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汉语拼音插图的特点、存在问题与相关建议_第1页
统编教材汉语拼音插图的特点、存在问题与相关建议_第2页
统编教材汉语拼音插图的特点、存在问题与相关建议_第3页
统编教材汉语拼音插图的特点、存在问题与相关建议_第4页
统编教材汉语拼音插图的特点、存在问题与相关建议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插图是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抓手,对汉语拼音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现行的统编教材中,关于声母和韵母的插图呈现呼读音图形化、单课插图整体化、插图形象卡通化三个特点,同时在实用性、相关性、合理性上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可以通过“明确插图的功能定位、灵活运用插图设计模式、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插图资源”这三种途径来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插图的功能。【关键词】汉语拼音;插图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汉语拼音是认读汉字的有效工具。为引导学生对汉语拼音进行系统性的学习,统编教材专门在一年级上册设置了汉语拼音单元。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图像比文字符号更具有直观性,所以在学习本单元时,他们首先会被教材中的插图所吸引。可以说,插图是其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助学资源。插图的质量、编排方式和图文的一致性等都会影响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兴趣、识记、理解、运用。在汉语拼音的学习中,熟练掌握声母和韵母是基础。为此,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单元中有关声(韵)母的插图(以下简称“汉语拼音插图”)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探讨。一、汉语拼音插图的特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认知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抽象思维还不够发达,思维活动需要借助具体内容来开展。所以,对一年级新生而言,识记抽象的字母无疑是一项挑战。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6—7岁的儿童会根据视觉线索和听觉暗示,形成“视觉—空间”模板和语音环路,借助图像促进记忆,实现语音在大脑中的印刻。因此,如果给教科书配上适当的图像,学生能回忆起来的关于这些图像的说明性文字就会大大增加。汉语拼音插图就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视觉刺激,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快速进入情境,还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分析,提高了思维能力。通过对统编教材的分析,汉语拼音插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呼读音图形化《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和声母的读音实际上存在名称音和呼读音两种读法。其中,名称音以注音符号的形式表示。因为注音符号是一套专门且复杂的符号系统,所以小学语文教材并未采用名称音。实际教学中采用的是呼读音。呼读音实际表现为一个音节,并以这个音节呼读出的汉字作为标识。通过对汉语拼音插图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图形都能表示呼读音。比如:关于g、k、h的插图中,鸽子所衔的草环呈现ɡ的形状,且“鸽”提示ɡ的音;一根直立的水草加上两只蝌蚪组成了k形,且“蝌”提示k的音;长椅的侧面为h形,且坐在长椅上的小女孩做喝水动作,“喝”提示h的音。(二)单课插图整体化虽然统编教材没有明确地标出汉语拼音单元的序号,但这部分实际上分为了两个单元,中间以语文园地栏目作为分隔。其中:第一单元为第1至第8课,内容为单韵母和声母;第二单元为第9至第13课,内容为复韵母和鼻韵母。每一课学习的声母或韵母为三至五个。对一课范围内的声母或韵母,统编教材采用“整体打包”的方式设计插图,根据其形或音安排画面中的元素。首先,设定合理的主题。如第12课的汉语拼音插图主题为“观看电视”。其次,突出主要图形,画面布局精练、简洁,所绘图形能凸显呼读音,与呼读音无关的图形元素非必要不出现。比如,第12课所学韵母为ɑn、en、in、un、ün,教材巧妙地将这五个韵母的呼读音融入画面。最后,提示呼读音的汉字尽量选取名词性质的,方便学生辨识。(三)插图形象卡通化汉语拼音插图全部为卡通图形,没有实物或实景照片。这是因为汉语拼音的学习安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最开始的几周,而这个时段恰好是小幼衔接的关键期。