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分析报告目录TOC\o"1-3"\h\u193701引言 页共20页1引言1.1研究背景和意义药品是一种特殊的防病产品,保障药品的使用安全,关系到所有人的生命和健康,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占据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品的使用日益增多,由此引起的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某些抗菌药物引起的副作用,不但使患者的医疗成本急剧增加,而且对患者的身心都产生了极大的伤害。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引起细菌的抗药性,从而产生超级病菌;对人体的器官有损伤,抗菌药物在治疗的时候会对人体的肝、肾等器官产生一定的损伤;造成二次感染,通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寄生虫会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滥用抗菌药物会破坏这种平衡状态,诱发新的感染;危害社会,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病情恶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抗菌药物国家,在临床用药中,抗菌药物的用量占到了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每年由于抗菌药物滥用引起的耐药菌感染所带来的损失都超过了百亿元,因此,开展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研究,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防治,对于降低ADRS发病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研究现状广义的副作用是指由于使用过量、意外给药、故意给药、滥用、药物相互作用等。WHO将ADR定义为: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或调整生理功能期间,在服用正常剂量时,身体会发生与用药目标无关的副作用。就不良反应的类型而言,按其临床症状和药物效应的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量型异常、质变异型异常;根据发生机制将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计量相关反应、二次感染或细菌交替症、化学刺激、家族性或特异性反应、药物变态反应等。抗菌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是影响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而抗菌药物的滥用又是“超级细菌”的主要原因,抗菌药物的使用也是由“治病”转变为“致病”的。国外已有文献报导,在医院内,药物致死的比例为0.24%~2.9%。国外已有学者对1980~2008年间的抗菌药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其中过敏反应占比高达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过敏反应最多的药物是头孢类,占比约31.5%。不合理用药导致不良反应方面,肖永红等学者的研究显示,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比例在三分之一以上,每年因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而死亡的人数超过100000人,而使用不当的药品占百分之六十以上。袁素洁表示,药物的副作用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药物本身的因素容易被忽视。国内学者总结出不合理用药的总体情况是:用药不规范,用药不合理,给药方法不合理,联合用药,溶媒选择不当等。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皮肤反应,涉及肝、肾、血液方面的不良反应因其隐蔽性,报道较少。陈敏等学者对2017~2019年云浮市人民医院抗菌药物ADR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并对ADR的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对2017~2019年云浮市人民医院广东省ADR报告的ADR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生ADR的病人的总体状况进行统计,其中包括:年龄、性别、ADR发生的时间、ADR的种类、ADR的特殊表现。结果显示,2017~2019年,我院上报的ADR药物有97例,包括头孢、喹诺酮、碳青霉烯等11种,其中8名重度ADR患者,报告的ADR主要是通过静脉注射,通过停用对症治疗,大多数情况下均有改善,只有1例症状不明显。1.3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1.3.1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由于服用了抗菌药物,导致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了病理变化。对人体的组织、器官功能等造成直接伤害。且随着抗菌药物使用剂量的增大、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其作用的范围也会逐渐增大。其作用机理包括药物自身的作用、药物抑制人体的酶和蛋白质合成、遗传性缺陷等。毒性反应包括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骨骼肌肉、双硫仑样反应等。1.3.2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有俗称过敏反应,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免疫应答,主要包括速发型、细胞毒型或溶解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迟发型。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过敏性休克、血清病、药物热、荨麻疹等。1.3.3二重感染二重感染的临床表现为败血症、口腔、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在通常情况下,人体内寄生着大量细菌和真菌,在人体内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当外界大量抗菌药物使用时,会抑制某些敏感性高的菌群,导致人体内部的菌落生态平衡被打破,机体防御力下降,同时外部细菌和真菌可能乘机入侵,导致二重感染。