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的观课和议课_第1页
小学科学的观课和议课_第2页
小学科学的观课和议课_第3页
小学科学的观课和议课_第4页
小学科学的观课和议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的观课和议课玉环县教育局教研室冯根水第一讲观课

一、什么是观课

观课是观课者凭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记录本、调查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地(也有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二、观课具有哪些特点

(一)目的性

(二)主观性

(三)选择性

(四)指导性

(五)理论性

(六)情境性

三、观课应注意哪些方面

(一)要明确观课的目的、计划和要求(二)要了解教材、学校和教师的基本情况(三)要处理好观课者与被观课者的关系(四)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有关学科的课改信息(五)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结合(六)要认真做好观课记录(观课记录本)(七)要积极参与评课,反馈要实事求是,以鼓励为主四、怎样做观课记录

(一)掌握观课记录的基本要求

1.听什么?怎样听?

(1)教师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和要求;(2)是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3)语言是否流畅、表达是否清楚;(4)是否有知识性等错误;(5)是否有创新的地方;(6)教师的思维是否宽泛,学生的发言是否准确。

2.看什么?怎样看?

(1)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如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板书是否规范合理,教具(包括多媒体等)运用是否熟练,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处理课堂偶发问题是否灵活巧妙;(2)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参与教学过程,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调动,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3.记什么?怎样记?

一是教学实录,包括:(1)观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课时等;(2)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板书为主);(3)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4)学生活动情况;(5)教学效果。教学实录记到什么程度,要根据每次观课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来确定,通常有下面三种形式:一种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二种是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记下来;三种是记实,把教师开始讲课,师生活动,直到下课都记录下来。

二是教学评点

观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包括:(1)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3)课堂结构设计;(4)教学方法的选择;(5)教学手段的运用;(6)教学基本功;(7)教学思想;(8)其他。写教学评点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间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二种是总评,就是对间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记在记录本上。(有的记录本专设有意见栏)待课后与教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4.思考什么?怎样思考?

观课主要思考的是:(1)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个角度行不行、好不好;(2)对教师成功的地方和不足或出现错误的地方,要思考原因,并预测对学生所产生的相关性影响;(3)如果是自己来上这节课,应该怎样上,进行换位思考;(4)如果我是学生,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5)新课程的理念、方法、要求等如何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并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6)这节课是否是反映教师正常的教学实际水平,如果没有听课者,教师是否也会这样上,等等。(二)进入听课现场,记录观课重点

经验丰富的观课比较重视记录教师的导入和过渡语、教师的提问、教师独特的见解、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完成情况的反馈、学生的提问、学生独特的见解、学生的典型错误、学生在观课时的表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各项教学活动所用的时间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记录,可以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三)整理观课记录

整理观课记录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理清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思路。

二是把重要的细节补充完整。

(四)课堂教学评价

以课堂观课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结构、学生参与情况和学习效果等几方面阐明这节课的得失,既要有观点,又要有依据,要体现这节课的“质”。第二讲议课

议课的含义

议课,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

一、议课的内容:“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一)评教学目标1.容量适中2.教学目标具体得当3.课堂上能有力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4.学生完成了两个转化(学生切实地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接着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品德。)5.教会学生学习、会学6.情意效果好7.教学效率高

(二)评教学思想和教学态度

1.评教学思想(理念)

2.评教学态度一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课程标准及学情是否研究透彻、把握准确。二是课前准备是否充分。三是课堂表现是否严肃。

(三)评教学方法

第一,看其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让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看其是否运用了启发式,是否把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作为启发的中心。

第三,看其是否注重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第四,看其教学过程是否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第五,看其是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回归生活)(四)评教学基本功(有侧重点)

1.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

2.教学组织能力

3.教授行为策略

4.教学机智与表现力

5.理论功底与知识面

6.教师的气质表现(教师的精神状态、仪表体态、举手投足的风格)二、议课的维度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或有意义活动。

