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升清降浊法合胸椎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60例_第1页
中医升清降浊法合胸椎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60例_第2页
中医升清降浊法合胸椎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60例_第3页
中医升清降浊法合胸椎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60例_第4页
中医升清降浊法合胸椎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60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升清降浊法合胸椎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60例摘要:目的:观察升清降浊法结合胸椎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升清降浊法合胸椎松动术,每日1次,治疗7次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18例,显效3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3.3%。结论:升清降浊法合胸椎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具有较大临床推广价值。关键词:升清降浊法;胸椎松动术;颈性眩晕颈性眩晕(CV)是指由多种因素导致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压或局部软组织张力失调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一组症候群[1],多伴随头颈部疼痛、恶心、耳鸣等交感神经亢进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自1955年Ryan和Cope首次提出“颈性眩晕”以来,对发病机制的研究仍停留在可能学说的推论阶段[2],囿于病理机制的不确定性,西医治疗仍以对症药物及手术治疗为主要方向,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方法一般多采取中药、针灸推拿、穴位注射、小针刀、浮针疗法等,临床或单用、或联合,疗效报道不一,但总体趋势为联合治疗效更佳,故本治疗方案采用升清降浊法合胸椎松动术将来中药、针灸、手法合理契合,实现杂合而治。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颈性眩晕患者均来自2019年02月至2020年02月**市江北区中医、**市中医骨科医院门诊或住院。男28例,女32例,年龄18~62岁,平均(41.4±2.5)岁,病程2周~5.5年,平均(9.8±3.4)周。1.2诊断标准:依据《实用脊柱病学》[3]和《临床神经病学》[4]颈性眩晕标准拟定:①眩晕多呈发作性,活动时诱发,常交感神经激惹征;②可伴有颈肌紧张或神经根症状;③颈椎X线片提示:颈椎骨质增生,曲度变直或反张,寰枢关节半脱位等改变。1.3纳入标准:(1)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2)年龄18-65岁,2周内未进行眩晕系统治疗;(3)已签署知情同意书。1.4排除标准:(1)耳源性、眼源性眩晕及其他原因所致眩晕患者;(2)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生命体征不平稳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X线显示C1C2关节脱位、半脱位,或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5)不愿加入试验或不能坚持治疗患者。2.治疗方法2.1升清降浊法:2.1.1温针灸:①选穴:百会、脑户、玉枕(双侧)、大椎;②具体操作:患者取正坐位或俯卧位,操作者常规消毒后,采用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苏州卫生医疗器械厂生产,规格0.30mm×40mm)。脑户穴向风府穴方向透刺,双侧玉枕向天柱方向透刺,针体以30度角刺入浅筋膜层1-1.5寸,轻提插,至酸胀感为度。大椎穴斜刺约0.6~1.0寸,百会穴直刺约0.2-0.3寸,诸穴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min。将生姜切成厚度为2mm左右的薄片,用针在姜片上扎些小孔,从中间穿过百会穴、大椎穴的针身,把姜片平铺在皮肤上,将艾柱置于针柄,距穴位垂直距离为20mm点燃后以局部感觉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次施灸30min。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2.1.2予自拟定眩汤即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茯苓30g泽泻20g炒白术15g桂枝12g甘草5g7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一剂。2.2胸椎松动术:针刺治疗后患者去枕仰卧于治疗床,双臂交叉于胸前,分别抱住对侧肩部,医者站于患者右侧,右手握空心拳掌心向上,置于胸椎上段下方。左手及上腹部轻压于患者两肘部,两手协同带动患者稍转向左侧,归位时以寸劲有控制的向下弹压,此时可听到“咯哒”声,通过椎体在右手滚动调整脊柱位置,来回数次,直至上段想追复位完毕。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痊愈:临床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显效:病情显著好转,颈椎活动正常,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与工作;有效:病情好转,对日常生活活动与工作稍有影响;无效:病情无改变甚至加重。3.2结果60例颈性眩晕患者治疗1疗程后,痊愈18例,显效3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3.3%。4.讨论颈性眩晕归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灵枢·口问》篇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和气血亏虚等密切相关,总以“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为根本立论根据。气血津液不足,清气不升,髓窍失养;浊阴不降,痰湿瘀滞,清窍蒙蔽,故出现头晕眼花,甚者天旋地转,站立不稳。因此在针对眩晕的治疗中,可简化中医治疗思路,通过升清阳、将浊阴,将针灸、中药巧妙结合,脑窍气血充足,水道通条,方能神清气爽,耳聪目明。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海,无论其病因为何,其根本病机均为髓海不宁,膀胱经“入络于脑”,督脉“入属于脑”,故本组取穴均为督脉、膀胱经穴以充髓益脑止晕。百会位于阳位之巅,是升阳要穴,道家更认为百会为百脉之宗,百神之会。大椎为诸阳之会,有通调督脉、固卫安阳、清脑醒神之功,是承接阳气之所在。百会升阳,大椎接阳,二者并用,协同增效,加用温针灸更可以促进阳气的升发,助清阳之气循督脉入脑止晕,脑户为及玉枕穴属于“腧穴所在,主治所能”,针尖方向沿纵轴线向下,松解寰枕筋膜,以减轻其对椎动脉牵拉力,达到解除椎动脉痉挛,前庭迷路供血增加的作用,且有效的避开了针刺风池、风府等穴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度大大提升。定眩汤为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由茯苓、桂枝、白术、泽泻、甘草五味药组成。茯苓健脾利水,淡渗化湿,既除已成之痰,又除未成之饮;桂枝辛温,健运脾阳,助中焦气化之职,且有利水降逆之功,二者合用温阳化气,通畅水道;白术健脾燥湿,合茯苓以杜绝生痰之源;泽泻利水渗湿,兼崇中焦之土气[5],通降上冒之浊阴,甘草调和诸药,既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助温补中之力;更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制水之功,全方处方精炼,可祛痰湿、降浊阴、升清阳,使气机升降出入复归有序,功效显著。颈性眩晕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研究者认为颈交感神经兴奋使椎基底动脉痉挛、脑后循环缺血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发病机制一[6],动物实验也证实刺激颈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可引起脑皮质、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虹膜和耳蜗血流的减少[7]。考虑颈部交感神经节操作的风险性,结合现代解剖学基础即颈交感神经节由脊髓1-5胸节段侧角细胞发出纤构成理论,笔者改用上位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