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业发展史_第1页
石油工业发展史_第2页
石油工业发展史_第3页
石油工业发展史_第4页
石油工业发展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油工业发展史

1石油工业发展史石油工业是以原油为原料所发展出来的工业体系,包括从事原油的勘探与生产(即上游)和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学工业(即下游)两大部门。世界石油工业走过了140多年的风雨历程,堪称波澜壮阔。石油工业像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决定着战争的胜负,担负着国家的兴衰;石油工业是一个幸运儿,一诞生就给世界带来了光明;石油工业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出世就奇迹般地成长壮大;石油工业也历经苦难的洗礼,因而散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2石油工业发展史

天然气工业包括勘探开发(即上游)、储运(即中游)和天然气利用(即下游)三大部门。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开创了世界天然气工业。与石油工业不同,由于运输困难,天然气刚开始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全球市场。因此它的发展相对缓慢,直到二战后输气技术的发展以及石油危机对于天然气的生产刺激,还有后来人们对于清洁高效能源的需求,近代世界天然气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有可能超越石油成为第一能源。3石油工业发展史油气作为世界上主要的一次性能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不仅与各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在政治、军事上亦占重要地位。由于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地缘分布极不平衡,石油工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性极强的行业,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极大,由石油争端激化矛盾和引发政治、军事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且油气工业的盛衰与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紧密关联在一起,常常有联动效应。4石油工业发展史一世界石油发展史石油化工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以石油为原材料都化学工业。起源于美国。初期依附于石油炼制工业,后来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迅速发展,50年代在欧洲续起,60年代又进一步扩大到日本及世界各地,使世界化学工业的结构和原材料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很多化学的产品的生产从以煤为原材料转到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石油化学工业的新工艺、新产品不断的出现。70年代初,美国石油化工生产的各种石油化学产品,多达数千种,当前石油化工已成为各工业国家的重要基干工业。5石油工业发展史一世界石油发展史初创时期随着石油炼制工业的新起,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炼厂气。1917年美国C埃利斯用炼厂气中的丙烯合成了异丙醇。1920年,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采用此法进行工业生产。这是第一个石油化学品,它标志着石油化工发展的开始。1919年联合碳化物公司研究了乙烷、丙烷裂解制乙烯的方法,随后林德产品公司实现了从裂解气中分离乙烯,并用乙烯加工成化学产品。1923年,联合碳化物公司在佛吉尼亚州的查尔斯顿建立了第一个以裂解乙烯为原材料的石油工厂。在年20-30年代,美国石油化学工业,主要利用单烯烃生产化学产品。如丙烯水合制异丙醇、再脱氢制丙酮,次卤酸法乙烯制环氧烷,丙烯制环氧烷。20年代,H施陶丁格创立了高分子化合物概念;W.H.卡罗瑟夫发现了缩聚法制聚酰胺后,6石油工业发展史督办公司1940年开始将聚酰胺纤维(尼龙)投入市场。便面活性剂烷基硫酸波醇酯出现。这些原来由煤和农副产品生产的新产品大大刺激了石油化工的发展,同时为这些领域转向石油原料创造了新的技术条件。这时,石油炼制工业也有新的发展。1936年吹化裂解技术的开发,为石油化工提供了更多低分子烯烃原料。这些发展是美国的乙烯消费量由1930年的14kt增加到1940年的120kt。7石油工业发展史战时的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至40年代末,美国石油化工在芳香烃生产及合成橡胶等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战争对橡胶的需求,促使丁苯,丁青等合成橡胶生产技术的发展。1941年陶氏化学公司从烃类裂解产物中分离出丁二烯作为合成橡胶的单体;1943年,又建立了丁烯催化脱氢制丁二烯的大型生产装置。1945年美国合成橡胶的产量达到670kt为了满足战时对梯恩梯炸药(即TNT)原料(甲苯)的需求量,1941年美国研究成功由石油轻制馏分重新制取芳香烃的新工艺,开辟了本、甲苯和二甲苯等中药芳香烃新来源(在此之前,芳烃主要来自煤的焦化过程)。当时,由催化重整生产的甲苯站美国所需甲苯总量的一半以上。1943美国杜邦公司和联合碳化物公司应用美国扑内门化学工业8石油工业发展史公司的技术建设成聚乙烯厂;1946年美国壳牌化学公司开始用高温氧化法生产路丙烯系列产品;19848年,美国标准油公司移植德国技术用氢甲酰法生成八碳醇;1949年,乙烯直接法合成酒精投产。石油化工的不断发展,使美国在1950年的乙烯产量增至680kt,重要产品品种超过100种,石油化工产品占化工产品的60%(1940年仅占5%)。9石油工业发展史蓬勃发展50年代起,世界经济由战后恢复转入发展时期。合成橡胶、塑料、合成纤维等材料的迅速发展,使石油化工在欧洲、日本及世界其他地区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发展高分子化工方面,欧洲在50年代开发成功一些关键的新技术,如1953年联邦德国化学家K齐格叻研究成功低压法生产聚乙烯的新型催化剂体系,并迅速投入了工业生产;1955年扑内们化学工业公司建成了大型聚酯纤维生产厂;1954年意大利化学家G纳塔进一步发展了齐格勒催化剂,合成了立体等规聚丙烯,并于1957年投入化工生产。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1957年美国俄核俄标准油公司成功开发了丙烯氨化生产丙烯晴的催化剂,并于1960年投入生产;1957年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醇的方法取得成功,并于1960年建成大型生产厂。进入60年代投入生产;先后投入生产的还有乙烯氧化制醋酸乙烯脂,乙烯氧录化制录乙烯等重要化工产品。石油化工新工艺技术的不断开发成功10石油工业发展史,使传统上以电石乙炔为起始原材料的大宗产品,先后转到石油化工的路线上。在此期间,日本、苏联也开始建设石油化学工业。日本发展较快,仅十多年时间,其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苏联在合成橡胶=合成氨、石油蛋白等生产上,有突出成就。石油化工及时特别是合成材料方面的成就,使生产上对原材料的需求量猛增,推动了烃类裂解和裂解气分离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此期间,围绕各种类型的裂解方法开展了广泛的探索工作,开发了多种管式裂解炉和多重裂解气分离流程,使产品乙烯收率大大提高、能耗下降。西欧各国与日本,由于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匮乏,裂解原料采用了价格低廉并易于运输德中东石脑油,依次为基础,建立了大型乙烯生产装置,1980年全世界产量达到35.8Mt,创历史最高水平。1960年以后,有机合成原料自煤转向石油和天然气的速度加快。石油化工较发达国家的有机合成原料结构11石油工业发展史新阶段

