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案(10篇)_第1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案(10篇)_第2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案(10篇)_第3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案(10篇)_第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案(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巧数线段活动目的:1、能有条理、有次序的数出线段的条数。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计数线段的方法。2、能清楚、明白的表达数线段的过程和方法。活动重难点:能有条理、有次序的数出线段的条数。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计数线段的方法。活动过程:一、学前准备:3个好朋友聚会,如果每两个人都要握一次手,那么一共要握()次手。二、自主探究1、地铁1号线从世纪城站出发到金融城,中间要经过锦城广场和孵化园两个站,按照两站间的地名不同设置票价,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1)、试一试,你是怎么数的?请你画一画,数一数。(2)、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ABCD2、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ABCDE3、数线段有诀窍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形点数线段数计算方法ABCABCDABCDEABCDEFABC……4、我知道:线段条数=三、巩固练习1、一条线段上有10个点,共有多少条线段?2、一条线段上有30个点,共有多少条线段?四、思维拓展1、什么数字倒立过来会增加一半?()2、2,3,4,5,6,7,8,9,(打一成语)()3、从1到9哪个数字最勤劳,哪个数字最懒()巧求周长活动重难点:能找出简单填数规律,正确填数。活动过程:一、典故引入传说,大禹为了治理水患,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有一天,他带人来到了黄河支流洛水,突然洛水里浮现出一只大乌龟。当时,正在思考如何治理水患的大禹见到此龟很是惊讶。他定睛一看,发现这只乌龟的背上有9种不同的图案,便命人仔细记下图案的分布情况。回去后经过仔细研究,大禹惊奇地发现,这9种不同的图案竟然能代表1——9九个数字,而且各个数的位置排列也非常巧妙:纵横以及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都是15。(后来有的数学研究者把这种图案命名为“纵横图”或“九宫图”)大禹深受启发,他参照这些代表9个数字的图案把天下政事等都进行了区分,并且把这些数字应用到生活中,诸如:测量、气象等多种领域。

由于背部带有图案的神龟是在黄河支流中的洛水里发现的,而且图案的内容极其深奥像书一样,所以后人便将此称为“洛书”。二、自主探究把1、3、5……31这16个单数填入图中的小三角形内,使6个大三角形内的4个数之和都等于64。该怎么填?这样的题如果不掌握填的方法,靠碰数是不行的,因为那既浪费时间,又容易算错。所以,当你看到这样的题时,首先要注意数的特点,通过观察找到规律。从1、3、5……31这些数中我们不难看出:1与31、3与29……15与17的和都是32。不妨用下图来表示。每个大三角形又都有4个小三角形,因此可以选两组和是32的数,四个数的和正好就是64。选数的时候要把大小数调配开,可以从中间开始,先选15、17,再选两头的两个数1、31。这4个数填在一个大三角形里,正好满足要求。为了简便,填的时候可从左至右,首先填在左边第一个大三角形,它是正着放的,再填左边第二个倒放的三角形。就这样一正一反,使所有三角形都按要求有一个数字。下面是其中的一种填法,你能想出别的填法吗?

三、练习1、在空格中填入不同的数,使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三个数的和等于15。

2、将2、3、5填在下面的圆圈里,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的和都是9。

3、将6、7、8、9、10、11、12六个数分别填在小圆圈里,使每个大圆圈上5个数的和等于40。简单的一笔画问题活动目的:1、通过“一笔画”的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一笔画”问题及其结论的了解,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重难点:重点:运用“一笔画”的规律,快速正确地解决问题。难点:探究“一笔画”的规律。活动过程:一、情景引入一天,小明做完作业正在休息,收音机中播放着轻松、悦耳的音乐。他拿了支笔,信手在纸上写了“中”、“日”、“田”几个字。突然,他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这几个字都能一笔写出来吗?他试着写了写,“中”和“日”可以一笔写成(没有重复的笔划,笔尖不离开纸),但写到“田”字,试来试去也没有成功。下面是他写的字样。(见下图)

这可真有意思!由此他又联想到一些简单的图形,但小明发现:简单的、笔画少的图不一定能一笔画得出来,而复杂的笔画多的图有时反倒能够一笔画出来,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奥秘呢?能不能找到一条判定法则,依据这条法则,对于一个图形,不论复杂与否,也不用试画,就能知道是不是能一笔画成?其实,早在18世纪数学家欧拉就已经开始研究一笔画问题,这就是著名的“七桥问题”。二、自主探究1、数数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几个交点?从每个交点出发各有几条线?

