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4届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4届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4届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4届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4届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4届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宋代起,宗族零星地被组织或复兴起来,父系原则、儒家对亲族关系稳定的尊崇、土地所有制经济等,都为族人结盟提供了刺激。鉴于强大的血缘群体可以提供有效的地方保障,因此社会动荡对这些行为的刺激就更为经常了。广义地说,宗族在南方更普遍,因为数百年前的移民经常定居在那些有大量无主荒地的地方,以便后代子孙留在附近,也便于附近族人相互帮助。到12世纪,福建已存在实质性的宗族,而13世纪,浙江的某些地方也有这样的宗族。在长江北岸的安徽桐城,宗族在明朝后期被组织起来,那些成功的官员也会把族产和宗学纳入其家族生存和发展战略之中。到明中期,全国某些地区的宗族制订出了很多详细的制度来控制和规范族众。比如在江西某地,宗族制订了一套族规,给族长极大权威以解决争端、强迫依顺。这一趋势出现在此时,表明它是受到社会上同时存在的“乡约”思想的影响,而乡约是宋代一些文化人倡导的一种地方联合体形式,目的是为了更新道德。乡约的成员得同意改正各自的缺点,及时为解决彼此的困难提供帮助,用开除来制裁不合作者。在明中期,王阳明又用了“约”这个字来指称他要建立的、作为平定叛乱计划一部分的社会基层组织。他的弟子进一步将此作为集合村民进行宣讲的基地,他们用口语力劝村民行善。对于儒家学者来说,他们有充分的哲学理由努力进行这种道德教育。乡约和宗族使文化人和普通人走到一起,弥补了双方的差异,使之能跨越阶级界限而共享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百姓在被某种东西约束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必然被别人利用或被推入损害其利益的境地。尤其是宗族对于普通族众有着真正的切身利益,因此所有成员都支持它。甚至因为增加了地方居民与士绅的接触,乡约也对本地居民有了实际意义。(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美]伊沛霞著,赵世瑜译)材料二传统社会本是一种习俗社会,一切成训习俗,都是世代相续,口头相传,从没有见之于文字,见之于契约。尤其是农村,只讲礼而不解法,只讲情而不讲理,成文法则的发展尤其迟缓。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农民,还不知法则为何物,只依照他们的父祖遗传,社会习俗去生活。不过口头的传授,一来并不清楚,二来易于遗误,所以十里不同俗,百年以后也许面目全非,甚至违反原来的意向。尤其是比较先进的社会,人类关系日多,行为标准日杂,假使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成文的标准,恐怕社会秩序更不容易维持,社会合作更不容易取得。二十世纪初的农村,除了中国以外,欧美日本都已有具体的方案,严密的组织,一则便于仿行,二则便于持久,三则便于由小而大,向上发展。一村之间还可以口头相传,世代相守;十村、百村、千村、万村之间,便不能不有比较具体的法则,成文的法则。由人民自动主持,人民起草法则,在中国历史上,宋代《吕氏乡约》实在是破天荒第一遭。当然《吕氏乡约》并不是全体人民的手笔,全体人民也不能起草共同的契约,吕氏兄弟只算是乡约的发起人,起草员,而全约人民才算是乡约的主人翁,实行者。(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历史上,那些移民南方百姓更倾向于通过族人结盟来得到血缘群体的相互帮助。B.明中期某些地区的宗族制定了详细的族规,由此可看出“乡约”思想对宗族的影响。C.对于普通族众而言,个人需要服从于宗族权威,但同时宗族也会给予个人利益保障。D.《吕氏乡约》的出现具有开创性意义,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已完成法则社会的转型。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围绕宗族与乡约展开论述,指出了二者在传统社会结构里对普通百姓的影响。B.材料二从传统社会的本质特征出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吕氏乡约》的价值。C.材料一第二段由讨论宗族过渡到乡约话题,强调了乡约这一基层组织出现的必然性。D.材料二在阐释传统习俗社会特征时,与二十世纪初国外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宋代起,传统宗族社会得以不断发展,除了土地所有制、迁徙移民等方面的原因,也与官员和文化人有意推动有关。B.材料一中的两处加点词“他们”在文中均指王阳明及其弟子,他们致力于将乡约发展为具有教化功能的道德宣讲基地。C.