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上技术 救生设备与布置 人员营救装置 规范要求_第1页
船舶与海上技术 救生设备与布置 人员营救装置 规范要求_第2页
船舶与海上技术 救生设备与布置 人员营救装置 规范要求_第3页
船舶与海上技术 救生设备与布置 人员营救装置 规范要求_第4页
船舶与海上技术 救生设备与布置 人员营救装置 规范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船舶与海上技术救生设备与布置人员营救装置本文件规定了营救设备和系统,包括专用装备的总体性能、材料、贮存、标记和试验要求。同时规定了对制造商相关生产、型式认可、使用说明和随附文件的要求。本文件旨在协助选择适当的船用营救设备,以达到安全地从水中或救生艇筏上营救人员之目的。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1974)及其修正案IMOMSC.48(66)决议,《国际救生设备(LSA)规则》及其修正案IMOA.658(16)决议,《在救生设备上使用和装贴逆向反光材料的建议》IMOMSC.81(70)决议,《经修订的关于救生设备试验的建议案》及其修正案IMOA.520(13)决议,《原型新颖救生设备和装置的鉴定、试验与认可实施规则》3术语和定义ISO和IEC经维护的标准化术语数据库地址如下:—ISO在线浏览平台:/obp—IEC电子百科全书:/3.1落水人员persons(s)inwater(PIW)营救作业对象,在水中处于遇险状态的一个或多个人员。3.2营救设备recoverydevice在营救落水人员(PIW3.1)某一阶段,例如伸援落水人员、抓固落水人员,或将落水人员提升/起吊至船上使用的设备。3.3营救系统recoverysystem在营救落水人员(PIW3.1)多个阶段,至少包括抓固落水人员阶段和提升/起吊落水人员阶段,使用的营救设备(3.2)。3.4伸援设备reachingoutdevice2设计为船上伸向落水人员(PIW)(3.1)的营救设备(3.2)。3.5抓固营救设备securingrecoverydevice营救落水人员提升/起吊阶段前,将落水人员(PIW)(3.1)固定的营救设备(3.2),如网、袋、担架、篮、平台、笼子等。3.6提升lifting通过手动操作提升设备提升落水人员(PIW3.1)的阶段。3.7起吊hoisting通过机械操作提升设备提升落水人员(PIW3.1)的阶段。3.8手动操作的manuallyoperated非机械的操作型式。3.9机械操作的mechanicallyoperated利用液压或电机动力、压缩空气或火药等动力运行的操作类型。3.10提升高度liftingheight船舶最轻载航行工况下从水面到营救甲板的距离,适用时包括栏杆或舷墙高度。3.11救助艇rescuecraft由经培训的救援人员操纵的动力式水上交通工具,专门用于营救落水人员(PIW)(3.1)。3.12近距救助艇closerangerescuecraft(CRRC)近距离作业的小型单人或双人救助艇(3.11),通常为有船艉平台、干舷接近水面的单人水面艇。3.13营救周期时间recoverycycletime营救落水人员(PIW3.1)一个作业周期,即从营救作业一个完整操作模式到下一个完整操作模式所用的时间。3.14安全工作负荷safeworkingload(SWL)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试验而测定的最大许可负载。34总体要求4.1根据风险评估、船舶特性和船员数量,船舶应备有营救落水人员的计划和程序,并配备能使落水人员保持平躺或躺椅姿态营救的合适设备。