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小庭寒夜寄梦得白居易庭小同蜗舍,门闲称雀罗。火将灯共尽,风与雪相和。老睡随年减,衰情向夕多。不知同病者,争奈夜长何。酬乐天小亭寒夜有怀刘禹锡寒夜阴云起,疏林宿鸟惊。斜风闪灯影,迸雪打窗声。竟夕不能寐,同年知此情。汉皇无奈老,何况本书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白诗前两句通过“蜗舍”“雀罗”的比喻,写出自己闲居时的冷落与凄清。B.白诗五六句通过写自己年老睡眠减少以及身体日渐衰弱来表达悲哀之情。C.刘诗通过“阴云”“疏林”“斜风”等写夜晚的寒冷,表示对白诗的回应。D.刘诗结尾句借汉武帝寻长生不老果的典故,表示对衰老死亡的无奈之情。16.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小通则以诗相戒,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这也说明古代酬和诗有“相戒”“相慰”“相娱”等内涵。以上两首白刘间的酬和诗属于哪一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太行路(节选)(唐代)白居易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行路难,难重陈。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君不见左纳言①,右纳史②,朝承恩,暮赐死。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注]①纳言:隋唐时期门下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②纳史:应作内史,隋唐时期中书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整首诗以夫妻关系为喻,表面感叹为人妇之难,实际感叹为人臣之苦。B.“人情反覆”既指丈夫在感情上喜怒无常,也指圣意难测,翻脸无情。C.诗中“为君”“君臣”“君不见”中的“君”字,其含义各不相同。D.诗人较含蓄地批判最高统治者,旨在希望君主能广开言路、虚心纳下。16.节选部分不长,短短的篇幅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西河·和王潜斋①韵曹幽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永。西风落日惨新亭②,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间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③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注】①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②新亭:东晋初过江人士齐聚新亭,周侯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众人相视流泪。后世称之为“新序对泣”。③相将:将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整首词,运用了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多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强烈情感。B.词作开头以极度愤激的语气高度概括了从北宋灭亡到作者写作此词之间的历史变故。C.新亭对泣与南宋姜夔《扬州慢》的黍离之悲,均借助典故表达了对时势的悲痛之情。D.“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意在劝诫统治者不要急于决定,应顺势而为。16.此词是对王潜斋词作《西河》(天下事)的和作。请结合本词内容及相关信息,推测《西河》(天下事)表达的主体情感内容,并列明推测依据。(6分)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宋)陈师道平林广野骑台(1)荒,山寺钟鸣报夕阳。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巾欹(2)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3)。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注】(1)指徐州戏马台,陈师道当时在徐州任州学教授。(2)孟嘉落帽,典出《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桓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有风至,吹嘉帽堕落,桓温命孙盛作文嘲嘉,嘉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3)宋璟是唐朝贤相,正直有大节,但却写出了风流妩媚的《梅花赋》,皮日休评价他“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能吐婉媚辞。”15.以下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3分)A.首联著一“荒”字,有咏怀古迹之意,又写夕阳晚照,联想到老境将至。B.颔联承接上文,感慨人生平淡无趣,又以梅花自喻,表达今非昔比之叹。C.颈联写诗人头巾滑下一半,更觉霜发之多,也更深切地感觉到时节相催。D.尾联写傍晚登览所见壮景,叹息俗事未了。整首诗清淡高致、内涵深蕴。16.江西诗派主张化用前人陈言入诗,而起到“点铁成金”的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其是否体现“点铁成金”的妙处。(6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答洛阳主人陈子昂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①游。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②。主人何发问?旅客非悠悠。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③。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沉浮?【注】①赤松:赤松子,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②中州:指京城,诗人此时居东都洛阳任麟台正字。③《史记·平津侯列传》载,汉武帝时公孙弘初为博士,后拜御史大夫,三升为丞相,封平津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的前四句写自己放弃早年之志到东都洛阳从官是因为要奉养双亲。B.诗人在诗中回答主人的质疑:自己虽然是客居之人,却绝非庸碌之辈。C.最后两句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绝不会与势利小人随波浮沉的志向。D.陈子昂的诗歌明朗刚健,一扫初唐颓靡之风,本诗是他这一风格代表。16.有学者认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此诗也体现出鲜明的“儒道互补”思想,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六、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赠李白①唐·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开砂愧葛洪②。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③为谁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④唐·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注】①④天宝三载(744年)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天宝四载(745年)同游齐赵,同年秋,两人在鲁郡(今山东兖州)东石门相别,杜甫写了赠诗,李白写了别诗。杜二甫,因杜甫行二,故称。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号抱朴子,成就卓著的道学家和医学家,曾入罗浮山炼丹。③飞扬跋扈,本义为鸷乌飞扬,大鱼跋扈。15.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两首诗都用到了“蓬”这一意象,杜诗的“飘蓬”,李诗的“飞蓬”,虽用词各有不同,但都写出了李杜二人漂泊的命运。B.杜诗第二句,表面说李白仙道无成,愧对葛洪,而实际上世上并无长生不老之丹,意在表达对李白坎坷命运的慨叹之情。C.杜诗三、四句中,前句“空”字写出了李白当时的生活状态;后句使用了反问句,其实是对李白的委婉批评、苦心规劝。D.李诗三、四句中一个“重”字表达出别后再相逢之难,又写出他们生活中有着共同的志趣,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16.请结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说说诗人李白这一人物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杜甫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戏拈秃笔扫骅骝,歘②见骐驎出东壁。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注】①韦偃:唐代画家,善于画马。②歘(chuā):形容短促、迅速的声音。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首联写画马背景和缘由,颔联写作画经过,颈联描写画面内容,尾联抒写感想,脉络清晰。B.韦偃知道杜甫喜欢自己所作的画,在离开杜甫之前为他画了一幅画,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题画诗。C.“坐看千里当霜蹄”一句写韦偃所画的骏马非常逼真,转眼之间,就即将奔驰到千里之外的地方。D.尾联作者由画中马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真想得到这样一匹同生同死的骏马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16.诗歌是如何表现韦偃画技之高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6分)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浣溪沙·江村道中范成大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注】南宋时,川蜀为沿边重镇,与金国接壤,常须戒备。