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重点笔记_第1页
流行病学重点笔记_第2页
流行病学重点笔记_第3页
流行病学重点笔记_第4页
流行病学重点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卫流行病学总结流行病学(绪论)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3、流行病学结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结识疾病。(病因与疾病的分布)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7d1]-`;O)y2k7e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映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记录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博闻—博学—博爱7?%u!S2U6}

d$c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同期暴露人口×K

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博闻,博学,博爱$g't8`"R0k:j

罹患率=观测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K医学

7、合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1N+q:

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K博闻—博学—博爱/J&E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博闻—博学—博爱(g#B/u,_%t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Kyibos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称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称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涉及: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博闻—博学—博爱:a.Y.Z)j

h'y5L

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

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医友会$B!P-q-v.s%c

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y,f%

12、易感人口增长,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长。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长。

14、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长,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15、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博闻,博学,博爱0q6n,_2H0_)c,Y2?3[

16、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尔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重要用途是:提出病因假说。博2、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核算诊断。)J/u/s0v7r1d'{*

3、某病的流行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所有病例都集中在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内,据此可判断此爆发属于:同源性传播。

4、从疾病症状发生之日向前推一个潜伏期,称为:暴露日期。博闻,博学,博爱#n#N8P%M"@&5、进行现况调查研究时,调查时间通常拟定在:短时期内或某个时点。通过调查通常可以获得:患病率。现况调查即横断面调查。博闻—博学—博爱,k7}%d0l$s&H

6、普查的目的:初期发现病例;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了解疾病的分布;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普查合用于:发病率高或诊断手段简易,预后良好的疾病。博闻,博学,博爱:],P4E*e4m,B$l+7、抽样调查中,样本的含量取决于两个方面:⑴预期的患病率或阳性率;⑵允许误差。

8、描述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有:选择性偏倚;回忆偏倚;报告偏倚;测量偏倚;调查人员导致的偏倚。但较少出现:失访偏倚。医友会"I/]"Y$^1r2Q"z.H,v/F

9、现况调查中偏倚的控制措施涉及:①坚持随机化抽样,抽样方法已定,不得任意变换;②减少漏查;③统一检测标准;④校准仪器;⑤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医友会5[0~$@'{.|)s/P)10、筛检:是一种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可疑患者或缺陷者的保健性措施。其结果不具有诊断价值。

11、真实性:指测得值和真实值的符合限度。评价指标为:灵敏度、特异度。0Z)@$U&d0q8y212、灵敏度:指通过一种实验,能将实际有病的人对的的鉴定为患者的能力。

13、特异度:指通过一种实验,能将实际无病的人对的的鉴定为非患者的能力。

14、为了尽量发现病人,在制定筛检诊断标准时,可以通过提高灵敏度的方法来实现。

实验结果有病组无病组合计阳性A(真阳性)B(假阳性)(A+B)阴性C(假阴性)D(真阴性)(C+D)合计(A+C)(B+D)A+B+C+D=N灵敏度(真阳性)=A/(A+C)

假阴性(漏诊率)=C/(A+C)(数值均在有病组)

16、特异度(真阴性)=D/(B+D)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E9Q+U3D.u8v*N7c0Q

假阳性(误诊率)=B/(B+D)(数值均在无病组)医友会(U-H#o*}#A!P*b

H%C

17、阳性预测值,指筛检阳性者中患该病的也许性。=A/(A+B)

18、阴性预测值,指筛检阴性者中真正为非患者的也许性。=D/(C+D)yibos

19、实验的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就越高。博闻,博学,博爱!|*z/u2p9g2d

20、实验的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就越高。

21、实验阳性预测值上升,则阴性预测值下降。博闻,博学,博爱1D)]6U-T6Q

22、阳性预测值随现患率(患病率)的增长而升高。

23、约登指数:即对的指数。约登指数越大,真实性越大。医友会

a.a9[(@)h*D3_

24、串联实验:用一系列筛检实验,只有所有结果均为阳性才定为阳性。(提高特异度)

