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概论(第二版) 课件 第四章 外国儿童文学概述_第1页
儿童文学概论(第二版) 课件 第四章 外国儿童文学概述_第2页
儿童文学概论(第二版) 课件 第四章 外国儿童文学概述_第3页
儿童文学概论(第二版) 课件 第四章 外国儿童文学概述_第4页
儿童文学概论(第二版) 课件 第四章 外国儿童文学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外国儿童文学概述本章目录第一节外国儿童文学发展轨迹第二节外国儿童文学经典的主题第三节外国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第四节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第一节

外国儿童文学发展轨迹日本学者上笙一郎在《儿童文学引论》一书里,对世界儿童文学的历史做了比较清晰的梳理。他把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分为19世纪以前、19世纪、20世纪等几个阶段,这种划分是很有道理的。因为19世纪以前,儿童文学还没有进入近代化、现代化轨道,那时候的儿童文学是非自觉的创作,其中神话、民间故事和童谣的形态比较多,很多能够被儿童接受和喜爱的作品,并不是专门为孩子创作的。也就是说,真正属于“文人创作”的儿童文学还几乎没有。而世界儿童文学进入真正的“文人创作”时代,是从1835年丹麦作家安徒生出版他的处女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开始的。一、19世纪以前的儿童文学有没有中国古代有没有儿童文学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是因为古代还没有明确的儿童观念,还没有为儿童专门创作文学的意识,更没有现代学校教育和发表出版的途径。但是因为这一点就认为古代没有儿童文学,似乎也不对,因为即使古代的成年人还没有意识到儿童的文学需要,但“儿童并不是只会茫然等待大人赐予的存在,即使在连儿童文学踪影都没有的远古时代,儿童也曾依赖那个时代的文学存在的形式,享受、欣赏其中自己可以理解的部分或因素”。19世纪之前的“儿童文学”大体经历了四个时代或状态:一是儿童文学的神秘时期二是儿童文学的口传时期三是民间童话的改编时期四是传奇与历险时期二、19世纪的儿童文学这是世界儿童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也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开端。它的一个标志就是安徒生的出现。到1870年的时候,终于形成了有130多篇的《安徒生童话》。由于安徒生童话浪漫抒情,富有诗意,而且涉及多种主题,也体现了现代儿童观,因此西方世界把他誉为“儿童文学之王”。19世纪西方儿童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就是1865年英国作家刘易斯·卡洛尔出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三、20世纪的儿童文学儿童教育研究界和儿童文学界,都把20世纪誉为“儿童的世纪”。这个时期,西方儿童文学的鲜花在英国、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开得尤其鲜艳夺目。英国詹姆斯·巴利创作的《彼得·潘》成为童话的高峰,凯内斯·格莱亨创作的《吹过杨柳的风》(1908)也成为童话经典,还有帕米拉·特拉维斯创作的《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1934)等等佳作,这些都是20世纪影响最大、在世界各国流传很广的优秀之作,它们也奠定了英国作为童话大国的地位。最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应瑞典教育学会之约创作的《骑鹅旅行记》(1907)也精彩绝伦,不但故事精彩,还包含了丰富的地理文化知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也得到巨大的发展。1921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儿童图书部设立了“纽伯瑞儿童文学奖”,1937年又设立了“科尔德阔特图画故事奖”,这大大促进了儿童文学和图画书的创作,也使美国很快就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强国。二战结束后,苏联和欧美儿童文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图画书的发展也成为这一时期西方儿童文学的重要成就,英国比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兔子彼得的故事》(1901)图文并茂,为西方图画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波特还创作了很多图画书,限于篇幅,就不介绍了。四、21世纪的儿童文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外儿童文学出版交流的加深,特别是我国儿童出版业对西方儿童文学的大量引进与译介,西方儿童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儿童读者的视野。总体来看,21世纪的西方儿童文学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就:一是幻想文学出现了杰作,如英国作家J

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创造了21世纪儿童阅读的神话。二是儿童小说创作进入丰收期。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儿童小说创作都有很丰富多彩的成果,如德国的“彩乌鸦”系列儿童小说就非常出色。三是图画书进入真正的阅读时代。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图画书创作进入了很成熟的艺术阶段,而日本图画书创作对中国原创图画书创作及中国儿童的阅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节

