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凉山彝族舞蹈的传承与创新_第1页
浅析凉山彝族舞蹈的传承与创新_第2页
浅析凉山彝族舞蹈的传承与创新_第3页
浅析凉山彝族舞蹈的传承与创新_第4页
浅析凉山彝族舞蹈的传承与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的西南部,海拔相对较高,地势严峻复杂、群峰叠峦、地表起伏极大。但正是在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出了这样一个有着神秘色彩的民族。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特色主要受地理环境和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现如今的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虽依旧保持着它独有的特点和风格,却也给它的发展和创新带来许多的限制。在当今时代的大环境下,我们应如何在保留传统原始舞蹈文化特色的同时,又合理巧妙地将它们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加以创新,是本文应探究的问题。本文从凉山彝族舞蹈的传承和创新出发,通过将凉山彝族舞蹈的独特特点和现如今时代的新兴产物相融合去进行传承与创新,使凉山彝族舞蹈有着更好的发展。关键词:凉山彝族传承创新ABSTRACTLiangshanYiAutonomousPrefectureisthelargestinhabitedareaofYinationalityinChina,locatedinthesouthwestofSichuanProvince.Theelevationisrelativelyhigh,theterrainissevereandcomplex,thepeaksarestacked,andthesurfaceishighlyundulating.Butitisinsuchauniquegeographicalenvironmentthatsuchapeoplehaveamysteriouscolor.ThecharacteristicsofthetraditionaldanceoftheYipeopleinLiangshanaremainlyinfluencedbythegeographicalenvironmentandhistoryaswellasreligiousbeliefs.AlthoughthetraditionaldanceofLiangshanYipeoplestillmaintainsitsuniquecharacteristicsandstyle,italsobringsmanylimitationstoitsdevelopmentandinnovation.Intoday'senvironment,howweshouldretainthetraditionaloriginaldanceculturecharacteristics,butalsoreasonablyandskillfullyapplythemtopeople'slivestoinnovate,isthispapershouldexploretheproblem.BasedontheinheritanceandinnovationofLiangshanYidance,thispapercombinestheuniquecharacteristicsofLiangshanYidancewiththeemergingproductsofthepresenteratocarryoutinheritanceandinnovation,sothatLiangshanYidancehasabetterdevelopment.KeyWords:LiangshanYiInheritanceInnovation目录TOC\o"1-2"\h\u21828一、前言 120260二、凉山彝族舞蹈的传承 129883(一)以自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 113503(二)舞蹈元素融入中小学课间操进行传承 325354三、凉山彝族舞蹈的创新 519220(一)古朴的舞蹈风格创新 516483(二)“厚长”舞蹈服饰的创新 61440(三)舞台表演形式的创新 732283四、结语 821767参考文献 91119致谢 10浅析凉山彝族舞蹈的传承与创新一、前言彝族,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地域分布较广,不同地区的舞蹈风格也大不相同。除了所表达的含义迥然不同之外,表现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以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舞蹈为例,他们大多以简单豪迈的风格为主,舞蹈的体态也大多与生活挂钩。由于地处高原,山路蜿蜒崎岖,为了维持重心和省力他们逐渐形成了“一边顺”的体态,这也成为了凉山传统原始彝族舞蹈独特的艺术特征。凉山地区的传统彝族舞蹈大多以腿部动作为主,丰富多变的腿部动作与简单大方的手部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原始舞蹈的特点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保留至今。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原始的凉山彝族舞蹈在现代艺术元素的不断融入中逐渐失去的它原本的形态。不仅发展受限,也没有较好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这对彝族舞蹈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本文从传统彝族的传承与创新两方面去分析,如何将“传统”与“生活”相融合,如何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如何能更好的将传统彝族舞蹈文化在现如今的社会进行传承与创新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二、凉山彝族舞蹈的传承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传统的彝族文化源远流长,舞蹈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社会的发展前进中,如何能更好地将彝族舞蹈文化进行传承,则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以网络新兴自媒体的方式去让更多的人们去认识和了解。再将彝族舞蹈元素融进中小学课间操中,让当代的青少年在参与课间操的同时更直观的感受到凉山彝族舞蹈的魅力。