分析与思考:图1中有4个交点,从A、C点出发各有2条线;B、D点出发各有3条线。图2中有2个交点。从A、B出发各有两条线。图3中有9个交点,从A、B、C、D出发的各有2条线;从E、F、G、H出发各有3条线;从I点出发有4条线。图4中有5个交点,其中从A、C、D、E出发的各有2条线,而从B出发的有4条线。我们把和1条、3条、5条等单数条线段连接的点叫做单数点;把和2条、4条、6条等双数条线连接的点叫做双数点。每个图形中的点要么是单数点、要么是双数点。2、

下列图形中各有几个单数点?能一笔画成吗?

分析与思考:一些连通的平面图形都是由点和线构成的(这里的线可以是线段,也可以是一段曲线)。能否一笔画成,关键在于图中的单数点的多少,有2个或0个单数点的图形就能够一笔画;其它情况都不能一笔画成。单数点在一笔画中只能作为起点和终点。图1中有2个单数点,图2中有0个单数点,都能一笔画成;图3中有4个单数点,不能一笔画成。三、巩固练习1、仔细观察下列各图形中的点它们分别与几条线段相连?

2、下列图形能一笔画成吗?为什么?

四、应用拓展下面的图形能不能一笔画,若不能,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改成一笔画成?

简单的差倍问题活动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活动过程:一、情境引入三年级植树60棵,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倍,四年级植树多少棵?(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二、自主探究三年级植树60棵,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倍,三、四年级共植树多少棵?三年级植树60棵,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倍,四年级植数比三年级多多少棵?学法指导:

1、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题进行尝试练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两题,做好的同学想想还可以有什么方法。2、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来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来求什么?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小组合作完成后派代表交流)三、巩固练习1、植树节时,三年级女生去了15人,男生去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少多少人?2、植树节时,三年级女生去了15人,男生去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三年级去植树的共有多少人?四、思维拓展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组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1)植树的小学生有500人,(2)植树的中学生有1500人,(3)植树的教师有100人,(4)植树的中学生的人数是小学生的3倍,(5)去植树的中小学生共有多少人?(6)去植树的教师比中学生少多少人?鸡兔同笼活动目标: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枚举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活动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活动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活动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个有趣的问题出自于我国大约在1500年前唐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二、解决问题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派代表汇报)方法一: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只,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方法二: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小结:我们可根据题目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取中列举的方法,由于鸡与兔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接着在举例中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这样可以大大缩小举例的范围。快又准确地寻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三、自主练习鸡兔同笼,有17个头,42条腿,鸡、兔各几只?请你列表的方法解决。(想一想怎样设计表头)四、应用拓展同学们的材料袋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归一问题活动目的:1.使学生掌握复杂归一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且正确解答.2.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动重点:掌握常规解题思路.活动难点:根据题目特点用最简捷的方法解题.活动过程:一、课前准备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平均1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二、自主探究1、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5台同样的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分析与思考:(1)、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2)、“照这样计算”怎样理解?(3)、要求5台8小时织布多少米,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4)、列式并解释算式:(25.2÷3÷1.5×5×825.2÷3÷1.5×8×5……)(5)、这几种方法都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3台同样的织布机6小时织布多少米?分析与思考:(1)、读题,考虑这道题的数量有什么特点.(织布机的台数没变.)(2)、小组讨论:解题关键是什么,然后列出算式,看看你能想出几种方法.(3)、集体交流:解题关键:求出1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列式并解释算式:25.2÷3÷1.5×3×6…解题关键:求出3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列式并解释算式:25.2÷1.5×6)解题关键:求出6小时是1.5小时的几倍.(列式并解释算式:25.2×(6÷1.5))三、练习1、建校劳动中,3人5次搬砖75块.照这样计算,40人8次搬砖多少块?2、建校劳动中,3人5次搬砖75块.照这样计算,40人5次搬砖多少块?四、思维训练2台拖拉机3小时可耕地7.2公顷.照这样计算,(1)、5台拖拉机一昼夜可耕地多少公顷?(2)、继续耕地6小时,又耕了多少公顷?(3)、继续耕地6小时,这时一共耕了多少公顷?归总问题活动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2、使学生学会利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学会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活动难点: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活动过程: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分析与思考:1、这个问题跟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二、自主探究1、阅读和理解。(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2)、你能用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预设一:画形象示意图表示题意。预设二:画线段图表示题意。分析与思考:第一幅图不能表示清楚题意,看不出买6元一个的碗和买9元一个的碗用的是同样多的钱。第二幅图画的线段总长度是一样的,表示买6元一个的碗和9元一个的碗用的是同样多的钱。36元里面有几个9元,就能买几个碗。学生独立列式解答。6×6=36(元)36÷9=4(个)或6×6÷9=4(个)2.总结归纳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抓住了解题的关键——无论碗的个数和单价怎么变,钱的总数都是不变的,都必须先算出买碗的钱的总数,再根据要求进行后面的计算。三、巩固练习一个打字员15分钟打了1800个字,照这样的速度,1小时能打多少个字?四、思维拓展“每组6人,分成6组,”自己增加条件,编出一道需要用乘除两步解决的问题。还原问题活动目的:1、结合还原问题,经历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比多少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生活语言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活动重难点:结合还原问题,经历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比多少问题的过程。活动过程:.一、自主探究1、甲、乙、丙三人各有一些连环画,甲给乙3本,乙给丙5本后,这时三个人的书的本数同样多。乙原来比丙多多少本?