外国儿童文学经典的主题外国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童话,大体都包含着以下几个主题:一、成长主题成长是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儿童是成长的生命,儿童文学对成长的书写和表现,是其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如果儿童文学作品里看不到成长生命的色彩和魅力,那么,这样的作品对儿童读者来说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出生于英国后移民美国的弗朗西斯·伯内特的儿童小说《小公主》也是以成长为主题的,它讲述的是女孩萨拉的故事,父亲是一位在印度服役的军官,七岁那一年,她被父亲送到了英国一所寄宿制私立学校读书,在那里她经历了种种遭遇,遭到了势利的校长明琪小姐的白眼和压榨,但她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热爱读书,善于思考,乐于助人,有正义感,还有自信自强的决心。最后,萨拉又过上了幸福的“小公主”的生活。这部小说里,萨拉的成长是精神的成长,也是在复杂环境下的精神成长。二、历险主题一般历险小说和历险童话里的主人公都是淘气孩子的形象,但经过历险后变得富有责任感,也更富有成长的智慧。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的长篇童话《骑鹅旅行记》就是关于历险的,尼尔斯是个淘气的男孩子,不爱读书,爱捉弄小动物,也缺乏责任感,经过历险后,改正了缺点,变得智慧、坚强而且富有爱心和责任感,他历险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三、寻找主题这是世界经典儿童小说和童话里一个最常见的主题。如德国《格林童话》里就都是寻找财宝、寻找爱情的故事,尤其是其中的《白雪公主》和《睡美人》就是典型的寻找爱情的故事。意大利的卡洛尔·科洛迪的长篇童话《木偶奇遇记》里,小木偶寻找父亲,就是寻找家的温暖,寻找爱,寻找一个孩子需要的人文环境。其实,书写成长也好,表现历险和寻找也好,经典儿童文学都紧紧围绕着“成长”这个主题,而且不论故事是发生在森林里,还是在人的社会环境里,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启迪儿童,让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让他们学会发现自主性的动力,辨别善恶美丑,找到未来幸福的方向。四、爱的主题爱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内涵,儿童文学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成年人对孩子的爱而诞生。这种爱,在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里,就是小木偶匹诺曹对父亲的爱、匹诺曹的父亲对小木偶的爱;在美国罗·英·槐尔特的《大草原上的小房子》里,就是女孩罗拉一家人离开威斯康星的大森林,到西部大草原区拓荒的过程中,经历艰辛和苦难之时,全家人的相互鼓励、扶持,以及他们一家人与其他移民的和睦相处;在弗朗西斯·伯内特的《秘密花园》里,就是女孩玛丽对姑父家的庄园里那神秘的花园的秘密的探寻,是她身上所表现出的生命的力量,是小说里所蕴含的友谊、决心和勇气。五、苦难的主题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中,有相当一部分不但展示童年的苦难,也让成年人产生反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把一个贫苦女孩的困境展示出来时,也在极力地批判现实世界的不公,让成年人思考社会罪恶的根源所在。如前已述及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它的内涵不仅仅是“顽皮儿童的冒险”,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它用儿童视角诠释了冒险与成长、罪恶与爱、欺诈与互助、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等不同内涵,从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出发来表现成人世界,尤其是成人世界的问题。但《汤姆·索亚历险记》最深刻之处是作家在表现苦难时,还表现了自我发现、自我张扬的快乐。六、发现儿童的智慧儿童文学最值得欣赏的品质就是发现儿童具有自我成长的智慧,找到儿童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如保加利亚的埃林·彼林的儿童小说《扬·比比扬历险记》,既创造了一个魔法历险的世界,也诠释了儿童成长的主题,更富有魅力的是它表现了儿童自我成长的智慧。同样,以上提到的《木偶奇遇记》里,作家科洛迪也表现了匹诺曹自我成长的智慧,他开始时犯了错误,贪玩,缺乏判断力,把课本卖掉,去买票看木偶戏,还搞乱了剧场,但随着经历的增加,他渐渐认清了方向,找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当他勇于担当,努力学习工作、养活父亲时,他变成了真正的孩子,也变成了真正的男子汉。第三节