4.2制造厂应提供营救设备和系统相关信息和说明文件,以供船员、公司管理人员、主管机关代表或主管机关授权的组织进行研究和/或检查。这些文件应包括下列:a)相关船用营救设备和系统及其存放位置清单,适用时,b)每项相关船用落水人员营救设备和系统的信息和说明材料文件。4.3伸援、抓固和提升/起吊落水人员的设备或系统应符合本文件要求。4.4本文件所述营救设备或系统应由经适当培训并熟悉该设备和系统的公司或人员按照制造商说明书进行安装和检修。5总体性能、材料、贮存和标记要求5.1性能要求为确保安全营救人员,营救设备或系统应符合下列性能要求:a)应确保能在动态条件下安全转运人员;b)应保护人员,减小因撞击船舶舷侧或其它结构(包括营救设备或系统本身)而导致人员受伤的风险;c)应设计为以平躺或躺椅的姿态救援;d)应确保落水人员能被较方便的固定,并防止在提升/起吊阶段坠落或滑出营救装备;e)用于支持落水人员时,应至少提供每人100N的浮力;f)可与起重机配合使用;g)应有足够强度,能在满载时确保安全营救(安全系数为6);h)若其与船上降落设备或其他船上设备结合使用,则此降落设备应符合SOLAS1974和LSA规则的有关要求;i)降落时间不得超过5min;j)所有存放袋、箱或贮存容器,按适用,应能自排水并不会积水。5.2材料/环境适用性为确保安全营救人员,营救设备或系统应符合下列材料及环境要求:a)使用适合在海洋环境中使用的材料制造;b)采用符合用途的适当工艺和材料建造;c)按需配置合适的控制、舷边系固、紧索等装置,包括必要时远离船舷、螺旋桨和其他附体的保护;d)在-30℃至+65℃的空气温度范围内存放而不致损坏;e)如其在使用时可能浸没在海水中,则在-1℃至+30℃的海水温度范围内可用;f)能防腐烂、耐腐蚀,并不受海水、原油或霉菌侵袭的过度影响;g)如暴露在日光下,应能抗老化变质;h)若配有伸援索、控制索、提升索或跨距(贴附)索,这些索具应由可浮材料制成;i)水面以上所有部位具有鲜明易见的颜色,以利于被探测;4j)按IMO(A.658(16)决议及其修正案,在有利于探测的位置张贴逆向反光材料;k)如在风浪中使用,则能在该环境中令人满意地工作;l)如适用,提供短路电流保护以防止损坏或受伤;m)如需转运至营救甲板,需转运的重量,包括存放袋、箱或贮存容器等,不超过每人20kg。5.3贮存及标记为确保安全营救人员,营救设备或系统应符合下列贮存及标记要求:a)应清楚标明用乘员人数表示的设计最大容量,每个乘员体重以82.5kg计;b)若安装在固定位置,则应安装在船舶螺旋桨或推进器尽可能远的船首方向;c)应安全存放,并处于准备随时可用状态;d)应清楚地标明认证编号和任何操作限制;e)若为可移动式,应存放在明显易见处,并易于转移到需要使用的位置。6落水人员营救专用设备或系统性能要求6.1总则落水人员营救专用设备或系统应满足第4章和第5章要求,以及本章相应类别的要求。6.2救生索式伸援设备要求伸援设备(救生索)应:a)直径不小于8mm;b)为不打纽结的可浮索;c)破断强度不小于5kN;d)外端配有可浮抛重和胸部索环;e)手动操作式的最小长度为30m加提升高度;连同机械操作式抛投设备使用的最小长度为50m加提升高度;f)在平地上,手动抛投时能够比较准确地抛投至少20m的距离;使用机械抛投设备时能够比较准确地抛投至少50m的距离。6.3手动操作营救系统要求6.3.1手动操作的抓固和提升/起吊系统,例如用吊索、滑轮组或绞车等,应每次只能从水中或漂浮物上提升一人。6.3.2当配备手动操作的伸援设备时,此设备应满足6.2要求。6.4轻质营救吊杆要求6.4.1轻质营救吊杆能伸出船中部舷侧横向1m至2m距离,配备有滑轮组和/或绞车型式的手动提升机构,可满足单次提升一人至最大10m水上提升高度以上。提升时其最小安全工作负荷(SWL)应为250 kg。