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16篇)_第1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16篇)_第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16篇)_第3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16篇)_第4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1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国家法考《刑法》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关于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4年卷二6题,单选)A、甲伤害乙后,警察赶到。在警察将乙送医途中,车辆出现故障,致乙长时间得不到救助而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B、甲违规将行人丙撞成轻伤,丙昏倒在路中央,甲驾车逃窜。1分钟后,超速驾驶的乙发现丙时已来不及刹车,将丙轧死。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C、甲以杀人故意向乙开枪,但由于不可预见的原因导致丙中弹身亡。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D、甲向乙的茶水投毒,重病的乙喝了茶水后感觉更加难受,自杀身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因果关系的判断。

A项,依照客观归责理论,甲对乙进行伤害,警察出现之时乙并没有死亡,可以确定甲是伤害行为不是杀人行为,且受伤的乙被警察送往医院的途中,属于进入特殊第三人责任领域,甲对于乙后续的治疗过程已经没有支配力,不能将乙长期得不到治疗的死亡结果归责于甲。故A项错误。

B项,前行为必然或者通常(高概率)导致介入因素出现的,前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仍然有因果力。此处的“必然或者通常”是指一般人的认识或者行为人的特别认识。在公路上,车辆往来属于正常现象,倒在路中央的丙被过路车辆辗轧的可能性极高。而丙2.甲为杀死乙,举枪向乙射击,第一枪未中,在能够继续向乙开枪的情况下,甲不再开枪,停止了射击。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犯罪未遂B、犯罪既遂C、犯罪中止D、犯罪预备>>>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4节>犯罪中止的特征【答案】:C【解析】:刑法意义上的侵害行为,可以是人体的单个举动或动作,也可以是由几个连续举动或动作组成的一个整体行为。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自动的,行为人在还能够把犯罪进行下去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意图,不再实行侵害,有效地阻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应视为犯罪中止。3.①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的刑期都是从判决___起计算;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___起计算

②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___起计算;假释考验期限,从___起计算

③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___起计算;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___起计算

④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___起计算;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___起五年内再犯故意犯罪的,可能成立累犯

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第①句均应当填“执行之日”B、第②句均应当填“假释之日”C、第③句均应当填“确定之日”D、第④句均应当填“期满之日”>>>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0章>第1节>有期徒刑【答案】:A【解析】:①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的刑期都是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②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③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④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五年内再犯故意犯罪的,可能成立累犯。4.某市公安局接到有关该市一家制药公司制售劣药的举报。公安局派人侦查核实后,公安局长王某找来该制药公司经理李某谈话,要求该制药公司今后不准再生产劣药,并将仓库中尚未销售的劣药全部销毁:同时告诉李经理,如给公安局捐献400万元的办公经费,可以将此案撤案。5天后,该制药公司向市公安局账号上打款400万元,公安局长指示相关人员将制药公司制售劣药一案撤案。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市公安局长王某构成了受贿罪B、市公安局长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只是违纪行为C、市公安局构成了单位受贿罪D、只应将公安局长定罪判刑,不应该追究市公安局的整体责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7章>第2节>单位犯罪的主体要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单位受贿罪的认定问题。市公安局长以单位的名义收受制药公司的财物归公安局所有,并以公安局的职权为制药公司牟取利益,公安局构成了单位犯罪。5.乙杀丙,见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欲将丙送医。路人甲劝阻乙救助丙,乙遂离开。丙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不构成犯罪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成立不作为犯罪的教唆犯D、因没有救助义务,不构成不作为犯罪>>>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危害行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不作为犯罪的判断。故意犯罪也能成为作为义务的来源。因此,乙杀丙后对丙的生命具有救助义务,那么乙不救助就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路人甲劝阻乙救助丙,使丙不能得到救助,甲就成为乙不作为犯罪的教唆犯。6.犯罪分子没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但根据案件特殊情况,经——核准,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人,如有特殊情况,经——核准,实际执行未达13年的,可以假释;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由——核准,执行死刑;犯罪已经经过20年,如果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核准。

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2012年卷二13题,单选)A、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B、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C、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0章>第1节>死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量刑。