(一)以自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当今社会的影响颇深,互联网已经慢慢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的生活中。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同时也让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遭受到了不小的创伤。信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从观念到思想,传统到创新,由于互联网的渗透和应用,诸多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化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在时代的发展中,我们却渐渐地忽略了这一部分。例如传统的彝族舞蹈文化,众所周知彝族被大家称为“火的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这样一个热情似火的民族。凉山彝族的舞蹈风格大多有着粗犷豪放的特征。他们的舞蹈种类繁多,动作的幅度大都刚劲而有力,动感且欢快。凉山彝族还有很多具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例如被大家所熟知的“彝族火把节”,也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一个节日。火把节中最为出名的要数“东格舞”了,节日当天彝族姑娘们一个接着一个围成一个圆圈,手持油纸伞跳着欢快又古朴的舞步。节奏简单而轻快,整个舞蹈呈现出祥和而温馨的氛围,可以算得上是火把节最大的一个大亮点了。“东格舞”作为彝族新年中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感染着当地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我们也应该让这种舞蹈文化去感染到更多的人。例如运用现如今视频网站的网络直播,让全国人民在荧幕前就可以感受到彝族舞蹈文化所带来的感染力。人们不仅可以实时清晰地看到现场的舞蹈表演,也可发弹幕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大家有着实时的交流,更加能如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整个氛围。好比现如今在全球疫情的情况下,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了多位全球顶尖明星举办了一场长达八小时的线上直播音乐会来呼吁全球人民积极对抗疫情。虽不能在现场聆听,但却让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在网络直播中感受到这场特殊的音乐会所传达的意义,所以网络直播也必将成为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虽然现如今网络文化笼罩着整个时代,但在凉山一些偏远的地区仍会有一些信号覆盖不到或者信号较弱的地方,这样则会让网络直播的效果大打折扣。当地的政府部门更应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联合当地的通信运营商加大对整个凉山州的信息网络覆盖力度,以保障整个凉山州的全民网络化。如今网络自媒体的力量不可小觑,这对于凉山彝族舞蹈文化无疑是很好的一种宣传。这些具有代表的传统凉山彝族文化因为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我们不应该忽略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吸收着各种现代文明所带给我们的新鲜感时,更不应丢却了这些传统中国文化。如今流量时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人们慢慢不愿意再守着电视,守着广播。一部手机、一部平板、一台电脑足以让你获得你想知道的所有信息。因此也衍生出了潜滋暗长的新兴媒体—自媒体。自媒体是指以个人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向大众传递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自媒体的传播更为自由和不受限制,发布也非常的方便快捷。除此之外自媒体的传播还有着非常广的覆盖面以及具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因此自媒体的发展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如果我们能正确的运用自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就能对凉山彝族的舞蹈文化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比如开设一个关于民族舞蹈的频道,里面包含各种各样的民族。以凉山彝族为例,频道里有介绍关于凉山彝族舞蹈的起源、发展、现状等。可以通过短片的形式呈现,让人们更直观的了解到这个充满魅力的民族,亦或是邀请有流量有影响的舞蹈自媒体博主以拍摄舞蹈视频片段的方式来吸取大众的眼球。短视频软件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他们正是利用视频的精简和有趣来满足当代社会人们“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如果能让民族舞蹈频道入驻一些短视频软件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这些都是用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去进行宣传和推广。由于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摄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也不再单一。如果能合理的运用自媒体去对传统凉山彝族舞蹈文化进行推广,就不会让传统的舞蹈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流失。舞蹈元素融入中小学课间操进行传承我国的中小学课间操是目前中小学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反应了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积极阳光的精神面貌。由于长时间久坐教室,大脑和身体都会有强烈的疲劳感,适当的课间操不但能消除身心的疲惫不适,同时适当的放松也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对强身健体和提高学生素质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课间操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较比之前内容的形式单一和模式化已经有了很好的的改善。