(一)教师维度

1.教师是否有明晰的教育观念

2.教学设计是否运用了有效的教育理论

3.教师的行为是否合目的性

4.课堂教学管理是否得当

(二)学生维度

1.看学生的情绪状态

2.看学生的活动广度

3.看学生的活动时间

4.看学生的参与方式

5.看学生的参与品质

6.看学生的活动认知水平

7.看学生的参与效果

总之,从学生维度评课,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是真正的主体。

(三)教师与学生互动维度(一)师生之间是否有互动

(二)师生关系是否恰当

(三)监控是否有效

(四)课堂气氛是否具有生命意义(评课要着重考察课堂气氛的和谐性、愉悦性、积极性、生成性)

三、好课的标准(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设计主要有三种策略

一种是课堂教学要素分割策略。这种设计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的主要要素。把其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然后,将每个部分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子项目。另一种是教学行为分析策略。这种设计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中人的具体行为来进行分类。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具体评价项目依据上述3种行为而展开。这种设计策略可以从

“好课”标准中得到说明。但也有学者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指向课堂的整体情境,而不是仅仅指向教师或学生的分离的行为,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来自课堂主体的师生双方的任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蕴涵着多种复杂的因素,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背景下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如果只对课堂部分个体或部分变量进行割裂的评价,那么,评价结果必定会偏离评价对象的本质。

叶澜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由此可以看出,叶澜视“好课”为常态下的有待完善的课,侧重于其真实性,使课堂教学评价得以从“公开课”或“表演课”中摆脱出来。当然,“好课”与“真实、平实的课”之间并不能简单划等号,“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但“真实的课”不一定就是“好课”。

(二)对好课的描述郑金洲将“好课”的标准概括为“十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这可以说是给“好课”提出了一个全景式的描述,评价对象包括了学生、教师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各要素,但侧重点仍然在评价教师。从标准的设计策略来看,既有教学要素分割策略,又有教学行为分析策略,因此在标准之间难免出现重叠。

崔允漷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十二字。“教得有效”是指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标准,一个学期有一个学期的标准,要精教精学,不要浪费学生的时间;“学得愉快”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考得满意”是指注重结果。这些标准既包含了对教师的评价,也包含了对学生的评价;既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也注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但似乎显得过于笼统,而且也无法反映出教学过程的丰富动态性。

王光明、张春莉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认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应主要考察:(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标准完全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来评价课堂教学水平,突出课堂教学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价值。这对于革新传统的以评价教师为主的教学评价标准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标准的科学性还有待于研究。

文喆认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学习者能否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为此,他提出评价“好课”的五项标准,即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应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这些标准与上述王光明、张春莉的观点颇有相似之处,都强调对学生“学”的评价,只是更侧重于评价“学”的外部条件罢了。

(三)好课的评价标准1.教学目标是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案例:请你对下面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离混合物》教学目标设计予以点评,指出其优缺点。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学会几种分离混合物的操作方法,会根据物质本身的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对面粉和大米、铁钉和纸屑分离方法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思维的意识。3.情感目标①经历分离混合物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2.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优化实验材料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是学生亲自动手,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形式。要进行实验就必须有实验材料,而且要有好的实验材料。只有精心准备有利于学生实验观察的材料,才有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好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提高能力。在农村结对子活动中,我上了一节研讨课,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先后在两个班进行了试教,并根据课堂上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实验材料,保障了学生高效准确地完成实验。我所设计的实验材料也获得听课老师的好评。片断一:第一次试教(老师准备好一长一短(15厘米、30厘米)两根三股棉线,一端打一个结,用来挂钩码,另一端打两个结,用来套在铁架台上。学生完成了“探究绳长如何影响摆速“的实验设计和注意事项及其汇报。)师:(出示实验材料)老师准备好了两根不同长度的绳子,短绳15厘米,长绳30厘米,实验时将有两个结的一端套在铁架台上,一个结的那端用来挂钩码,(老师示范)会用吗?生:会。师:好,请2号同学在抽屉里取出实验材料。现在开始实验,注意做好小组分工与合作,做好实验记录。(学生纷纷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小组实验,有些小组在拧开三股棉绳套上铁架台和钩码时比较困难,花了不少时间,合作好的小组会顺利一些。放摆后,很多小组出现摆在摆动过程中旋转的现象,重新放摆,还是旋转,可能是挂在铁架台上的一端绳子过长引起的,老师提示小组找一个同学在铁架台上方用手捏住绳子多余部分,使绳子的套紧紧贴着铁架台,放摆时不再旋转。实验计划用5分钟,结果用了8分钟,12个小组中9个小组完成实验。老师拍手叫停)