外国儿童文学基本理论“五四”时期,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没有完全直接受到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润泽,但外国儿童教育理论却给了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先驱以思想启示。鲁迅、周作人等的“儿童的发现”和“儿童本位论”就来自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也受惠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但那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欧美儿童文学理论还没有来到中国。直到1949年以后,才有苏联高尔基、伊林、西蒙诺夫等的儿童文学理论的传播。欧美儿童文学理论的到来,则在1978年以后,日本儿童文学理论著作也陆续被译介到中国,上笙一郎的《儿童文学引论》和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影响不小。后来,美国贝特尔海姆的《永恒的魅力: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和瑞士麦克斯·吕蒂的《童话的魅力》被译介出版,给我国儿童文学研究带来一些启发。到21世纪,加拿大佩里·诺德曼的《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和《隐藏的成人:定义儿童文学》,美国杰克·齐普斯的《冲破魔法符咒:探索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的激进理论》、德国维蕾娜·卡斯特[也译作维雷娜·卡斯特。]的《成功:解读童话》、瑞典玛丽亚·尼古拉耶娃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研究》和英国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等欧美儿童文学理论著作才系统性地被译介、出版和运用。一、儿童文学的多重理解日本:关英雄主张,“所谓儿童文学,一般地说,是成年人为儿童写的文学作品”,“由于儿童的心性所追求的,常常是向往光明的理想主义的事物,因此,任何流派的儿童文学,都应是理想主义的文学”。国分一太郎则认为:“所谓儿童文学,是指成年人强烈地意识到为儿童阅读所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鸟越信的定义是这样的:“儿童文学,就是能与儿童读者交流兴趣的文学。”横谷辉则把儿童文学与社会变革结合了起来,他说:“在把握儿童文学本质的时候,既要注意到‘动人’、‘有趣’等儿童读者方面的观点,又要同时注意到‘揭露非人性的丑恶现象的热情’这一作者自身的愿望。”欧美:加拿大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里,认为儿童文学就是“大人为比较小的读者所创作的各种童诗和故事,包括给婴儿看的硬纸板书、给孩子看的图画书,乃至给青少年看的小说”。二、童话的心理分析心理分析法,又叫精神分析法。它是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开创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后在欧洲盛行,并被用于文学研究,成为一种批评理论,重在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荣格在他的《心理类型》一书中,就认可童话的价值,他在课堂上也会以童话为例进行心理分析。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的《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也是探讨童话心理分析的名著。该书的前半部分在简短地讨论许多童话的同时,探讨了精神分析的过程及其与童话相联系的方式。该书的后半部分,对许多经典童话故事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例如《汉塞尔和格莱特》《小红帽》《杰克和豆茎》《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但童话心理分析理论有一个局限,它只适合经典的民间童话故事,而很难把握后来的作家创作的童话中的无意识世界。三、儿童文学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一种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直盛行于20世纪末,在今天也被广泛使用的批评理论,遍及文学、电影、电视、广告、流行音乐、时尚文化、日常生活等领域。文学的文化研究是把文学当作文化文本,而不是文学文本,注重挖掘和探究的是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场域和文化机制。它的先驱人物有英国的文化批评家威廉斯和霍加特。文化研究对儿童文学来说,主要是发掘其文化信息,找到其内在的文化规律和属性,因此解读科幻小说和“哈利·波特”系列这样的畅销作品就更容易切中其文化属性。用文化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儿童文学的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批评家要算英国的彼得·亨特、澳大利亚的约·史蒂文斯和凯瑞·蒙罗了,他们的理论注重探讨儿童文学背后的文化场域和后现代文化内涵。四、儿童文学叙事学研究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叙事文本进行研究的理论。最早提出叙事学概念的是法国的茨维坦·托多罗夫。巴尔特和格雷马斯也是叙事学的代表人物。俄国的民俗学家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据说给了托多罗夫和格雷马斯等很大启示,它主要是探讨民间童话,并按照人物的功能来划分故事的类别,为叙事体的结构和要素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美国通俗文化研究和叙事学学者伯格就探讨过“作为原始故事的童话”,他认为民间童话就是一种原始叙事,即其他故事从中获取营养的基本故事。他认为,童话中的各种因素在经过派生和发挥之后,引发了大多数其他的通俗文化样式,例如侦探故事、科幻故事、恐怖故事和浪漫故事。五、儿童阅读理论美国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值得一提,是最有影响力的儿童阅读理论著作,2006年被引进出版后引起了关注,成为学校和家庭儿童阅读推广人的指导用书。崔利斯的阅读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阅读和朗读价值的论述,二是对朗读活动本身的研究,包括朗读时机、技巧与方法的论述,三是对儿童小说、童话等阅读的论述。