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学
概述-传染病的历史传染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曾是病死率最高的疾病。历史上传染病流行与研究的大事记反映了医学的进展史。概论-鼠疫流行史2000年前既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传入欧洲,死亡1亿人第二次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739年我国云南发生鼠疫流行。诗人师道南目睹惨状。写有〈死鼠行〉诗一首,诗云: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坼堵。病原体、抗生素、疫苗总论-传染病的过去与现在-警钟与教训二十世纪三大医学进步(病原体被发现、抗菌素诞生、疫苗使用)使传染病大大减少。20世纪60年代传染病的防治水平已很高,造成盲目乐观,缩减传染病的研究经费。1981年对艾滋病的认知和层出不穷的耐抗生素细菌的出现,敲响了警钟。我国惨痛的代价,1988年上海31万人甲肝大流行,新疆近11万人戊肝大流总论-传染病的现在-难治性传染病增多防治难度较小的经典传染病已被控制或消灭,但时有死灰复燃。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人口的增长、远距离流动及农村城市化带来新的挑战。当前流行的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多为难治性疾病。传染病的现在-新发现传染病新发传染病过去无,现在新出现的传染病如SARS
过去即存在,但人类未知,新认识的疾病如丙肝
近30年来在全球范内先后发现了近40种新传染病。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熟悉传染性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对突发或新发传染病的认识学习意义及重要性
传染病学感染与免疫发病机制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诊断
传染病的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的特征
总论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衣原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如:肝炎、疟疾等寄生虫病: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称~。总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衣原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如:肝炎、疟疾、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其中有传染性的为传染病,传染病只是感染性疾病的一部分。总论传染病学研究内容: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研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的研究,做到防治结合。相关学科: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内科学、儿科学等。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构成感染因素:病原体、人、周围环境共生状态:寄生物与宿主之间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机会性感染:由于寄生部位的改变或机体抵抗力下降使病原体和人体的共生状态被破坏,发生平时不常见的感染,称为~。如大肠杆菌的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谱:感染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表现感染与免疫---感染的形式首发感染primaryinfection重复感染re-infection混合感染co-infection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二、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
eliminationofpathogen)
病原体→人体→免疫系统→排除体外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临床无症状,轻微病理改变,但有感染的免疫学证据。临床上最常见。如HAV、HBV感染大多数感染者→隐性感染结束→病原体排除→主动免疫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极少数感染者→隐性感染结束→病原持续存在→健康携带者。如HBV感染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病理改变,临床症状,免疫学证据。有的疾病以显性感染为主,如麻疹和天花。所占比例最低。大多数感染者→显性感染结束→病原体排除→主动免疫。极少数感染者→显性感染结束→病原持续存在→恢复期携带者(病后携带者)。第一节感染与免疫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排除体外,但人体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携带者)。按携带病原体种类不同: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等。按发生时间:恢复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按携带时间:大于3月→慢性携带小于3月→急性携带特点:无症状,排出病原体。第二常见。第一节感染与免疫潜伏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不引起显性感染,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特点: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没有传染性。疾病有:带状疱疹,结核等。第一节感染与免疫感染过程的表现
五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隐性感染可以有传染性亦可无传染性病原携带状态有传染性潜伏性感染无传染性
隐性感染临床上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但最容易被识别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能力.a.病原体突破机体防御功能侵入能力
b.在机体内定居、繁殖、蔓延、扩散
c.不同病原体侵袭能力、方式不同
d.常见有菌毛、定植因子、粘附作用第一节感染与免疫毒力:病原体产生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的能力
毒素:G+外毒素、G-内毒素。毒力因子:病原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破坏机体组织细胞的特殊蛋白质。如穿透、侵袭、溶组织能力的因子。第一节感染与免疫数量:同种传染病数量与能力成正比不同传染病引起发生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不同如:伤寒10万,痢疾杆菌10个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毒力减弱、增强或免疫逃避。如冠状病毒的变异引起SARS的流行第一节感染与免疫四、传染过程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致敏T→淋巴因子或细胞毒性→杀伤病原体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浆细胞→免疫球蛋白(IgGIgMIgDIgAIgE)IgG:含量最高、出现晚、持续时间长—既往感染标志;分子量小,可通过胎盘。IgM:出现早、持续时间短—急性感染标志;分子量大,不通过胎盘。第一节感染与免疫IgD:可能与抗肿瘤免疫有关IgA: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IgE:参与变态反应;作用于原虫、蠕虫感染