2数据资料和方法2.1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知网,以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为时间范围,以现有的,常见的抗菌药物通用名称,如“阿莫西林”“青霉素”为检索词,再通过不良反应作为补充主题进行筛选检索。筛选有详细记录使用过程并且出现ADR病例的文献报告,以报告数量多于20份为入选参考标准,最终得到可参考文献有745篇,其中有明确信息记录的ADR病例808例,所涉及到的抗菌药物主要为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阿奇霉素2.2研究方法调查分析2012年到2021年期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文献调查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我国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情况。记录不良反应的详细信息,对药物名称、疾病、性别、年龄、有无ADR史、给药方案、ADR出现的时间、临床表现进行统计;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对ADR的影响,分析ADR最常出现的时间段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参考用药说明书,分析不良反应产生的案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行为,最后提出一些合理用药的改进措施。3研究结果与分析3.1青霉素类青霉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的品种由多到少分别是阿莫西林、青霉素、哌拉西林钠他哇巴坦钠、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3.1.2阿莫西林根据文献数据统计,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的患者55天,由母体口服阿莫西林导致乳汁含有微量药物,年龄最大的患者74岁,平均年龄在39岁。具体数据如下表(表3-1)所示表3-1阿莫西林不良反应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年龄(岁)例数性别构成比(%)男女≤2498120.9325~44146832.5645~59136730.23≥6072516.28合计432221100阿莫西林不良反应发生的最短时间为皮试后1分钟,最长为7天,平均值为46.8小时,其中用药后1小时内发生概率最高,占比约32.56%,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占46.5%左右。具体不良反应类型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如下表(3-2)所示表3-2阿莫西林不良反应的类型与发生的时间分布类型时间≤1H~1D~2D~3D>3D构成比(%)过敏反应6510232.56过敏性休克6000013.95肝脏毒性001002.33肾脏毒性2114530.23消化系统毒性0100411.63神经系统毒性110106.98血液系统毒性001002.33合计1584511100口服阿莫西林ADR有30例,占比70%,静脉注射12例,皮试1例,给药前做皮试的有14例,占比为32.56%。阿莫西林的使用说明书要求,在给药前都需要进行皮试。在所收集到的数据中,未进行皮试的都是口服用药。通过对比,样本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一共有9例,主要为单日给药次数太少、单词给药计量增大、静脉注射浓度过高、多种抗菌药物混用。从作用症来看,阿莫西林的使用者多是针对呼吸道感染,样本中有32例,占比为74.42%,有5名患者产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其中2例有青霉素类使用史且无过敏历史,3例有其他药物过敏史。3.1.2青霉素不良反应青霉素不良反应样本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31岁,具体统计如下表(3-3)所示表3-3青霉素不良反应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年龄(岁)例数性别构成比(%)男女≤241510537.525~44156937.545~5983520≥602025合计401921100根据样本数据统计,发生不良反应时间最短的为皮试5分钟,最长的为7天,平均值为31小时。其中有20例都发生在用药1小时内。不良反应中变态反应数量由32例,占据了样本统计数据的80%。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3-4)所示表3-4青霉素不良反应的类型与发生时间分布类型时间≤1H~1D~2D~3D>3D构成比(%)过敏反应9510140过敏性休克10105142.5肾脏毒性000012.5消化系统毒性100002.5神经系统毒性001207.5电解质紊乱020005合计208273100不良反应样本中,静脉注射的方式最多,有33例。青霉素40例不良反应样本均有进行皮试,皮试结果37例阴性,但依然有33例发生了过敏反应。在不合理用药方面,有4例是静脉注射滴速过快。与阿莫西林一样,样本病例中有31例都是应用于呼吸道感染产生的不良反应。3.1.3哌拉西林钠他哇巴坦钠不良反应哌拉西林钠他哇巴坦钠不良反应中男性样本16例,女性样本18例,年龄最小的15天,最大的75岁,平均年龄50岁,具体统计如下表(3-5)所示表3-5哌拉西林钠他哇巴坦钠不良反应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年龄(岁)例数性别构成比(%)男女≤2454114.725~4483523.5345~5950514.7≥60169747.06合计341618100根据样本数据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的最短时间为1分钟,最长时间为30天,平均值为160小时,在1小时内发生不良反应的有9例,发生过敏性反应的有19例,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3-6)所示表3-6哌拉西林钠他哇巴坦钠不良反应的类型与发生时间分布类型时间≤1H~1D~2D~3D>3D构成比(%)过敏反应2321641.18过敏性休克5000014.71心脏毒性0100723.53血液系统毒性010002.94神经系统毒性1300011.76骨关节肌肉毒性100002.94局部组织坏死000012.94合计982114100根据样本统计,静脉滴注有31例。28例样本未进行皮试。变态反应24例。不合理用药的有7例,主要是给药的剂量偏高。应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样本有17例。