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等。原文再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①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②,落英③缤纷。渔人甚异④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⑤。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⑥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⑦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⑨。阡陌⑩交通,鸡犬相闻⑪。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⑫如外人。黄发垂髫⑬,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⑭大惊,问所从来。具⑮答之。便要⑯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⑰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⑱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⑲与外人间隔⑳。问今是何世,乃㉑不知有汉,无论㉒魏晋。此人一一为㉓具言所闻,皆叹惋㉔。余人各复延㉕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㉖:“不足㉗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㉘向㉙路,处处志㉚之。及㉛郡下,诣㉜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㉝往。未果㉞,寻㉟病终。后遂无问津㊱者。译文(标注字词为课下注释)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天,渔人)①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②新鲜美好,③落花繁多。渔人④对此感到惊异,又向前走,⑤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口,洞里⑥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于是下了船,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⑦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⑧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⑨类。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⑪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⑫都跟桃花源外的人一样。⑬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桃花源中的人)看见渔人,⑭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从哪里来。(渔人)⑮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⑯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⑰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⑱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再出去,⑲于是就同外界的人⑳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㉑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㉒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一一㉓向(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他知道的事情,(桃花源中的人)都很㉔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㉕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人㉖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㉗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㉘顺着㉙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都㉚做了记号。㉛到了武陵郡,(渔人)便去㉜拜访太守,向他禀报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的刘子骥,是位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兴致勃勃地㉝计划前往桃花源。㉞没有实现,㉟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㊱访求桃花源的人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便要还家

____同____,解释:______要邀邀请2.古今异义(1)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3)芳草鲜美__________(4)阡陌交通__________(5)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6)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说,更不必说妻子儿女新鲜美好交错相通不值得,不必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3.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2)复前行[名词作状语]______对……感到惊异向前4.其他重点文言实词(1)缘溪行

____________(2)才通人__________(3)屋舍俨然____________(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____(5)阡陌交通__________(6)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____(7)诣太守______(8)遂迷____________沿着,顺着仅仅,只整齐的样子类田间小路沿着、顺着先前的拜访终于,最终(9)闻之,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此中人语云______(12)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高兴的样子打算,计划询问渡口。文中是“访求、探求”的意思告诉竟然,居然详细5.一词多义(1)寻整合教材①寻向所志

______②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寻十余里无迹______④未果,寻病终

____________迁移助记寻根问底

______寻找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寻找随即,不久寻找(2)去整合教材①意与日去

______②少时,一狼径去

______③停数日,辞去

______迁移助记人去楼空

______丧失离开离开离开(3)舍整合教材①便舍船

____________②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③其人舍然大喜

___________________④屋舍俨然

______⑤舍生而取义者也____________迁移助记①舍本逐末

____________②打家劫舍

______舍弃,放下舍弃,舍掉同“释”,解除、消除房屋舍弃,舍掉舍弃,放下房屋(4)具整合教材①具答之

______②各具情态

______③百废具兴

_______________迁移助记独具匠心

______详细具备同“俱”,全、皆具备(5)志整合教材①博学而笃志

____________②处处志之

________③寻向所志

______④志怪者也

______迁移助记志同道合

____________心意,志向做记号记号记载心意,志向(6)异整合教材①奇山异水

________②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或异二者之为

________迁移助记①异口同声

______②奇才异能

________奇异的惊异,诧异,对……感到诧异不同于不同奇异的(7)穷整合教材①欲穷其林

____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③蝉则千转不穷

________迁移助记①黔驴技穷

____②穷兵黩武

________③穷困潦倒

______尽穷困止,息尽极,尽穷困(8)辞整合教材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②停数日,辞去

______③未尝稍降辞色

____________迁移助记①义正辞严

____________②不辞而别

______③万死不辞

______推托告别言辞,文辞言辞,文辞告别推托(9)悉整合教材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________②悉以咨之

________③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________迁移助记悉听尊便

________全,都全,都全,都全,都二、重点句子翻译1.不足为外人道也。(教材课后题)[答案]

不<zzd>值得</zzd>对外界的人说。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教材课后题)[答案]

田间小路<zzd>交错相通</zzd>,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都<zzd>可以互相听到</zzd>。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教材课后题)[答案]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zzd>妻子儿女</zzd>和同乡人来到这个<zzd>与人世隔绝的地方</zzd>。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答案]

(渔人)就<zzd>顺着先前的</zzd>路(回去),(一路上)处处都<zzd>做记号</zzd>。三、问题探究1.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做简要分析。[答案]

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人生活上安居乐业、井然有序、富足的状态,虽未写人,但处处见人。2.为什么桃花源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皆叹惋”?(教材课后题)[答案]

桃花源人对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感到震惊,反衬了世人的不幸,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和平恬静的社会理想的追求。3.作者为什么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答案]

表明桃花源若有若无,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4.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思想感情?(教材变式题)[答案]