这首词大概是词人担任四川制置使期间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从远处着笔,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写出十里稻田一片金灿灿的丰收景象,风拂平野,稻谷飘香。B.诗人移步换景,看到村后山坡上挂满了黄中带青的山果,“垂垂”突出果实的硕大饱满,如在眼前。C.上片通过三个典型意象群,把秋日农村的美景作了极其形象的概括,突出江南农家山清水秀的风貌。D.下片作者通过“晨气润”和“午阴凉”渲染秋日江村道中的凉爽,即便着戎装巡行也无需车盖遮阳。16.有人评价这首词纯由景见情,无一赘语。请结合诗句分析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黄庭坚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注】作此诗时,黄庭坚贬谪戎州(今四川宜宾)。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和前韵”,指依前一首诗的韵作诗。这首词是黄庭坚在宴席上与眉山隐士史应之相互酬唱之作。B.“风前横笛斜吹雨”中的“风雨”与苏轼《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意蕴不同。C.“身健”“加餐”“舞裙”“歌板”是诗人勉励众人保养行乐之辞,也写出了宴席热闹欢快的场景。D.“黄花”“白发”色彩明快,相互映衬,照应上阕的“簪花”。赏菊、簪菊是重阳旧俗,寄寓丰富。16.有人认为,这首词塑造了一个“狂士”形象,其“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叔黄庭坚人骑一马钝如蛙,行向城东小隐家。道上风埃迷皂白①,堂前水竹湛清华②。我归河曲定寒食,公到江南应削瓜③。樽酒光阴俱可惜,端须连夜发园花④。[注]①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②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③削瓜:削瓜而食,指夏天。④连夜发园花:《唐诗纪事》记载:武则天将去上苑赏花,去前作催花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与稚川约定晚上拜访进叔,写了一首诗赠送给稚川,并送给进叔欣赏。B.诗人骑着一匹马,那匹马驽钝得好像一只蛙,悠悠地走向城东的进叔的家。C.颈联“归”“到”两字表明诗人将与友人分别,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伤感之情。D.“寒食”“削瓜”“花”等表示时间节令的词语表明诗人与友人相会在春天。16.诗人主张写诗要“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诗人的观点。(6分)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六么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李纲①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②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⑥自圆缺。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注]①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一生力主抗金,但是屡遭排挤;此词作于建炎四年(1130年),当时词人被贬谪已将近两年。②苒苒:时间渐渐过去。③银蟾:月亮。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词写于鄱阳的一次宴席上,是词人为贺方回的金陵怀古词写的和词。B.词的上片通过所见水云、玉树,所听歌声、钟声,烘托了词人内心的悲凉。C.战争痕迹泯灭,六朝繁华不再,只有明月兀自圆缺,见证着世事变幻。D.尾句化用柳宗元《江雪》诗句,借不惧寒雪、独立江头的渔翁表达心志。16.本词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均为金陵怀古词,两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十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挽王中丞二首(明)李攀龙其一司马台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其二幕府高临碣石开,蓟门丹旐重徘徊。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注释】①王中丞:王忬,明人,王世贞之父,李攀龙友,曾以右副都御史(故称“中丞”)为蓟辽总督(总督顺天、保定、辽东等处军务),与权相严嵩不合,后遭其迫害至死。②司马台:古时,掌兵权的人被称作大司马,汉代御史府多列柏,故后人称御史台为“柏台”。③属镂:剑名。《史记·伍子胥传》载,太宰嚭谗言构陷子胥,吴王乃派人赐属镂剑予子胥曰:子以此死。子胥自刎。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皮制的口袋),浮之江中。吴人为子胥立祠江上,命曰胥山。后世传说子胥死后为潮神,呼啸奔腾以泄其郁怒不平。④丹施:旧时出丧所用的红色铭旌,施:音zhào,招魂幡。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一首句以高耸入云整齐排布的柏树象征王抒为官廉正高洁,直气劲节。B.其一第二句写风云中飞舞的旌旗里夹杂着凶险的杀气,暗示斗争的残酷。C.其二首句写王中丞的府街正对着碣石开设,言其曾镇守边关,亲身征讨。D.其二第二句写府衙主人已逝,旌旗不再,代之以肃穆的招魂幡来回招展。16.清代学者沈德潜评李攀龙的绝句“语近情深”,评这两首挽诗“为中丞吐气”,请结合诗句,对此评价加以分析。(6分)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春日怀秦髯李彭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快晴”揭示春日乍雨还睛的天气变化,“萧萧”点明山雨的凄清寒冷,体物细腻。B.颔联写雨后春花、春草的生机勃勃的动人姿态,正是对首联“郊园物物”的具体展开。C.颈联诗人自伤老病,“病躯却怕酒壶倾”与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D.尾联“日边”一语双关,既指春日暖阳,又暗用典故,喻指国都、京师,含蓄蕴藉。16.论者评价此诗“波澜起伏,抑扬映衬,用尽其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波澜起伏,抑扬映衬”之处。(6分)十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15~16题。金缕曲梁启超丁未①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②。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注】①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907)。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越九年(丁未)归国,其时国事日非。次年(1908)再度东渡,是年光绪帝病死。②差池双剪:燕尾如剪。《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差池:不齐的样子。③“十二曲阑”即十二楼。这里喻指光绪皇帝的囚禁处。光绪此时已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用“瀚海飘流燕”突起,暗示作者飘泊扶桑、流离苦辛的身世遭遇。以此总领全词,既点明自己的身份,也为全词定下了基调。B.“乍归来”几句,抒写作者归来深觉风景已殊,清王朝国事日非,腐朽不堪,使得他对自己的旧家庭院已经无法辨认,痛苦万分。C.“算兴亡、已惯司空见”,以反语抒发“奇愁”。对于国家民族的兴亡、保皇立宪的成败,他怎会司空见惯呢?话甚淡而情实深。D.过片不写人恋故巢,而用拟人化手法写“故巢似与人留恋”,将恋巢之情表现得更深一层,即便这故巢已是“欲黏还坠,落泥片片”。1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云:“凡写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这首词正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请就评价语中“不许一语道破”和“性情之厚”谈谈你的理解。(6分)十五、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15~16题。石头城【注】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注】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曾为昊、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两首诗的题目都是“石头城”,但刘禹锡重在表达被贬多年的失意,而刘翰重在表达故土沦丧的悲哀。B.“旧时月”的“旧”有“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意,“旧苑东”的“旧”则是在绿草映衬下的破败荒凉。C.“空城”直接点明城的荒芜寂寞,“空江”写江面空空荡荡,以江空映衬城空,两个“空”异曲同工。D.石头城是六朝兴亡见证。两首诗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文字朴实,意蕴丰富,引人深思。16.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戏题阶前芍药柳宗元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欹红醉浓露,窈窕留余春。孤赏白日暮,暄风①动摇频。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愿致溱洧②赠,悠悠南国人。【注】①暄风:春风。②溱洧:典出《诗经·溱洧》,诗中有青年男子向心爱的女子“赠之以芍药”的句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一开始把普通花卉与芍药进行了鲜明对比,意在表明普通花卉容易凋谢的特点。B.诗人生动刻画了芍药超凡脱俗、卓然独立的品性,而这恰是诗人自我品性的物化。C.“孤赏”两句写出了芍药自我欣赏的倩影:在傍晚时分,在春风之中轻轻地摇曳。D.诗人用拟人手法表现芍药在夜里让香气透进幽窗,与静卧的人相亲近,极富情趣。16.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此诗:“结句虽戏,亦《楚辞》以美人为君子之旨也。”请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言