25、并联实验:同时进行几项筛检实验,只要有一项结果为阳性就定为阳性。(提高灵敏度)yiboshi(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由于病例对照研究不能求得发病(死亡率)只能用RR估计值(OR)来表达联系强度。OR=AD/BC病例对照研究中,样本的大小取决于四个特定的因素:①预期的暴露率;②由暴露引起的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OR);③第一类错误的概率;④把握度。.b"^.[0y.x+x/R暴露病史或特性病例组对照组合计有ABA+B无CDC+D合计A+CB+DA+B+C+D=T2、OR>1,为危险因素

│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7H5T&D8w%t.w,Y

OR<1,为保护因素

OR=1,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Z9I7N'm"t#[/L+S,`7h5o5L

3、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方法的比较)u2D0S4O-A;h3S*F:H4c0s方法学特点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分组标准患与未患某种研究的疾病

暴露与未暴露博闻—博学—博爱9b1N4W7p-y6g,b"R8R:g#M时间顺序回顾性(果→因)

前瞻性(因→果).h"z7|9K/O比较内容两组过去的暴露率

两组发病(死亡)率

联系指标OR、估计AR、PAR

RR、AR、PAR

优点样本较小,获得结果较快,费用较低;无失访;

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种暴露的关系,筛检病因;

可合用于罕见病。医友会4P9]+V8z8E0Z.Y6|7R资料较可靠;医友会.M+m-I8_6U2i

可计算发病率及相对危险度;

同时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可用于检查假设,说服力较强。4n!~(e6E.k6{'d-?$k&]缺陷样本代表性差,容易出现选择性偏倚;

回忆暴露史易出现回忆性偏倚;

不合用于暴露比例很低的疾病研究。

需要的样本量较大,研究时间较长,费用较多,失访问题多(失访偏倚),不合用于罕见病。

4、联系强度分析指标

相对危险度(RR):指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e)与非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o)的比值,说明是的多少倍。博闻,博学,博爱.f([)`

}&l;g(m

RR=Ie/Io医友会7k1W5@+U!m2f

特异危险度(AR)也称归因危险度:指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e)减去非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o)的余数,说明完全由暴露因素引发的危险度。博闻—博学—博爱$Z:w(s

S'p'K,{;`

AR=Ie-Io

特异危险度比例(AR%):指暴露组人群中由于暴露某种因素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占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的比例。

D4h"~-Y)x7h3R(_7r

AR%=(Ie-Io)/Ie×100%博闻,博学,博爱'j4Y

e:

人群特异危险度(PAR):指人群中由于暴露某种因素所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W!F#Z7W)U1i"PAR=全人群某病发病或死亡率It-I#g*C$\)u0G3J

人群特异危险度比例(PAR%):指人群中由某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占的It比例

PAR%=(It-Io)/It×100%

5、在队列研究中,计算样本量的大小取决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6、双向性队列研究的特点:在回顾性(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

7、队列研究的重要用途是:检查病因假设,描述疾病的自然史。

8、累计发病率与发病密度的重要区别是:累计发病率用于稳定人群,发病密度用于不稳定人群。

9、RR具有病因学上的意义,AR更具有疾病防止与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10、在队列研究中,提高调查诊断技术,同等的对待每个研究对象,做好质量控制,重要是为了减少:信息偏倚。而运用限制和匹配的方法,以及运用分层分析和多因素分析,重要是为了减少:混杂偏倚。

11、失访偏倚的大小取决于:失访率的大小与失访者的特性,以及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失访的差异。12、在队列研究中,见不到:存活病例偏倚。博闻,博学,博爱1g$^"h2H&\9@2O/M

13、流行病学中的偏倚是指:系统误差。7l/j;s6Q3K

14、混杂因子一定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博闻—博学—博爱&C-Y6?1y#T'F