师:现在请一些小组汇报你们的实验数据。生1:我们组30厘米的绳子第一次摆27次,第二次摆29次,第三次摆28次。15厘米的绳子第一次摆35次,第二次摆33次,第三次摆35次。生2:我们组30厘米的绳子第一次摆26次,第二次摆27次,第三次摆24次。15厘米的绳子第一次摆36次,第二次摆35次,第三次摆37次。生3:我们组30厘米的绳子第一次摆25次,第二次摆28次,第三次摆29次。15厘米的绳子第一次摆33次,第二次摆34次,第三次摆36次。生4:我们组没有完成实验,30厘米的绳子第一次摆27次,第二次摆27次,第三次摆26次。15厘米的绳子第一次摆35次,第二次摆36次,第三次来不及做。(实验误差比较大,从学生交来的实验记录可以看到,只有3个小组每次测量之间的误差在两次以内,其他组都有3次以上的偏差。初步分析可能是由于实验材料安装不妥,造成摆旋转引起的。在李怿珍老师的指点下,我改用透明胶将棉绳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铁柄的端口下部,这样固定之后,轻轻放摆不再出现摆旋转的现象了。)

3.教学过程是否以学生为主体?(1)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五环节教学结构”就是由“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五个方面组成,其中,每个环节所占的时间是不同的,要合理安排。(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模式)

(2)教学方法和手段案例:有一节科学课《反冲现象》,整节课很是热闹,学生活动的次数比较多,有吹气球、玩气球小车、旋转喷水瓶等,由于时间的原因,每次活动之后,学生很少谈自己的活动感受,少了活动过后的感悟和反思,活动结束了,这节课也就结束了。那这样的课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关注学生的是什么?仅仅就是课堂上的热闹吗?每次活动过后,没有更深层次交流汇报、质疑和发现,缺少了活动的思维性,也就失去了这节课的真正意义所在。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我们要挖掘的是每一项活动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

(3)学习方式

新课程中主要提倡哪些学习方式?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天的食物》一课时,共引导学生讨论23次:同学们,你们昨天一天都吃过什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这些吃过的喝过的东西起个什么名字好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这些食物怎样记录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讨论;昨天一天共吃了多少种食物,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请同学们再讨论讨论;按一日三餐分别吃什么是最好的记录方法吗,请同学们再讨论讨论……,当这位教师说第11个“再讨论讨论”的时候,引得听课的教师都哄堂大笑起来,然而这位教师仍然是一个问题让学生一讨论,一个问题让学生一研究。

案例请你对下面这则教学案例予以点评,指出教学中存在问题。在一堂学习《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课上,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岩石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变的千姿百态……,然后教师说:“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材料来研究研究这些问题,前后两排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当老师的话音刚落,一小组的情形:每个人都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每个人都在张嘴发表,没有人愿意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没法听清。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已懂,就不再参与讨论。另外一个小组的情形:当老师布置好任务,组内的一个学优生就将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而同组的另几个女生就坐在旁边听他说,看他做,一会儿,组内就没有其他人发言了。其他小组正在热烈的讨论着……学生讨论大概进行了3分钟后,这时候教师担心课堂余下的时间不够,就要求学生停下来,进行小组交流汇报。汇报一开始,第一小组的一位男生一开口就是:“我认为主要是地下的岩浆形成岩浆岩,再由岩浆岩形成各种别的岩石”。而第一小组的另一男生又举手示意要求回答,老师叫了他,“地壳运动,外力作用,如流水侵蚀,风化等。使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的是风化作用形成的”。而最后其他小组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

(4)课程资源

案例在教授小学科学课《土壤中有什么》一课,课前老师为学生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观察土壤的特点。可是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把材料分给小组之后,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前的讨论和交流,实验方案的制定和设计,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观察,于是课堂上一片“翻天覆地”,“热闹”非凡,土壤到处都是、水洒满了桌面,实验效果可想而知,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收效甚微,效率低下,更何谈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5)评价

