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假外衣_第1页
揭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假外衣_第2页
揭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假外衣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揭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假外衣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新课改的突破口,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了多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各样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是在实践中,很多课堂教学是披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假外衣,存在诸如“黑板搬家”、“人灌变为机灌”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因为它关系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败的关键。现象一:信息技术+课堂=整合,假整合真满灌。很多教师认为授课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课件技术就是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了,并且是越多越好。例如教师在讲解一节数学课时制作了大量的幻灯片,随着不停地点击鼠标,一道题紧跟着一道题,每道题的解答过程一下子完全呈现在学生面前,像放电影似的,一节课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也跟着一块忙活。一节课下来,学生都喊累。难道这真的是整合吗?此例中的幻灯片与小黑板到底有何区别?甚至还不如小黑板。穿着整合的外衣,只不过是一种教学表演,“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不是要把教学内容整版整版地“刷”到屏幕上,追求所谓的“省时、省力”,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滋味,整合就越充分”,也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的高度和谐、统一的有机部分。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教育时尚”,而不顾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将信息技术神化了。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欠妥的,是和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的。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并不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每节课、每门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需要用时才用,不需要用时就不要滥用,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现象二:课程与信息技术地位颠倒,教学效果伪精彩。按照现代课程观,课程不仅指教科书,还指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否则会陷入“唯技术主义”的泥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鲜艳、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状态。但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到教师并不需要的那些指向部分,教师往往会被学生“兴高采烈”“情溢于表”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为教学取得了不错了效果,其实里面含有虚假的泡沫。下课后,学生“跟着感觉走”的“可喜效果”,也许会全部“蒸发”掉!例如教师在讲《行程问题》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展示了许多诸如“交通工具的追逐”、“运动员的赛跑”、“小朋友的相互追赶嬉戏”等镜头,甚至还有国庆阅兵式中飞机飞过天安门城楼的壮观场面……课件虽然十分“花哨”,但是存在过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造成了无关信息的干扰,转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教学的中心。课件的技术含量与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成正比。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种工具的利用程度及方式取决于课程本身,具体地讲,取决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必须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运用的最佳吻合。另外信息技术并不是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适用。某位教师执教“圆的认识”时,为了演示圆的画法,利用3D建模做了一个圆规模型,并制作了一段三维动画。案例中,学生虽然也弄懂了画法,可这样做既耗时又费力,不如直接用圆规在黑板上演示更方便快捷,教学效果甚至更好。又如:板书和推导过程所涉及的内容,不宜做成课件来展示,最好由教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板书推导。因此,多媒体计技术能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师要对讲授对象、信息技术进行准确地定位。现象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误解为“学习的自由化”,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构建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作为价值取向,旨在实现从过去仅仅重“教”到现在同时重“学”的转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理念容易绝对化,走上一条“自由化”的道路。例如教师讲解《圆的认识》,大量的素材罗列在网站上,教师提出两个问题:什么样的图形是圆?圆有什么特征?然后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结果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被花哨的文字、图形、动画搞得晕头转向,最后连圆的特征都没有弄清楚。在这节课中,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网络资源的利用似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彰显,似乎已经不再需要教师了。在教学思想上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然而实践证明:绝对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整合就是通过筛选、优化信息文化,将它们引入课堂,有机地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信息文化生活沟通,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总之,主体的绝对化倾向要不得。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教师应该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调控,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实现师生互动,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现象四:轻学科能力,忽视探究活动,讲课犹如网上谈兵。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应该高度重视“引导探究”的教学思想,以“引导探究”精神整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有些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让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的水平上。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例如,在初中物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教学中,若仅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学生只能得到直观的、平面的感受,难以获得切身的体验。只有让学生动手测量,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避免在实际使用时出现错误。试想一下,用尺规去画三角形的中线、高及角平分线来看它们的交点,用纸带打孔法研究直线运动,用个水杯观察光的反射和折射,用弹簧秤去拉定滑轮和定滑轮,用直尺、细绳和砝码测试验证杠杆原理……和网上一个比一个真实,一个比一个形象,维妙维肖的模拟实验,那个能培养实践和探究的能力?结果可想而知。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