(1)《刑法》第63条第2款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2)《刑法》第81条第1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3)《刑法》第48条第2款规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7.甲知道乙打算入户盗窃,遂给了乙钥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若乙到现场后用自己携带的工具入户盗窃了他人财物的,甲不成立帮助犯B、若乙到现场后先用甲提供的钥匙,发现钥匙根本不起作用,于是乙使用自己的钥匙入户盗窃了财物的,甲成立盗窃罪既遂的帮助犯C、若乙到现场直接用甲提供的钥匙开门窃取财物的,由于甲起到了主要作用,所以甲成立盗窃罪既遂,不再认定为帮助犯D、若乙到现场直接用甲提供的钥匙开门窃取财物的,甲成立盗窃罪既遂犯的帮助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6章>第5节>共同犯罪与身份【答案】:D【解析】:A选项错误,甲提供钥匙的行为虽没有提供物理上的帮助,但对乙的盗窃行为提供了心理上的帮助。B选项错误,甲提供钥匙的帮助行为已经着手,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对最终盗窃的结果起到帮助作用,甲成立盗窃罪未遂的帮助犯。C选项错误,虽然乙利用甲的钥匙盗窃既遂,但甲只对盗窃行为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依然成立帮助犯。D选项正确,乙利用甲的钥匙顺利地进行盗窃,成立盗窃既遂。甲对乙的盗窃行为起到帮助作用,成立盗窃罪既遂的帮助犯。8.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我国刑法中的主刑的种类?()A、死缓B、有期徒刑C、管制D、无期徒刑>>>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0章>第1节>管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刑罚种类的记忆。我国的五种主刑是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简称死缓,是我国死刑的一种执行方式,不是单独的刑种。9.下列哪一案件不能适用中国刑法?()A、中国的火车驶入中亚某国时,一外国乘客故意伤害另一外国乘客,致其死亡B、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被某国的留学生杀害C、日本的毒枭,租用飞机走私毒品到中亚,其中一段飞行路线经过中国上空D、国际恐怖组织的头目,在美国实施恐怖活动(未侵害任何中国公民)后,进入我国>>>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3节>刑法的空间效力【答案】:A【解析】:在我国的火车驶入中亚某国时,一外国乘客故意伤害另一外国乘客,已经不属于在我国领域内犯罪,对该案不能适用中国刑法。根据保护管辖原则,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被某国的留学生杀害,应适用中国刑法。日本的毒枭,租用飞机走私毒品到中亚,其中一段飞行路线经过中国上空,属于走私行为(的一部分)发生在我国,根据属地管辖原则,应适用中国刑法。国际恐怖组织的头目,在美国实施恐怖活动(未侵害任何中国公民)后,进入我国的,根据普遍管辖原则,应当适用中国刑法。10.因乙移情别恋,甲将硫酸倒入水杯带到学校欲报复乙,课间甲、乙争吵激烈,甲欲泼乙,但情急之下甲未能拧开杯盖,后甲追乙离开教室。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犯罪未遂B、犯罪预备C、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3节>犯罪未遂的概念与特征【答案】:A【解析】:甲欲泼乙,但情急之下未能拧开杯盖,说明行为已经着手实施,完全具有既遂的可能性,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既遂,因此只能认定为犯罪未遂。11.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卷二2题,单选)A、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B、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C、丙酒后开车被查。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D、丁敲诈勒索陈某。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丁的行为与陈某的财产损失无因果关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

A项,甲的伤害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之间介入了第三人乞丐的独立行为,这一介入行为并不是故意伤害行为通常会导致的行为,即介入因素很异常。因此,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

B项,若李某不跳江,结果是遭受砍杀,而跳江是避免遭受砍杀。也就是说该行为是受害人在紧迫情形下不得不采取的行为,可以说是别无选择的。因此,乙的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

C项,丙停车这一介入因素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也起了一定作用,但是作用较小,不阻断因果关系。12.甲用毛巾蒙脸,夜间拦路强奸妇女乙,粗鲁地抚摸乙的隐私部位。乙在反抗时扯下了甲的毛巾,认出了甲,对甲破口大骂。甲跪地求饶,请乙不要报警。’关于甲犯罪形态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属于实行终了的强奸犯罪未遂B、甲属于强奸罪的能犯未遂C、甲构成强奸罪的犯罪中止D、对甲应以强制猥亵罪既遂论处>>>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4节>犯罪中止的特征【答案】:C【解析】:甲虽然被妇女认出,但仅是在将来才会遭受刑罚处罚,无妨其当下继续实施犯罪行为。甲惧怕刑罚,主动放弃强奸行为,成立强奸罪的中止犯。根据中止犯的立法目的,在中止行为同时构成强奸罪的中止犯与强制猥亵罪的既遂犯时,对行为人应以强奸罪的中止犯论处,这样有利于鼓励犯罪分子及时中止犯罪。13.王某欠赵某50万元货款,王某一直借故不还。赵某无奈之下,打听到王某隔日将会携带大量现金到A地进行买卖交易。第二天,赵某喊了几个朋友一起在王某去A地的路上将王某拦截,强行夺走王某随身携带的现金并现场清点共45万元。接着赵某等人逼王某写下大致内容为王某已还赵某货款45万元,尚欠赵某5万元的欠款字据,之后赵某和朋友拿着钱走了。事后王某到派出所报案,经医院鉴定王某仅受轻微伤。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赵某不构成犯罪B、赵某构成抢劫罪C、赵某构成故意伤害罪D、赵某构成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2章>第1节>社会危害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的理解。赵某没有非法占有王某钱财的目的,因此,赵某不构成抢劫罪。构成故意伤害罪,需要受到轻伤以上的伤害,因此,赵某等人也不构成故意伤害罪。14.甲与乙是邻居,因生活上的纠纷发生口角,甲情绪很激动,声称不让乙好活,并立刻去小卖部买了一把水果刀。乙担心甲会加害自己,便在甲回来的路上打伤甲,导致甲手臂和腿骨骨折,一个多月没法行走。对乙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正当防卫B、假想防卫C、防卫过当D、故意伤害>>>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2节>正当防卫的构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乙根本没有面临正在发生的侵害,因此是故意伤害。15.关于犯罪形态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8年仿真模拟题)A、张三在地下工厂制造假保健品,价值达到三十万元,尚未出售即被公安机关抓获,张三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既遂B、李四以营利为目的,生产淫秽物品,后担心违法,将其全部销毁,因为李四以营利为目的,但主动销毁,所以构成犯罪中止C、赵、钱、孙、李四人共谋越狱,某日发生地震,赵某趁机放火制造混乱,成功逃出,其余人被抓回,剩余三人构成脱逃罪既遂D、甲为了谋杀仇人乙,破坏乙汽车的刹车系统,经查乙外出九天后才回家,甲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未遂>>>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3节>犯罪未遂的类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犯罪形态。