怀陆

游兰碎作香尘,竹裂成直纹。炎火炽昆冈,美玉不受焚。孤生抱寸志,流离敢忘君。酿桂餐菊英,洁斋三沐熏。孰云九关远①,精意当彻闻。捐躯诚有地,贾勇先三军。不然赍恨死,犹冀扬清芬。愿乞一棺地,葬近要离坟②。[注]①九关:指宫阙,朝廷。②要离:春秋末吴国勇士,后世亦用以称壮烈之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兰碎尘犹香、竹裂纹尚直,诗人赞美它们的品格,以此表述自己的心志。B.第六句中的“敢”意为“岂敢”,以反问直抒胸臆,语气强烈,掷地有声。C.诗人虽然远离朝廷,但认为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应是为天下人所共知的。D.这首五言古诗运用比兴手法,巧妙化用典故,反复咏怀,风格质朴刚健。16.诗人先说“捐躯诚有地”,又说“愿乞一棺地”,你对此如何理解?(6分)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枕上作陆游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注]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②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诗从幽寂写起,渲染了极为静寂的环境,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回首往事。B.颔联写穴鼠出行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侧面描绘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C.“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对比十分强烈,但表达的追求却是相同的。D.尾联以豪放洒脱之语,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洒脱豁达之情。16.细读全诗,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所写的三幅画面,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关联。(6分)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蝶恋花陆游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注】①作者晚年因主和派力阻而被罢官,此词作于此时。②扬雄讽谏汉成帝之作。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人托物起兴,实写秋叶飘零、蟋蟀低鸣的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B.“黯黯长安路”写通往京城之路暗淡无光,含蓄表达了对朝廷抗金决策的失望。C.词人突然想起战斗过的大散关和渭水之滨,此刻两地“如故”的状态让他欣慰。D.“轻舟”三句写词人欲归隐,而抗敌兵策无人托付,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隐忧。16.词的最后两句与《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和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请根据词作内容简要分析。(6分)十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与诸子登岘首①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③尚在,读罢泪沾襟。【注]①岘(xiàn)首:即岘山,又称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南。②鱼梁:指鱼梁洲。《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庞德公是东汉末年著名隐士。③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颔联中,“江山留胜迹”承“今”字,“我辈复登临”承“古”字,“胜迹”指羊公碑和鱼梁洲。B.颈联写登山所见。诗人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既表现时序,又烘托作者的心情。C.尾联怀念羊祜,以其功绩卓著、名垂青史来反衬自己怀才不遇,只能隐居山林的身世之悲。D.本诗触景生情,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整体格调哀而不伤。16.本诗前两联蕴含一定的哲理,请结合诗句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6分)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渔家傲欧阳修①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车马九门②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③漏声衢鼓④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注]①词人时任参知政事。②九门:都城城门,此处代指京城。③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④衢鼓:街上的更鼓。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阕以轻快之笔写青年男女暖日游春的喜人场面,下阕以沉重之笔写京城的景象与年华易老之叹。B.“暖日迟迟花袅袅”句中“迟迟”形容阳光温暖,白昼日长;“袅袅”形容花枝摇曳、香气散发之状。C.“花不能言惟解笑”这句将花当作人来写,花儿不会说话,任人品评,而绽开的花瓣恰似美人的笑靥。D.“长安城里人先老”与“花开未老人年少”构成鲜明对比,意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艰难,使人未老先衰。16.“车马九门来扰扰”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都运用了叠词。请分别简要分析两者的表达效果。(6分)二十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其一)苏

轼退笔如山①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²,莫厌家鸡③更问人。赠外孙王安石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注】①〔退笔如山〕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把练习书法用秃的笔埋起来后像小山一样。②〔元和

脚〕借指柳家高超的书法艺术。③〔家鸡〕喻指家传之学。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诗第一句“未足珍”,从练习书法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行为

的否定。B.

苏诗三四句中,诗人告诫晚辈在选择学习的对象和目标时,既要重视家学渊源,又要注意向他

人学习、求教。C.

王诗一二句中的“凤凰雏”“眉目分明”,展现出一个英俊秀颖的少年形象,抒发了诗人对外孙

的喜爱和赞美。D.王诗第三句是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顺应其生命成长的规律,让他想干什么干什么,自由地