相较于成文法则,成训习俗主要由口头传授,表意含混且容易遗误,因此不利于传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分工合作的形成。D.材料二中的《吕氏乡约》与材料一中的某些宗族族规都属于成文法则,二者都以强制规范组织成员的言行为基本宗旨。【答案】1.D2.C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已完成法则社会的转型”错误,文中只说“由人民自动主持,人民起草法则,在中国历史上,宋代《吕氏乡约》实在是破天荒第一遭”,据此不能说明中国传统社会已完成法则社会的转型,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强调了乡约这一基层组织出现的必然性”错误,文段主要介绍明代乡约的内涵和作用。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均指王阳明及其弟子”错误,“对于儒家学者来说,他们……”中的“他们”指儒家学者。C.“因此不利于传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分工合作的形成”错误,原文为“恐怕社会秩序更不容易维持,社会合作更不容易取得”,可见成训习俗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而不是“不利于”。D.“二者都以强制规范组织成员的言行为基本宗旨”错误,原文有《吕氏乡约》“人民自动主持,人民起草法则”,故不是“强制规范”组织成员的言行。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我求学的时期,一些研究人员就已经证明蜜蜂和一些其他的昆虫会表现出智力行为,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比如,蜜蜂会数数,能掌握相同和不同的概念,通过观察同伴学会一些复杂的任务以及了解自己身体的尺寸——这在人类中属于一种和意识相关的理解能力。它们似乎也能感受喜悦和痛苦。换言之,现在看来至少包括蜜蜂在内的一些种类的昆虫——也有可能是全部昆虫——都拥有感知能力。目前已经有一些认知偏差测试可以用来评估一些活体动物的精神状况,比如圈养的大鼠。这些测试的本质就像是一条谚语的翻版:悲观者会认为半杯水几乎是空的,而乐观的人会认为半杯水几乎是满的。我和合作者决定也给蜜蜂开发一个类似的测试。我们训练一组蜜蜂形成了蓝色和糖水奖励的联想记忆,而绿色对应着没有糖水奖励,另外一组则相反。随后,我们向蜜蜂展示一种绿松石色,颜色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在一部分幸运的蜜蜂看到绿松石色的前一刻,我们给予了它们意想不到的糖水奖励,而另一部分蜜蜂没有奖励。在实验前是否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糖水奖励,能决定蜜蜂对这种不明确刺激的反应。那些得到了意外糖水奖励的蜜蜂会比其他蜜蜂更快靠近绿松石色。这项测试表明,当蜜蜂接受一个意外的奖励后,它们会拥有乐观的心态。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状态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有关,它会让蜜蜂对不确定的刺激更加乐观——蜜蜂会认为这种颜色更接近蓝色或绿色,将它和奖励联系在一起,就像训练时一样。另外一项研究表明,蜜蜂不仅存在乐观的情绪体验,还能体会玩耍的乐趣。我们将一个活动场和一个熊蜂蜂巢连通,活动场的一侧有可以被移动的球,而另一侧的球则不能被移动,不过中间有一条畅通无阻的通道继续延伸到一个饲喂点,在里面熊蜂可以自由获取糖水和花粉。这些熊蜂会想尽办法一次又一次回到“游戏区”,在那里随意将球推向任何一个方向,尽管它们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有糖水奖励,附近也没有充足的食物——似乎这个活动本身就很有趣。这种情形与其他研究人员在脊椎动物中发现的情况一致,相较于年长的个体,年轻个体更容易被球吸引。此外,雄性个体玩耍的时间会比雌性个体更多,这可能是因为雄性熊蜂不需要为蜂群工作,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这些实验不仅非常精巧,还为研究蜜蜂拥有积极的情绪样状态,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所有这些研究也引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那就是蜜蜂也许拥有感知疼痛的能力。研究人员想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但也会因此陷入一个道德因境:如果实验结果支持这种观点,那么研究可能会改善数万亿只野生和饲养昆虫的现状。如果有一些昆虫有知觉,且可以感受到疼痛,真实的情况可能也确实如此,那这一发现会有什么意义呢?有时候,我会被提问类似这样的问题:这是否意味着我不应该拍死落在手臂上的蚊子,即使它可能会让我患上危及生命的疾病?不,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死亡是瞬间的,比如你一巴掌拍死皮肤上的蚊子,那么蚊子遭受的痛苦可能会很小。