A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数额犯,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的,才成立犯罪既遂。如果伪劣产品还没有销售,货值金额达到15万以上,构成本罪的未遂。故A项错误。

B项,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是选择性罪名,侵犯的法益是社会的公序良俗以及国家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秩序。侵犯上述法益造成的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为淫秽物品在社会中传播、扩散,无端挑起人们的性欲,损害普通人正常的性行为。李四已经完成了制作淫秽物品的行为,对公序良俗和文化管理秩序有一定的侵害,构成制作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既遂,即使16.关于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卷二2题,单选)A、甲在不满14周岁时安放定时炸弹,炸弹于甲已满14周岁后爆炸,导致多人伤亡。甲对此不负刑事责任B、乙在精神正常时着手实行故意伤害犯罪,伤害过程中精神病突然发作,在丧失责任能力时抢走被害人财物。对乙应以抢劫罪论处C、丙将毒药投入丁的茶杯后精神病突然发作,丁在丙丧失责任能力时喝下毒药死亡。对丙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D、戊为给自己杀人壮胆而喝酒,大醉后杀害他人。戊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4节>自然人犯罪主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刑事责任年龄与刑事责任能力。

A项,甲在放置炸弹的时候,由于不满14周岁而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是甲在已满14周岁的时候,就可以为爆炸罪承担责任了,甲由于自己的先前行为制造的危险而产生了拆除炸弹消除危险的义务,甲同时有能力这么做而不履行自己的义务的,成立不作为的爆炸罪。故A项错误。

B项,乙在实施故意伤害罪的行为时,同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成立故意伤害罪。但是乙在实施抢劫财物的行为时,已经丧失了刑事责任能力,其抢劫的行为由于具备责任阻却事由而无罪。故B项错误。

C项,丙将毒药投入丁的茶杯时,具有责17.一天晚上某村召开村干部会议,因还未通电,就用煤油灯照明开会。会议中间灯没油了,村干部张某便找来新买来的煤油往灯里加油,当煤油刚倒出接近明火时,突然爆炸,将身边的另一乡干部王某炸死。经化验鉴定,当天新买的煤油里,被油脂公司掺杂进了汽油。关于张某的罪过形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故意B、疏忽大意的过失C、过于自信的过失D、意外事件>>>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主观要件的其他问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意外事件与犯罪行为的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张某对当天新买的煤油里在油脂公司被掺杂进汽油的事实无法预见,也不应预见,对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同样不能预见、不应预见,因此是意外事件。18.关于刑法解释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将盗窃罪对象的"公私财物"解释为"他人的财物",属于缩小解释B、将《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出售假币罪中的"出售"解释为"购买和销售",属于当然解释C、对随身携带枪支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解释为以抢劫罪定罪,属于扩张解释D、将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信用卡"解释为"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属于类推解释>>>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2节>罪刑法定原则【答案】:C【解析】:①作为财产犯罪对象的公私财物,只能是他人的财物,针对自己的财物不可能成立财产犯罪。不能在形式上认为,公私财物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财物,进而认为将公私财物解释为他人的财物属于缩小解释。正如刑法中规定的“枪”,本来就是指的真枪,不能包含假枪或者其他仿真手枪。也不能认为故意杀人罪中的“人”包括自己和他人(通说),或者包括所谓的“假人”“死人”等。所以,这里的解释方法是平义解释(也可以理解成当然解释,即法条规定本来就是这个意思)。A选项说法错误。