使用营救吊杆时,船舷侧应没有危险突出障碍物。6.4.2滑轮组或绞车应配备安全制动机构。6.4.3吊杆船上安装时应进行6倍安全工作负荷的试验。6.5联合攀爬、抓固和提升/起吊功能的营救系统要求56.5.1联合攀爬、抓固和提升/起吊功能的营救系统布放时应能确保身体健全的落水人员可踏入攀爬设备,固定自身与船舶的运动,并攀爬上船或以躺椅或平躺的姿态准备被提升/起吊上船。6.5.2其垂直长度至少应等于不利横倾角20°时的提升高度加上2m。其上端应固定在船上,而下端应配重使之沉没至水中较低位置。系统布放后应保持垂直稳定,沿船舷水平方向展开,布置应保证恶劣海况或天气情况下易于从水中攀爬上船。6.5.3按从每个接头中心量起间距200mm制造的网状结构的每个网格水平段应能承受6倍82.5kg的质量。见8.4.1和图3。6.5.4最轻载航行状态下提升高度小于2m船舶配备的具有攀爬和提升/起吊功能的营救设备的最小宽度应为1.2m±5%。提升高度大于2m船舶上,以保持平躺或躺椅姿态提升/起吊的抓固设备宽度应至少为1.6m±5%,并能直接提升(无翻转)落水人员。6.6机械操作式抓固和起吊营救系统要求6.6.1营救系统应能将6倍于抓固设备和营救设备最大设计乘员的整体重量从水中回收至救助甲板。6.6.2按所选用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和系统安全工作负荷计算,船上安装的营救系统和任何相关布置的安全系数应为6。为证明满足上述要求,应进行相关的拉伸强度试验。6.6.3营救系统应构造为只需最少量的日常维护。任何需要船员定期维护的部件都应易于接近并便于维护。6.6.4机械操作式起吊营救设备应符合SOLAS公约和LSA规则要求原则的适用部分。6.6.5起吊钢丝绳/索下端在靠近落水人员使用时,应配有带弹簧钩、安全锁和控制索的绳索或织带。6.7气胀式抓固落水人员营救设备要求6.7.1气胀式抓固设备应符合SOLAS公约和LSA规则要求原则的适用部分。6.7.2干舷大于300mm的气胀式抓固设备,应布置为能使健全人员从水中通过手脚登上艇筏,并能让船员将求助人员以平躺或躺椅的姿态带离水中并安全固定。6.8落水人员救助艇要求6.8.1救助艇型式的抓固设备应符合SOLAS公约和LSA规则要求原则的适用部分。6.8.2干舷大于300mm的救助艇,应布置为能使健全人员从水中通过手脚登上艇,并在蒲氏风级6级海况下能让船员将求助人员以平躺或躺椅的姿态带离水中并安全固定。6.8.3若此救助艇为近距救生艇(CRRC),其应配有下降和起吊机构,用来将落水人员以安全的平躺或躺椅姿态起吊至艇上。6.8.4近距救助艇(CRRC)操作人员应无需使用过多力量和时间即可将落水人员从水中营救至救助艇上,并应能在不离开操纵位置的情况下即可在艇上安全固定住丧失自主性的落水人员。7对制造商的要求7.1生产及质量控制7.1.1制造商应维持一个质量体系,以确保每套营救设备或系统符合本文件要求。67.1.2所有试验应记录归档并在试验报告上标明测试的营救设备或系统编号。从试验日期起计,制造商应保存试验报告五年,以供主管机关检查人员或授权检查人员查阅。7.1.3制造方应保存一套包括营救设备或系统所有审批信息、制造程序和检验记录详细说明,以及已销售营救设备和系统检修和交付记录的副本。7.2型式认证评估所需信息7.2.1制造商应作为保密事项向认证机构提交下列信息,以供营救设备和系统型式认可评估:a)营救设备或系统制造商及研制相关信息;b)需型式认可的营救设备和系统型号名称及版本,以及附带的详细描述和界定,包括适用时,设备和系统的船上安装说明书和机械操作式设备所需的技能要求;c)材料、装配技术和偏差项的详细信息,包括文字和图表;d)质量控制说明;e)以可更新手册形式提供给安装、检验和维修合作方的说明书;f)营救设备或系统指定销售、安装、检验和维修操作要求;g)备品备件清单;h)独立检测机构提供的相关试验报告及经认证机构认可的其他服务;i)机构名称、注册编号、地址及其他联系方式。