而如果用放大镜点燃蚂蚁,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一些资助机构经常鼓励研究人员从事昆虫而不是脊椎动物研究,部分原因是这类研究没有伦理道德问题上的顾虑。为了生存和获取食物,我们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杀死其他生物。考虑到受影响的昆虫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拥有感知力,我们都应该尽到道德上的义务,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摘自拉斯·奇特卡《昆虫的内心世界》)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蜜蜂和一些其他的昆虫会表现出智力行为,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因为在当时它还只是少部分研究人员的猜想。B.“悲观者会认为半杯水几乎是空的,而乐观的人会认为半杯水几乎是满的”,这条谚语的意思是认知偏差测试有待科学验证。C.在蓝色和糖水奖励的联想记忆测试中,研究人员发现: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的产生与否,是蜜蜂能否拥有乐观情绪的决定因素。D.在作者看来,一巴掌拍死皮肤上的蚊子和用放大镜点燃蚂蚁,这是我们对待昆虫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不可混为一谈。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糖水或花粉的意外奖励,是蜜蜂产生情绪样状态的相关因素。B.在球不可移动的条件下,饲喂行为才会对蜜蜂情绪起到作用。C.推球玩乐的过程中,饲喂点的奖励对蜜蜂的吸引力有所减弱。D.可被移动的球能让蜜蜂体会到玩耍的乐趣,拥有积极的情绪。6.伴随着对昆虫感知能力发现的过程,研究人员很可能因为伦理道德的顾虑而陷入两难困境。假如你是需要继续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你会如何说服自己继续研究?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自己的思路。【答案】4.D5.B6.①科学研究是不断发现之旅,正是因为研究才促使人类真正地了解昆虫等自然生命;②面对昆虫具有感知能力的发现,人类应主动调整研究手段和方法,尽量避免研究中的不当行为;③目前对昆虫的研究缺乏伦理道德的约束,我们需要经由研究走向自我反思,更好地对待其他生命。【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为在当时它还只是少部分研究人员的猜想”错误,原文为“一些研究人员就已经证明蜜蜂和一些其他的昆虫会表现出智力行为,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不是“猜想”,是“已经证明”;且即使证明了也不是不认可的原因,选项因果关系也不成立。B.“这条谚语的意思是认知偏差测试有待科学验证”错误,原文有“目前已经有一些认知偏差测试可以用来评估一些活体动物的精神状况”,可见这条谚语的意思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认知表明不同的精神状况。C.“决定因素”错误,原文为“这种状态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有关,它会让蜜蜂对不确定的刺激更加乐观”,只是“有关”没说是“决定因素”,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B.“……饲喂行为才会对蜜蜂情绪起到作用”错误,文中只说熊蜂更喜欢到球可移动的“游戏区”去,就此不能说明在球可移动的条件下,饲喂行为不会对蜜蜂情绪起到作用,且图表中也不能解读出此内容。选项表述绝对。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内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要“说服自己继续研究”,就要找到继续研究的必要性。①文章多次出现关于科学研究发现的内容,“在我求学的时期,一些研究人员就已经证明蜜蜂和一些其他的昆虫会表现出智力行为”“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状态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有关”“这种情形与其他研究人员在脊椎动物中发现的情况一致““那这一发现会有什么意义呢”,可知科学研究是不断发现之旅,正是因为研究才促使人类真正地了解昆虫等自然生命;②“考虑到受影响的昆虫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拥有感知力,我们都应该尽到道德上的义务,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据此可知,昆虫具有感知能力的发现,人类应主动调整研究手段和方法,尽量避免研究中的不当行为;③“如果实验结果支持这种观点,那么研究可能会改善数万亿只野生和饲养昆虫的现状”“一些资助机构经常鼓励研究人员从事昆虫而不是脊椎动物研究,部分原因是这类研究没有伦理道德问题上的顾虑”,目前对昆虫的研究缺乏伦理道德的约束,我们需要经由研究走向自我反思,更好地对待其他生命。