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创意表达_第1页
浅论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创意表达_第2页
浅论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创意表达_第3页
浅论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创意表达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童話单元的教学旨在强调文学作品内涵,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意表达。教师应挖掘文本特点,巧搭支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为例,教师围绕“创意表达”,层层递进,设计丰富有效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厘清结构,掌握讲述故事的方法,创新故事编写,并最终领悟故事启示。这种支架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拾级而上,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共生共长,真正形成“用语文做事”的能力。【关键词】童话故事;学习支架;创意表达教学童话故事,要引领学生感受文本特点,品悟语言的独特魅力,提升语用能力。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为例,本课讲述了王葆和宝葫芦的故事,课后习题要求学生从奶奶给王葆讲的故事中任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结合课后习题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内涵的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创意表达具有一定难度。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要让学生的思维从“已有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发展。为此,教师应适时、巧妙地搭建形式多样的教学支架,帮助学生实现创编故事能力的提升,从而形成“用语文做事”的能力。一、搭建“读”之支架——厘清一对关系,读懂两个故事《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有其特殊性。文中蕴含两个故事:一个是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另一个是王葆讲的“宝葫芦的故事”。学生初读文章,难以辨识文本的奥秘。因此,教师要搭建一定的阅读支架,让文本结构清晰化,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脉络,把握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1)指读第一自然段,明确这段是王葆在讲自己与宝葫芦的故事。(2)初读全文,发现奶奶也在讲宝葫芦的故事。(3)思考:两个故事有什么不同?进而发现奶奶在讲“童话中的宝葫芦的故事”,王葆在讲“生活中的宝葫芦的故事”(如图1)。(4)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针对两个故事的关系,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以奶奶的角度开始讲:因为奶奶给王葆讲了宝葫芦的故事,所以王葆听了后也想在生活中得到一个宝葫芦,实现自己的愿望。二是以王葆的角度开始讲:王葆因为听了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所以也想得到宝葫芦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前者讲清楚了“奶奶讲的故事”成为“王葆讲的故事”的起因,后者符合以主人公为故事开头的讲述习惯,讲起来比较简洁。两种说法均可。以上过程,教师搭建“读”之支架,帮助学生厘清了两个故事的关系,进而加深了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支架既有助于学生快速敏锐地捕捉和过滤零散的信息,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迈向理性,进而清晰地解构文本脉络。二、搭建“讲”之支架——借助一张表格,讲好童话故事本课课后安排练习“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旨在“扩编”奶奶讲的故事。讲故事不能随意编造。教师需搭建有效的内容支架和策略支架,引导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将故事讲清楚、讲具体、讲生动。要利用支架,引导学生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比对梳理,激发想象力。(一)借助表格梳理故事情节——讲清楚课上,可聚焦奶奶讲的故事,借助表格(如表1)梳理清楚故事情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参照表1,选择一个人物,抓住关键信息,将情节叙述完整,从而呈现故事全貌。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表1,发现奶奶讲述的故事具有以下特点:结局都很美好;宝葫芦的来历都很奇特,法力都很强大;人物姓名都是虚构的。(二)借助表格想象故事细节——讲具体回顾奶奶讲的故事,其简略之处不言而喻。教师可引导学生择其一进行深入阅读,并思考有什么“小问号”(即未交代的不明之处或让人感兴趣之处)。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便能找到合适的生发点和恰当的小妙招,围绕“来历奇”和“法力大”两大要点,聚焦宝葫芦的出场和变化,运用合适的叹词“咦”“呀”等,将故事讲具体。充分利用好表1,可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有效避免学生讲故事时过于“天马行空”,以致故事内容毫无逻辑,进而实现“根据已有内容,通过合理的想象将故事讲具体”的教学目标。(三)借助表格评价讲述效果——讲生动学生扣住宝葫芦“出场奇”“变化多”的特点,已能展现童话故事的奇妙之处。之后,教师创设情境: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还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一步明确讲述的要领。由此,形成对应的评价标准(如图2)。小组合作讲故事时可以参照此评价标准。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讲述主题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讲述方法,以达到预期效果。学生面对众多信息,难以取舍和整合相应内容。教师可搭建内容支架,构建“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明晰讲述内容(聚焦“来历”“法力”),并通过之前的“小问号”和“叹词”等策略支架,掌握一定的讲述方法。如此,学生的主体性、支架的支持性、教师的引导性融为一体,在已知和未知的节点间搭建桥梁,从而实现从“不能”到“能”的轻松过渡。三、搭建“编”之支架——绘制一张地图,创编生活故事搭建“读”和“讲”的支架,能让学生对创编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要如何真正编好故事呢?教师还要提供“编”的支架。(一)梳理王葆的愿望,发现宝葫芦出场前的“怎么办”阅读时,学生的感知容易停留在表层。为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梳理王葆的愿望,发现宝葫芦出场前总会有很多“怎么办”,这便是故事的起因。在教学中,教师铺设合适的支架,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突破口,让“发现”与“表达”建立有机联系(如图3)。(二)从“童话”走向“现实”,发现宝葫芦出场后的“没想到”以第一个愿望(算术题不会做)为例,预测“王葆得到了宝葫芦会怎样”。学生根据已有的故事逻辑,预测相应的结局,即王葆实现了愿望。然后,教师出示原著,引导学生比较后发现几个出乎意料的情节,即试卷调换—老师发现—同学议论。随着情节的一波三折,学生推想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心情变化,便能大致勾勒出“故事地图”(如图4)。(三)绘制“故事地图”,创编新的宝葫芦的故事由扶到放,教师出示原著中第二个事例的梗概(以小标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试着按照情节排序,推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如此便能比较顺畅地画出第二张“故事地图”(如图5)。最后,学生尝试独立绘制属于自己的“故事地图”(如图6)。借助“故事地图”,新的宝葫芦的故事便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综观以往学生创编故事的过程,容易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教学中缺乏引导,导致学生信口胡编,逻辑混乱,教师无法进行精准点评;二是教学中出现空泛的术语,如“反转”“典型事例”等,学生似懂非懂,进而抑制了他们创编的兴趣。创编故事时,学生的身份由读者转向作者,挑战难度较大。而此处用形象的“怎么办”和“没想到”串起故事脉络,结合清晰的情节和心情绘制“故事地图”——既是结构支架,又是贴近学生认知发展特征的思维支架,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助力学生写好故事中“忘不了的情节”。在此环节,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得到共生共长。四、搭建“悟”之支架——思考一个问题,发现真正秘密教授《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时,学生经历了“读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的过程。不难发现,从童话到现实,始终在讲“宝葫芦的故事”。如果把课题改为《宝葫芦的故事(节选)》不是更贴切吗?难道故事中藏着什么秘密吗?这样一个开放而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学生经过讨论发现,宝葫芦从童话走进现实时,给王葆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烦恼。王葆逐渐认识到不能靠宝葫芦不劳而获,那么应该靠什么实现愿望?这就是宝葫芦真正的秘密——用行动去追寻美好。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点在创意表达时也要有所体现。如此,才能让所编故事与课文的内核一致。经过这样的教学,教师利用文本有效实现育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