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1.某天下午2时,小红测得一棵树在阳光下的影子长2米,如果1小时后再测,树的影子长度会(

)。A.不变

B.大于2米

C.小于2米2.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位置(

)。A.相反

B.相同

C.无法确定3.晚上,小文同学睡觉前到外面散步,发现晴朗的夜空挂着一轮弯月(如图),下面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娥眉月,农历上半月

B.娥眉月,农历下半月

C.残月,农历上半月

D.残月,农历下半月4.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应该是(

)。A.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中间

B.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中间

C.太阳在地球和月球中间5.地球和月球已经共存了大约45亿年了,虽然月球比地球小很多,但是它在很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地球。月球环绕地球一圈耗时27.3天,自转一圈也需要27.3天,所以月球正对着地球的一面是不变的。由于月球的引力作用,地球上产生了涨潮和退潮的潮汐现象。我们总是看到月球的同一面,原因是(

)。A.月球绕地球一圈和自转一圈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

B.月球能反射太阳光

C.月球绕着地球转6.太阳、月球、火星三者距离地球最近的是(

)。A.太阳

B.火星

C.月球7.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可能可以看到(

)。A.日食

B.月食

C.太阳和月球同时在天空出现8.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

)。A.月相

B.月貌

C.月亮

D.月陆9.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

)。A.圆形—弧形—圆形

B.弧形—圆形—弧形

C.弧形—圆形10.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是(

)。A.从缺变为圆

B.从圆变为缺

C.从圆变缺再变圆二.填空题(共10题,共46分)1.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有许多方面,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是(

)。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地球上的海平面升高或降低,形成有规律的(

)和(

)。2.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的(

)。3.太阳和月球是两个星球,它们的形状都是球体,我们生活的地球也是一个(

)。4.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

)时,要判断资料的科学性,收集的图片应当是(

),文字资料是可以被(

)的。如果无法判断,可以请老师帮助。5.地球表面约(

)是海洋,所以,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更像一个“水球”。6.一天中大树的影子随太阳的(

)和(

)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太阳是从东南→西,大树的影子刚好相反,是从(

)→(

)→(

)。7.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古朗月行》中有这样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通过这句诗我们知道,在李白小时候的眼中,月亮的颜色是(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

),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

)。9.航海家(

)绕地球航行一周回到出发点,进一步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是(

)的观点。10.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的(

)、(

)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的(

)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物体的(

)有关。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1.制作一个简易的日晷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2.我们可以选用透明物体来产生影子。(

)3.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4.月相变化与它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变化有密切关系。(

)5.用手电筒照射一球形物体,得到该物体的投影是方形的。(

)6.月球的背面和正面是一模一样的。(

)7.海水的潮涨潮落受月球引力影响。(

)8.现代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证明了地球是球形。(

)9.一天中,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方向一直保持不变。(

)10.中国是流传着关于宇宙诞生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的国家。(

)四.连线题(共1题,共3分)1.请将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连一连。大小不同的球

月球表面托盘和细沙

不同大小的陨石不同大小的坑

大小不一的环形山五.填表题(共1题,共8分)1.填表题。小芳想制作月球档案卡,请你帮助她一起完成。六.简答题(共5题,共33分)1.请你写出中国嫦娥探月工程计划分为哪三个阶段。2.月相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果月球本身会发光,那么我们会看到月相变化吗?如果月球不是围绕地球转动,那么我们会看到月相变化吗?3.为什么太阳和月球的大小看上去差不多呢?4.从地球上看,为什么太阳和月球的大小差不多?请简单说一说5.夜晚,怎样利用手电筒在卧室天花板上看到鸭头形状的影子?七.材料题(共1题,共10分)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环形山

环形山是月面上最显著的地貌特征。环形山大小不一,直径相差悬殊,小的环形山直径不足10千米,有的仅一个足球场大小;大的环形山直径超过100千米。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千米,比我国的浙江省小一点。

环形山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大环形山内再套一个小环形山,有的大环形山中央有一个很深的坑穴,如牛顿环形山,中心坑穴深达800多米;还有的大环形山中央陡然矗起一座山峰,叫“中央峰”。

环形山多以著名科学家的名宇命名,如哥白尼环形山、阿基米德环形山、牛顿环形山、伊巴谷环形山、卡西尼环形山等,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中,有四座分别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名字命名:石申环形山、张衡环形山、祖冲之环形山和郭守敬环形山。另外,为纪念一位传说为尝试飞向天空而献身的万户(实际上是旧时一种官名),而命名的环形山,叫“万户环形山”

现在认为,大多数环形山或月坑是由流星体、小行星和彗星撞击而成;个别的环形山则是由火山爆发而成。

通过阅读(

)是月面上最显著的地貌特征。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附近的(

),直径达295千米,比我国的浙江省小一点。大多数环形山或月坑是由(

)、小行星和(

)撞击而成;个别的环形山则是由(

)爆发而成。八.综合题(共3题,共25分)1.在家里,瑞泽利用电灯和白墙给爷爷、姐姐表演手影(如图):1.瑞泽的手在产生影子的过程中是充当(

)的作用。A.光源

B.遮挡物

C.呈现影子的屏2.下列叙述中的“影”与产生手影的原理不一样的是(

)。A.立竿见影

B.形影不离

C.湖光倒影3.请你说出两种使墙上的手影变大的方法。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3.(1)记录模拟船在地球表面移动的现象。在球体上的现象

在平板上的现象(2)记录正方体和球体投射的影子。正方体投射的影子

球体投射的影子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A3.A4.A5.A6.C7.A8.A9.B10.A二.填空题1.潮汐;涨潮;退潮2.变化规律3.球体4.文字资料;实拍的照片;查验5.71%6.方向;高低;西;北;东7.白色8.改变;相反9.麦哲伦;球体10.位置;方向;距离;形状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连线题1.如下:五.填表题1.四分之一;四十九分之一;八十分之一;六分之一六.简答题1.答:一期工程为“绕”,即绕月探测;二期工程为“落”,即实施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三期工程为“回”,即实现月球样品采样后自动返回。2.答:月相的形成与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等因素有关。如果月球本身会发光,那么我们不会看到月相变化。如果月球不是围绕地球转动,那么我们也不会看到月相变化。3.当一个距离我们比较远的物体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大,我们看到的该物体越小。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15000万千米,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38万千米,虽然太阳的体积更大,但由于太阳距离我们地球太过遥远,导致太阳和月球的大小在我们看来是差不多的。4.答:从地球上望月球,它看上去与太阳的大小差不多,这种错觉是距离不同造成的。实际上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比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要远得多。5.手电筒朝向天花板,在手电筒上方用手做出鸭头的形状,影子就能投在天花板上,人们就能看到鸭头形状的影子。七.材料题1.环形山;贝利环形山;流星体;彗星;火山八.综合题1.B;C;方法一:将手向光源方向移动。方法二:将光源向手的方向移动。2.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棒。步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