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的铺路石 论文_第1页
阅读写作的铺路石 论文_第2页
阅读写作的铺路石 论文_第3页
阅读写作的铺路石 论文_第4页
阅读写作的铺路石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写作的铺路石摘要:作文教学成为众多老师教学的头等大事。如何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笔者根据二十多年的教学历程,从不同方面分析了阅读对作文的重要性。因为古有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今有于永正老先生说过,他的语文能力百分之九十得益于课外,得益于出了校门后的“课外”。所以,笔者最后再次殷切提出希望,希望大家重视阅读,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各位老师的作文教学水平。关键词:读写结合增加阅读量写作源泉激发潜能引言:写作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笔者根据二十多年的教学历程,认为应从阅读做起。阅读为写作铺下坚实的路基,阅读是写作的源泉。笔者分别从三大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使读者们对阅读和作文之联系,有个全新的认识。工作二十余载,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谈到语文,不得不提到习作。在当今“大语文时代”,作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同时也是广大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既然作文担任了如此重要的角色,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阅读首当其冲!试想,一个胸无点墨,浅见无识的人,能写出一篇怎样的文章呢?大凡那些胸中有波澜,下笔洒脱的写作巨匠们,无一不是博览群书,手不释卷。大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写作是阅读的再创造,而阅读则更为写作润色加彩!只有爱上阅读,才能使你的写作如虎添翼!那么,如何让阅读真正能服务于写作,真正能让阅读为写作添色加彩呢?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与方法,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尝试一下。一、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即可事半功倍1.“读”,不忘课本“仿”,可成文章。(1)熟知课文内容,学会仿写仿写是小学阶段学生学写作文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低中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理解能力不够,你让他大量读课外书显得很吃力,更不用说仿写了。而课文却是一个很好的资源。这些课文的选编,往往都是经过专家们的研究、筛选而成的,它们非常适合低中年级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和理解能力。所以说,这些课文尽管短小,但都是孩子们练习写作,练习仿写的好范文。如我在教人教版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这篇课文时,就是这样做的。首先我让孩子们熟读课文,又通过展示课件,栩栩如生地给孩子们讲这篇课文,在听觉和视觉上让他们感受到夏天雷雨的特点。然后我开始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为孩子们讲述课文。这时一个孩子稚声稚气地说:“老师,我发现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一点也不!”顿时我眉飞色舞!呵呵,我还没有提到这儿,孩子们就能想到这儿了!既然如此,我便不失时机地说:“那好啊,干脆咱们来看一看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有什么不同吧!”“好啊!”懵懂孩子们的激情一下被我点燃了。于是,我便和孩子们讨论起春雨和夏雨的特点,孩子们也听到津津有味。我又启发他们,“孩子们,你看我们的作者按照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把夏天的雨写得多生动啊!我们是不是也能模仿这篇课文写一写春天的雨呢?”这一下便点燃起孩子写作的欲望。当然,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讲,哪能说写就写呢!于是,我又带领孩子们把课文熟读了几遍。让他们知道课文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通过这样一分析,孩子们几乎把这篇课文都背会了。那次,我把“写作”留在了课后。没想到第二天,孩子们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他们模仿《雷雨》,成功写出了《春天的雨》。尽管文字有些粗糙,尽管内容短小了些,但令我很满意!是啊,对于一个刚上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些已经很难得了。看,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我居然上了一节成功的“作文课”!(2)了解文章写法,掌握仿写技巧随着年级的增加,课文的篇幅也越来越长,不可能再让孩子们篇篇背诵了。所以,随着知识的深入,老师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文章的写法,以便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模仿课文的写法。这样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把握了课文的写法,可谓一箭双雕。再如学习了《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后,恰逢我校举办运动会,这可是一个好的写作素材呢!我可不想错过任何一个让孩子们练笔头的机会。