(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河,母亲的河魏巍黄河,是我故乡的河,母亲的河,我从小对她就是熟稔的和亲昵的。我多次渡过她的激流,也察看过她各段的腰身和雄姿,可是却没有观赏过有名的壶口瀑布,这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黄河离我住的县城不算太远,离黄河五六里远,就能听到远远传来呼隆隆、呼隆隆,一种近乎天际滚过的轻雷。住在黄河岸上的人,大约十几里外在枕上就能听见这隆隆的涛声了。我第一次走到她的身边时,真要惊呆了。哦,这就是黄河吗?她那铺天盖地而来的赭红色的滚滚黄流,无涯无际,仿佛整个大地在向前移动,而你站在岸边,反而像站在船上向后漂去。我也曾登上邙山之巅看过黄河:遥望北岸,仅能看到一条窄窄的模糊的黑线;而向西一望,却是天连水、水连天,那汹涌澎湃的黄流,就像真的是从天上倾下来似的。唯有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卢沟桥的炮声震动着全国青年的心。接着是敌寇深入华北,大片国土沦丧。当我面对着黄河滔滔的巨浪时,不知怎的,我再也制止不住自己的泪水。黄河啊,那一次我记不清洒向你多少泪水了!当时我写下了五百行的长诗,随之便离开了故乡。在西安,我赴延安的行动受阻,不得不折返潼关。在这里我又看到了黄河。她刚从秦晋的峡谷里奔腾而出,顿时呈现出狂放不羁的性格,那一泻千里的气势是何等的豪迈!当我在汹涌的水流上回顾巍巍雄关,也许因为一种慷慨赴战的心情,觉得祖国的山河真是从来未有的壮丽!此后,我接触的就是秦晋峡谷间的黄河了。一九三八年春初,我随军经山西吉县到延安去,正巧在壶口附近渡河。可是一来军情紧急,日军距我仅十五华里,二来黄河正在解冻,我们便急匆匆地踩着冰越过去了,哪能看到壮观的壶口瀑布呢!我只记得,当时每个人挟着一束谷草,边走边把谷草铺在冰上。黄河的冰足有一两丈厚,有一块已经深深地陷了下去,我们是沿着曲曲折折的冰的边缘走过去的。在延安经过八九个月的学习,我又回到前方。这次是在壶口的上游佳县渡河。尽管黄河在秦晋峡谷中涛声震耳,常常发出狮虎一般的吼声,可是比起我故乡的黄河,我总觉得她不是黄河。我同伙伴们一起跨上木船,本来想在船浮中流时好好地欣赏一番,不想在艄公们的呐喊声中,船颠了两下便像箭一般地斜射到了对岸。从此,我便好多年没有见过黄河。解放战争后期,我随大军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役,又在潼关南渡黄河。解放宁夏后,我便和我的团队一起,驻守在黄河边的一座小城。那时我朝朝夕夕都可以看到黄河,来往银川也要渡过她。这里虽不像我故乡的黄河那样浩瀚,但却比秦晋峡谷中的黄河宽阔得多。她行驰在贺兰山下的黄土高原上,显得那样从容不迫;水流上不时漂过的羊皮筏子,也浮浮沉沉、悠然自得。她是多么尽职尽责地滋润着这里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塞北江南。近几年,我又看了包头、兰州等处的黄河,还有青海高原“远上白云间”的黄河。黄河的源头对我自然是有吸引力的,但未必有亲近她的机缘了。而近在咫天的壶口瀑布却始终没有观赏过,这不能不是最大的憾事。终于,这次乘赴延安的归程之便,可以了却这一心愿了。壶口在宜川境内,距县城还有一百多华里的路程。我们在宜川略事休息就上路了。路上,宜川的同志说,壶口是黄河唯一落差四十多米的大瀑布。正谈叙间,忽见前面的河谷里腾起了几丈高的白烟,仿佛大团大团的白云落在峡谷里。刚想动问,宜川的同志就指着白烟笑道:“那儿就是壶口瀑布了。”我们望见升腾着白烟的瀑布下,簇拥着的游人正在指指画画地观看,怎肯就此止步呢!说话间,我们就攀缘着晚岩跳下去了。我刚刚接近瀑布,想站在岩石上留一个影,不意被溅起的飞沫打得衣襟尽湿,不得不向后退了几步。这时,忽听耳边有人叫:“彩虹!彩虹!”我仰头一望,果见头顶蒸腾的白雾中挂着一弯伸手可触的七色彩虹。此时此地,虽上有惊涛凌空但不见其状,下有深渊雷鸣也不见其形,一切都为白皑皑雾蒙蒙的雪涛所掩盖,只觉山摇地撼,夺人心魂。向北望去,那汹汹黄流简直像千万匹战马疾驰而来,两岸群山却似在惊飞后退。俯视窄窄的壶口,惊人的狂涛如同三条争相夺路的黄龙扑下断崖。啊!看,黄河在一霎时竟立起来了!呵,壶口瀑布,你哪里是什么瀑布呢?一条偌大的黄河,在秦晋峡谷间也足有四百米宽的黄河,要从仅仅三四十米宽的壶口冲过去,这该是何等的声势啊!世界上哪有这等声势的瀑布呢!不,这不是瀑布,这既不是高山断崖间那种雄浑的匹练悬空的瀑布,也不是静谧幽深的山林里那种如珠帘垂落的瀑布,更不是那种曲转曼回、细流如线、饮泣似咽的流泉;这是夺路求生的惊涛,是冲决一切的狂澜,是集万钧之力准备与敌决一死战的大军,是不容任何人轻侮的、黄河之被称为黄河的那种力量和尊严!啊,黄河!我故乡的河,母亲的河,中国的河!写于1992年(有删节)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回忆了自己第一次见到黄河的场景,黄河铺天盖地、无涯无际的气势给予他强烈震撼,产生如同站在船上后移的错觉。B.作者说“比起我故乡的黄河,我总觉得她不是黄河”,重在表现自己心中浓烈的思乡情,故乡的黄河在他心底是无可替代的。C.黄河如母亲般见证了作者的革命生涯,解放宁夏后“我”在小城见到的黄河又如母亲般尽职尽责滋养着那里的土地和人民。D.