15、选择偏倚涉及:入院率偏倚、存活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无应答偏倚等。医学博16、信息偏倚涉及:回忆偏倚、报告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暴露怀疑偏倚等。博闻—博学—博爱&E%17、标化死亡比是根据观测死亡数除以一般人群的年龄、性别专率所计算出来的预期死亡数得到的。若该标化死亡率小于1,则说明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还不如被标化人群。$v,18、用甲人群做标准,对乙人群进行标化,标准化死亡比的计算公式是:医友会(y(b;?0D'J"]%w2乙人群实际死亡数/甲人群死亡专率×乙人群的观测人数!k8b.p+A;?3O+Z*v6e1~919、选择现患病例为病例对照研究的对象易发生:存活病例偏倚。博闻,博学,博爱2p.~.t6f'20、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易发生:失访偏倚。

21、通过电话或信函调查,易发生:无应答偏倚。

22、病例对照研究中,在调查既往的暴露史时,易发生:回忆偏倚。(实验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是指:将人群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以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组的人群,对照组不给予或仅给予安慰剂,然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2、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优点:实行随机实验,平衡和控制两组的混杂因素,提高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3、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可分为:临床实验、现场实验(人群防止实验)、社区实验。博4、实验研究对象的选择:选择人口比较稳定,并且有足够数量的人群;选择有较高而稳定的发病率;选择近期内未发生过该病流行的地区;选择本地领导重视,群众乐于接受(依从性好,可从中受益)的人群。

5、实验研究中估计样本量的大小重要取决于4个方面的因素:①发病率越低,所需样本量越大;②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数值差异越小,所需样本量越大;③检查的显著性水平α(第一类错误)越小和把握度1-β(β为第二类错误)越大,所需标本量越大;④单侧检查所需的样本量小。yiboship

6、实验设计原则:①拟定实验现场;②拟定实验样本量;③实验分组;④设立严格的对照;⑤定量指标;⑥明的确验期限;⑦及时整理资料和鉴定效果。&y5V+`0B!n

7、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效果评价及分析指标有:发病率、治愈率、保护率、效果指数、抗体阳转率、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等。博闻,博学,博爱4E"_*~1n$T'i&p9M

8、衡量某种干预措施对人群某疾病的防止作用可用:特异危险度(归因危险度)。n

9、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是: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

10、流行病学实验中的“盲法”是指:研究者和/或研究对象和/或负责安排与控制实验的人都不知道分组情况。博闻,博学,博爱*v6O8{)t3~&T5`/n

11、“双盲法”是指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不知道分组情况。

12、使用双盲法以尽也许减少:信息偏倚。使用盲法的目的是:减少偏倚。1v&

13、保护率=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100%医友会%p4K&_/a)X6F-u效果指数=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

(疾病监测)1、被动监测:传染病报告登记工作属于被动监测范畴,即下级单位按常规上报监测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a0g-D0z.O-\

2、疾病监测的种类涉及部分传染病和部分非传染病。4I3g9m

3、WHO将疟疾、流感、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列为国际监测传染病。我国根据自己的情况又添加了登革热。4、1989年问世的我国第一步《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博闻,%5、疾病预测的方法属于:理论流行病学。(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防治)1、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医友会7f3F.G(A6R/

构成传染病“传染过程的必备因素”是:病原体、机体。

2、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3、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4、传染期的意义在于:拟定病人的隔离时间。

5、病原携带者是指:无任何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O

f:v:B7M

6、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的大小取决于:携带者的职业和卫生习惯;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社会活动范围;携带者是否是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连续时间。(与携带的疾病种类关系不大)加红为重要取决意义

7、传染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具有最大的易感性,最容易接触传染源的人。

8、慢性病原携带者:指恢复期携带病原至少超过3个月。

9、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

10、外潜伏期是指: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毕其生活周期中某阶段后才具有传染性所需的这段时间。&Y;]-F%L3Y