运动会结束后,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回到教室,再加上我们班这次运动会成绩名列前茅,所以每个孩子的眼睛里都洋溢着兴奋的光。我不失时机地说:“孩子们,今天我们的体育小将们在运动场上奋力拼搏,表现真棒!大家愿不愿意当个小记者,用你们的巧笔头几下他们精彩的瞬间呢?”孩子们大声喊“愿意,愿意!老师您再讲一下怎么写吧!”我笑着说:“这次作文老师完全交给你们,你们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哟!”或许是平时养之有素,在那篇《记一次运动会》的作文中,许多同学都成功地模仿了《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按照运动会前、运动会时、运动会后的顺序,并巧妙地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和神态等,把这场运动会描写得很成功!所以说,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写法,是小学生练习仿写作文不可缺少的环节。2.多读书,多练笔,方能练好“笔”。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过,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为了让每一位学生能享受到“阳光”,就必须鼓励每个孩子多读书。这就像在大海边拾贝壳。不用时可以成串珍藏,写文章时,就可以随手拈来,让它们增光溢彩,以添神来之笔。于永正老师也说过,知识面窄,就会缺乏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因为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所以,学生只有储备丰富的知识,就会有可说。我们说,精选的课文自然是孩子们第一手好范文,但随着孩子们认知能力的提高,阅读就不能局限于课本了。因此,我们一定培养孩子们广泛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增加阅读量,鼓励他们多练笔。有句话说得好,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作为成人的我们,大多有这样的经历。看了好的文章,或读过一本好书,内心感慨万千,便涌动出举笔抒怀的激情。然而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被“搁浅”下来。所以,要想提高孩子们的习作能力,还得教育孩子多读书,及时练,方能成效。二、定,阅读书目引,写作之源《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生阶段应完成不少于14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那这么大的阅读量应该怎样得到保证呢?要得有选择性的、目的性地选读。国家课程标准虽在“附录”部分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但推荐的读物太少,太一般化,缺少层次性。所以,我认为,要想多元化,多层次的增加阅读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为孩子推荐阅读数目。1.走进古文化,培养新素养包括古诗词、中华经典诵读语录、现代优秀诗文诵读。当然诸如《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三字经》之类的书,让孩子接触得越早越好。这样孩子熟读成诵,日积月累,把书面的东西转化成口语化,形成了语感,写作素养就会日益见长。2.点读名著,领会精髓课程标准提出了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这一要求对高年级学生更合适一些。名著,是集语言、思想、写作于一体的文学蓝本,也是学生探索写作之法的精髓所在。让学生阅读名著,犹如向一位语言大师讨教写作之诀窍,岂能不好!但毕竟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厚如砖块的名著,让小孩子生硬地去“啃”,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况且且孩子们也没有那么充沛的时间。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可以老师可以采用“点读发”教会孩子们去接触名著。何谓点读?顾名思义就是有选择性地读。因此,老师可以选章择节的让他们看并穿针引线,给予他们补充,讲解。这样才能领会名著之精髓。试想,在读书中,领略了名人大家的思想;在写作中,流淌着文人墨客的文字“灵魂”,岂不快哉!3.浏览类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离不了受传统文化、网络知识、人文素养的熏陶,所以老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阅读报刊。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语文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在这里可以给孩子们推荐的报刊,有《小学生习作报》《少年儿童故事报》《小学生时代》等。我们说搭房盖屋,需要不同的材料。而孩子们从不同渠道,获得不同的知识和信息,正弥补了各方面的不足。多方面,多层次的阅读,丰富了孩子大脑,为一部分同学以后踏入写作之路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三、唤读书欲望激写作潜能鲁迅说过:“倘只看书,那变成书橱。”所以,积累文学素材,丰富大脑,活用文字,串句成文,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为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我每周定期举办一次“读书会”。在“读书会”上,学生可以纵情朗读诗文,也可以展示自己的读书心得,或炫酷一下自己的“读书笔记”。活动期间,我又有计划的设置不同的奖项,及时给予他们认可与鼓励。当然,读书,不仅仅是唯一目的,更主要的是刺激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写作的潜能也勃然而发。阅读,是一颗种子,让知识在我们的心间萌芽;阅读是一种心情,陶冶出我们的闲情雅趣;阅读更是铺路石,它为孩子们的写作,铺下了坚实的路基。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