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讲义_第1页
读懂诗歌讲义_第2页
读懂诗歌讲义_第3页
读懂诗歌讲义_第4页
读懂诗歌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怎样才算读懂?】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1.明白表层意思

2.领会深层意思

品标题——

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古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一、内容二、思想情感三、表达技巧四、诗歌体裁

五、呈送对象六、时间(事件发生的时间或景物出现的时间)

七、地点(事件发生的地点或题写地点)标题可以帮助解读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诗歌内容猜猜猜?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唐韩偓)《山亭夏日》《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湖口送友人》《秋寄从兄贾岛》《书院二小松》《咸阳值雨》《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邯郸冬至夜思家》《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春日登楼怀归》《春行即兴》《雨后池上》《孤雁》《孤桐》《独坐敬亭山》《逢入京使》《题乌江亭》《临洞庭赠张丞相》《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宋)李觏gòu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经霜。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宋)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

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

月在浮云浅处明。1.江上秋夜

2.秋晚悲怀

3.夜宿田家

给下列两首诗选择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秋晚悲怀(宋)李觏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经霜。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江上秋夜(宋)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

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懂

你——古典诗歌诗意探究品诗题《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夜忽雨,喜而有作》《枫桥夜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闺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近试上张水部【译文】: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近试上张水部

比喻主考官比喻张水部比自己的诗文诗人以“新妇”自比,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忐忑不安和期待心情,希望张水部给予指导的思想感情。闺意题李世南画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江苏卷)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品诗题征人怨

柳中庸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景色荒凉,怨转战跋涉遥远辛苦。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知作者诗歌的个人风格例举李白陶渊明

杜甫白居易王维王昌龄高适李商隐陆游李清照知作者沉郁顿挫朴素自然通俗易懂豪迈飘逸雄健高昂悲壮苍凉朦胧隐晦诗画一体缠绵婉约豪放爱国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晚年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知作者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赏析。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常插梅花醉”写的是词人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故应难看梅花”写了词人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

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读出了什么呢?(情感)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看注解关注文题间的注释

注释有对写作背景的必要交代,有对典故逸事的阐述,有对难于理解或易于误解的词语的解释,在理解时能起拨云见月的作用。欣赏古代诗歌不能不联系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命题者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会对一些影响诗歌内容理解的背景作简略注释。

从“背景”入手,便于容易体会诗歌中的内容、主旨。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从背景切入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析意象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意味长。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蝉鸣高洁虫悲鸣,鱼传尺素鸿雁忙。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析意象说说你所知道的意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析意象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着一字而境界大开。探诗眼

“诗眼”即诗歌中揭示主旨或艺术内蕴的警策或精炼之语,是诗歌中最凝炼、最传神的字(句)。1.指出并赏析下面诗句中的诗眼。①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细,写出了雨的多情与绵密。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⑤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一代名相祠前的凄凉、冷落气氛。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枝方为“早梅”。探诗眼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福建卷)秋夜

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探诗眼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读懂一首诗除了读题、读作者、读意象、探诗眼,还应注意注释中的提示、题目中的暗示。更主要的是要有再现诗词画面的习惯和能力。

叶圣陶说过:“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为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翻译过去,将那白纸上的黑字依旧翻译为具体事物。”

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在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两句诗时是这样调动学生的再造想象力的:他要求学生先在脑海中勾勒形态:画面中有西塞山,有白鹭鸟,有小溪,有桃林,有鱼儿。再要求学生给画面染上色彩:青翠的山峰,洁白的鹭鸟,清澈的溪水,粉红的桃林。再让画面动起来:白鹭振翅,溪水潺潺,鱼儿畅游。还要给画面加上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密的羽毛,桃花上那带着花粉的花蕊。短短的两句诗在魏先生的巧妙引导下活了、动了、立体了,这就是再造想象的妙处。第二、

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第三、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意象是诗中倾注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对这首诗的结句,好多同学不能理解它的意思,这主要原因就是对“浮云”、“日”这两个意象没能掌握。在古诗中“浮云”一般象征奸佞势力,“日”可象征帝王。“浮云蔽日”这一意象组合,诗人是借自然现象来比喻社会现实,表达的是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奸邪为非作歹,贤者不得任用的意思。明白了这一点,鉴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四、

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例如: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