7.2.2制造商在型式认可申请时,还应以附录和/或样本提交下列:a)有效质量证书和型式认可的副本;b)需要时,提供一套本文件要求的完整的营救设备或系统样机;c)相关时,7.4中要求的所有文件;d)适用时,使用及功能的参考资料。7.2.3认证机构为签发型式认可证书需要,可要求提供其他额外信息。7.3说明及标记7.3.1为追踪设备的生产、销售和检修,每套营救设备和系统都应标有制造商名称、型号和版本标识,唯一序列号和生产年月份。7.3.2还应标明所有操作限制,例如安全工作负荷或设备系统一次可营救的最大乘员人数。7.3.3毎套营救设备和系统应附有清晰的使用和包装说明书。说明书应固定在设备或系统的盖子或外壳上,同时应提供一张额外说明卡,用于悬挂在船上明显易见处。7.4每套营救设备或系统的随附文件对每套营救设备或系统,制造商应用公司抬头纸张向客户签发以下内容:a)营救设备或系统规格书和操作功能说明的信息表;b)设备使用和包装说明书;c)使用营救设备或系统的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通用样例;d)安装、检验和维修要求及说明;e)经认可的安装、检验和维修合作方清单有关信息;f)提供的备品备件清单;g)制造证书;7h)型式认可证书原始副本。7.5制造商应提供的信息制造商应在产品信息中明确以下内容,若适用:a)名称、地址及其他联系方式,如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地址和互联网网址;b)营救设备或系统型号名称及版本;c)营救设备或系统的设计操作,包括限制条件或操作限制;d)设定的提升高度;e)机械操作式营救设备或系统专门要求;f)接近方法及船舷外伸援距离;g)单次可提升/起吊的乘员人数能力,以及对应安全工作负荷;h)相应的拉伸强度;i)设备设计使用的以蒲氏风级计的最大海况或天气条件;j)需要的操作人员数量;k)系统营救周期时间;l)降落时间;m)适用营救设备或系统的其他优势和限制描述,特别是所有安装细节,包括与船舶和其他设备的接口,以及救援人员是否需要探出舷外来伸援和将求助者固定在抓固营救设备上;n)营救设备或系统使用相关的风险项。8试验要求8.1概述8.1.1为满足第4章至6.7要求,所有营救设备和系统应在规定的蒲氏风级天气和海况下,经过海上测试来确认作业能力。适用时,应由主管机关和/或指定认证机构的代表或主管机关或指定认证机构认可的人员进行见证。此类试验报告应与型式认可申请文件一并提交认证机构进行型式认可评估。8.1.2机械操作式营救系统应,若适用时,满足MSC.81(70)号决议第1部分第8款的试验要求以及A.520(13)号决议附件中第3.4款至第款的试验要求。8.1.3气胀式抓固设备应,若适用时,满足MSC.81(70)号决议第1部分第5款的试验要求以及A.520(13)号决议附件中第3.2.1款至第款的试验要求。8.1.4救助艇应,若适用时,满足MSC.81(70)号决议第1部分第7款和第8款的试验要求以及A.520(13)号决议附件第2款和第3.2至3.5款的试验要求。8.1.5可移动式营救设备和系统应进行称重并应使每人需携带的设备或系统重量小于20kg。8.2功能测试8.2.1功能测试旨在验证设备可按制造商说明在指定海况或风级(例如,平静海况)与任何适用的提升/起吊和降落设备配合使用。8.2.2营救设备或系统试验前应先行检查,以确认该设备或系统是否已按制造商说明存放在罩壳内并处于准备立即可用状态。88.2.3熟悉制造商营救设备或系统使用说明的个人应能在五分钟内或制造商规定时间内,取小者,从存放位置取出设备或系统并完成入水前的准备工作。