之前的课间操大多以广播体操为主,动作规整简单,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但由于的广播体操动作的刻板守旧,大多数学生对广播体操的兴趣逐步下降。逐渐形成了课间操时懒洋洋的状态,也失去了对课间操的积极性。这样不但没有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也让学生处于一个怠慢消极的状态里。只有让学生们真正的对课间操提起兴趣,才能从本质上改变这样的现状。在凉山彝族,有一种舞老少皆宜,具有特别广泛的群众性。它是彝族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舞蹈,属于凉山彝族最重要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之一。它就是“达体舞”,达体舞的种类极其繁多,分布地区较广。“达体”在彝语中有“踏地”的意思,顾名思义,整个舞蹈大多以脚步动作为主。舞蹈时,人们围成圆圈或者变换成竖排、横排的队形,有时舞者又相对而舞,以便各个方位和角度的进行相互对脚。舞动时身体随着音乐的变换也随之前倾、后仰、旁斜,以形成了达体舞独特的律动特色和轻松欢快的舞蹈风格。整个舞蹈易学易跳,适合各个年龄阶段,也适合各种不同的场地。达体舞的动作多以丰富的脚步动作为亮点,而现如今中小学生的课间操大多以手臂动作和身体的转动为主,动作单一且乏味。队形的变换更是少之又少,容易让学生们处于一种懒洋洋的状态里。而恰恰相反,达体舞的特色除了脚步的丰富变换之外,还有前倾,后仰等上身的转换。不仅如此,达体舞的队形变换也是丰富有趣和多变,时而还会有双人队形的配合。如果在原动作的基础上融入达体舞的脚步元素以及借鉴达体舞队形变换的特点,不仅可以锻炼到上身的肌肉,也能更好的锻炼到下半身及其脚步的肌肉,从而起到全身的锻炼效果。由于达体舞的舞步简单节奏明快,适当的融入进广播体操,既可以让学生们很好的消化这些脚步动作和队形,同时也能让广播体操保有它的新鲜感。双人队形的配合也能锻炼到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将广播体操和达体舞的元素相融合正好可以巧妙地规避掉原有课间操中的不足,展现出课间操的新的特点。在保留广播体操的特点的同时让学生们体验到更不一样的课间操,一举两得地锻炼到了全身的肌肉。现如今很多的学校已经开始慢慢的实行课间操的改革,不再一味的只使用传统的广播的体操作为课间操。如果能让学生们了解到传统舞蹈的美和有趣,再编入课间操,不但很好的改变了传统的广播体操模式也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身为青少年则更应该担当起弘扬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责任。“新潮”带给我们的是新鲜感,而传统的民族文化则是我们民族的根。达体舞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文化传承之一。我们更加应该大力弘扬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保护这一颗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这一文化瑰宝通过青少年能有着更好的传承,对凉山彝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更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三、凉山彝族舞蹈的创新凉山原始的传统彝族舞蹈有着它独特的文化根源和审美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不应该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大众所淘汰。在保留原有的舞蹈文化的特点下,通过对它的舞蹈风格、舞蹈服饰以及舞蹈表演形式的研究,去探究和挖掘埋在这些原始文化深处的更多的可能性。让这些文化在这个新兴时代也能被大众所接纳,这对凉山彝族舞蹈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古朴的舞蹈风格创新凉山传统彝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主要与当地的域特色、文化、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以地域来讲,彝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环境恶劣,为了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彝族人民用他们的智慧与自然抗衡,在这个过程中也创造出了属于他们特点风格的舞蹈。例如同手同脚的“顺边”特点,高原地区的险峻地势让他们在行走的过程中不得不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又找到一种让身体最为轻松的行走方式。也就是这样长期形成了“顺边”的行走特点,他们也将这种特点大量的融入了舞蹈之中。以文化来讲,彝族是一个崇拜和信仰火的民族,他们自视为火的子孙。“火”即是他们的神,因此他们的舞蹈也如同火一般的热情豪放。舞蹈风格没有太多优柔寡欲,更多呈现的是豪迈和大气。例如被大家所熟知的“都火舞”也正是火把节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表演之一。都火舞的舞蹈特点也大多以腿部动作为主,运用小腿灵活的变换和步伐的调换来呈现。步伐大致为前踩步、后踏步以及正步,上身的状态则是以端庄为主,变化较为不明显。不论是“一顺边”还是“都火舞”他们的特点都以脚的变化居多,对于上身和手的要求都不高。原始的凉山彝族舞蹈正是保留了这样的特点,所有的舞蹈的亮点几乎都集中在腿上。除了顺边的特点,脚步的变换也是丰富多端,更凸显了手部和上身动作的不足。而原始彝族舞蹈的上身动作大都比较自由,没有过多的条框去限制。如果能更规范上身的体态以及丰富上身的律动,舞蹈的效果则会有更好的呈现。手部的动作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拉手或者前后的摆动和呈现更多大幅度的手部动作。不仅缺少了小的细腻的手部动作,也让整个舞蹈的情感层次无法完整地体现出来。如果舞蹈时在大幅度的手部动作中偶尔穿插一些细小的动作有时也能更好地去抒发情感和更准确地传达舞蹈所要表达的含义。原始彝族舞蹈的风格大多是人们根据当下的状态和心情进行的自发性的表演,更多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一种朴素和传统美。也正因如此,原始的彝族舞蹈才至今都保留着它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也越来越内敛,舞蹈时的动作和状态也有着些许差异。