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普明禅师牧牛图颂_第1页
宋代普明禅师牧牛图颂_第2页
宋代普明禅师牧牛图颂_第3页
宋代普明禅师牧牛图颂_第4页
宋代普明禅师牧牛图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普明禅师牧牛图颂在唐宋诗林艺圃中,禅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禅诗虽不足以夺李、杜、苏、黄等人之席,但同样也是诗中的别调。据不完全统计,唐宋时期的禅诗大致在三万首以上。禅与诗的关系,元好问的《学诗七绝》说得好:“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以诗借喻禅之无上道,借重其“不触”、“不黏”、“不落言诠”、“不涉理路”的艺术特征,能很好地显示禅境和证悟。其“不背”、“不触”的手法既可以让明白人有所体认,又不会落于理知,这就叫说而无说,言满天下而无口过。而宋·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爱,唱和者代不乏人,远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数量之多,达洋洋二百余首,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牧牛图是借用牧人驯牛的经过,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禅观修证过程。“牧牛”比喻“治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或是将牧童比作“心”,而将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个阶段。禅宗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在佛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如《阿含经》中有牧牛十二法,唐宗意禅师著有《牧牛十诗》,宋师远大师著有《十牛图颂》,《放牛经》中有比反十一事,《五灯会元》中有福州大安禅师拜见百丈怀海禅师时以牛比佛性的问答。《景德传灯录》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同书记长庆懒安称自己在沩山三十多年不学沩山禅,但牧一头水牯牛。这些牧牛公案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在中国流行最广的牧牛图颂有二种:一为廓庵禅师所作,一为普明禅师所作,此二图和颂词都不相同。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但从万松行秀禅师(1166—1246)《请益录》中“太白山普明禅师颂牧牛图十章”的记述来看,当是宋代僧人。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由一条黑牛逐渐变成白牛,先从头角,然后牛身,最后尾巴。所绘之牛由黑变白,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带有神秀一系“渐修”的特色。

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人的妄想就如同未受调驯的野牛,扬头横角,恣意咆哮,狰狞可畏。未能制御的野牛终日奔走在溪山之间,越走越远,不知回家。妄想执著障蔽众生的光明自性,犹如一片黑云横隔在山谷之口一样。禅人不知调御心性,也会有违“明心见性”的宗旨,远离真心的家园,无悟道之可能。色、受、想、行、识这样的五阴恶念就像乌云一般到处弥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归途。只可惜那难得的善根所生长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践踏殆尽。“步步犯佳苗”譬喻众生被无始劫的烦恼、习气所遮蔽,迷失觉性、造作不安,屡屡造罪,沉溺在六道轮回的苦海中而无法解脱自在。《佛遗教经》:“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因此修行中必须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性,尽力护持,方能免其恣纵,绝不可悠悠忽忽,一时姑息,否则牛难治矣。相忘第八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