在上科学课的时候,老师经常让学生观察一种现象提出一些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的学生会提出一些与现象相关联的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而有的学生也提出了一些与现象毫无关联的问题,这时候老师一味地表扬学生,而不管提出问题是否有价值。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形,其他的同学也纷纷效仿,提出了一大堆毫无价值的问题。其结果,不仅浪费了时间,教学的目标也没有实现,这样的评价几乎没有实效。

4.教学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的基本理念

1.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4.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6.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学生的主动性、自发性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第一层次上,教师的主导性也得不到体现。在《珍稀的动植物》(苏教版)一课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是:老师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动植物的情况,提供这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去学习。教学的环节可以重新调整一下:说说你知道珍稀动植物的哪些情况→播放珍稀的动植物片段→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学习者选择想研究的问题→根据选择的问题分小组利用探究网站学习研究→交流汇报、成果展示。这样的收集信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汇报展示的教学流程更能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才持久、深刻,而教师只是一个协助者、服务者,科学学习的主体性才真正得到体现。

[案例]《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评课稿听了黄清老师讲的一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从总体上说,黄老师的这节课较为成功,现以我个人的看法对其进行简单的评价: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黄老师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比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例如:黄老师在讲到卵生和胎生时这是本课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她采取让学生自己说对卵生和胎生都是怎样理解的,然后由于视频欣赏懂得卵生和胎生再加上活动,并举例说说,加深印象最后给出卵生和胎生的定义。三、从教学方法上看这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黄老师通过电子白板在这堂课中用的恰到好处。建立卵生和胎生是认识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重要方法。通过此方法认识的动物都展现出来,容易被学生掌握。让学生辨别动物雌雄的依据是教师提供的大量的图片资料,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促使学生思考动物雌雄之间的差异,并穿插有关动物交配的教学,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认识雄性动物在交配前的一些行为。观察各种动物的图片和视频直接感知有关的动物繁殖为教学媒体等方面的途径,让学生独立获得动物繁殖后代的知识与技能,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思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养成小组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这样在知识的获取-观察-获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运动中,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归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四、从教学程序上分析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的脉络体系为起点,以动物视频欣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总结得出。运用电子白板,加强了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科学教学的特点。同时还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很好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显示出了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水平的教学艺术。五、课堂教学活动上看优势有:1、多媒体工具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微观的等事物及其演变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科学解。在课堂上,黄老师就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工具的这一特性。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卵生的过程,播放了小鸡孵蛋的视频;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胎生,播放了小猫的分娩视频,使学生形象地看到了一个动物是如何从妈妈的身体里出来的全过程;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动物妈妈哺育下一代的辛苦,播放了鸟妈妈喂食小鸟的视频,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科学解到母爱。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2、在整堂课上,黄老师将学生的思想教育贯穿于课的始终,在每一个环节的适当时候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课的伊始,讲到雌性动物相对于雄性动物来说要难看许多时,黄老师就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明白母性的伟大,可以为了自己的下一代牺牲自己,宁愿自己长得丑一点都无所谓。讲到动物的幼仔时,巧妙地引导学生对待动物的小宝宝们应该扶正自己的以往的观点,倍加爱护它们,就像你的妈妈那样小心呵护你一样。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黄老师在本节课教学中体现了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既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能力和自信的人格特征。不足之处:1、课堂中黄老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和规范。有时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有不正确的地方,老师要给予纠正。2、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老师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经验,在提示学生可以根据平时的观察来说说动物是怎样繁殖的以后,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从书上、电视里了解到的动物繁殖的知识告诉大家。