结尾以抒情短句独立成段,结构上照应前文,内容上突出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深沉热爱,凸显了黄河作为母亲河的深层意义。8.文章在写自己观赏壶口瀑布之前,用了较多笔墨写个人的人生经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生动地体现了魏巍散文感情炽热、气势奔放的特点,这种艺术特色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简要赏析。【答案】7.B8.①“我”见到过不同时期不同地段的黄河,但始终未能见到壶口瀑布,人生经历的叙写有助于凸显遗憾之情,为后文描写壶口瀑布做好铺垫;②“我”在不同经历中所看到的黄河之景与壶口瀑布相互映照,展现出黄河或澎湃、或狂放、或从容等多种特点,有利于表现黄河作为母亲河的丰富内涵。③黄河见证着“我”早年人生经历的各个阶段,寄托着“我”的爱国热忱和战斗激情,“我”的人生经历与黄河作为“中国的河”的精神气质相互呼应。9.①连用四个“不是”构成排比,赞颂壶口瀑布不同于其他任何流泉、瀑布的浩瀚气势;②连用四个“是”直抒胸臆,由形到神表现了黄河的力量与尊严,也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决不容人轻侮的民族精神与品格;③前面的“不是”与后面的“是”形成强烈对比,并与先前关于壶口瀑布的描写形成呼应,作者炽热的感情、奔放的气势得到了充分体现。【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重在表现自己心中浓烈的思乡情”错误,原文有“唯有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此处说不是家乡的黄河,是为凸显家乡黄河无可比拟的磅礴气势。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①文中开篇即说“我多次渡过她的激流,也察看过她各段的腰身和雄姿,可是却没有观赏过有名的壶口瀑布,这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后文又多次提到“哪能看到壮观的壶口瀑布呢”“这次是在壶口的上游佳县渡河”“近在咫天的壶口瀑布却始终没有观赏过”,在此“我”见到过不同时期不同地段的黄河,却始终没见到壶口瀑布,最后才有“那儿就是壶口瀑布了”,人生经历的叙写有助于凸显遗憾之情,为后文描写壶口瀑布做好铺垫;②“我”在不同经历中看到不同的黄河之景,“那汹涌澎湃的黄流”,“顿时呈现出狂放不羁的性格”,“显得那样从容不迫”,与壶口瀑布“头顶蒸腾的白雾中挂着一弯伸手可触的七色彩虹。此时此地,虽上有惊涛凌空但不见其状,下有深渊雷鸣也不见其形,一切都为白皑皑雾蒙蒙的雪涛所掩盖,只觉山摇地撼,夺人心魂”的磅礴绚烂相互映照,展现出黄河或的多种特点,有利于表现黄河作为母亲河的丰富内涵。③“我”之见黄河,都是辗转祖国各地的战争生活的经历,卢沟桥事变为报国离开故乡的黄河,去延安受阻遇黄河,从延安回前方见到黄河,“解放战争后期,我随大军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役,又在潼关南渡黄河”……黄河见证着“我”奋战的人生,寄托着“我”的爱国热忱和战斗激情,“我”的人生经历与黄河作为“中国的河”的精神气质相互呼应。【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①“这不是瀑布,这既不是”“也不是”“更不是”,其中连用四个“不是”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带来极富节奏感;内容上赞颂壶口瀑布不同于其他任何流泉、瀑布的浩瀚气势;②“这是……是……是……是……”,连用四个“是”直抒胸臆,以“夺路求”“冲决一切”“不容任何人轻侮”等词语由形到神表现了黄河的力量与尊严,也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决不容人轻侮的民族精神与品格;③前后的“不是”与“是”形成强烈对比,并与先前“黄河在一霎时竟立起来了”“这该是何等的声势啊”等关于壶口瀑布的描写形成呼应,使读者能充分感受到作者澎湃的激情,极富气势。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本院巡抚是方,专以弭盗安民为职。莅任之始,即闻尔等积年流劫乡村,杀害良善。本欲即调大兵剿除尔等,随往福建督征漳寇,意待回军之日剿荡巢穴。后因漳寇即平,纪验斩获功次七千六百有余,审知当时倡恶之贼不过四五十人,党恶之徒不过四千余众,其余多系一时被胁,不觉惨然兴哀。因念尔等巢穴之内,亦岂无胁从之人?况闻尔等亦多大家子弟,其间固有识达事势,颇知义理者。自吾至此,未尝遣一人抚谕尔等,岂可遽尔兴师剪灭?是亦近于不教而杀,异日吾终有憾于心。故今特遣人告谕尔等,勿自谓兵力之强,更有兵力强者,今皆悉已诛灭无存。尔等岂不闻见?乃必欲为此,其间想亦有不得已者,或是为官府所迫,或是为大户所侵,一时错起念头,误入其中。此等苦情,亦甚可悯。若尔等肯如当初从贼时,拼死出来,求要改行从善,我官府岂有必要杀汝之理?尔等久习恶毒,心多猜疑。岂知我上人之心,无故杀一鸡犬,尚且不忍,况于人命关天?若能听吾言改行从善,吾即视尔为良民,抚尔如赤子,更不追咎尔等既往之罪。尔等若习性难更改动,亦由尔等任意为之。吾南调两广之狼达,西调湖、湘之士兵,亲率大军围尔巢穴,纵尔等皆为有翼之虎,谅亦不能逃于天地之外。