寄托了陶渊明对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向往。5.本文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色彩,可读来却有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答案]

①在作者笔下,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②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神秘美好,但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③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个人物,都似真实可信。从全文来看,无论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还是刘子骥再寻桃花源,都写得很肯定,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一、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练习。

【甲】《桃花源记》全文,略。

【乙】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①,人甚知礼。野鸟名鸲(qú),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服,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②,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置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节选自顾况《仙游记》)

【注释】①象耕鸟耘:耕者以象行为法,耘者如鸟之啄食,是早期吴越之地的耕作方式。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②袁晁贼平未:袁晁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762年,次年被平定,至这位老者问话的时候已经过去8年。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文言词语方法提示解释悉如外人查阅词典法:①详尽、详细;②尽;③全、都(1)____(填序号)处处志之词类活用法:一狼洞其中(2)________及郡下,诣太守课内迁移法:及鲁肃过寻阳(3)______③做标记等到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答案]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答案]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3.下面是甲文中一个语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解说其合理性。原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改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答案]

这样标注情节更连贯。用一个句子表述,显出刘子骥准备前往和病终这两件事情更连贯,时间距离更近。4.比较【甲】【乙】两文,从内容与形式上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内容上:两篇文章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的理想乐土。[答案]

形式上:两篇文章的结构形式非常相似,都是“发现乐土——辞别乐土——再寻乐土而不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都借所遇理想乐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寄予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二、(2023南阳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桃花源记》第2—

4段,略。

【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③,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④,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选自苏轼《和桃源诗序》)

【注释】①实:事实,实际。②寿:长寿,指活得长久。③醯(xī):醋。④五味:泛指各种滋味。1.秀秀用文言实词解释方法整理了【甲】【乙】两文中的一些实词,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序号加点词方法解释A停数日,辞去参考成语法:义不容辞躲避,推脱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字源推测法:甲骨文

_________小篆

_________甲骨文的字形像双手把一堆土放入容器中的样子。后加“辵”,表示与行动有关派遣序号加点词方法解释C道极险远课内迁移法:初极狭(《桃花源记》)非常D而寿益衰查阅词典法:水漫出来;富裕,富足;增加;利益,好处;副词,更,更加;副词,渐渐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渐渐地A.A

B.B

C.C

D.D续表√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怎么看待陶渊明创造的桃花源?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答案]

示例一: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看似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存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代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示例二、三见答案册。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答案]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4.【甲】【乙】两文都写了再寻“桃花源”,其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语句回答。【甲】文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乙】文再寻桃花源,“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朗读节奏划分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朗读节奏划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很惊异。又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有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开阔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一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那里的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尽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没有人探求桃花源了。文言知识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处处志之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穷,形容词,用作动词,尽,走完。异,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志,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一词多义①便舍船,从口入(舍掉,动词)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既出,得其船(其:他的,代渔人的)(其:这、那)①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副词)②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副词)①不复出焉

(出去,动词)②皆出酒食(拿出,动词)①遂迷,不复得路

(竟然,副词)②后遂无问津者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副词)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全部,副词)(一起,一同,副词)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介词)①忘路之远近②渔人甚异之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的,助词)(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代词,这件事)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古今异义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仿佛:不足:间隔:古义,色彩鲜艳美丽;

今义,味好,香浓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古义,隔绝,不通音讯;今义,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a.判断句:b.省略句: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村民)问(之)所从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特殊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词句难点一个意动用法:两个借代:三对同义词:咸=悉=皆=并异:认为……奇特黄发、垂髫缘=扶要=延试一试:你能找到几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试一试:你能找到几个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无人问津豁然开朗与世隔绝阡陌交通怡然自乐黄发垂髫鸡犬相闻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

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总意):从狭隘幽暗一转而为开阔明亮。今指一下子就明白了或指眼界一下子变开阔。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落英缤纷------落英

:坠落的花瓣。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合作学习请用一句话概括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境优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人民生活自给自足,和平安定的理想社会。

世外桃源第二、三段怎样描写桃花源景象?合作学习自然环境:环境优美,物产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安宁,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们生活:幸福快乐,安居乐业。社会风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史实资料

东晋(317-420年)1.103年间约进行31声比较有名的战争或起义,约每3年一次。2.实行“口税法”,即按人口收税,每人年缴米三石。但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纷纷隐瞒人口,国家收不到税,就抬高收税标准,每人五石,恶性循环的结果是百姓的负担更重,纷纷逃亡藏匿,国库更穷。3.实行士族、门阀制度,权贵相互倾轧,勾心斗角。刘裕篡权建立刘宋,大力削弱士族实力。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合作学习

渔人讲完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几百年间的朝代更迭);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桃花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合作学习桃源人生活和平安静且安居乐业,人与人和睦相处,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此地,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为渔人再寻“不复得路”作铺垫。

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合作学习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存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合作学习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奇境出现,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铺垫。

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探究学习文章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