3.1.4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中,男性样本15例,女性样本7例,年龄最小的4岁,年龄最大的73岁,平均年龄39岁,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3-7)所示表3-7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年龄(岁)例数性别构成比(%)男女≤2433013.6425~4474331.8245~5976131.82≥6052322.73合计22157100不良反应发生的最短时间为5分钟,最长为7天,平均值为60小时,变态反应有13例,占比59%,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3-8)所示表3-8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的类型与发生时间分布类型时间≤1H~1D~2D~3D>3D构成比(%)过敏反应2212345.45过敏性休克3000013.64肝脏毒性000014.55肾脏毒性1000318.18消化系统毒性001004.55神经系统毒性010109.09电解质紊乱000104.55合计63247100根据样本统计,静脉注射有13例、口服9例,口服用药均未进行皮试,皮试率为59%,不合理用药有6例,主要体现为给药剂量过大,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有18例,占比81.8%。3.2头孢类头孢类不良反应的品种主要为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等等,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集中在用药1小时内,变态反应发生率最高。头孢类共统计到203例,男性115例,女性88例,最小的患者为7天,最大的78岁,平均年龄42岁,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3-9)所示表3-9头孢类不良反应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年龄(岁)例数性别构成比(%)男女≤2447262123.1525~4450311924.6345~5944222221.67≥6062362630.54合计20311588100发生不良反应的最短时间为1分钟,最长的为12天,平均值为40小时,用药1小时内发生不良反应的最多,有132例。发生变态反应的有138例,占比约68%,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3-10)所示。表3-10头孢类不良反应的类型与发生时间分布类型时间≤1H~1D~2D~3D>3D构成比(%)过敏反应2518361030.54过敏性休克69100637.44双硫仑样反应600013.45肾脏毒性1200037.39神经系统毒性500134.43电解质紊乱300133.45消化系统毒性602077.34骨关节肌肉毒性601145.91合计132196937100根据样本统计静脉滴注174例,静脉注射6例。126例进行了皮试,皮试率为62%,皮试呈现阴性的样本中,有94例发生了变态反应。不合理用药的有41例,其中给药剂量偏大的有37例。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有124例,占比61.1%。3.3喹诺酮类经过样本统计,喹诺酮类不良反应较多的品质主要为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此类药物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多,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也都是以1小时内的居多。喹诺酮共计收集到案例176例,男性94例,女性82例,最小的患者8岁,最大的80岁,平均年龄在55岁,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3-11)所示。表3-11喹诺酮类不良反应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年龄(岁)例数性别构成比(%)男女≤24151148.5225~4436132320.4545~5940182222.73≥6085523343.37合计1769482100根据样本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的最短时间为1分钟,最长为14天,平均值为54小时,用药1小时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有83例,占比约47%。变态反应有99例,占比56.25%,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3-12)所示表3-12喹诺酮类不良反应的类型与发生时间分布类型时间≤1H~1D~2D~3D>3D构成比(%)过敏反应265631128.98过敏性休克27656427.27骨骼肌肉毒性201086.25营养代谢损害602036.25附加损害100032.27血液系统毒性200011.7肾脏毒性100053.41肝脏毒性103033.98多系统损害300202.84心脏毒性320002.84神经系统毒性8345212.5光毒性300001.7合计8316211640100176例不良反应样本中,静脉滴注152例,口服22例,滴眼2例。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有53例,占总样本案例的30%左右。应用于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有91例,有13例样本有过多种抗菌药物过敏史。有18例样本有慢性病史。3.4硝基咪唑类硝基咪唑类中共收集到案例123例,男性57例,女性66例,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多,原发病史主要为术后抗感染,在15到35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用药1小时后不良反应最多。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3-13)所示表3-13硝基咪唑类不良反应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年龄(岁)例数性别构成比(%)男女≤2428131522.7625~4451203141.4645~5928151322.76≥60169713合计1235766100发生不良反应最短的为用药1分钟之内,最长的为7天,平均值为24小时,用药1小时内发生不良反应的有80例,占比约65%,不良反应类型最多的是变态反应,共74例,占比约60%。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3-14)所示表3-14硝基咪唑类不良反应的类型与发生时间分布类型时间≤1H~1D~2D~3D>3D构成比(%)过敏反应251703036.59过敏性休克26000323.58营养代谢损害300013.3血液系统毒性200257.3肾脏毒性400003.3肝脏毒性801018.1心脏毒性300103.3神经系统毒性8020512.2双硫仑样反应120002.44合计80193615100统计案例中静脉注射83例,口服40例,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有43例,占据总样本的35%。主要体现在静脉注射滴速过快,给药剂量偏大。样本中用于牙周感染和术后抗感染的不良反应最高。样本中有18例有药物过敏史。