(节选自王守仁《告谕浰头巢贼》)材料二及征横水,浰头贼将黄金巢亦以五百人降,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诡言:“珂、志高,仇也,将袭我,故为备。”守仁佯杖系珂等,而阴使珂弟集兵待。岁首大张灯乐,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自将抵贼巢,斩馘二千有奇。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自是境内大定。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比任A疆事B提C弱卒D从诸书生E扫积年F逋寇G平H定孽藩。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党恶,指结党作恶,其中的“党”与成语“党同伐异”中的“党”意思相同。B.固,指当然,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中的“固”意思相同。C.严,指紧急,与《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中的“严”意思不同。D.大享,意为合祀先王的祭礼,文中王守仁利用这一隆重的祭礼活动伏击贼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守仁在招安信中表示剿盗安民是自己的职责,贼寇中有不少大户人家的子弟,应该明白审时度势、及时投降的道理。B.王守仁在平定漳州贼寇的过程中,发现被斩杀、俘获的七千六百多贼寇中,很多是被胁迫的人,他不禁心中惨然哀伤。C.王守仁认为部分贼人为寇或有苦衷,值得怜悯;劝勉他们弃恶从善,将不再追究过往之罪,否则一定率大军围剿杀灭。D.王守仁攻破横水后,仲容坚拒投降,仍然做着战斗的准备;后来王守仁送给仲容礼物,引诱他们入城拜谢,才将其擒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吾至此,未尝遣一人抚谕尔等,岂可遽尔兴师剪灭?(2)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14.《明史》载:“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王守仁为何能用兵制胜?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DG11.B12.D13.(1)我到任至今,未曾派遣一人前去晓谕招抚,怎么可以突然发兵剿灭你们?(2)王守仁于是挑选了七百名壮士穿着贼寇的衣服,跑到山崖下,贼寇就招呼他们上去。14.①致于唤醒良知的教化;②善用灵活多变的策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负责疆场的战事的时候,率领一支无战斗力的军队以及背后几个文弱书生,却也能扫除多年不法的乱民,平定藩王的武装叛乱。“疆事”作“任”宾语,句意完整,B处断开;“提弱卒”,动宾结构,句意完整,D处断开;“扫积年逋寇”与“平定孽藩”都是动宾短语,分别指两件事,中间G处断开。故BD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都指结党。句意:结党作恶的同伙也不过四千余人。/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攻击。B.错误。当然。/坚决。句意:其中当然有能审时度势(之人)。/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C.正确。紧急。/严厉。句意:而又紧急地做着战斗和防御的准备。/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王守仁攻破横水后,仲容坚拒投降”错误,原文为“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仲容表面上表示要投降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抚谕”,晓谕招抚;“遽”,突然;“剪灭”,剿灭。(2)“简”,挑选;地一个“衣”,活用为动词,穿着;“上”,名词活用作动词,上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中“闻尔等亦多大家子弟,其间固有识达事势,颇知义理者……是亦近于不教而杀”“乃必欲为此,其间想亦有不得已者,或是为官府所迫,或是为大户所侵,一时错起念头,误入其中。此等苦情,亦甚可悯。若尔等肯如当初从贼时,拼死出来,求要改行从善,我官府岂有必要杀汝之理”“若能听吾言改行从善,吾即视尔为良民,抚尔如赤子,更不追咎尔等既往之罪”可知,王守仁充分尊重盗贼,引导其改恶从善,致于唤醒良知的教化;结合材料二“守仁佯杖系珂等,而阴使珂弟集兵待”“诱入谢”“自将抵贼巢”“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可知,王守仁或诱敌,或直击,善用灵活多变的策略。参考译文:材料一本院巡抚此地,铲除盗贼,安抚百姓,乃是我的职责所在。刚刚上任,就听说尔等常年在乡村之中流窜劫掠,杀害良民。本想立即带兵剿灭尔等,但随后去征伐漳州贼寇,打算回军之后,剿荡尔等巢穴。待漳州贼寇平定,计验战功,被斩杀、俘获的贼寇共计七千六百余人,经审查得知,当时带头作恶的贼寇也就四五十人,结党作恶的同伙也不过四千余人,其余的多是一时被胁,我不由得心中惨然哀伤。