11、病原体生存、生长和繁殖的自然场合被称为:宿主。

12、病原体导致疾病严重限度的能力被称为:毒力。

13、病原体可以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被称为:致病力。

a,T4o$t1_1`

_6^7m0r

14、病原体在易感者体内生长繁殖并引起感染的能力被称为:传染力。7}5G$B'{(e4S-[(~

15、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脊髓灰质炎、乙脑。

16、传播因素是:外环境中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因素,如一些物体,水、空气、食物等。

17、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从受感染的机体排出后,再侵入易感机体前,在外环境所经历的所有过程。即病原体更换宿主时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所有过程。

18、Z型传播是指:垂直传播和平行传播交叉的现象。

19、鼠类作为传染源可以引起:流行性出血热。

20、医源性感染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经手直接传播。

21、很多呼吸道疾病存在周期性流行的现象,其重要因素是:易感者积累。

22、免疫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传染病年龄分布的因素。

23、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边传播,所能波及的地区,称为:疫源地。博闻

24、疫源地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周边人群的免疫状况。

25、疫源地的消灭必须满足的条件有:①传染源被移走(病人已经被移走、住院治疗或死亡);②传染源消除了排菌状态(治愈);③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对病家实行了终末消毒、对疫源地实行了终末消毒);④所有易感接触者通过该病最长潜伏期观测,未出现新病例或感染。

26、某病的流行是指:某病的发生明显超过历年该病的水平。博闻,博学,博爱(T2b5P&W:Q

27、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受感染者排出,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并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在人群中发生、蔓延和终止的过程。表现为群体现象。

28、流行过程是由一系列互相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所构成的。

29、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有: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医友会"U

A"[$q:j

30、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博闻—博学—博爱$`%L.K&L(}

31、在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诸环节中,受社会因素影响最明显的是:传播途径。

32、发现甲类传染病或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在城乡应在6小时内,在农村应在12小时内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县(区)卫生防疫机构。博闻

33、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在城乡应在12小时内,在农村应在24小时内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县(区)卫生防疫机构。

34、在丙类传染病的监测区,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在24小时内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县(区)卫生防疫机构。

35、发现传染病时,按规定应一方面做出传染病报告。博闻,博学,博爱.{-r0i/M;R

36、对于急性传染病接触者,采用检疫措施的时间是: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称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博

37、拟定对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测的期限依据是:该病的潜伏期。

38、当传染病爆发时,对易感者应采用的措施是:免疫防止、药物防止、个人防护。医

39、针对传染病的防止措施有:改善卫生条件、做好计划免疫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国境卫生检疫。(消毒、杀虫、灭鼠)拟除虫菊脂类杀虫剂与有机磷类杀虫剂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安全无毒。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抗凝血灭鼠剂导致人畜中毒时,有效的解毒剂为:维生素K1。(防止接种)1、接种疫苗可产生:人工自动免疫。它是免疫防止接种的重要方式,也是减少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措施。Yib抗体→被动;抗原→自动。

3、母亲的抗体进入胎儿体内,为自然被动免疫。

4、感染可产生自然自动免疫。4k4c8l7@4A

5、防止接种的工作方式可以分为:计划免疫,应急接种、重点免疫。博闻,

6、冷链: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均处在适当的低温条件下,需要配备多环节式贮存、运送设备的一系列保冷系统。博闻,博学,博爱:{7X,c-~&L

P#|#b

7、我国当前防止流脑较抱负的菌苗是:提纯A群和C群多种糖体菌苗。医友会(k+]#L!y5C.8、评价防止接种效果的流行病学指标是:保护率、效果指数。

9、评价防止接种效果的免疫学指标是: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

10、评价临床实验效果的重要指标是:有效率、治愈率。医友会0A5Z2L'K7D8~,p-a5O.`

11、198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普及儿童免疫列入扩大免疫规划的目的。医友会5f'o$}3V+C/疫苗安全性、疫苗的流行病学效果、疫苗的免疫效果,是计划免疫接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13、灭活疫苗:防止霍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防止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类毒素:防止破伤风;(为一种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抗毒素和类毒素:防止白喉;丙种球蛋白:为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学)1、在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一般以“防止接种”为主。6N'r&A-B/X3W8u9`3e