3.5阿奇霉素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共搜索到3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最小的样本年龄为1岁,最大为73岁,平均年龄25岁,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用药1小时内的不良反应最多。不良反应类型最多的为变态反应。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3-15)所示表3-15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年龄(岁)例数性别构成比(%)男女≤241713453.1325~4492728.1345~5941312.5≥602116.25合计321715100发生不良反应最短时间为1分钟,最长为5天,平均值为21小时,用药1小时内发生不良反应的有17例,占比为53.13%。发生变态反应的有23例,占比72%。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3-16)所示表3-16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类型与发生时间分布类型时间≤1H~1D~2D~3D>3D构成比(%)过敏反应6420346.88过敏性休克6100021.88肾脏毒性010003.13神经系统毒性1201012.5心脏毒性300009.4胃肠道反应100003.13多系统毒性000103.13合计178223100样本中静脉注射27例,口服5例,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有13例,主要体现在静脉注射滴速过快。用于呼吸道感染治理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有26例。有6例样本存在抗菌药物过敏史。4讨论4.1常见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如前文所述,常见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类型主要有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肾脏系统毒性、心脏毒性等。4.1.1变态反应从前文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抗菌类药物中,变态反应占据了不良反应的大部分。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是人体的免疫应答,各种抗菌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有所不同,引起的变态反应的临床变现也不同。从样本数据中可以看出,患者在青霉素类过敏的情况下,对头孢过敏的概率较高,对头孢过敏的患者,多数情况下都对青霉素过敏。抗菌药物引起过敏反应后,在用药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与过敏药物结构差异相对较大其他抗菌药物。尽量避免交叉变态反应的发生。4.1.2神经系统毒性神经系统毒性是不良反应中仅次于变态反应的不良反应。引发神经系统毒性的主要是头孢类和喹诺酮类,神经系统毒性通常与用药时间的长短有着紧密的关系,用药时间越长,神经系统毒性数量越多。神经系统毒性发生的原理机制可能是抗菌药物抑制了中枢神经系统部分酶的合成和传输,或者是抑制了神经系统的GABA。最终引起了精神异常、昏迷等现象。4.1.3双硫仑样反应人体在吸收微量的双硫仑之后会引起面红、心悸,严重的会有呼吸困难。双硫仑会抑制乙醛脱氢酶,乙醛如果在体内堆积,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死亡。部分头孢类和硝基咪唑类类的抗菌药和双硫仑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也会抑制人体乙醛的代谢,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相关研究表明,在人体内乙醛浓度上升的过程中,如果摄入乙醇,会加大体内乙醛的蓄积,使得双硫仑样反应加重,因此通常情况下,在服用头孢类药物的时候是禁止饮酒的。在本文的样本案例中,双硫仑反应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少,但是都是出现在头孢和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中,在日常用药中,人们习惯联合用药,生活中有很多中成药都是有乙醇成分,用药过程中如果没有避开,很容易引起严重的双硫仑样反应。4.2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4.2.1患者年龄、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本文收集的808例不良反应案例中,男性407,女性401,男女比例接近1比1,男性的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女性的平均年龄在44岁左右。通过t检验可以发现,性别和平均年龄差异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在不良反应的患者群体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数量占比约30%,老年人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近年来我国的老年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更需要对中老年群体的用药安全进行监测。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导致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减慢,药物对身体的刺激时间变长。由于肝肾功能的衰退,身体代谢能力降低。体内的药物浓度会相对较高。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要加强对血液中药物浓度的检测,及时调整用药方案。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概率较高,病理情况也相对复杂,经常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而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也会随着同时使用药品的数目增多而不断提高,有相关统计资料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在15.4%左右,是不同成年人的2到3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有一般的患者存在错误用药,其中老年人的比例较高。4.2.2原发病、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前文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抗菌类的药物多数情况下都是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呼吸道感染多发于老年人和儿童,由于这两个群体个代谢功能相对较弱,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差,药物的敏感性更高,因此药物更加容易在其体内蓄积,引发不良反应。