②《刑法》第171条第1款规定:“出售、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明知是伪造19.甲系乙雇佣的保姆。某日,甲趁家内无人,盗窃乙家现金9万元及价值4327元的金首饰,后将钱物藏匿于其所睡的沙发床下,准备一有机会就带回家中。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盗窃预备B、盗窃既遂C、盗窃未遂D、盗窃中止>>>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3节>犯罪未遂的概念与特征【答案】:B【解析】:本案中,甲已经将他人财物转移占有,脱离了所有人的控制,已经构成盗窃罪既遂。20.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即便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单位能够构成该种犯罪,仍能够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B、单位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当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单位能够构成这种犯罪时,对组织、策划、实施该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追究刑事责任C、单位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只要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只有自然人能够构成该种犯罪,就能够对单位定罪处罚D、我国刑法规定的四百多种犯罪,大多数犯罪都能由单位构成>>>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7章>第3节>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单位犯罪的理解。《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没有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就不能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因此,选项A、选项C不正确。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的解释》明确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未规定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的,对组织、策划、实施该危害社会行为的21.关于假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B、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0年以上,如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C、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D、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2章>第2节>假释的条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假释制度问题。《刑法》第81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1/2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3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刑法》第85条规定:对22.甲潜入一住宅内,想要撬开保险柜实施盗窃,但撬了许久也未打开。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盗窃罪的未遂犯B、盗窃罪的既遂犯C、盗窃罪的中止犯D、盗窃罪的预备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3节>犯罪未遂的概念与特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甲已经着手实施盗窃行为,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23.下列哪一选项构成累犯,应当从重处罚?()A、张某20岁时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2011年5月出狱。2012年7月23日,他又因犯故意杀人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B、王某15周岁时因犯抢劫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2010年10月出狱。2012年2月10日,他又因犯故意伤害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C、李某17周岁时因武装暴乱罪,被判有期徒刑5年,2005年3月出狱。2011年12月10日,李某又构成分裂国家罪D、赵某17周岁时因犯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2006年5月出狱,2010年11月21日,他又犯境外窃取、刺探国家秘>>>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1章>第2节>累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累犯的成立条件。选项A前罪是过失犯罪。不构成累犯。选项B王某犯前罪时不满18周岁,不构成累犯。选项C是特别累犯,没有刑期和间隔时间的限制,且《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前后,都是特别累犯,没有变化。选项D,按照《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后的刑法规定,虽然也构成特别累犯,但赵某实施的前、后罪,都发生在《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之前,按照当时的刑法规定,不构成特别累犯。24.关于刑罚的目的,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B、刑罚的目的和刑法的任务,二者是一回事C、刑罚的目的不包括提升犯罪人的道德D、随着预防对象的不同,刑罚的目的存在不同>>>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9章>第2节>刑罚目的的概念【答案】:B【解析】: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根据预防对象是已经犯罪的人还是尚未犯罪但可能犯罪的人的不同,刑罚的目的分为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刑罚的目的不包括提升犯罪人的道德。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制定刑罚、适用刑罚和执行刑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与刑法的任务不是一回事。25.下列哪一主体不能构成单位犯罪?()A、外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分公司B、妇联等事业单位C、人民法院等国家机关D、大学中的班级>>>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7章>第1节>单位犯罪概述【答案】:D【解析】:大学中的班级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承担民事责任,且也没有独立的经费,故不属于“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范畴,自然不能构成单位犯罪。26.甲女得知男友乙移情,怨恨中送其一双滚轴旱冰鞋,企盼其运动时摔伤。乙穿此鞋运动时,果真摔成重伤。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卷二5题,单选)A、甲的行为属于作为的危害行为B、甲的行为与乙的重伤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C、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不构成故意伤害罪D、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因果关系。

本题涉及客观归责理论中的风险升高理论,即只有行为给对象制造或增加被法律所不容许的风险时,结果才可以归责于行为。甲虽然希望乙摔伤,但是送旱冰鞋的行为并没有制造被法律所不容许的风险,毕竟滑旱冰时自己不小心摔伤,属于自担的风险,不应归责于送鞋人。所以甲的行为本身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与乙的受伤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故ABD项错误,C项正确。27.关于法条竞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A、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不构成《刑法》第143条所规定的犯罪,但是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140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规定定罪处罚B、法条竞合的数罪名之间不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C、渎职罪与食品监管渎职罪,二者之间存在普通法和特别法的竞合关系D、发生法条竞合时,一般是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例外是重法优于轻法>>>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4章>第3节>法条竞合的概念【答案】:B【解析】:法条竞合的数罪名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导致法条之间存在包含或者交叉关系,因而出现法条竞合。B项错误。28.甲欲前往张某家中盗窃。乙送甲一把擅自配制的张家房门钥匙,并告甲说,张家装有防盗设备,若钥匙打不开就必须放弃盗窃,不可入室。甲用钥匙开张家房门,无法打开,本欲依乙告诫离去,但又不甘心,思量后破窗进入张家窃走数额巨大的财物。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乙提供钥匙的行为对甲成功实施盗窃起到了促进作用,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帮助犯B、乙提供的钥匙虽未起作用,但对甲实施了心理上的帮助,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帮助犯C、乙欲帮助甲实施盗窃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构成盗窃罪的帮助犯未遂D、乙的帮助行为的影响仅延续至甲着手开门盗窃时,故乙成立盗窃罪未遂的帮助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6章>第4节>从犯及其刑事责任【答案】:D【解析】:①本案中,甲盗窃了张某家中数额巨大的财物,属于盗窃罪既遂的正犯。②乙明知甲意图盗窃,故意为其提供了张某家中钥匙,属于盗窃罪的帮助行为;但是,乙提供钥匙的行为只是替甲着手盗窃行为提供了帮助的效果,并未替甲盗窃既遂的事实提供物理或者心理的帮助作用,故乙不成立盗窃罪既遂的帮助犯。③由于甲已经着手实行盗窃行为,只是乙的帮助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帮助到甲的既遂事实,故乙不成立盗窃罪帮助犯的未遂,而是盗窃罪未遂的帮助犯。ABC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说法正确。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29.关于单位犯罪与身份,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邮政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私自开拆邮件、包裹窃取财物的,成立盗窃罪与私自开拆邮件罪,属于想象竞合犯B、单位分支机构实施犯罪行为,违法所得由该分支机构所有,若该分支机构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那么即使符合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也依然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C、监狱长甲要求在押罪犯乙“赞助”本监狱100万元办公费,之后将乙予以释放的,监狱成立单位受贿罪与私放在押人员罪的想象竞合犯D、甲所经营公司一直亏损,后来甲主要为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以此获取利益的,甲成立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7章>第2节>单位犯罪的主体要件【答案】:D【解析】:A选项错误,利用职务之便不成立盗窃罪,成立贪污罪。B选项错误,即使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只要符合单位犯罪条件的,当然成立单位犯罪。C选项错误,属于自然人犯罪,单位不能成立该罪名。D选项正确,单位成立后,以实施违法活动为主要经营活动的,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按照相应的自然人犯罪定罪处罚。30.王某多次吸毒,某日下午在市区超市门口与同居女友沈某发生争吵。沈某欲离开,王某将其按倒在地,用菜刀砍死。后查明:王某案发时因吸毒出现精神病性障碍,导致辨认控制能力减弱。关于本案的刑罚裁量,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7年卷二10题,单选)A、王某是偶犯,可酌情从轻处罚B、王某刑事责任能力降低,可从轻处罚C、王某在公众场合持刀行凶,社会影响恶劣,可从重处罚D、王某与被害人存在特殊身份关系,可酌情从轻处罚>>>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1章>第2节>量刑情节的分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量刑情节的分类。