发展他们的个性。16.苏诗的“始”和王诗的“须”体现了哪些相同的内容?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各自奔忙,道出了诗人的所思所感。B.颔联用“残山”“新险”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突出蜀地地势险峻,不禁令人联想起名篇《蜀道难》。C.颈联写朦胧的夜月与苍茫的大河,读来令人更生“独穿”“愁渡”的孤寂愁苦、黯然迷蒙之感。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风景逐渐优美清丽,与前文形成了对比。16.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6分)二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无锡道中赋水车①苏轼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②,刺水绿针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③。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④推雷车。【注】①本诗是作者经过无锡看到农民遇旱用水车车水的情景而作。②云阵:军阵中一种蜿蜒曲折的横队。③鼍鸣:传说天旱水干,鼍则鸣于窟中,其声如打鼓一般。鼍,鳄鱼的一种。打衙,击鼓。④阿香:神话传说中推雷车的女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用比喻的手法写水车的形象,又以叠字摹写水车动静之态,生动传神。B.颔联写车水时水流穿行稻田,如云滚波浪,稻芽刺出水面,有如绿针点点。C.颈联实写五月洞庭飞起沙尘,鼍鸣如鼓,言旱情严重,烘托内心焦急之情。D.本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把灾年百姓遇旱车水的寻常情景写出了深厚意味。16.本诗不仅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也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情感和哲理。(6分)二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①二首(其一)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②雀写生,赵昌③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注】①折枝:花卉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折枝。②边鸾:唐朝著名花鸟画家。③赵昌:北宋花鸟画坛的杰出画家。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前两句阐释论画的标准,画作对形的描摹应当具有如邻家儿童般纯朴的特点。B.诗人认为创作诗歌时不能只限于摹写形象,当有诗之意境,否则就是不懂诗的人。C.边鸾、赵昌二人的花鸟画作,用笔传神,栩栩如生,不愧为唐宋画坛名家之佳作。D.“何如”二字引出对折枝画的评论,前面写边、赵画作意在衬托王主簿画作更妙。16.苏轼推崇的诗画之“律”的内涵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他以此“律”观王主簿的折枝画,认为其妙在何处?(6分)二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临江仙·惠州改前韵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词的上片叹春惜春,写景用词精妙新奇;下片重在抒情,表达含蓄曲折,营造出佳人与山水相映衬的美好意境。B.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虽是化用叶道卿“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之语,但与前后文意相协,可谓自然妥帖。C.“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D.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16.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灰蒙蒙的愁绪,自始至终。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6分)二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苏轼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②。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③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④。【注】①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东门:即黄州东门。②九重:指朝廷。当时王安石革新朝廷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③东风:喻指君王。④唐代诗人韩偓曾被排挤到湖南,在咏梅诗中写下“香号返魂容易回”向唐昭宗表露心意,意谓梅花在寒冬后二度开放,如同香魂返回一样。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交代黄州的环境:乱山环绕,江水侵袭,荒凉偏僻,与《琵琶行》中湓江的环境相类似。B.颈联写冬去春来,天气回温,所以沙鸥与诗人更加亲近熟悉,钓鱼坐的石头也变得温暖舒适。C.本诗是一首七律,诗中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颈联“已觉”紧承“岂惟”,使逻辑连贯紧密。D.本诗以温雅含蓄的笔调写谪居心理,没有责怪的意味,也不沉沦于愁怀,体现诗人敦厚的人格。16.本诗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矛盾,请指出矛盾所在,并结合颔联和尾联简要分析。(6分)二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苏轼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醉,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①。【注】①赋招魂:写一篇《招魂》诗。意指朋友设法将苏轼从黄州调回京城。招魂:屈原所作楚辞篇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东风”指春风,城东门无东风吹入,意思是早春时节在城中还不曾察觉春意。B.出郊寻春,友人为伴,江城酒味醇厚,野老笑意温和,可知作者在黄州生活之乐。C.尾联用典意在告慰故人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让友人不必为朝廷召其还京操心。D.诗人写自己在黄州寄情诗书山水,寄情新交故旧,冀此排解被贬黄州的失落伤怀。16.前人论此诗,认为在记游中隐含着对友人关心的回应,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二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再登南楼郑起客中重上倚层台,天阔云收八面开。雁带岳阳秋晓过,浪涵巴峡影西来。诸营种柳①今何在,老子登楼得几回。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②。【注】①诸营种柳:典出《晋书·陶侃传》,陶侃曾经督促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于己门,侃后见而追责,施惶怖谢罪。后以“诸营种柳”喻军纪严明。②兴亡不必问寒灰:是说历史变迁不尽靠古迹来证明。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重上”与题目中“再登”相呼应,“客中”表明作者漂泊他乡的身份及特殊心境。B.“天阔”句写作者登楼所见,天空广阔,晓云尽散,环顾八方都无所阻挡,境界极为开阔。C.颔联紧承首联写景,自上而下,大雁在岳阳的秋晨中飞过,浪涛流经巴峡从西边滚滚涌来。D.“老子”一句展现了作者睥睨天下的豪情,写出了作者对今后无数次登楼纵观天下的设想。16.面对外敌入侵,本诗与苏洵的《六国论》都对统治者提出了建议。两者的建议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十九、阅读下面这组唱和诗,完成下面15~16题。种菜苏辙久种春蔬旱①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②。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苏轼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③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注】①旱:一作“早”。②罂:盛酒、水的陶器或木器。③霜虀:秋日腌制的菜。15.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轼诗题中的“次韵”既点明了这首诗是和苏辙诗所作,又指出了押韵的特点。B.苏辙诗沉郁顿挫,风格堪比“诗圣”;而苏轼诗闲散冲淡,气韵神似“诗仙”。C.苏辙诗中“乱”写出了汲水的忙乱,苏轼颔联中的“时”则写出面对久旱的焦灼。D.苏轼诗中的“鬓间秋色”,手法与《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肝肺皆冰雪”相同。16.唱和诗中,“和诗”的内容和情感既要与原诗有联系,又要有新的阐发。这一特点在苏轼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6分)三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移居①(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②不胜③,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④,力耕不吾欺。【注】①此诗为陶渊明迁居至南村不久后创作的组诗作品中的第二首。②将:岂。③胜:美好。④纪:料理。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春秋多佳日”领起全篇,虽无一字刻画景物,而风光之清丽高爽,让人如临其境,人之神情超旷,如在眼前。B.忙时各自忙,闲时因相思而夜不能寐之时,便披衣相聚言笑,顶针手法让质朴真诚的邻里关系得以流畅表达,也与前文过门相呼形成回环之势。C.“此理”指代躬耕田园的农村生活。“此理”两句扣住“移居”,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写出了诗人想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田园生活之乐的总结。D.诗人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用语自然,文气畅达,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诗人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16.有评论认此诗“从田园耕蓄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试结合诗句概括其中的乐趣与哲理。(6分)三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题何氏宅园亭①王安石荷叶参差卷,榴花次第开。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注】①此诗是王安石晚年辞世前两年在江宁(在今江苏南京)一位姓何的朋友家,为他家中的园林亭台所题写的一首五言绝句。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前两句运用了双声词和叠韵词,突出强调了万物都有自身成长发展的节奏与规律。B.诗中的榴花怒放枝头,荷叶浮于水上,一花一叶,红绿对照,色彩鲜明,颇具美感。C.王安石善于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来抒发感慨,此写法与他的《登飞来峰》相同。D.王安石的这首五言绝句,用字工巧,用典贴切,对仗精工,含蓄委婉,历来为人称道。16.王安石晚年的绝句精深华妙,令人击节赞叹。本诗后两句言简意赅,极具哲理气息。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6分)三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16题。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谢枋得〔宋代〕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鼎中炼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又何必,待过家上冢,书锦荣华。【注】该词是谢枋得当年过郓州时所作。宋朝灭亡之后,元朝不断南征。其间,作者一直隐居在闰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统治者强行逼迫词人北上,中途遇寒食节,遂作此词。词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终绝食而死,时年六十四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人十五年没回家过寒食节,在外漂泊之久,“叹雨濡”四句写词人虽背井离乡,但时刻挂念家中。