方法点拨:乙给丙5本后,两人同样多,可知乙比丙多5*2=10本这10本又有3本是甲给的

2、仓库里有一批大米。第一天售出的重量比总数的一半少12吨。第二天售出的重量比剩下的一半少12吨,结果还剩下19吨。这个仓库原有大米多少吨?

方法点拨:如果第二天刚好售出剩下的一半,就应是19+12=31吨,第一天售出以后剩下的吨数是31×2=62吨;如果第一天刚好售出这批大米的一半,就应是62+12=74吨,则这批大米的总重量是74×2=148吨。

二、巩固练习1、小明、小红、小强各有玻璃球若干个,如果小明给小红10个,小红给小强6个后,三个人的个数同样多。小红原来比小强多多少个?2、小刚的奶奶今年年龄减去7后,缩小9倍,再加上2后,扩大10倍,恰好是100岁,小刚的奶奶今年多少岁三、思维拓展1、有一堆棋子,把它四等分后剩下一枚,取走三份又一枚;剩下的再四等分又剩一枚,再取走三份又一枚;剩下的再四等分又剩一枚。问:原来至少有多少枚棋子?

2、有甲、乙、丙三个油桶,各盛油若干千克。先将甲桶油倒入乙、丙两桶,使它们各增加原有油的一倍;再将乙桶油倒入丙、甲两桶,使它们的油各增加一倍;最后按同样的规律将丙桶油倒入甲、乙两桶。这时,各桶油都是16千克。问:各桶原有油多少千克?

等量代换活动目的: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活动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活动难点:能够灵活运用等量代换的思考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活动过程:一、拼图导入感知等量代换1、运用学具,开展拼图游戏让学生利用课前老师准备的三角形和正方形卡片进行拼长方形。2、请学生展示拼摆的作品。请学生说说分别是用几个什么图形拼成的?并展示学生的拼图作品。(①、2个正方形拼;②、1个正方形和2个三角形拼;③、4个三角形拼)3、观察、交流并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1)、学生通过观察三种拼法并思考如果把1个正方形拿掉,换上三角形,需要换几个呢?拿掉2个正方形,又需要几个呢?(2)、学生小组内活动,动手操作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3)、学生汇报自己的换法,把一个正方形拿掉换上2个三角形,用4个三角形换2个正方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