2、A型流感病毒既存在于人又存在于动物中。

3、流感病毒抗原结构变异:A型抗原变异最强,B型次之,C型趋于稳定。A>B>C

4、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后,可获得巩固的免疫力,很少见再次得病者。医学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发病高峰在:3-4月。高发年龄段是:<15岁组。

流脑发病呈明显季节性:11-12月上升,3-4月高峰,5月下降,7-10月最低。

6、流行性感冒的重要传染源:病人。防止流感的重要环节: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yibo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流脑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低,一般消毒剂即可杀灭。该病经空气传播(飞沫)

(肠道传染病流行病学)1、在防止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治的重要环节。其主导措施为:“搞好三管一灭”。

2、甲型肝炎(甲肝)的传染源是:急性期病人和健康携带者。甲肝高发区的年龄分布特性为:以儿童为主。甲肝重要经平常生活接触传播,也可经血制品和输血传播,其隐性感染多于显性感染,一般不存在慢性携带现象,甲肝病毒耐寒、耐热、耐酸、耐乙醚、但对甲醛、漂白粉敏感。甲肝传染性最强的阶段在:潜伏期末至黄疸出现前。

3、我国携带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人数约为:12023万(1.2亿)。

4、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发展为慢性肝炎者约占:1/4(25%)。

5、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出现早、消失快、滴度高的急性感染标志物是:抗HbcIgM。医学{

6、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出现晚、维持时间长,代表曾经感染的标志是:抗HbcIgG。yib

7、痢疾杆菌按国际分类法可以分为A、B、C、D4个群和42个血清型。其抵抗力由大到小为:宋内(D群)>鲍氏(C群)≈福氏(B群)>志贺(A群)。医友会*k"L;b-N.l-^3a2Z4k

8、痢疾的年龄分布呈“双峰”型,一个高峰出现在1-3岁年龄段,一个高峰在20-39岁。博w

9、常引起痢疾爆发的是:病原携带者。医友会5z6D5B+t,A!Q

两年痢疾发病高峰的桥梁是:慢性病人。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z,L;C-C,Z

症状轻或不典型,照常在人群中活动,难发现、难管理,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是:急性非典型痢疾患者。

10、中毒性痢疾在各型痢疾患者中的病死率最高。

11、感染霍乱后可以获得:短期免疫。

12、重要经粪-口传播的肝炎是:甲肝和戊肝;重要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的肝炎是:乙肝和丙肝。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0a3r3w;V2q(r'M(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1、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高热、意识障碍及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性。属自然疫源性疾病。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性是:有严格的季节性,重要发生在夏末秋初;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流行地区很广,但以东南亚国家为高发区;病例分布较分散,如很难在一户中发现两个病例。

3、猪是乙脑的重要传染源,其流行病学意义很大,是由于:①猪的自然感染率高,病毒血症滴度高;②猪的数量多,分布广,更新快,并且是重要传播媒介三带喙(hui同“会”)库蚊的吸血对象之一;③猪与人接触较密切,猪的病毒血症时间比人群中乙脑高峰早2~4周;④没有通过夏秋季的幼猪是乙脑病毒的扩散宿主(通过夏秋季的已几乎所有感染)。-G7R0f-T+Q#|8N,X!m

4、人或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产生血凝克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

血凝克制抗体:感染后几天即可出现,连续数年,合用于初期诊断。

补体结合抗体:感染后3~4周大量出现,连续3~6月即逐渐消失,合用于调查当年新感染情况。

中和抗体:出现较晚,可保持数年至数十年之久,合用于了解本地既往流行情况。

5、在防止流行性乙型脑炎时,重要要采用的措施是:灭蚊。1U"I4Y1_1t2Q5P

6、疟疾的潜伏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