卡通图形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游戏性,更符合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也更加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除了常见的卡通化的人物形象,汉语拼音插图中还有人格化的动物形象。比如,第7课所学字母为z、c、s,汉语拼音插图中,棕熊老师在教三只刺猬学习z字,趣味盎然。此外,为了貼合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教材还设计了人物与动物嬉戏的画面。比如,第1课所学字母为ɑ、o、e,图中小女孩对公鸡发出“ɑ(啊)”的读音,公鸡则发出“o(喔)”的读音。二、汉语拼音插图存在的问题编写教材时,至少要考虑两个问题,即“教哪些内容”和“如何安排这些内容”。统编教材运行的是一套“汉语拼音教学方案”。在设计汉语拼音插图时,应以服务教师的教和促进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但根据教学汉语拼音的经验以及对统编教材的梳理发现,汉语拼音插图的设计存在以下三类问题。(一)实用性问题实用性指的是插图好不好用,对学生而言,也就是好不好学的问题。实用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部分汉语拼音插图不表呼读音。比如,第4课中,针对d、t、n、l,教材设计的四个表示字母的图形分别为脚鼓和木棍、舞者手中的伞把、舞台拱门、鼓槌,插图设计的逻辑是示形,跟四个字母的呼读音几乎没有关联。当学生面对教材中这些与呼读音无关的汉语拼音插图时,倘若身旁没有教师或者家长的及时辅导,就难以独立完成预习任务。这是因为这类插图实际上割裂了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经验。二是部分字母图形在整幅汉语拼音插图中隐蔽难觅。如果字母图形不鲜明,找拼音字母的游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其学习的兴趣。比如,第5课中,一根绿色直立的水草加上两只黑色蝌蚪组成了k形。蝌蚪之间有空隙,和字母的笔画不是很贴合,且蝌蚪和水草使用了两种颜色,学生的脑中不易直接形成字母的整体形象。(二)相关性问题相关性指的是关注汉语拼音插图的设计是否紧扣声母和韵母本身——它们是构思、绘制插图的中心,是否联结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关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部分汉语拼音插图的主体图形偏离学习主题。无关的图形居于汉语拼音插图的主要位置,会带偏学生的视觉焦点。比如,第10课的汉语拼音插图中,放在显眼位置的是一艘大帆船,但帆船和本课所学的韵母ɑo、ou、iu没有任何联系,而表示韵母ou呼读音的海鸥图形却放在整幅插图的边缘处,很容易被学生忽视。二是部分图形与声(韵)母之间的对应关系模棱两可。有些汉语拼音插图中图形和声(韵)母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一方面,存在一个图形可以标识多个声(韵)母的情形。比如,第13课学习ing,观察汉语拼音插图后发现,从挂在墙上的猫头鹰形状的挂钟中,既可以提取“鹰”字用来标识ing,也可以提取“钟”字来标识ong。由于一年级学生还不能适应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的情况,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找的答案不正确。另一方面,在一幅图中也存在多个图形标识一个声(韵)母的情况。比如,第8课中,zh用“蜘”和“织”来标识,但ch只用一个刺猬吃果的图形来标识。所以有学生以为ch也还有另外的图形来标识,因而苦苦寻找,既浪费了时间,也消磨了兴致。三是部分图形与学生的经验存在一定的脱节。在选择标识声(韵)母的事物时,没有考虑时代的发展变化。比如,第3课中,一名小学生手持的收音机和伸出的天线组成b形,用“广播”的“播”提示b的音。然而,图中的收音机为方形,与字母的半圆形不是很像,而且放在人物手中很不起眼。此外,当下使用收音机收听广播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学生表示从来没有用过,甚至没有见过收音机。这导致学生很难形成有效反馈。(三)合理性问题合理性指的是汉语拼音插图即便采用卡通风格,也要符合事实逻辑。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为了设计而设计,而使插图失去合理性。合理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部分汉语拼音插图的元素欠合理。如果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设计字母的卡通图形,那么必须与客观事物的主要外观特征保持一致。然而,第3课中f为一老者所持拐杖的弯把形状,第4课中t为芭蕾舞者手持遮阳伞的伞把形状。无论是拐杖的弯把还是伞把,都不会多出一个横向的、类似刀剑护手的构件。从学情上看,一年级学生的专注力尚不够集中,这类插图导致学生容易将注意的焦点转移到与学习对象无关的事物上,并与教师争辩这些旁枝末节来获得自我价值感,从而削弱了学习的效果。二是部分汉语拼音插图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欠合理。