A项,“酌情从轻处罚”即表示非“法定从轻处罚”情节,而是“酌定从轻处罚”情节。题中并未交代王某有前科,也未表明王某是累犯,故证明王某是偶犯,而偶犯属于酌定量刑情节,可酌情从轻处罚。故A项正确。

B项,由于王某吸毒前是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的,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其基于自由的行为而使自己陷入责任能力降低的状态,根据“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王某该行为不属于法定从轻处罚的情节,因此不可以从轻处罚。故B项错误。

C项,根据法律规定,社会影响恶劣的行为,法官可以酌情从重处罚。故C项正确。31.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故意犯罪?(2012年卷二5题,单选)A、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B、司机急于回家,行驶时闻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C、误将熟睡的孪生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D、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故意犯罪。

A项,首先,自杀者跳楼,因为其他人对此没有支配力,属于自我答责范畴,其他人不会因此承担刑事责任。其次,基于共犯从属性理论中的实行从属性,实行者无罪,帮助者和教唆者也无罪。围观者的叫喊至多是促使自杀者坚定了自杀决意,起帮助作用。当自杀者不构成犯罪时,帮助其自杀的人当然无法成立犯罪(除非刑法将此种“帮助”行为实行行为化,独立规定为犯罪),更不用说成立故意犯罪。故A项错误。

B项,虽然交通肇事者违反交通规则往往是故意的,但是对危害后果的主观认识被认为是过失。司机故意违规闯红灯,但不是为了32.吴某被甲、乙合法追捕。吴某的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打死甲也可能打死乙。设定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下列哪一分析是正确的?A、如吴某一枪没有打中甲和乙,子弹从甲与乙的中间穿过,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B、如吴某一枪打中了甲,致甲死亡,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数罪并罚C、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死亡、乙重伤,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仅成立故意伤害罪D、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乙死亡,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实行数罪并罚>>>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答案】:A【解析】:①吴某的行为对于甲的生命有侵犯的危险性,有危险结果;对于乙的生命也有危险的结果。所以对甲、乙两人都应该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未遂。但只有一个行为,想象竞合,最终也只是按照一个故意杀人罪未遂处理。但是评价的时候,因为对甲的生命是有危险,对乙的生命也是有危险的,因此对两人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否则评价了对甲的故意杀人未遂就没有评价对乙的故意杀人未遂,反之亦然。A选项说法正确。

②因为吴某只开了一枪,既然打死了甲,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最多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由于吴某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33.甲患有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天,其开车故意将走路的路人乙撞死,随后向公安机关自首,要求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关于甲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甲没有责任能力,不应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B、抑郁症不是严重精神疾病,但是甲的想法表明其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C、甲具有责任能力,但因患有抑郁症,应当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甲虽患有抑郁症,但具有责任能力,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参考《刑法》第18条对精神病人刑事责任的规定。34.关于罪数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在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并导致执法人员轻伤的,应实行数罪并罚B、在走私毒品之后,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毒人员检查并导致执法人员死亡的,应实行数罪并罚C、盗窃文物后又出售该文物的,应实行数罪并罚D、司法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之后,又徇私枉法的,应实行数罪并罚>>>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8章>第4节>牵连犯【答案】:C【解析】:关于A项和B项。能包容妨害公务罪(轻伤以下)的只有三个罪名,分别是:(1)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2)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3)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其中,在实施前两个犯罪的过程中,妨害公务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然要以上述两个罪名与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但是,根据2016年4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犯罪的过程中,即使造成执法人员的死亡、重伤,依然只成立上述犯罪一罪。可见,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既包容35.甲因父仇欲重伤乙,将乙推倒在地举刀便砍,乙慌忙抵挡喊着说:"是丙逼我把你家老汉推下粪池的,不信去问丁。"甲信以为真,遂松开乙,乙趁机逃走。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不成立故意伤害罪B、甲成立故意伤害罪中止C、甲的行为具有正当性D、甲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不能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4节>犯罪中止的特征【答案】:B【解析】:①甲的行为不具有正当性。因为乙将甲的父亲推下粪坑的行为已经结束,不存在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或者紧急危险,所以甲的行为不可能具有正当性。C选项错误。