连“宰柏”都思念不已,而羞见飞花,原因不想自知。B.“麦饭”三句,写林中的喜鹊、乌鸦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于自己多年未祭,连它们都要空等了。词人表面上怜惜喜鹊、乌鸦,实为自己的不幸慨叹。C.下片一贯悲痛沉郁之风,依然凄婉低沉。起首两句借道家之说,流露出早已看破生死、愿与神仙天帝成作一家的想法,表明作者坚守气节,视死如归。D.“帝命守坟”三句,词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宁死不屈的思想。所以词人最后说此次北上,虽被逼迫,但自己心意已决,他们也不能奈何。16.本词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在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本词加以分析。(6分)三十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15~16题。精卫夏完淳①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沉。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滔滔东逝波,劳劳②成古今。[注]①夏完淳:生卒年为公元1631年~1647年,明末著名诗人,民族英雄。十四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后因兵败被俘,不屈而死。②劳劳:惆怅忧伤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以北风烘托精卫鸟的空林之鸣,渲染了衰飒空阔的氛围。B.末尾两句与苏轼词中“大江东去”三句都怀古写今,笔调雄壮。C.诗人在广大的天地间勾勒精卫填海的情景,境界奇幻而壮伟。D.本诗借物咏怀,以精卫鸟填海的故事,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慨。16.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既是悲剧,又有崇高美”。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三十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和周显先韵二首辛弃疾暖日晴风晚蝶忙,平林先著夜来霜。寒花毕竟无聊甚,野菜畦边惨淡黄。怒涛千里破空飞,洗尽青衫辇路①泥。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②只在远山西。[注]①辇路:天子驾车所经路,此指临安。②南楼:据《舆地纪胜》卷六六《荆湖北路·鄂州》记载,南楼在湖北鄂州境内黄鹄山顶。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是诗人与周显先以诗相唱和时,依照周显先诗作的原韵而作的酬答诗。B.“寒花”二句,以野菜边上生长的寒花风光不再为喻,表现其孤寒不俗。C.第二首作于舟行江上之时,诗人虽赴任卑职,但仍然表现出满腔的热情。D.两诗虽为组诗,但写法与情感却不相同,它们之间也没有诗意上的关联。16.第二首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阕,用以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三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宋】陈亮话杀浑①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②。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③。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注】①杀浑:杀同“煞”,止住;浑,简直。②伊:即伊尹,商时名臣。葛:即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③斗绝:即陡绝。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两句,词人满心而发,自己虽有救国良策,亦无从施展,说得再多都只是闲说一场罢了。B.“千里情亲长晤对”两句谓友人虽远隔千里,也会有如常会面般的亲切,只要两人见解一致,就能体察对方的“本心”。C.“天下适安耕且老”两句,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适,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归田园居的退隐之意。D.全词慷慨沉痛,寓悲于壮,气势雄健,文辞典丽宏富,又杂之以俚语方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16.作为辛派词风的一员干将,陈亮所作之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本词亦然,请分析。(6分)三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钟鼎”和“山林”代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一个“梦”字表明无论何种选择都是虚幻的,所以可以坦然面对。B.“人间宠辱休惊”句意为对人世间的荣辱得失,不要感到心惊。诗人认为只需要在清静闲适中自由自在地度过一生。C.“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在秋季用酒杯承接清露的情形,表达了词人告诫祐之要安于清贫。D.本词不同于作者的豪情爱国之作,加入了家居闲适的场景,总体上呈现出和谐冲淡、舒缓雍容的特点。16.请结合本词的下片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丰富情感的。(6分)三十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张元干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初夏即事杨万里百日田干田父愁,只销一雨百无忧。更无人惜田中水,放下清溪恣意流。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诗先写人老后特别敏感,继而笔调转,寄寓双节相逢时的复杂感受。B.张诗尾句着一“也”字,炼字轻巧别致,使诗歌具有了别样的情调意维。C.杨诗连用“百”“田”二字,不避重复,与其《插秧歌》一样具有民歌特色。D.杨诗通篇运用工笔细描,情境生动,展现了诗人对田园劳作生活的观察。16.清人论宋人节气物候诗曾云:“每于烟火气中见思理。”请结合这两首诗歌,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①杨万里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不因王事②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注】①盱眙:紧邻淮河,是南宋与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东南第一山:盱眙境内的南山,被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因此得名。②王事:指受朝命接待全国使臣,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十二月,杨万里奉派为金国贺正旦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以近似白话的语句起笔,却具有点题并唤起读者注意的作用,暗示这里的不平常。B.诗中化用杜甫诗“齐鲁青未了”一句,写中原景象的青翠无边,以此来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C.诗歌尾联颇具画面感,天色渐晚,暮霭重重,诗人浑然不觉,面对隔岸的渔火伤心断肠,让人回味。D.作者用语以白描、不避俚俗著名,诗中“不因”“小出”“那得”等词语浅近明白。16.为什么诗歌第二句写第一山“未到负平生”,而结尾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三十九、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阕开篇叙事,写舟行至洞庭。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语言平实简明。B.“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两句中天阔、波平、峰青,诗人以精工细笔勾勒洞庭湖的全景。C.下阕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且静中见动,红白相衬,别有意趣。D.“夜凉船影浸疏星”,疏星船影,倒映湖中。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相呼应,且以景语收结,耐人寻味。16.湖湘之洞庭,常常成为文人骚客游历观赏、吟咏抒怀的对象,如张孝祥《浣溪沙·洞庭》、杜甫《登岳阳楼》。请简要概括这两首诗歌意境和情感的不同。(6分)四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擢第后入蜀经罗村路,见海棠盛开,偶有题咏郑谷上国休夸红杏艳,深溪自照绿苔矶。一枝低带流莺睡,数片狂和舞蝶飞。堪恨路长移不得,可无人与画将归。手中已有新春桂,多谢烟香更入衣。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标题点明写作缘起,诗人及第后入蜀,途中看到海棠盛开引发诗兴。B.在长着绿色苔藓的石矶旁,溪畔的海棠花如美人般临水自照,妩媚多姿。C.黄莺睡在海棠枝头,蝴蝶与飘落的花瓣一起飞舞,动静结合,别具生趣D.既无法移栽、也无人能描画,甚至不能带走海棠一缕芳香,诗人很遗憾。16.诗中写到红杏和春桂,在诗中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小庭寒夜寄梦得白居易庭小同蜗舍,门闲称雀罗。火将灯共尽,风与雪相和。老睡随年减,衰情向夕多。不知同病者,争奈夜长何。酬乐天小亭寒夜有怀刘禹锡寒夜阴云起,疏林宿鸟惊。斜风闪灯影,迸雪打窗声。竟夕不能寐,同年知此情。汉皇无奈老,何况本书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白诗前两句通过“蜗舍”“雀罗”的比喻,写出自己闲居时的冷落与凄清。B.白诗五六句通过写自己年老睡眠减少以及身体日渐衰弱来表达悲哀之情。C.刘诗通过“阴云”“疏林”“斜风”等写夜晚的寒冷,表示对白诗的回应。D.刘诗结尾句借汉武帝寻长生不老果的典故,表示对衰老死亡的无奈之情。16.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小通则以诗相戒,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这也说明古代酬和诗有“相戒”“相慰”“相娱”等内涵。以上两首白刘间的酬和诗属于哪一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1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刘诗结尾借汉武帝典故写出人终究难免一死,即使是君主也不例外,是心境的旷达。故选D。16.①相慰②白居易说自己闲居蜗舍,年老多病,雪夜难眠,孤独难耐,于是写诗把自己的现状与心境告诉朋友刘禹锡。③刘禹锡说自己也是雪夜难眠,对朋友的心境感同身受,但连皇帝也避免不了人老落寞,更何况你我这书生,以此宽慰勉励白居易(希望白居易旷达一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明确属于“相慰”。白诗开篇,诗人用比喻,把自己的庭院比作蜗壳,身处其间,整个人也仿佛被束缚住,难得自由;然后写在风雪交加的夜晚,诗人辗转难眠;颈联说衰老之后的睡眠每年都会减少,颓丧的情感每每到了傍晚就会盈满心头;尾联写不知道与我身处共同境遇中的你,是如何度过漫漫长夜的。诗人把自己的现状与心境告诉朋友刘禹锡。刘禹锡诗,前描绘了一幅寒冷的夜晚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夜晚阴云密布,疏林中的鸟儿被惊扰而惊飞。斜风吹动灯光,使得光影不断闪烁,窗外的雪花猛烈地敲打着窗户,发出清脆的声响。整个夜晚,诗人无法入眠,对朋友的心境感同身受。诗中还提到汉皇无奈老去,更何况是普通的文人,以此宽慰勉励白居易(希望白居易旷达一些)。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太行路(节选)(唐代)白居易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行路难,难重陈。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君不见左纳言①,右纳史②,朝承恩,暮赐死。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注]①纳言:隋唐时期门下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②纳史:应作内史,隋唐时期中书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整首诗以夫妻关系为喻,表面感叹为人妇之难,实际感叹为人臣之苦。B.“人情反覆”既指丈夫在感情上喜怒无常,也指圣意难测,翻脸无情。C.诗中“为君”“君臣”“君不见”中的“君”字,其含义各不相同。D.诗人较含蓄地批判最高统治者,旨在希望君主能广开言路、虚心纳下。16.节选部分不长,短短的篇幅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15.D