70年代,国际油价格发生了两次大幅度上涨,乙烯原料价格剧升,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石油化工面临巨大冲击。美国,日本和欧洲地区主要乙烯生产国,纷纷采取措施;如关闭部分生产装置,适当降低装置开工率,节约生产能耗,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进行深度加工,发展精细化学产品,加强代油原料研究等。1983年下半年起,生产又趋复苏。与此同时,世界石油化工的格局也有了新的变化。全世界大约有1000个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所用原料约占原油产量的8.4%,用气占天然气总量的10%,这些企业大多为少数跨国生产厂商所控制。最近,这种情况在变化,油、气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更多地建设起自己的石油化工企业。12世界石油发展史二我国石油发展史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13石油工业发展史1.恢复与发展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著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14石油工业发展史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其中4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15石油工业发展史2.历史性转变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给予大力支持。中央军委抽调3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全国有5000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200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康世恩也亲临现场指挥会战。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时,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灾害和外援的中断,国家能拿出的投资很少。4万多人,几十万吨设备,一下子拥到大草原上,生产,生活都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开发建设这样的大油田,我们没有经验,国外的经验又不能照搬。面对这种情况,会战党组织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号召从领导干部到全体职工,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两论"为指针,开发建设好大油田。职工们运用《矛盾论》关于抓主要矛盾的论述,一致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困难,而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上有困难,退下来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就更大。石油职工一定要为国争光,为民争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着困难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时会战职工的豪迈誓言。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就是当时这种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16石油工业发展史会战领导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对象是油层。必须以“两论”为指针,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把人们的革命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资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观规律上去,反对浮夸,脱离实际,瞎指挥。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项数据;二是很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行10种开发方法的试验;三是抓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从而编制了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独创了符合大庆特点的原油集输工艺流程。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攻关项目。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全部实现了工程质量,试车,投产,出合格产品四个一次成功,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17石油工业发展史3.新的崛起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勘探,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随后,人们顶这各种干扰,战胜动乱带来的重重困难,不断探索,开发建设了这两个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315万吨。昔日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盐碱海滩,已变成绵延百里的油区。胜利油田到70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队伍三上辽河油田。7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欢喜岭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茂名,大庆,南京,胜利,东方红,荆门,长岭等7个大型炼油厂。以地方为主先后建设了天津,武汉,安庆,浙江,广州,九江,乌鲁木齐,吉林,鞍山,石家庄,洛阳等11个大中型炼油厂。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当年实际加工原油7069万吨,生产四大类油品3352万吨,品种达656种。从1966年到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