例如贯穿整个舞蹈的“一顺边”的脚步。作为最吸睛的部分,应放大其特点并加以美化,同时再规范手部动作和丰富其上身的变换,再有些细小手部动作的加持,使整个舞蹈有着更多元化的展现。保留原始彝族舞蹈脚步特征的同时,又增添了不一样的现代元素。因为原始彝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根源,所以我们才更应该让其紧跟时代进步的发展去发展,不能停在原地踏步。我们只有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取长补短、择优汰劣,原始传统的凉山彝族舞蹈才能有着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即使旧时的这些风格特征大多与他们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相挂钩,原始的凉山彝族传统舞蹈风格特色也正是他们独特的标签,但同时也限制了它的发展和创新。如果能在保留原有的传统彝族舞蹈特点的基础上,再在上身的体态律动以及手部的动作上去丰富它的表现形式,这样则会给人在视觉上带来更不一样的感受。只有保留原有的传统舞蹈特色,并吸收和借鉴其他舞蹈类型的优良部分,再与时俱进,才可以在凉山彝族舞蹈风格的创新中更上一层楼。(二)“厚长”舞蹈服饰的创新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象征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变迁史,延续着这个民族的文化血液,被称作穿在身上的活历史。彝族服饰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为地势险峻和交通不便,凉山彝族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因此仍然大量的保存着彝族传统服饰的特点。这些各色各异的服饰在彝族舞蹈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彝族舞蹈增添了更为丰富的色彩。例如传统的彝族服饰“查尔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披毡”。因为凉山常年为高寒气候,彝民们以此创造出了驱寒取暖的披毡。在彝族,不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大家都喜爱将披毡作为保暖又美观的服饰披戴在身。白天可用作挡风取暖的披风,夜晚亦可用作被褥避寒。披毡作为凉山彝族最为常见的服饰被运用到舞蹈里也是别具一格。舞者们通过双臂的摆动伸展和挥舞披毡来进行舞蹈。舞步轻松愉快,主要是一步一靠、慢走、快走等来表现。披毡的外形神似斗篷,长度可遮膝盖,底部再加以流苏点缀,双臂摆动挥舞时使得整个舞蹈画面十分丰富饱满。披毡作为舞蹈服饰在舞蹈中虽有着它独特的色彩,但因为过与长和过于宽大往往也会限制舞者的肢体和动作的伸展。因为寒冷的气候原因,凉山彝族的披毡大多厚重且长而较有垂坠感,舞者很难去把控整个披毡,在舞动也很难控制披毡所摆动的幅度及角度,这也直观的影响到整个舞蹈所呈现出的整齐度。披毡大多以高原的羊毛制成,因此挡风避寒成了它的主要作用,但在运用在舞蹈中却成了美丽的“累赘”。如果我们在保留披毡原有外形的前提下,再用以丝质的材料去编织,这样的披毡则会更轻巧和顺滑,挥舞时也更加省力。长度也不必循规蹈矩地统一在膝盖之下,可以根据舞者的身高比例去适当的调整流苏的长度。既保全了原有的样貌也让原始的披毡有着更多变幻的可能性。在原始披毡上稍作修改,“形”变而“神”不变,将披毡的材质和长度都稍加调整,会让舞者在舞蹈中能更好的运用整个服装去呈现舞蹈作品。例如中央民族大学2015级毕业晚会中的《披毡舞表演性组合》中则是将披毡的长度改至膝盖以上,披毡用了更为轻柔的布料,舞者们也很轻松地把控住了这个服装道具去诠释整个舞蹈。原始的凉山彝族舞蹈服饰大多根据传统彝民的服饰去稍作了修改,而凉山的特殊气候使传统的彝族舞蹈服饰大多为长至脚踝而又厚重。随着舞蹈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舞蹈服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能体现传统彝族服饰特点的基础之上去扬长避短,撇去原本的厚、重、大,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去改良和创新,才能让传统彝族舞蹈服饰更好地运用在舞蹈作品中。(三)舞台表演形式的创新舞台表演作为最为直观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传播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它向人们直观的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和情感的表达,让人们可以在舞台下感受到作品所带来的魅力。新中国成立至今,凉山彝族优秀的舞蹈作品也陆续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如当时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的《快乐的诺苏》,它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全国性文艺汇演中脱颖而出,在全国引起了一股不小的翻跳潮流,让全国认识到了在凉山有这么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这是最早舞台表演所带来的影响力,也是最传统的文化输出的方式。但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舞台表演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人们不再单单只拘泥于传统的舞台表演,各种层出不穷的表演形式也吸引着大众的目光。例如“千古情”系列的大型演艺作品,每个地方都有着属于当地的“千古情”故事。整个演出综合了舞蹈、表演、杂技和全景特技等,去讲述了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舞台上的表演也不再是用传统的舞美去呈现,而是将传统的原生态表演艺术和现代化科技相结合。特效和大型器械让人们在剧场中就能仿佛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置身于历史中。也让人们能更真切的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魅力。凉山彝族舞蹈则更多的是文艺表演和舞蹈作品被大众所熟知。如果将剧场和舞台搬到大自然中,让观众有着不一样的观感体验,则能更深刻的深对表演作品的印象。例如将凉山的著名景点作为舞台,人们不仅能近距离的观看表演,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