16.①结构上,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使诗歌思路清晰。第一次感叹“行路难”后,表达方式由叙事转向议论;第二次感叹“行路难”后,描写对象由夫妻转向君臣;第三次感叹“行路难”后,结构上对全诗作了收束。②音律上,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一唱三叹,不断深化,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内容上,三次“行路雅”的感叹后分别对应不同的内容,对于“难”的描述由“难重陈”到“难于山,险于水”再到“不在水,不在山”,实现了语意上的递进、感情的逐步加深,主题的不断深化。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西河·和王潜斋①韵曹幽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永。西风落日惨新亭②,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间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③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注】①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②新亭:东晋初过江人士齐聚新亭,周侯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众人相视流泪。后世称之为“新序对泣”。③相将:将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整首词,运用了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多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强烈情感。B.词作开头以极度愤激的语气高度概括了从北宋灭亡到作者写作此词之间的历史变故。C.新亭对泣与南宋姜夔《扬州慢》的黍离之悲,均借助典故表达了对时势的悲痛之情。D.“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意在劝诫统治者不要急于决定,应顺势而为。16.此词是对王潜斋词作《西河》(天下事)的和作。请结合本词内容及相关信息,推测《西河》(天下事)表达的主体情感内容,并列明推测依据。(6分)15.D16.①对国家山河破碎的担忧和痛心。(1分。语意相近即可)依据:A词题“天下事”,B王潜斋是南宋爱国词人(1分。AB两点写出一点,即计1分),C本词作为和词表达了相近内容(1分。如写出了相应情感内容的具体诗句,也计1分)。②想要为国分忧的壮志及壮志不得的无奈。(1分。壮志与无奈,均要写出才计分。语意相近即可)依据:A诗人作为爱国词人却遭劾无奈隐居(1分),B本同有句“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1分。写出其中一句即可计1分)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宋)陈师道平林广野骑台(1)荒,山寺钟鸣报夕阳。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巾欹(2)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3)。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注】(1)指徐州戏马台,陈师道当时在徐州任州学教授。(2)孟嘉落帽,典出《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桓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有风至,吹嘉帽堕落,桓温命孙盛作文嘲嘉,嘉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3)宋璟是唐朝贤相,正直有大节,但却写出了风流妩媚的《梅花赋》,皮日休评价他“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能吐婉媚辞。”15.以下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3分)A.首联著一“荒”字,有咏怀古迹之意,又写夕阳晚照,联想到老境将至。B.颔联承接上文,感慨人生平淡无趣,又以梅花自喻,表达今非昔比之叹。C.颈联写诗人头巾滑下一半,更觉霜发之多,也更深切地感觉到时节相催。D.尾联写傍晚登览所见壮景,叹息俗事未了。整首诗清淡高致、内涵深蕴。16.江西诗派主张化用前人陈言入诗,而起到“点铁成金”的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其是否体现“点铁成金”的妙处。(6分)15.B