整体设计的插图带有一定的情境性,虽然有趣,但图中角色之间的关系也要经得起推敲。比如,第8课中,针对zh、ch、sh、r,汉语拼音插图的背景设定为“课堂”,长颈鹿作为老师,教班上的三名学生学习“日出”二字。班上的三名学生分别是一只躲在椅子后面吃果子的刺猬、一头蹲在椅子后面的狮子,还有一只坐在椅子上,把头往后扭,正在专心致志打毛衣的猴子。插图中虽然没有一个学生在认真听讲,但教师脸上却堆满笑容,丝毫不受影响。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教科书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能。其插图不仅是对文字内容的补充,本身也被视作隐性的教育资源,具有独立的育人功能。教材编写不能盲目追求趣味,而忽视基本的事实逻辑,让插图中的角色成为反面教材。低年级学生虽然辨别能力弱,但模仿能力强。如此编写,容易使学生将自己与插图中的形象进行类比,忽视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学习要求。三、汉语拼音插图设计与使用的建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认读拼音字母,拼读音节,认识声调,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强调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的重要抓手。插图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生活经验及知识。为更好地体现汉语拼音插图的价值,针对前文提出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插图的设计及使用路径。(一)明确插图的功能定位统编教材以识字单元为开篇,旨在让学生感受象形文字,初步了解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规律。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汉字的主要作用不是标记声音,而是通过字形来传达语言信息。在识字单元之后,统编教材紧接着连续设置了两个汉语拼音单元。拼音字母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其主要功能是表音,与汉字表意的性质完全不同。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识字单元的学习对汉语拼音单元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前摄抑制。对小学生而言,面对符号性质从表意到表音的快速变化,他们会有些不适应。因此,使用插图辅助汉语拼音教学,帮助学生完成心理上的过渡就显得非常重要。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汉语拼音插图的功能定位为表征和辅助理解,也就是“用图片等呈现相关而抽象的内容”,并“以类推、譬喻的图解方式来解说抽象的内容”。由此,汉语拼音插图须总体遵循“拼音字符—呼读音—插图图形”的设计思路,将抽象的符号具象化。(二)灵活运用插图设计模式统编教材以课时为单位,将要学习的声母和韵母融入一整幅插图。虽然插图的画面感、情境性和故事性都很强,但是“复杂的插图可能会因为学习者找不到重点所在而妨碍了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被复杂的图像所吸引,寻找字母的解谜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为此,可以借助箭头、色彩等暗示技巧,引导学生注意汉语拼音插图中的重点内容,使复杂的插图彰显学习功能,推动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到学习对象上。另外,整体设计的思路要求单个声(韵)母的图像要契合整个画面的主题和布局。但是,对于复韵母、鼻韵母,很难直接使用它们的呼读音進行图形设计。编者往往将它们和声母组成音节,然后依据音节设计图形,整个设计过程较为复杂。为此,可以灵活地运用插图设计模式。对于那些难以整体化设计的韵母,不妨突出插图的简洁与明确性,采用分散式的“一韵母配一图形”的插图设计模式。比如,复韵母ɑi可以直接使用爱心图形表示,ɑo可以直接使用棉袄的图形表示。对于确实不宜用图形表示的韵母,可以在其旁边设置二维码,链接范读音频,以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三)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插图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开发者,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类课程资源,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可以成为教学的起点,但不应该成为终点。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开发辅助汉语拼音教学的插图资源,作为教材的有效补充。一是可以自行设计字母卡片。统编教材中的汉语拼音插图并没有涉及大写字母。因此,字母卡片上应同时呈现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