在阅读价值方面,崔利斯认为:“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的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我们必须先会读文字叙述的数学题,才能了解题意;如果我们不会读社会学科或自然学科的课文,就无法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复杂的计算机手册对操作非常重要,但我们必须先读懂其内容。”六、女性主义批评等理论在外国儿童文学批评和研究中,还被使用的批评理论有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阐释-接受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尤其是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被很多女性儿童文学研究者采用。女性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美国和欧洲,是以女性性别意识为焦点去阐释文学与文化现象,主要分为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英美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凯特·米利特、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格巴和伊莱恩·肖瓦尔特等。法国女性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有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埃莱娜·西苏和露丝·伊瑞格瑞等。在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来研究儿童文学方面,美国凯瑟琳·奥兰丝汀是一个代表人物,她的《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一书,不但从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探讨了《小红帽》这个经典的民间童话故事随着时代而产生的演变,还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这个童话故事是如何论述男女与性别角色及这些主题是如何变化的,里面有女性主义的立场,也有对男性霸权主义的批判。第四节

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可以追溯到晚清的外国小说翻译热潮。林纾、周桂笙、包笑天、周作人、鲁迅等都翻译过儿童文学作品,中,周作人、鲁迅还翻译过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和凡尔纳的科幻作品《月世界旅行》等。“五四”时期,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更是被大量译介出版,成为新文学的直接营养,也直接催生了现代儿童观、儿童教育观,并促进了小学校的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政治原因,对苏联儿童文学的译介成为热潮,也有一些欧美儿童文学经典进入中国小读者视野。西方儿童文学译介的第三次高潮,是在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政策给予了出版宽松的环境,中外文化交流增多,儿童阅读和童书出版日益受到重视,日本和欧美的儿童读物大量被引进出版,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可以说,对外国儿童文学的接受,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前进的。没有外国儿童文学经典的滋养,中国儿童文学很难有如此大的进步。一、安徒生的接受时期五四刘半农、孙毓修、周瘦鹃、赵景深、郑振铎和周作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对安徒生的译介依然没有停止1978年6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后来成为最权威也最有读者影响力的译本。1995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林桦翻译的《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新译本)》,这部全集一套四本,共编入了157篇作品,全部从丹麦文直接翻译编辑,完整、准确地反映了安徒生童话作品的原貌安徒生二、苏联儿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苏联儿童文学的引进,主要是1949年以后,因为意识形态相近,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文学被大量译介进来,据官方数字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年间,大约2000种苏联文学类图书被译成中文。苏联儿童文学方面,主要是对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马尔夏克、伊林和盖达尔等作家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其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要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苏联儿童文学的大量引进和接受,对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成为1949年后和“文革”前我国儿童文学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文革”结束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的译介还在继续。1978年,人民出版社资料组编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