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通过春秋时的政治变动和经济的发展,理解战国变法的必然性。2.了解孔子、老子的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3.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迁徙与交融的史实,认识“华夏”观念的形成。课标要求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前771年前770年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

犬戎灭西周

平王建东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争霸战争春秋五霸兼并战争战国七雄六国一统秦朝建立时空坐标前256年周王室灭亡壹贰叁变观变

变之表象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析变变之根源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应变变之对策

百家争鸣第章一观变

变之表象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政治大动荡:列国纷争与诸侯争霸(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

——《左传·桓公五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逐至于雒(今河南有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射中王肩楚王问鼎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墓现九鼎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进入春秋时代1、春秋起止时间:起始标志:时代特点:春秋五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平王东迁奴隶主贵族的争霸战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政治大动荡:列国纷争与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七雄并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战国起止时间:起始标志:时代特点: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封建地主阶级兼并战争齐、楚、秦、燕、赵、魏、韩—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一)政治大动荡:列国纷争与诸侯争霸

战国形势图

春秋列国形势图问:对比两幅图片,你能得出哪些信息?信息:①诸侯国数量减少,国家走向局部统一;②政局日益动荡、诸侯纷争加剧(战国时,长城修建增多);③民族走向融合,华夏民族认同逐渐形成(春秋时期戎、狄等少数民族到了战国时期消失)。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华夏认同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之间通过战争,迁徙,交流,相互学习,社会经济较快发展,在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二)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华夏认同第章析变变之根源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二(一)经济发展——生产力战国铁犁战国青铜牛尊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仔细,货币广泛应用出现了中心城市,私营工商业者富裕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奴隶社会

铁犁牛耕开始使用

生产力发展逐渐瓦解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大量私田出现

土地制度: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封建社会

社会阶级:新兴地主、自耕农两大阶级逐渐建立

(新兴士阶层迅速崛起)

政治: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封建制度逐渐建立(一)经济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变法运动——生产关系大变革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问:在诸多变法中,哪一个是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的?

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2、内容:(1)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2)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3)社会风俗: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4)政治: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县治,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制定秦律,废除“世卿世禄制”。(5)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结果如何?商鞅为什么会死?(原因),变法有什么历史局限性?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商君,天资刻薄人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伤民以骏刑,君之出也。——《史记商君列传》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而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结果:商鞅死而秦法未败原因:①侵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旧贵族抵制变法,进行反扑;②商鞅个人的因素:(刻薄寡恩,用刑太过)历史局限性:①变法鼓吹轻罪重罚,开文化高压政策之恶例;②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③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1.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2.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第章应变变之对策

百家争鸣经济铁犁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礼贤下士社会

各国纷争,提供了自由

宽松的环境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思想文化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私学兴起,造就大批人才百家争鸣的背景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的没落贵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思想:1.仁(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政治理念:顺应民心,为政以德,教化百姓“克己复礼”,但是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3.教学理念:

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一)儒家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思想主张:政治:“仁政”(核心)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人性论:人性本善义利观:重义轻利(一)儒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思想主张:政治:以礼为主,礼法并施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人性论:人性本恶天命观: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孟子老子生平春秋晚期的楚国贵族。姓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管理藏书的官吏),《老子》一书相传为其所作,在道教被尊奉为教主,被称为太上老君。(二)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材料四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老子》1、世界观:(1)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追求天人合一,朴素的唯物史观;(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相互依存、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2、政治观: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二)道家1.老子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道家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阴阳家邹衍(三)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扬天道,崇尚逍遥自由,提出“齐物”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讲求实际功利,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儒家、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为何不受各国诸侯欢迎?而法家思想得到重用?①儒家的政治思想较为温和保守,主张回到西周礼制社会;道家思想消极无为,主张回到原始社会;这两者显然都带有复古倒退的色彩,不能满足诸侯争霸的需求,因而不受各诸侯国的欢迎;②韩非的法治思想是战国后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限制贵族特权,维护新兴的封建制度,适应了当时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思考讨论(1)性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意义:①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②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很大程度上,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百家争鸣的意义

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而是导源于西周的官学,建构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战国后期,政治格局渐趋明朗,统一势在必行。此时诸子学说整体表现出一种务实倾向,力求可以切实地在当时的政治中运作……诸子之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准则各异,方法不同罢了。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思维深一度,与名家对话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尚操守,重然诺,抗强权,守气节,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高尚的人格情操和道德风范。他们大都有一种超越物外的理想追求;不注重物质财富的“寡欲”;不贪图名誉利禄的“戒满”;天下相爱互利的“兼相爱,交相利”;远离束缚的“曳尾于途中”;坚定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重义轻利、扶危济困、廉洁守法、克己奉公、洁身自爱、严格自律等美德,都对后世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智慧中所蕴藏的精神操守和气节风骨,融化成了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世世代代人们崇奉的道德准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