由此想到,在尔等巢穴当中,难道就没有迫从之人吗?况且,我还听说尔等有不少大户人家的子弟,其中当然有能审时度势、通晓义理之人。我到任至今,未曾派遣一人前去晓谕招抚,怎么可以突然发兵剿灭你们?如此,就类似于不教而杀,日后我也定会有憾于心。所以,今天特遣人前去告谕尔等:不要自以为兵力强大,还有比尔等兵力更强大的,如今都已被我歼灭得一干二净了。尔等难道没有听闻?尔等甘心为贼,想必其中也有某些不得已的苦衷。或许被官府逼迫,或许为大户侵害,一时冲动,错起念头,误入歧途,后来又不敢轻易回头。尔等的这些苦处,也的确让人觉得可怜。如果尔等今天像当初去做贼寇一样,拼命脱离贼巢,官府怎能非要杀尔等?尔等久习恶毒,忍于杀人,必多猜疑,岂知我等上人,无缘无故杀只鸡犬都于心不忍,更何况是人命关天呢?如果尔等能听从我的劝告,弃恶从善,我就把尔等当作良民来看待,当作赤子来安抚,不再追究尔等过往之罪。如果尔等恶习难改,那只好任由尔等如此。到时候,我南调两广的狼达,西调湖、湘的士兵,亲率大军去围剿尔等巢穴。纵使尔等都是有翼之虎,谅尔等也难以逃于天地之外!材料二到征讨横水时,浰头的盗贼将领黄金巢也率领五百人投降,只有池仲容还没有拿下。横水战败后,池仲容才派他的弟弟池仲安来表示归顺,而又紧急地做着战斗和防御的准备。池仲容诈称:“卢珂、郑志高是我的仇敌,将会袭击我部,所以才做些防备。”守仁假装把卢珂等杖打了一顿,但背地里命令卢珂的弟弟集合部队等待战斗。新春时节张灯结彩,举行娱乐,守仁派人赏他节日物品,引诱他来称谢。正月初三举办盛大宴席,在门里头埋伏了刀斧手,乱军将领进来后,依次都擒拿或杀死了他们。接着他亲率大军攻打叛军巢穴,杀敌二千人有余。余下的叛兵逃奔九连山,山势绵延数百里,地形陡峭,无法攻打。王守仁于是挑选了七百名壮士穿着贼寇的衣服,跑到山崖下,贼寇就招呼他们上去。官兵又从外边攻打,内外呼应夹击,叛军被擒拿和斩杀,无所遗留了。从此国境之内,大为安定了。评论:王守仁最初因为正直有节操而著名,等到负责疆场的战事的时候,率领一支无战斗力的军队以及背后几个文弱书生,却也能扫除多年不法的乱民,平定藩王的武装叛乱。整个明朝一代,文官用兵而克敌制胜,没有像守仁这样出色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金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奉使行高邮①道中党怀英②野云来无际,风樯岸转迷。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螳嗒船鸣浪,联翩③路牵泥。林鸟亦惊起,夜半傍人啼。[注]①高邮:今属江苏,南宋时为淮南东路高邮军治所。②党怀英:金代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曾出使南宋。③联翩:纤夫拉船的阵形。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天空中来去自如、了无边际的云彩,“野”字传达出无拘无束的流动感。B.诗人乘舟出行,一路欣赏着岸边风景,“风樯”二字描绘出河风鼓动征帆的画面。C.林鸟惊起,点明使船昼夜兼程,林鸟夜啼则渲染出诗人出使途中所见景象的悲凄。D.尾联的“夜半”与首联的天色“转迷”遥相呼应,全诗形成首尾圆合的严谨结构。16.优秀的诗歌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艺术匠心,本诗在写景上就可谓别具一格。请以颔联和颈联为例加以分析。【答案】15.C16.①颔联的“吞”“抱”将潮水和云拟人化,生动地描摹出潮水吞没淮河,天空云合天低的壮观场景,表现出诗人阔大的胸襟。②诗人既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南方风景的壮阔,又从听觉的角度描摹使船破浪前行之声,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使读者身临其境。③颈联既写了使船在高邮水道中破浪前行的情形,又描绘了纤夫拉船的景象,远近结合凸显了使臣率船前行的形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渲染出诗人出使途中所见景象的悲凄”错误,诗句以林鸟夜啼来映衬诗人奉使出行、深入异国时的警悚心情。景象本身并不凄迷。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一般从景象特点、表达技巧、蕴含情感等角度赏析。①颔联,诗句写的是“潮、云”,然而用了两个动词“吞、抱”这两个人具有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淮泽为“小”,以楚天为“低”,显示了身为大金国重臣的诗人,雄视江南的豪迈气度,表现出诗人阔大的胸襟。②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南方风景的壮阔,颈联又从听觉的角度描摹使船破浪前行之声,试听结合,展开了一幅内涵丰富的画面,启人想象,使读者身临其境。③颈联中,诗人坐于船上,船在高邮水道中破浪前行的情形是近景,纤夫拉船的景象为远景,远近结合,整体呈现出使臣率船前行的形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召公谏厉王弭谤》写周厉王钳民之口,使“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现了相似的结果。