=-lgI/I0I=I0·10-A

Ia=I0-I=I0(1-10-A)I0和I分别是入射光强度和透射光强度。代入上式得

If=

I0(1-10-kbc)40

412、影响荧光强度的环境因素因素溶剂一般溶剂效应折射率和介电常数的影响特殊溶剂效应荧光体和溶剂分子间的特殊化学作用(如氢键的生成)同一种荧光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荧光光谱不同温度温度上升使荧光强度下降内部能量转化作用增大碰撞频率增加,使外转换的几率增加酸度化合物所处状态不同电子构型上有所不同荧光强度和荧光光谱不同42433、荧光猝灭定义: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

的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类型碰撞猝灭:激发单重态的荧光分子与猝灭剂分子相碰撞荧光分子以无辐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静态猝灭:荧光物质分子与猝灭剂分子生成非荧光的络合物。转入三重态的猝灭:发生电子转移反应的猝灭:猝灭剂与荧光物质荧光物质的自猝灭:浓度较高单重激发态的分子在发生荧光之前与未激发的荧光物质分子碰撞而引起的自猝灭。在荧光物质分子中有溶解氧的存在或引入溴或碘后,易发生体系跨越而转变成三重态。44光源氙灯和高压汞灯激发单色器光栅扫描激发光谱,选择激发波长样品池I0

IIf发射单色器扫描发射光谱消除其它光线的干扰获得所需的荧光检测器显示器与分光光度计的差别两个单色器两个单色器互成直角光电倍增管二、荧光分析仪45荧光光谱仪原理图一、分光光度计原理:利用一定频率的紫外—可见光照射分析物,它将有选择的被吸收。吸收光谱可以反映出物质的特征。单光束分光光度计的组成46溶液对光作用示意图双光束分光光度计组成47二、红外分光光度计

工作原理: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换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了某些特定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使相应于这些吸收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记录红外光的百分透射比与波数或波长关系的曲线,就得到红外光谱。48红外分光光度计的结构组成: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记录仪、控制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优点:(1)特征性高,几乎很少有两个不同化合物具有相同的红外光谱。(2)无机、有机、高分子等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测定。(3)所需样品量少,几毫克到几微克。(4)操作方便、速度快、重复性好。(5)已有的标准图谱较多,便于查阅。缺点:(1)灵敏度和精度不够高,含量小于1%难于测出。(2)多用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灵敏度和精度低于可见和紫外吸收光谱。(3)有些物质不能产生红外吸收光谱。(4)有些吸收峰的理论解释难度大。494、红外光谱样品制样方法红外光谱图50三、分子荧光分析法及其应用1.荧光分析方法的特点(1)灵敏度高(2)选择性强(3)试样量少和方法简单(4)提供比较多的物理参数2、荧光定量分析的方法方法标准曲线法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成正比的关系比较法同样条件下,测定试样溶液和一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直接通过比例计算。513、荧光分析法的应用方法直接荧光法被测物本身有荧光被测物与试剂反应后F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荧光猝灭法被测物使荧光熄灭由荧光强度降低的强度来测定被测物的含量

间接荧光法某些阴离子夺取金属络合物中金属离子,而释放出能发荧光的配位体催化荧光法反应速度慢,荧光微弱,难测定金属离子将加速反应进行52磷光分析法

1.如何获得较强的磷光增加试样的刚性: 低温冷冻固体磷光法:

吸附于固相载体(滤纸)分子缔合物的形成:加入表面活性剂等重原子效应:

加入含重原子的物质,如银盐等敏化磷光:

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磷光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基态,

T1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S0

T1禁阻跃迁)53

荧光计上配上磷光测量附件即可对磷光进行测量。在有荧光发射的同时测量磷光磷光分析仪器应用54化学发光分析法一、基本原理A+B→

C+D*

D*

→D+h

某些化合物接受能量而被激发,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光(1)能够发光的化合物大多为有机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2)发光反应多为氧化还原反应,激发能与反应能相当

E=170~300kJ/mol;位于可见光区(3)发光持续时间较长,反应持续进行发光反应如果存在于生物体(萤火虫)中,称生物发光。55化学发光效率化学效率:发光效率:(化学反应所决定

)化学反应和环境因素化学发光强度(单位时间发射的光量子数):dc/dt是分析物参加反应的速率。

56若化学发光反应是一级动力学反应,则即发光总强度与被测物浓度成线性:二、化学发光反应类型1.直接化学发光和间接化学发光直接发光是被测物作为反应物直接参加化学发光反应,生成电子激发态产物分子,此初始激发态能辐射光子

A+B

C*+DC*

C+h

57间接发光是被测物A或B,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初始激发态产物C*

,C*

不直接发光,而是将其能量转移给F,使F跃迁回基态,产生发光。A+B

C*+DC*+F

F*+EF*

F+h

2.气相化学发光和液相化学发光(1)气相化学发光化学发光反应在气相中进行

主要有O3、NO、S的化学发光反应,可用于监测空气中的O3、NO、SO2、H2S、CO、NO2等

NO+O3

→NO2*NO2*→NO2+h

58(2)液相化学发光

化学发光反应在液相中进行应用最多的发光试剂:鲁米诺(3-氨基苯二甲酰肼);鲁米诺在碱性溶液中与双氧水的反应过程:鲁米诺-H2O2发光反应反应速度慢,可检测低至10-9mol/L的H2O2;59生物发光生物发光是化学发光中的一类,特指在生物体内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发光现象,主要由酶来催化产生的。多种细菌、昆虫、鱼类等均能发光。60荧光灯:当高压加在灯管两端后,灯管内少数电子高速撞击电极后产生二次电子发射,开始放电,管内的水银受电子撞击后,激发辐射出253.7nm的紫外光,产生的紫外光激发涂在管内壁上的荧光粉而产生可见光。

(可见光的颜色将依据所选用的荧光粉的不同而不同)

物体表面涂覆荧光材料后,吸收光线之后,在夜晚可以发出各种颜色的光,银光粉材料不同,发出的光也不同。红、绿、蓝三色光的荧光粉:氧化钇(发红光,峰值波长为611nm)、多铝酸镁(发绿光,峰值波长为541nm)和多铝酸镁钡(发蓝光,峰值波长为450nm)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得到可发出任意颜色的荧光粉。荧光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荧光灯本身发出的是紫外线,涂覆在管壁上的荧光粉吸收紫外线后,变为可见光,荧光粉不同,发出的光的颜色也不同。61荧光棒中的化学物质主要由三种物质组成:过氧化物、酯类化合物和荧光染料。简单地说,荧光棒发光的原理就是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发生反应,将反应后的能量传递给荧光染料,再由染料发出荧光。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荧光棒中通常放置了一个玻璃管夹层,夹层内外隔离了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经过揉搓,两种化合物反应使得荧光染料发光。

62三、化学发光的测量仪器仪器主要包括:

样品室、光检测器、放大器和信号输出装置等部件图2元素火焰化学发光检测器63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2片剂中核黄素含量

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荧光光度分析方法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维生素B2结构式

维生素B2,又叫核黄素,橘黄色,无臭的针状晶体易溶于水而不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稳定光照易分解,对热稳定64维生素B2水溶液在430-440nm蓝光或紫外光照射下会发生绿色荧光,荧光峰在535nm,在pH=6-7溶液中荧光强度最大,在pH=11的碱溶液中荧光消失,所以可以用荧光光谱法测定维生素B2的含量。三、实验用品:1.仪器:荧光分光光度计,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