②甲欲重伤乙,“将乙推倒在地举刀便砍”,该行为具有侵犯乙身体健康的紧迫危险,属于故意伤害罪的实行行为,即甲“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所以甲不成立故意伤害罪的说法错误。A选项错误。

③甲对乙的伤害结果并未实现(犯罪未得逞),其原因在于甲自动放弃了犯罪行为。本案中甲之所以放弃犯罪,是因为相信了乙的话,以为是丙将其父亲推下粪坑。但是在中止的自动性认定中,放弃犯罪的原因36.关于缓刑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A、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B、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可以适用缓刑C、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D、对于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75周岁的人,符合缓刑条件的,必须宣告缓刑>>>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1章>第3节>缓刑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缓刑的有关规定。《刑法》第74条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37.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卷二6题,单选)A、为保护国家利益实施的防卫行为,只有当防卫人是国家工作人员时,才成立正当防卫B、为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使用第三者的财物反击不法侵害人,导致该财物被毁坏的,对不法侵害人不可能成立正当防卫C、为摆脱合法追捕而侵入他人住宅的,考虑到人性弱点,可认定为紧急避险D、为保护个人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也可通过损害公共利益的方法进行紧急避险>>>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2节>正当防卫的构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A项,根据《刑法》第20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没有主体限制,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任何人都有权利对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进行正当防卫。故A项错误。

B项,用第三人的财物反击不法侵害人时,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对不法侵害人成立正当防卫;同时造成第三人财物毁坏的,对第三人成立紧急避险。故B项错误。

C项,面对类似警察抓捕等合法的追捕,被追捕者没有反抗的权利,也没有紧急避险的权利。如果允许面对合法抓捕进行紧急避险,会鼓励被抓捕者采取破坏他人利益的方式逃避法律追究,在秩序社会中38.民警甲在夜间巡逻期间。见一货车停放在路边,但是驾驶室内并没有人,甲觉得可疑便上车去搜查。恰好货车司机乙回来,因为夜黑没有看清甲的警服,误以为是偷车的,便手持木棒向其挥过去喝令甲下车。甲却误以为乙是犯罪分子偷袭,情急之下开枪将乙打死。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正当防卫B、防卫过当C、过失致人死亡罪D、假想防卫>>>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2节>正当防卫的构成【答案】:D【解析】:本题仍是考查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民警甲误以为是犯罪分子偷袭而进行防卫,属于假想防卫。39.关于累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卷二10题。单选)A、对累犯和犯罪集团的积极参加者,不适用缓刑B、对累犯,如假释后对所居住的社区无不良影响的,法院可决定假释C、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累犯,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法院可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D、犯恐怖活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刑罚执行完毕后的第12年又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成立累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1章>第2节>累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累犯。

A项,根据《刑法》第74条的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对于犯罪集团的积极参加者,可以适用缓刑。故A项错误,不当选。

B项,根据《刑法》第81条第2款的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故B项错误,不当选。

C项,对累犯,即使不能假释,也可以减刑,刑法只是规定了对死缓犯的限制减刑制度,对无期徒刑犯没有限制减刑制度。故C项错误,不当选。

D项,根据《刑40.A国人甲在B国劫持了该国民航飞机飞往C国,但C国警方未能成功抓住甲。后来甲进入我国,被抓获归案。经查实,甲为劫持该航空器,还打死了空警,并在劫机过程中抢劫了包括我国公民在内的多名乘客的财物。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本案中,无论甲劫持的是军用飞机还是民航飞机,我国都适用普遍管辖原则,但对抢劫罪适用保护管辖原则B、对甲定罪量刑的依据是我国刑法以及国际条约C、甲成立劫持航空器罪与抢劫罪,应当数罪并罚D、对于甲的犯罪行为,按照我国刑法,不可能判处其死刑>>>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3节>刑法的空间效力【答案】:C【解析】:A选项错误,适用普遍管辖仅针对民航。B选项错误,对甲的定罪量刑依据仅能适用我国刑法。C选项正确,劫持航空器与抢劫并无牵连关系多个行为分别触及两罪,应数罪并罚。D选项错误,按照我国刑法,劫持航空器致使被害人死亡的直接处死刑。二、多选题1.侦查人员在甲的家中发现了乙被盗的财物(不考虑数额)。对于上述事实,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如果既不能证明甲窃取乙的财物,也不能证明甲明知其是被盗财物,则甲既不成立盗窃罪,也不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B、如果能够证明甲窃取乙的财物,则甲成立盗窃罪,之后藏匿财物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C、如果不能证明甲窃取乙的财物,但能够证明甲明知其是被盗财物,则甲虽然不成立盗窃罪,但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D、ABC选项说法都正确>>>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8章>第4节>吸收犯【答案】:A,B,C,D【解析】:A选项正确,适用存疑时有利于行为人原则。B选项正确,如果能证明行为人成立盗窃罪,其藏匿财物的行为虽然侵犯新的法益,但是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因此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C选项正确,是合理运用择一认定理论。D选项正确。2.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虽然单位犯罪不是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之间的共同犯罪,但对负责任的自然人可以共犯论处B、单位犯罪处罚单位的,仅适用罚金,但如果单位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则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C、单位贷款诈骗的,对单位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但对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以贷款诈骗罪论处D、单位犯罪后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无论刑法是否规定处罚单位,都不得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只应追究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7章>第2节>单位犯罪的主体要件【答案】:B,C【解析】:①单位犯罪就是单位作为主体实施的犯罪,不能说单位犯罪是单位和自然人之间的共犯,也不能说是自然人之间的共犯。但是对负责任的自然人可以按照共犯原则来论处,例如区分主从。因此A选项说法正确。

