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差评的认定争议综述2200字】_第1页
【恶意差评的认定争议综述2200字】_第2页
【恶意差评的认定争议综述2200字】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恶意差评的认定争议综述一、普通差评与恶意差评的界定当今时代在网络交易中,评价对于产品的销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偶尔看到由于买家给予差评,卖家采取一些报复行为,可以看出网络交易平台的卖家非常在意差评的出现。淘宝网等网络交易平台的买家有权在收货后,依照自己使用产品的真实感受,对所购买的商品作出好中差评,这能给其他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供真实的参考。但恶意差评行为不仅会对消费者的购买产生误导,而且还会侵害卖家的正当权益,影响商铺的竞争力,更甚者会有损网络交易市场的良性发展。所以在实践中要想对相关行为作出准确评价,首先要区分普通差评与恶意差评。买家的评价虽然会带有主观性,但只要不是基于向卖家索取不合理数额的赔偿或者其他非法占有目的,一般不能认定该差评行为是网络侵权或者触犯刑法的恶意差评,而是属于消费者正常的评价行为,为普通差评。参见岑华春,刘婷:《淘宝差评的网络名誉侵权责任界定》,载《人民司法(案例)》2016年第11期,第47-50页。参见岑华春,刘婷:《淘宝差评的网络名誉侵权责任界定》,载《人民司法(案例)》2016年第11期,第47-50页。实践中有两类较为常见的恶意差评类型:第一种是个人碰瓷行为,这类行为人被称为“职业差评师”,行为人并没有真实购买意图,他们不会因为所购买的产品出现问题而作出差评,而是靠给予差评来牟取非法利益,利用在交易平台上作出有损商家信誉的评价来要挟卖家,称要想删除差评需要支付相应钱财。第二种是同行之间的排挤,同行间的不正当竞争就是为了使同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卖家商誉受损,自家产品销量得以提升,这类恶意差评的行为人(单位)甚至会在网上找专门的“职业差评师”,有偿对有竞争关系的商铺进行恶意差评攻击。上述两种恶意差评行为轻者构成网络侵权,重者触犯刑法。二、恶意差评的定性争议通过在北大法宝数据库检索“网络交易平台恶意差评”关键词(检索截至2021年4月2日),搜索到的刑事裁判文书的裁判结果均为敲诈勒索罪,不难看出恶意差评行为如果构成刑事犯罪,则最可能成立敲诈勒索罪。此外还可能构成民事侵权,如反不正当竞争、网络侵权如侵犯名誉权等。本文侧重讨论刑法规制范围内的恶意差评。恶意差评的方式通过分析相关案件的裁判文书,以恶意差评为手段敲诈勒索的方式包括以下三种:第一,行为人不具备真实购买意图,先行在目标淘宝网店下单,而后通过阿里旺旺等与网店卖家进行沟通,向其表示如果卖家发货就作出差评,但如果不发货就向淘宝官方投诉,要想结束交易,必须向行为人支付一定的费用,卖家担心受到差评或遭投诉,只得被迫支付钱款。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2013)杭上刑初字第357号刑事判决书。第二,行为人在收到商品后,恶意作出差评,卖家联系行为人称其产品的进货渠道正规、合格证等证明齐全,不会有质量问题,可通过退货全额退款。但行为人另外提出一定数额的赔偿要求,不赔偿就会给差评,卖家担心商誉受损导致经济损失,便答应支付“赔偿款”,行为人收到钱款后删除差评。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粤03刑终809号刑事判决书。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2013)杭上刑初字第357号刑事判决书。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粤03刑终809号刑事判决书。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2018)浙0782刑初2423号刑事判决书。以上行为毫无疑问均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即行为人不具有真实购买意图,而是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通过恶意差评的手段对被害人进行威胁、要挟,利用被害人的恐惧心理索要钱财,因此法院均将恶意差评的行为认定为敲诈勒索罪。但从这些裁判文书中也可以看出,有关法院只评价了敲诈勒索的行为。恶意差评行为的认定规则有文章指出对于个人碰瓷行为,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或诽谤罪,认定诽谤罪的原因是恶意差评的行为人会严重损害被害人的名誉;而对于同行间的排挤行为,可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参见许洋,李静:《网购中恶意差评行为的法律问题研究》,载《现代经济信息》2019年第6期,第336-337页。还有观点认为,不需要区分个人或者同行,恶意差评行为均有可能成立的犯罪有敲诈勒索罪和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参见许洋,李静:《网购中恶意差评行为的法律问题研究》,载《现代经济信息》2019年第6期,第336-337页。参见刘蕾,赵繁菲,董磊:《在线交易信用评价中“恶意差评”的责任》,载《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35-37页。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一般表现为: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1条:【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张明楷教授认为本罪的实行行为仅为散布捏造的事实。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830页。一方面,无论是个人碰瓷行为还是同行的排挤竞争所作出的差评,均是名为购买商品,实则虚构或捏造商品评价,将虚假差评发布至商品评价区,使不特定的多数消费者可以通过浏览商品详情页面的评价区看到该虚假差评,完全符合本罪要求的客观要件。另一方面,根据立案标准,行为人在网上通过给予差评公开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即使给他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足规定的五十万元,也可能需要立案追诉。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1条:【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830页。参见2010年5月7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公通字〔2010〕23号)第74条:“【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案(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给他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公开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2.造成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业、停产六个月以上,或者破产的。(三)其他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综上,恶意差评在定性时,应当全面考量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如果行为人仅是通过威胁卖家称如果不支付钱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