16.结尾两句妙用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汇滚滚来”句意。抒发游赏以后的感想,感叹节物如此可念,登临清赏的机会正不应放弃,而此日此身,还须忙于世务,表达了作者想要玩赏却因忙于世务,很难玩赏的惋惜之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答洛阳主人陈子昂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①游。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②。主人何发问?旅客非悠悠。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③。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沉浮?【注】①赤松:赤松子,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②中州:指京城,诗人此时居东都洛阳任麟台正字。③《史记·平津侯列传》载,汉武帝时公孙弘初为博士,后拜御史大夫,三升为丞相,封平津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的前四句写自己放弃早年之志到东都洛阳从官是因为要奉养双亲。B.诗人在诗中回答主人的质疑:自己虽然是客居之人,却绝非庸碌之辈。C.最后两句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绝不会与势利小人随波浮沉的志向。D.陈子昂的诗歌明朗刚健,一扫初唐颓靡之风,本诗是他这一风格代表。16.有学者认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此诗也体现出鲜明的“儒道互补”思想,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15.A

16.①开头写早有“白云志”、追随“赤松子”漫游,结尾“鸣鹭忘机”的典故,鲜明地反映出归隐山林、访仙求道的道家思想。②中间写不能奉养双亲而憾恨、要为天子献良策是典型的儒家忠孝思想。接着写的建功立业、进官封侯的渴望体现了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③结尾处“不然”一语勾连前后,明确表达了不能实现政治理想,就归隐江湖、独善其身“儒道互补”思想。六、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赠李白①唐·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开砂愧葛洪②。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③为谁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④唐·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注】①④天宝三载(744年)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天宝四载(745年)同游齐赵,同年秋,两人在鲁郡(今山东兖州)东石门相别,杜甫写了赠诗,李白写了别诗。杜二甫,因杜甫行二,故称。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号抱朴子,成就卓著的道学家和医学家,曾入罗浮山炼丹。③飞扬跋扈,本义为鸷乌飞扬,大鱼跋扈。15.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两首诗都用到了“蓬”这一意象,杜诗的“飘蓬”,李诗的“飞蓬”,虽用词各有不同,但都写出了李杜二人漂泊的命运。B.杜诗第二句,表面说李白仙道无成,愧对葛洪,而实际上世上并无长生不老之丹,意在表达对李白坎坷命运的慨叹之情。C.杜诗三、四句中,前句“空”字写出了李白当时的生活状态;后句使用了反问句,其实是对李白的委婉批评、苦心规劝。D.李诗三、四句中一个“重”字表达出别后再相逢之难,又写出他们生活中有着共同的志趣,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16.请结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说说诗人李白这一人物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15.C

16.①才气纵横,狂放傲岸:杜诗三、四句是说李白尽日痛饮狂歌,可见狂放不羁;心雄万夫,可见济世之才。②怀才不遇,漂泊沦落:杜诗“飘蓬”句,李诗“飞蓬”句,均见李白如蓬飘零;“飞扬跋扈为谁雄”可见李白不受重用,怀才不遇。③嗜酒如命,热爱山水:两首诗饮酒句“痛饮狂歌”“醉别”可见嗜酒情怀,李诗“登临遍池台”“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可见其热爱山水情怀。④重情重义,珍惜友情:携手同游,别时痛饮。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杜甫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戏拈秃笔扫骅骝,歘②见骐驎出东壁。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注】①韦偃:唐代画家,善于画马。②歘(chuā):形容短促、迅速的声音。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首联写画马背景和缘由,颔联写作画经过,颈联描写画面内容,尾联抒写感想,脉络清晰。B.韦偃知道杜甫喜欢自己所作的画,在离开杜甫之前为他画了一幅画,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题画诗。C.“坐看千里当霜蹄”一句写韦偃所画的骏马非常逼真,转眼之间,就即将奔驰到千里之外的地方。D.尾联作者由画中马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真想得到这样一匹同生同死的骏马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16.诗歌是如何表现韦偃画技之高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6分)15.D

