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_第1页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_第2页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_第3页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_第4页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四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总纲目录主干点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主干点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基本确立。2.祖国统一事业的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

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

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光明的前景。3.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第一次建交热潮,参

加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

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新时期中国积极参

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开展新型区域合作。1.(2018山西太原调研)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

代表大会。这说明

()A.全国人大成立的组织基础正逐步奠定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D.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宣告结束主干点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答案

A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根据材料中

的“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可知,全国人大

成立的组织基础正逐步奠定,为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奠定

了基础,故A项正确;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

建立起来,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没有谈及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宣告

结束是在1954年,故D项错误。2.(2018山东枣庄期末)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

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

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

()A.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B.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答案

A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两部宪法颁

布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但它们都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

依据,故A项正确;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属于民

主制度的建立,而不是重建和完善,故B项错误;1954年宪法确立了

新型国家的架构,1982年宪法没有确立,故C项错误;1982年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而1954年

宪法没有,故D项错误。3.(2018安徽名校联考)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

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

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

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C.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D.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答案

D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结束了两岸

之间的军事对抗是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故A项错

误;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1987年,故B项错误;宣告和平

统一方针确立的是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故C项错误;20世

纪70年代,台湾和大陆的接触表明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故D项

正确。考点核心提示拓展升华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民主法制的确立:1949年至1956年,新中国建立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民主法制遭到破坏: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民主法制的健全:1978年至今,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1)一个中国是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2)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

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高度自治: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台湾还可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

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1)20世纪80年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2)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一国两制”得到成功实践(3)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取得重大进展,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4.(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

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

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答案

C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双十协

定》是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论联合政府》和《论十大关系》

是毛泽东作的报告,都不符合题干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民主

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的限定,故A、B、D错误。

选C。5.(2018课标Ⅲ,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

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

C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

从材料信息看,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提出健全法

制。结合中共八大召开的时代背景可知,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即将展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大力发

展社会生产力成为时代的要求。加强法制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的进行,故选C项。A项错在“开始”和“制度化”;195

6年时,新政权已经巩固,排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

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题干时间明显不符,D项错

误。1.(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日内瓦会议中,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

表团成功促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的签

订。与此同时,中国还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劝

说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这些做法

()A.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创造了条件B.是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尝试C.为国内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D.打破了美国孤立和遏制中国的政策主干点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答案

C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12月,日内瓦会议召开于1954年4月,故A项

错误;材料强调是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并未涉及其他国家的努力,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中的“中国代表团成功促成……的签订”“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可知,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国际声誉,为国内建设

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故C项正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打

破了美国孤立和遏制中国的政策,故D项错误。2.(2018河南郑州联考)1971年2月,尼克松在提出的外交政策报告

中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称呼中国,这在美国官方文件中还是

第一次。这表明尼克松政府

()A.承认一个中国原则B.支持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试图改善中美关系D.谋求实现访问中国的既定目标答案

C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美国在1972

年的《联合公报》中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与材料中“1971年”

不符,故A项错误;当时的美国并不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

席位,提出“双重代表权案”,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

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

关系开始缓和,与材料中“尼克松在提出的外交政策报告中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称呼中国”相符,故C项正确;1971年7月,

基辛格访华确定了尼克松访华的目标,与材料中的“1971年2

月”不符,故D项错误。时期核心提示拓展升华外交奠基(1949—1956年)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2)外交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步入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二战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1)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

美处于敌对状态。主要原因是美国推行反

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

权政策。其间,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内

战、侵朝、入侵台湾海峡(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美关

系走向缓和,最终实现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交(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

而紧张,时而缓和外交突破(20世纪70年代)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1)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2)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正常化(3)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外交辉煌(1978年至今)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3.(2018江苏单科,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

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

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

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答案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

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

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核心内

容是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故选A项。题

干材料只是反映了邓小平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论述,未涉及开

创中苏友好局面和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问题,排除B、D两项;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排除C项。4.(2015山东文综,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

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

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答案

B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在冷战背景

下,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新中国,但中英两国出

于自身现实利益的需要,仍不断改善两国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

中英关系取决于两国的利益需要,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不起决定

作用,A项错误;至1972年,英国并未加入欧共体,中英关系的改善

与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中英两国由于社会制度

的差异仍存在意识形态的对抗,D项错误。1.(2018湖北八校二联)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

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

“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答案

A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从材料信息看,对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管理,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监管和约束,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选A项。对社会团体“分级登记”管理,可以区别不同性质的社会团体,对不同团体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B、C、D三项均不是重要的政治动机,排除。2.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

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

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C.政治体制改革都注重完善民主程序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答案

B

鼓掌表决是一种倒退,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发展

中出现了曲折,并非一帆风顺,故A项错误;从鼓掌表决到法律明确

规范投票表决,体现了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故B项正确;人

大完善了投票表决方式并不代表政治体制改革都注重完善民主

程序,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大投票方式的变化,无法体现依

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错误。3.(2018东北名校联考)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

信》中写道:“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据此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中共首倡第三次国共合作B.解决台湾问题时机已经成熟C.中国大陆希望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D.“一国两制”得到了两岸同胞的高度认可答案

C材料没有体现“首倡”,故A项错误;解决台湾问题时

机已经成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的“今日吾

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并结合1982年的时间信息可

知,中国大陆希望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故C项正确;“一国两

制”得到了两岸同胞的高度认可的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4.(2018辽宁省实、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

育才学校期末)1945年,中苏两国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

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效期为30

年。1950年初,经过谈判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这表明

()A.中国努力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B.美苏冷战对中苏关系变化影响有限C.对苏外交成为中国政府的外交核心D.两国政府坚持务实灵活的外交原则答案

A

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承认国民政府与苏联签署的协议,

而是以新的身份与苏联谈判,重新签订新的条约,表明新中国努力

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新中国

实行“一边倒”政策,故B项错误;新中国外交的核心是维护国家

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苏签订条约的历程,未体现务实灵

活原则,故D项错误。5.(2018陕西西安调研)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

三次建交高潮。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

展的关键因素是

()A.综合国力的提升B.中美关系的缓和C.中国重返联合国D.改革开放的推行答案

B20世纪70年代我国综合国力虽有所提升,但不是外交

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

华,中美关系缓和,随后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高潮,故B项正

确;中国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重返联合国的,不是外交取

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故C项错误;此时中国尚未进行改革开

放,故D项错误。6.(2018湖北八校联考)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6年,国内共出版了20余部美国外交史专著。各类学术期刊共发表美国外交史论文332篇。学者们提交的论文中,与美国外交史有关的占有相当大的

比例。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是当今世界超级大国B.学术研究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C.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建设的需要D.中美建交后外交关系发展的推动答案

C材料提供的时间是2001年至2006年,正值经济全球化

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外之间的联系加强,我们需要加强和世界之间

的联系,中美之间的关系只是这一时期中外研究的一个方面,题干

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建设的需要,故C

项正确。7.(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

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

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

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

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法习以为常的禁止刑

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