可由两名助手提供协助。8.2.4应测量、记录降落时间和营救周期时间,并录制无剪辑的视频附为试验证据。试验应重复五次。8.2.5营救设备或系统的降落时间和营救周期时间应与制造商文件规定的时间一致。8.2.6抓固设备应证明能方便地进入,并以平躺或躺椅姿态提升和/或起吊制造商标定的最大乘员人数。应在游泳池或码头旁安全水域按以下方式进行试验:a)与抓固设备可提升/起吊人数相同数量的人员,应穿着气胀式救生衣,依次游过约25m远距离后,游入或登上抓固设备,并将自身固定在抓固设备中准备提升。重复此步骤五次,当80%的操作成功时,应视为试验合格。记录下营救周期时间;b)一名熟悉营救设备并穿着救生衣的人员在水中充当救援人员,应与另一名穿着救生衣充当水中无自救能力人员一起游过约10m距离。然后救援员应能将无自救能力者以平躺或躺椅姿态固定至抓固设备中;c)应按说明书描述及示意,将制造商标定的最大乘员人数以平躺或躺椅姿态提升/吊升,同时向最可能使乘员从抓固设备中坠落的方向倾斜约30°,乘员不得坠落;d)抓固设备与制造商标定的最大乘员人数一起被提升。提升时至少一人应为平躺或躺椅姿态。然后90°旋转设备,人员不得从设备中坠落。此试验不适用于船舷侧固定的抓固装置,例如攀爬设备;e)每项试验应包括多种身高体重的试验人员,并进行五次,同时采取注意措施避免人员伤害;f)试验人员身高和体重应按以下方式均等构成:身高体重1.40m至1.60m<60kg1.60m至1.80m>70kg1.80m以上>80kg8.2.7手动操作式伸援设备试验在应平静天气下进行。水平面内进行五次抛投,每次抛投距离不得小于20m,且均落在预定落点15°范围内。8.2.8应通过水上试验验证手动操作式提升设备能以安全的方式,每次将一名乘员(82.5kg/人)以平躺或躺椅姿态提升至制造商标定的提升高度。8.3负载试验8.3.1抓固和提升设备的承重部位应进行承受6倍于抓固设备和最大设计乘员数整体重量的试验。设备不应有任何损坏。8.3.2若营救系统永久系固于船上或设备可由起重吊杆及船舶前进力所拖带,其应能在蒲氏风级6级天气/海况下以水中2m/s的速度被拖带。营救设备或系统不应有任何损坏。8.3.3起吊设备,若适用时,应按照MSC.81(70)决议第1部分第8款至第8.2.18款的规定进行试验。8.3.4绳索和织带的拉伸强度应通过五次试验平均值验证。拉伸强度试验应使用由认证机构认可组织标定的试验设备进行。8.4攀爬设备垂向段及网格拉伸试验98.4.1制造商应提供五个如图1所示的垂向段拉伸试验试样、五个如图2所示的带水平接头的垂向段拉伸试验试样和五个如图3所示的网格拉伸试验试样进行拉伸试验。每个拉伸实验试样应使用如图1至图3所示经认证的试验设备进行试验。8.4.2毎种拉伸试验试样取2个按MSC.81(70)号决议第1部分第1.2款进行温度循环试验后,再使用经认证的试验设备进行试验。8.4.3攀爬网状结构从每个接头中心量起间距200mm的每个网格水平段应能承重一个人的重量(体重82.5kg)。制造的接头应由6倍82.5kg单人重量进行试验。见图3所示。8.4.4网格水平段间距从接头中心测量应为275mm±5cm。若其为刚性结构,其可设有中部踏步。图1上端段试验图图2垂向段试验图图3攀爬设备踏步试验8.4.5当毎个垂向段承受相同负载,攀爬设备总拉伸强度计算应为按图1和图2中所示每个垂向段试验所需拉伸强度的75%(取较小者)乘以垂向段数量。8.5可浮试验8.5.1若营救设备或系统有最小浮力要求,其应按照MSC.81(70)号决议第1.6节要求的适用部分进行试验。8.5.2设备中每根要求可浮的绳索和织带部件应放置在有水的桶中超过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