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实词释义题的考查方向及应考策略_第1页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题的考查方向及应考策略_第2页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题的考查方向及应考策略_第3页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题的考查方向及应考策略_第4页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题的考查方向及应考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高考文言实词释义题的考查方向及应考策略一、考查方向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命题,虽然文言文试题的选文材料都来自课外,但所考实词绝大部分为新课程六套教材文言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并且考查的重点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知识点上,有的年份也会偶尔涉及偏义复词和单音词的考查。为了帮助同学们增加知识储备,培养思维品质,提升判别能力,我从2022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搜集出极具代表性的考题,以说明高考命题专家在文言实词释义题设题考查的重点。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考查的最主要的一个知识点,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

例1.(2022年高考天津卷第9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恒皇恐,长跪谢谢:感谢

B.访以海上事访:询问

C.闽督肃然颔之颔:点头同意

D.遂以此落其家

落:使……衰败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谢”是一个常见的文言实词,词义非常丰富,有“感谢”、“谢罪”、“辞别”、“告诫”等意思。A项中的“谢”在古代确实具有“感谢”之意,但在此句中就不同了。因为在这里,根据阅读材料的上下文语言环境,姚敬恒母亲一天看见姚敬恒卖蚕丝,银白色蚕丝色泽低劣,非常生气,姚敬恒非常恐慌,长跪在地上向母亲道歉,所以这里的“谢”应该是“谢罪”、“道歉”的意思。

【备考提醒】不可脱离语境。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都会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从逻辑上去推测词义。而考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凭识记猜测,完全忘记了“语境”二字,从而导致失分。尽管文言实词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它只有一个意思,如果长期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来解词,就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弄懂文意,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二)古今异义

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词义完全相同;二是完全不同;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等。特别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种貌似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一些词语容易造成错觉,使人望文生义,把它们当作一个双音节词语看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

例2.(2022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

【参考答案】B

【解析】“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捏造事实冤枉人”,而B项理解为“诬蔑”正是犯了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古汉语的错误。其实“诬”在古汉语中一个常见义项是“欺骗”,B项中的“诬”正是“欺骗”之意,这一古义在成语“惑世诬民”中保留着。这里启示我们: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是一条捷径。因为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代诗文,是古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语言的“活化石”,因此,成语中的许多词语的含义及用法与文言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求证具体语言环境下的文言词语的词义。

【备考提醒】不可望文生义。虽然语言有一定的继承性,但语言毕竟又是发展的。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词语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那么,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应牢牢树立起这样一个意识:不可以现代汉语来理解古汉语,近年高考文言实词试题中就经常涉及到这方面知识的考查。也就是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解释项往往是错误的。命题者通常会在四个选项中故意对其中一个词进行“望文生义”式的解释来干扰迷惑考生,让考生掉进陷阱。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有新的意义,进而改变了词性。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

例3.(2022年高考山东卷第9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之可茹茹:吃

B.皆竞秀献状秀:开花

C.被鹤氅衣被: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参考答案】B

【解析】B项将“秀”解释为“开花”,放入语境中显然不通。“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选项中的“秀”是说山峰的,这里“秀”字应是名词,不是动词“开花”;同时从“竞秀献状”这一并列式词组可以看出,“状”为名词,“秀”也应该是名词;主语又是山峰,也不可能是“开花”。因此,“秀”,指山峰之秀美,这样句意才通顺。

【备考提醒】不可主观臆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也是高考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因此同学们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如: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句中的“斗”字,根据句意,它和它的宾语“诸侯”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因此要理解为“使……斗”。

(四)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该读本字的音。如:

例4.(2022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第4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参考答案】A

【解析】A项中的“登”应该理解为“考上”。而正确项C中的“振”就是一个通假字,通“赈”,所以C项解释为“救济”,是对的。

【备考提醒】不可先入为主。在阅读古诗文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个别字与语境完全不合,或者说,根据文脉,由于个别字的出现而使文意无法理解时,可依据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等特点去考虑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不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而仍按原字去解释,就会造成费解或者错误的理解。

二、应考策略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所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涉及面广,又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还真不容易。同时,实词释义题基本上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这就是说答案已在其中,考生如何求得正确答案,还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我们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猜读推测能力,以提高学生答题的速度和精准度。因此,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对广大考生准确而快捷地解答文言文实词的试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现结合个人多年的备考经验将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推断方法列举如下,以期帮助考生们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

(一)音形训义法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可以通过字形来解释词义,是谓形训;还可以通过字音来解释词义,是谓音训(或者叫声训)。如:

例5.(2022年高考新课标卷II第4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恣:任意

【参考答案】C

【解析】昧,形声字,从日,未声,音mèi。从日,与光线有关。《说文解字》:“昧,爽且明也。一曰暗也。”可见,“昧”字本义为“日出前天将明而未全明”,引申为“糊涂”、“冒犯”、“违背”等。而C项中理解为“冒犯”,不恰当,根据上下文语境应该解释为“违背”才通顺。

(二)对文断义法

所谓对文,是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意相关的对句中,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常常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比如成语“尔虞我诈”,相对应位置上的“虞”和“诈”,“虞”可能不了解,但“诈”是“欺骗、欺诈”之意大家都懂,就可以推知“虞”也是“欺骗”之意,从而求出该成语的意思是互相欺骗。同样的道理,文言文中,很多对文的词语可以互训。对文训释的意义在于据已知训未知、由易知训难知。这就便于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如:

例6.(2022年高考安徽卷第4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舆:众多

D.政由一家由:如同

【参考答案】D

【解析】D项“由”应该理解为“出于”。而C项干扰较大,致使很多考生误选。其实C项中“人众车舆”是一个典型的对文,“人”和“车”都是名词,根据对文的特点,“众”和“舆”词性也应该相同,意义也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再联系上下文,文中是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因此可以猜测C项将“舆”解释为“众多”是对的。

(三)语法辨义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要判断文言实词的具体词义,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词性、用法和意义。如:

例7.(2022年高考辽宁卷第4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遂以著令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

C.多格不行格: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参考答案】A

【解析】A项中命题者将“著”解释为“显著”,理解为形容词,修饰限制后面的“令“字,这样理解明显不妥,因为这个句子中,“著”处在谓语位置上,并且后面带有宾语“令”,因此,应该理解为动词,意思是“表述”、“写成”的意思,“著令”的意思是“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

(四)语境推义法

文言实词大多具有多义性,即词义是不确定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确定一个实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我们可以联系语境进行具体分析。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如:

例8.(2022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仍:于,又

【参考答案】C

【解析】C项中的“预”是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在古汉语中确实有“参与,加入”的意思,但在这里将“参与,加入”的意思代入到句中,觉得不通。再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第五段整体上是围绕曹彬的“料事在前”来写,因此“预”在这里应该是“预先”的意思。

(五)成语证义法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出文言实词的词义。如:

例9.(2022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推:追究

C.不痛绳之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知:掌管

【参考答案】C

【解析】C项中的“绳”字后面带了代词“之”作宾语,“绳”字在这里活用作动词,题中解释为“捆绑”,不合语境意思,应该解释为“约束,制裁”的意思,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来理解C项“绳”字的词义。

(六)联想明义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即所谓立足于教材,选材于课外。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联想学过的课文例句,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提醒同学们,牢记课文经典例句。如:

例10.(2022年高考大纲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