[案例二]评课稿:《用摆计时的钟》所有的课程要一分为二的看,预设与生成永远都不会统一。魏老师今天执教的《用摆计时的钟》一课的设计可以用大胆创新、简单明了、朴素平实、收放自如、以人为本五方面来进行评析。大胆创新:魏老师将《用摆计时的钟》一课和《测量摆的快慢》一课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使其成为一课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使课堂的主脉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亲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摆的过程。简单明了:一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简单明了,目的性强,其实整体设计就分为两大部分:先认识摆的构造并通过测量一分钟百的次数这个实验来揭开本课重点问题的研究。魏老师没有单纯地利用这个问题做过渡,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多测几次来体会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科学、精准的数据是要通过多次测量才能得到的。这一重要的科学思想为下一个环节“研究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做了良好的铺垫。二是教师语言简单明了,问题设计逻辑性强、指向性强。五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已经较强,教师的问题就不能过碎,让学生有一个连贯性的思维过程。魏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做的比较好,她更多的是注重引导学生评价,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维发展。朴素平实:有些老师上观摩教学好用一些动画片和色彩鲜艳的实验器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不否认,这样往往课堂气氛比较热烈。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准备一般不适合上日常教学,这样的观摩课学习的东西不多。但魏老师这节课从电教手段上只用了一个演示文稿,帮助学生回忆了学过的计时器和看了摆的构造,为后面的学生叙述作了语言上的铺垫,并加深了对摆德感性认识。效果也很好。而且实验器材简单适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器材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理解科学的生活化,感受身边处处是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从摆的构造到猜测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再到设计实验验证猜测,都力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方式亲历亲为每个探究活动。操作前,教师更是利用师评、生评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过程等。力图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现科学的严谨性。收放自如:在探究环节,教师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制定计划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开展的过程,对这一过程,教师给予了指导并直接参与学生讨论。魏老师收放的尺度比较恰当,更重要的是魏老师明显的先扶着学生经历了摆重因素影响摆的快慢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了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从而为后面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和操作对比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人为本:本节课始终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有关结论和信息,能主动地把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交流,这里魏老师就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支持和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在参与中自己建构知识,自己锻炼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如自制摆后,教师说我们摆得摆重各不相同,摆绳也不相同,那它们在一分钟内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呢?这里的顺序颠倒了,应该在测量完本组实验后问为什么大家的摆一分钟内摆动的次数不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而且教师在每组测完第一组数据后,这里重要渗透的是一组数据能不能代表你的摆每次都是摆相同的次数呢?从而引出要反复实验多收集几组数据才能得到较准确地自制的摆在每分钟内摆动的次数。并渗透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但在这里魏老师有些急于让学生多收集几组数据为后面发现问题作铺垫。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求出每组的平均值,使学生得到一个自己的摆单位时间内较精准的摆动次数。使我们的实验有一个结果。而且在比较数据的时候应该先比较每组四次的德次数分别是多少,再比较同一次不同组数据的变化,从而引出为什么不同?这样结构比较分明。

在扶着学生设计“摆重”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也要规范操作。如放两个钩码作为摆重时,两个钩码是并排挂还是竖直挂,怎样控制摆幅相同等问题,可以利用学生说,教师演示的方法来使实验更科学、更严谨。不然我们扶着走的意义也大打折扣。最后就是对于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比如在学生总结摆重到底是否会影响摆的快慢时有两个同学与大家的意见不统一。认为有关系,这时作为教师不能什么都留到课下让学生去处理。我们可以让他说明理由,大家共同分析,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现成素材,我们要把握。最起码,也可以让他和下面要研究的问题共同研究。这节科学课上魏老师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她侧重在训练学生的无形的能力上。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都清楚一个道理,就是交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要比教给他每一个字产生的效能会更大。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请多加指正。

[案例三]《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陈斌老师执教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苏教版)一课时,能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陈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演示,问:在100ml水中加一勺盐能溶解吗?生众:能。师加盐搅拌,学生观察到果然溶解了。这样的过程重复了三次。师问:如果我们所有的盐全部倒进去呢?学生罔然。追问: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这时教师还没有结束,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有同样高度的水的烧杯。问:这样来做可以吗?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老师不急着否定,继续引导,问其他的学生,回答不可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假如要知道1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必须要知道有多少水。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假如50ml水能溶解43克食盐,你认为每次加多少食盐适合呢?学生有的说一勺一勺加;有的说2克、2克加……师引导:每次加盐是先多后少?还是先少后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前面应加多一些,后面加少一些。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的事例在很多环节都有充分的体现。如: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溶解完后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等等。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陈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生说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