②单位犯罪成立单位犯罪的,如果规定单位负责任的对单位要判罚金,但并非单位要有钱才能成立单位犯罪。因此B选项说法错误。

③在法律没有规定单位构成某种犯罪的情况之下,如果单位实施该种犯罪行为,一律按照参与实施犯罪的自然人成立该罪定罪处罚。因此C选项说法错误。

④即使认定单位是要负责任,单位不存在时,没有承受刑罚的主体不再3.关于排除犯罪事由,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即使避险行为保护的利益大于牺牲的利益,但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也可能成立避险过当B、经被害人承诺实施的诬告陷害行为有效,不成立诬告陷害罪;故经犯罪人同意,伪造不利证据、毁灭有利证据的,承诺同样有效,不成立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C、只有当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损害的程度与不法侵害人可能造成的侵害程度相当的,才符合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条件D、将已经失去知觉的被害人从已经着火的汽车上救下来,但在救援过程中造成其轻伤的,即使被害人事后强调他宁愿死也不希望得到救援的,也要推定被害人的承诺有效>>>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3节>紧急避险的构成【答案】:A,D【解析】: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承诺不影响该罪的成立。C选项错误,不要求损害程度相当,只要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即可。D选项正确,不以被害人事后的意思表示为准。4.关于罪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无论怎样理解诈骗罪与信用卡诈骗罪之间的关系,使用伪造的信用卡骗取他人4000元财物的,都应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B、即使认为盗窃罪与诈骗罪是对立关系,同一行为针对不同财物侵犯不同财产法益的,就可能同时成立盗窃罪与诈骗罪C、如果认为侵犯同一法益才可能成立法条竞合,则盗伐数量较大林木的行为成立盗窃罪与盗伐林木罪,应当数罪并罚D、如果认为拐卖妇女罪与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不是对立关系,则只要证明行为人以出卖目的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就成立拐卖妇女罪>>>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4章>第3节>法条竞合的表现形式【答案】:A,B,D【解析】:①观点一:如果认为诈骗罪和信用卡诈骗罪属于法条竞合,信用卡诈骗罪要求数额达到5000以上,案例中行为不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条件,诈骗罪达到3000以上就可以认定,应当按照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观点二:如果认为诈骗罪和信用卡诈骗罪不是法条竞合的关系,行为人达到诈骗罪要件,但不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只诈骗罪一罪。因此A选项说法正确。

②如果认为,认为盗窃罪与诈骗罪是对立关系,同一个行为针对同一个财物、同一个财产法益、同一个财产损失,不可能既成立盗窃罪又成立诈骗罪;但是,同一行为针对不同财物侵犯不同财产法益5.关于减刑、假释的适用,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3年卷二57题,多选)A、对所有未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均可减刑B、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被执行之日起计算C、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不符合“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的减刑要件,不能减刑D、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假释考验期满后才发现的,不得撤销假释>>>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2章>第1节>减刑的条件【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减刑、假释的适用。

A项,依据《刑法》第78条的规定,减刑的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对于单独判处附加刑的,没有减刑制度。所以“对所有未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均可减刑”的说法不当地扩大了减刑对象的范围。故A项错误。

B项,依据《刑法》第80条的规定,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而不是从“裁定被执行之日”起计算。故B项错误。

C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规定》第18条第1款的规定,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6.关于违法性认识,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盗窃他人的财物,但甲坚持认为自己的行为成立诈骗罪的,甲应当承担盗窃罪的刑事责任B、甲为收藏而携带数张淫秽光盘入境,之后向司法机关投案的,即使甲认为自己的行为成立走私淫秽物品罪,甲也不成立犯罪C、甲贩卖了冰毒,无论甲是否知道这就是甲基苯丙胺,甲都具有贩卖毒品的故意,不存在违法性认识错误D、甲擅自关押吸毒者乙,即使甲认为关押吸毒者是法律允许的行为,甲也成立非法拘禁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答案】:A,B,C,D【解析】:①甲对于自己犯罪行为的认定,并不影响法律的评价。因此A选项说法正确。