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对该抗原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常发生在免疫系统功能未成熟期或减弱期。如胚胎期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入侵门户:入侵门户适当才能定居进而引起病变。
机体内定位:不同的病原有不同的靶器官
排除途径:排除病原体的途径称排除途径。不同病原体排除途径不同;既可以是单一,亦可以多个。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二、组织损伤的发病机制
直接侵犯:机械运动--酶--细胞变形--诱发炎症。
毒素作用:
外毒素-选择靶器官,内毒素-TNF
免疫机制:抑制、破坏细胞免疫;变态反应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发热外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PGE2→下丘脑→发热(二)代谢改变蛋白代谢:蛋白合成增加(C反应蛋白增加),血沉增快;糖异生增加,肌肉蛋白分解增加→消瘦糖代谢:血糖升高或低血糖水电解质代谢:低钠、氯、钾血症。由于抗利尿素分泌增加,导致水潴留。激素:一般升高,败血症合并肾上腺疾病可降低。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新个体的途径。空气、飞沫、尘埃:呼吸道传染病水、食物(粪—口):消化道传染病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与易感者接触如性途径、器官移植间接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通过被污染生产工具或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传播。既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也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
虫媒传播:以昆虫做为媒介传播血液、体液、血制品:乙、丙肝,艾滋病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母婴传播:包括通过胎盘引起的传播或母子之间密切接触引起的垂直传播。土壤:病原体污染土壤,通过土壤侵入易感者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病原体的易感程度,称为~。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免疫力的人易感者。
a.易感者与人群易感性呈正比
b.可人为降低人群易感性如计划免疫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区性季节性社会因素:战争动乱、不良社会风气引起疾病,卫生条件改善、预防接种可减少疾病。社会因素
↓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
自然因素三个环节是传染病发生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基础,但能否流行还要取决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有病原体(pathogen)
有传染性(infectivity)
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feature)
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immunity)
基本特征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周期性
有感染后免疫
基本特征是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流行性:按流行强度分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流行散发:某传染病在某地发病率处于常年的一般水平流行:当某种传染病发病率水平显著高于散发发病率水平时称为~大流行:当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爆发流行:某地在一个短时间内(数日内)集中发生多数相同病例称~。如1988年上海市4个月发生甲肝病人31万例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存在、气温高低、地理环境等原因,常局限在一定地区范围发生称为~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季节性: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与气温高低媒介昆虫有关,如乙脑周期性:某些呼吸道传染病由于人群免疫水平的下降,易感人群积累,往往几年发生一次流行,称为~。如流感、流脑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免疫性:人体感染某种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再遇该病原体入侵,可获得保护而不再感染,称为~不同病原体感染获得免疫时间不同病毒性传染病免疫时间最长细菌、原虫感染有免疫性,但时间短蠕虫感染无免疫性潜伏期:检疫工作的依据前驱期:非特异性甚至缺失症状明显期:存在顿挫型恢复期:可残余病理、生化改变及传染性复发与再燃后遗症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二、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最长、最短)。最长潜伏期是医学检疫的重要依据,是留验接触者的依据;最短潜伏期用于诊断、鉴别诊断
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此期症状非特异,常表现为上感。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症状明显期从出现明显症状到症状明显好转(症状和体征充分表达,具有特征性)如皮疹、肝脾肿大、黄疸等恢复期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息处理技术员职能测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届贵阳市八下数学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信息处理技术员技能试题及答案展示
- 软件水平考试的改版动向与试题及答案
- 解密2025年网络管理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营造积极氛围的年度工作策略计划
- 黑龙江省安达市一中学2025届数学七下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学校美术教育评估体系计划
-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部分学校八下数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人工智能算法实际应用试题及答案
- 养老院老人兴趣小组活动制度
- 《能力陷阱》课件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课后练习试题大全
- 广东省广州市八区联考2025届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煤矿调度工作内容和方法
- 地坪漆售后服务措施
- 机动车驾驶培训理论科目一模拟考试题库500题(含标准答案)
- 预防医学练习题库(附答案)
-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 农民合作社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表
- 2024-2030年中国定价优化软件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