(2)“舍身取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品格,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种品格的真情告白。(3)自古以来,中国诗与酒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酒文化”,历代文人墨客曾留下无数的咏酒诗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使天下之人②.不敢言而敢怒③.人生自古谁无死④.留取丹心照汗青⑤.葡萄美酒夜光杯⑥.欲饮琵琶马上催(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汗青、葡萄、琵琶、催、樽、琥珀、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他矮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额角隆起,宽大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他的眼中燃烧(弥漫)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①在他褐色而悲壮的脸上,仿佛有一道犷野的光。这双眼睛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分析)它们微妙的差别。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只有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的富于表情的眼睛,时而妩媚温柔,时而惘然,时而气焰逼人(咄咄逼人),可怕非常。②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苦难)的,显示出“一种无可疗治的哀伤”。18.下列句子中的“为”与文中加点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B.随着科技的进步,变沙漠为绿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C.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在我们语文学习中极为重要。D.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19.将文中加点的词语分别替换为相应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燃烧(弥漫) B.分辨(分析) C.气焰逼人(咄咄逼人) D.忧郁(苦难)20.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都生动表现了贝多芬的外貌特征。如分别去掉两个句子中的“仿佛”和“竟”这两个词,表意与原文有什么不同?【答案】18.D19.C20.①如果去掉“仿佛”,意思是贝多芬的脸上确有一道光芒,而原文强调的是其眼神的犀利,“仿佛”一词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②如果去掉“竟”,意思是贝多芬鼻子的特征与狮子相似,而原文通过“竟”这个词,还突出了作者对其外貌的赞叹和惊讶之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向。B.动词,成为。C.语气词,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D.和文中加点的“为”都是介词,表被动。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燃烧:比喻情绪剧烈。弥漫:(动)充满或布满了烟雾、尘土、水汽等。语境和“奇异的威力”搭配,表明情感浓烈,只能用“燃烧”。B.分辨:指区分辨别,倾向于用眼睛看,用脑子思考。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并分别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微妙的差别”不太需要分开研究,用“分辨”更好。C.咄咄逼人:形容眼神等使人害怕,盛气凌人,使人难堪。气焰逼人:指一个人的气焰很逼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语境形容眼神,两个词语意思很相近,可以互换。D.“忧郁”反应心境,也可以是一种性格。“苦难”是处境,不能形容“表情”。不能替换“忧郁”。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词义和语境具体分析。“仿佛有一道犷野的光”是作者感受贝多芬眼神的犀利,想象其像光芒射出,并非真有。去掉“仿佛”,则成了实事,与事实违背。“竟是狮子的相貌”,指竟然很像狮子的相貌,指多芬鼻子的特征与狮子相似,“竟”表出乎意料,其实表达的是对其外貌的赞叹和惊讶之意。去掉“竟”,则成了肯定,与事实违背。(二)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