16.①“我”知道韦偃绘画无人能及,侧面表现韦偃画技之高。②正面表现韦偃画技之高,通过描写韦偃画马的用笔、动作表现韦偃画技之高。③通过直接描写画面中马的生动形象,表现韦偃画技之高。④通过联想想象写出马的精神,表现韦偃的画技之高。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浣溪沙·江村道中范成大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注】南宋时,川蜀为沿边重镇,与金国接壤,常须戒备。这首词大概是词人担任四川制置使期间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从远处着笔,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写出十里稻田一片金灿灿的丰收景象,风拂平野,稻谷飘香。B.诗人移步换景,看到村后山坡上挂满了黄中带青的山果,“垂垂”突出果实的硕大饱满,如在眼前。C.上片通过三个典型意象群,把秋日农村的美景作了极其形象的概括,突出江南农家山清水秀的风貌。D.下片作者通过“晨气润”和“午阴凉”渲染秋日江村道中的凉爽,即便着戎装巡行也无需车盖遮阳。16.有人评价这首词纯由景见情,无一赘语。请结合诗句分析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1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词内容的能力。C.“山清水秀”错。上片通过三个典型意象群突出的是丰收的景象,而非山清水秀的风貌。故选C。16.①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稻谷飘香,山果青黄,词人眼中一派丰收的景象。②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词的上片充分调动视觉和嗅觉,色彩层次感强,景物错落有致。③对质朴田园生活的向往。词人奔走驱驰间能沉下心欣赏江村丰收景象,“不须”一句写出对战事的厌恶。④表达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词人作为负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看到防区内一派美丽丰饶的景象,自然增添了守家护国的责任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上片共三句:第一句写远景,金灿灿的十里平畴,稻香扑鼻;第二句稍近些,红艳的木槿花后,有青翠的修竹在迎风摇曳;第三句写近旁的山坡上,累累山果挂满枝头,青黄相间,低头摇晃,招人喜爱。词人通过三个典型意象群突出了丰收的景象,暗含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上片写景中,诗人不仅调动了视觉,同时也调动了嗅觉写果香;同时使用“青黄”一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山果有的成熟了,有的尚未成熟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着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下片旨在写词人旅途感受。时已初秋,晨雾渐渭,空气湿润,即使到了中午,因薄云遮日,也渐觉凉爽宜人。末句写词人舍车骑马,戎装而行,饱览这迷人的秋色,寄托了词人对于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同时“不须”一句写出对战事的厌恶,对质朴田园生活的向往。结合【注】可知,词人作为负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看到防区内一派美丽丰饶的景象,自然增添了守家护国,守护百姓这美好的生活的责任感。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黄庭坚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注】作此诗时,黄庭坚贬谪戎州(今四川宜宾)。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和前韵”,指依前一首诗的韵作诗。这首词是黄庭坚在宴席上与眉山隐士史应之相互酬唱之作。B.“风前横笛斜吹雨”中的“风雨”与苏轼《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意蕴不同。C.“身健”“加餐”“舞裙”“歌板”是诗人勉励众人保养行乐之辞,也写出了宴席热闹欢快的场景。D.“黄花”“白发”色彩明快,相互映衬,照应上阕的“簪花”。赏菊、簪菊是重阳旧俗,寄寓丰富。16.有人认为,这首词塑造了一个“狂士”形象,其“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15.B16.①举止狂放:上阕后两句与下阕“舞裙”“歌板”写出了词人的醉酒簪花、倒戴冠帽、歌舞清欢狂放不羁的行为。②内心狂傲:下阕“付与时人冷眼看”,表达了词人对世俗的蔑视与激愤。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叔黄庭坚人骑一马钝如蛙,行向城东小隐家。道上风埃迷皂白①,堂前水竹湛清华②。我归河曲定寒食,公到江南应削瓜③。樽酒光阴俱可惜,端须连夜发园花④。[注]①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②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③削瓜:削瓜而食,指夏天。④连夜发园花:《唐诗纪事》记载:武则天将去上苑赏花,去前作催花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与稚川约定晚上拜访进叔,写了一首诗赠送给稚川,并送给进叔欣赏。B.诗人骑着一匹马,那匹马驽钝得好像一只蛙,悠悠地走向城东的进叔的家。C.颈联“归”“到”两字表明诗人将与友人分别,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伤感之情。D.“寒食”“削瓜”“花”等表示时间节令的词语表明诗人与友人相会在春天。16.诗人主张写诗要“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诗人的观点。(6分)15.D16.本诗善于化用典故,借鉴古人的话,化腐朽为神奇。颔联“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用“迷皂白”比喻当时社会污浊以致是非不分;“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借青竹写进叔清高不俗的高尚品格,抒发了诗人对进叔的敬佩之情。尾联“连夜发”出自《唐诗纪事》记载,巧用武则天令百花在冬天火速开放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倍加珍惜当下和朋友欢聚畅饮的美好时光,“连夜发园花”突出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情的珍惜。(意思对即可)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六么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李纲①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②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⑥自圆缺。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注]①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一生力主抗金,但是屡遭排挤;此词作于建炎四年(1130年),当时词人被贬谪已将近两年。②苒苒:时间渐渐过去。③银蟾:月亮。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词写于鄱阳的一次宴席上,是词人为贺方回的金陵怀古词写的和词。B.词的上片通过所见水云、玉树,所听歌声、钟声,烘托了词人内心的悲凉。C.战争痕迹泯灭,六朝繁华不再,只有明月兀自圆缺,见证着世事变幻。D.尾句化用柳宗元《江雪》诗句,借不惧寒雪、独立江头的渔翁表达心志。16.本词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均为金陵怀古词,两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15.B(“歌沉玉树”意思是“南朝陈后主创制的《玉树后庭花》,早已歌声沉寂”)16.①相同点:两首词都总结了六朝灭亡的教训,借以抒发对国事的忧虑。②不同点:王词表达了对北宋王朝沉迷于享乐,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本词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和矢志不移、坚持抗金的决心。(相同点2分;不同点4分)十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挽王中丞二首(明)李攀龙其一司马台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其二幕府高临碣石开,蓟门丹旐重徘徊。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注释】①王中丞:王忬,明人,王世贞之父,李攀龙友,曾以右副都御史(故称“中丞”)为蓟辽总督(总督顺天、保定、辽东等处军务),与权相严嵩不合,后遭其迫害至死。②司马台:古时,掌兵权的人被称作大司马,汉代御史府多列柏,故后人称御史台为“柏台”。③属镂:剑名。《史记·伍子胥传》载,太宰嚭谗言构陷子胥,吴王乃派人赐属镂剑予子胥曰:子以此死。子胥自刎。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皮制的口袋),浮之江中。吴人为子胥立祠江上,命曰胥山。后世传说子胥死后为潮神,呼啸奔腾以泄其郁怒不平。④丹施:旧时出丧所用的红色铭旌,施:音zhào,招魂幡。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一首句以高耸入云整齐排布的柏树象征王抒为官廉正高洁,直气劲节。B.其一第二句写风云中飞舞的旌旗里夹杂着凶险的杀气,暗示斗争的残酷。C.其二首句写王中丞的府街正对着碣石开设,言其曾镇守边关,亲身征讨。D.其二第二句写府衙主人已逝,旌旗不再,代之以肃穆的招魂幡来回招展。16.清代学者沈德潜评李攀龙的绝句“语近情深”,评这两首挽诗“为中丞吐气”,请结合诗句,对此评价加以分析。(6分)1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第二句写风云中飞舞的旌旗里夹杂着凶险的杀气,暗示斗争的残酷”错。“风云犹自夹”的意思是王的豪气死后依然回绕着军旗,表现其心系国家的蓟辽大业,赞美其生前忠于职守,勤于戍边。故选B。16.示例:沈德潜评语是评价李攀龙诗歌语言浅近,情感真挚深沉,这两首诗是为王中之死鸣不平。“其一”两句化用伍子胥之死典故,表明王中丞蒙冤被害与伍子胥被赐死原因虽不同,但同样冤屈,令人悲愤;“其二”两句想象风雨交加的夜晚,在疆场上看到王中丞亲率军队御敌,以此赞美王中丞的忠诚与功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语近情深”意思是,语言浅近,情感真挚深沉。“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提到“属镂”,这里指的是祭祀逝者时使用的祭器。诗人表达了逝者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成为祭祀的对象,暗示逝者的离去并非早有准备或自愿,这增加了悼念的哀伤感。最后一句“莫作胥山万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