②走私淫秽物品罪要求行为人有牟利、传播目的,行为人为收藏携带淫秽光盘入境,不构成走私淫秽物品罪,本案属于幻觉犯。因此B选项说法正确。

③行为人认识到法律评价为毒品即可,具体的学名没有认识,不影响犯罪,不存在违法性认识错误。因此C选项说法正确。

④行为人的违法性认识错误可以避免,因此不阻却违法,行为人仍然构成非法拘禁罪。因此D选项说法正确。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7.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甲乘坐公交车时和司机章某发生争吵,狠狠踹了章某后背一脚。章某返身打甲时,公交车失控,冲向自行车道,撞死了骑车人程某。甲的行为与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乙以杀人故意瞄准李某的头部开枪,但打中了李某的胸部(未打中心脏)。由于李某是血友病患者,最后流血不止而死亡。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丙与同伙经预谋后同时向王某开枪,同伙射击的子弹打中王某的心脏,致王某死亡。由于丙射击的子弹没有打中王某,故丙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D、丁以杀人故意对赵某实施暴力,导致赵某遭受濒临死亡的重伤。赵某在医院>>>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答案】:B,C,D【解析】:①甲的行为与程某的死亡之间介入了司机章某“返身打甲”的行为。这一介入因素是否导致因果关系的中断,需要判断在该案中这一介入行为的出现正常与否。事实上,根据社会经验,当甲殴打章某的时候,章某躲闪或者还击的概率都很高,都属于正常的反应,因此司机章某的还击行为属于正常的介入因素;而不能因为章某是司机就要求其“双手紧握方向盘、目不斜视、任凭他人殴打”,进而认为章某的还击属于异常的介入因素。既然司机章某的行为属于正常的介入因素,那么甲的行为与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关系,即具有因果关系(司机的行为与8.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不成立不作为犯罪?A、甲发现自家面馆的匾额松动,但未修理,后来匾额掉下将顾客砸伤,甲不予救助的B、甲在路边捡拾一名弃婴,打算将其抱回家中,在回家路上思前想后,又将弃婴放在当地民政局门口的C、甲参加聚会后将醉酒的乙送回宿舍后离开,乙半夜醒来喝水时摔成重伤的D、甲将自己刚买的"菜刀"递给乙观看时,乙突然持刀将旁边的过路人刺成重伤的>>>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危害行为【答案】:B,C,D【解析】:A选项,甲有防止的义务,能防而不防的,成立不作为犯罪。B选项,甲无义务,且降低了风险,不成立不作为犯罪。C选项,甲无义务,乙自行承担重伤结果,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D选项,危险程度低,乙独立制造危险结果,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9.乙在偏僻场所对甲以实施暴力相威胁,意图抢劫甲的财物。甲奋起反抗,当场将乙打成重伤。甲发现乙躺在地上,流血不止,非常痛苦地呻吟,但没有对乙实施任何救助行为,而径直离开现场,之后乙因流血过多而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如果认为可能导致过当结果的防卫行为可以成为作为义务的来源,则甲不救助乙致使乙死亡的行为成立防卫过当B、如果认为具有义务违反性的行为才可能成为作为义务的来源,则甲不救助乙的行为不成立不作为犯罪C、如果乙为抢劫财物而对甲实施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行为,甲在反击中将乙打死的,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D、如果甲在紧急避险情形下导致路人丙受伤,无论怎么理解作为义务来源的先前行为,甲不救助丙致使乙死亡的,都可能成立不作为犯罪>>>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危害行为【答案】:A,B,C,D【解析】:A选项正确,正当防卫可以成为不作为的义务来源。B选项正确,只有在社会生活中不被允许的,被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才可能产生救助的义务。如果不属于这种情形,那就不会有救助义务。C选项正确,特殊正当防卫没有限度条件的要求。D选项正确,紧急避险致路人受伤总是具有救助义务的。10.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关于利用互联网实施的犯罪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17年卷二51题,多选)A、在网络上建立赌博网站的,属于开设赌场B、通过网络传播淫秽视频的,属于传播淫秽物品C、在网络上传播电子盗版书的,属于复制发行他人文字作品D、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密码上网,造成他人电信资费损失的,属于盗窃他人财物>>>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2节>罪刑法定原则【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刑法解释。

A项,根据《关于办理网络赌博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条的规定,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等传输赌博视频、数据,组织赌博活动,具有建立赌博网站行为的,认定为开设赌场。

B项,根据《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的规定,在网络上传播淫秽视频的,属于传播淫秽物品。

C项,根据《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第3款的规定,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他人文字作11.甲实施故意杀人行为,导致被害人李某重伤后顿生悔悟,正要将李某送往医院抢救时,路经此地的乙却使用暴力阻止甲的抢救行为,导致甲未能完成抢救行为,致使李某死亡。事后发现,甲当时的抢救行为完全可以防止李某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的杀人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甲不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B、甲为防止李某死亡作出了真挚的努力,即使李某死亡,甲也成立故意杀人罪中止C、甲虽造成李某重伤,但不成立故意伤害罪,成立故意杀人罪中止,应当减轻处罚D、乙阻止甲救助李某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答案】:A,B,C,D【解析】:①行为人基于意志内原因放弃犯罪,准备实施救助,符合中止的前提,但是由于被乙暴力阻止,被害人李某最终死亡。此时李某的死亡是由于乙的异常介入因素引发,将结果归属于乙的行为。甲的救助性因果流程被中断,与被害人死亡不存在因果关系,不构成故意杀人既遂。因此A选项说法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