统计案例中有药物过敏史的有88例,再此发生变态反应的有61例,这表明有过敏史的患者再次使用药物时,发生变态反应的概率较高,因此在用药的过程中,医生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由于患者自身并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因此医生还应该尽可能的去了解患者过往疾病史和用药史,尽可能的选择与过敏药物化学结构相对较大的药物,对过敏体质的患者在用药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有18例患者曾经有过抗菌药物的使用历史,并且没有发生不良反应。这说明即使曾经对该药物不过敏,再次使用时也不能完全保证不会发生不良反应。因为不同生产厂家,不同的生产批号以及不同时期的患者本身的身体素质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用药的过程中也不能放松警惕,同样要检测患者用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4.2.3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从统计结果来看,静脉滴注占据了绝大多数,有683例,口服有86例。统计表明,最常见的药物是静脉滴注。在静脉滴注的时候,药物微粒、PH值、渗透压等都会引起药物的副作用。除了药物自身的因素之外,输液时的配药顺序、药液浓度、输液环境、滴注的速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良反应。所以世卫组织才会有“能口服的就不要注射,能用肌肉注射的就不要用静脉注射”的说法。如果是静脉滴注,则应尽量减少滴注的次数,并尽量避免合并使用。口服用药之所以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有很大的原因是口服基本上是患者自行用药,没有经过医生的检查,也没有进行必要的皮试检验。如果不能严格按照用药说明书进行服药,患者口服用药的过程就会不安全,出现用药的不良反应。从统计的样本看,抗菌药物中基本只有青霉素类和头孢类的药物在使用前进行皮试,而青霉素类和头孢类在选择口服给药的情况下也很少进行皮试。通过查阅这类药物的说明书可以发现,该类型的药物在使用前都是需要进行皮试的,按照使用说明书做皮试的人却很少,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口服抗菌类药物的过敏反应认识不够深,这也导致了口服制剂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规定,青霉素类药品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皮试,阳性反应者禁止使用,但是对头孢类的药物没有皮试的规定和要求。部分头孢类药品说明书会注明需要进行皮试,不同厂家对皮试的要求并不一样。从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来看,用药1小时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最多,在用药后2天到3天的时间里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最少,3天之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又会上升。这主要是因为过敏反应多为速发型,用药3天以后,代谢能力较差的人群,药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了一定的量,从而诱发不良反应。因此,在用药1小时内,医护人员应该要时刻关注用药者的身体状况,做好急救准备,避免因不良反应导致不可挽救的状况。在不合理用药方面,常见的不合理用药主要是静脉滴注时滴速过快,给药的剂量偏大、溶媒选择不当、用药的时间偏长以及混合用药。医护人员为了提高效率,患者为了节约时间,导致给药方案会减少频次,增加单次给药剂量。加之溶媒选择时容量较少,滴速过快,造成了药物浓度过高,加大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尤其是在老年人和儿童患者中,其肝肾功能不如成年人强大,吸收和代谢能力较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不良反应的发生。5结论5.1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类型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神经系统毒性、肾脏毒性、肝脏毒性、心脏毒性、血液系统毒性、双硫仑样反应、二重感染等。过敏反应是抗菌类药物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该类型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的时间和剂量没有必然的联系;神经系统毒性、肾脏毒性在头孢类抗菌药物中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神经系统毒性发生的概率与用药的时间、给药的剂量,用药受体的年龄有着比较大的关联;过敏性休克属于严重的临床不良反应,在青霉素的使用过程中发生概率相对较高。5.2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时间、年龄、不良反应史、用药方式、用药不当等有关。药物使用1个小时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次数最多,2-3天最少,3天以后增加。老年人有更高的副作用,14岁以下儿童次之。过敏史的病人在使用药物后有比较高的副作用。与其它方法相比,静脉输液的副作用发生率更高。5.3不良反应预防措施5.3.1加强宏观调控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在宏观上是当前医疗体制不合理的表现,医院需要“以药养医”,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才能从源头上减少不合理用药的事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5.3.2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目前,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的副作用认识不足,要想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的严重副作用,必须加强有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用药安全意识。5.3.3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的滥用不仅会引起多种副作用,而且会引起抗菌剂的耐药性,从而引起药源性疾病的二次损害,因此,抗菌药物的分类管理可以降低抗菌药物使用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5.3.4加强抗菌药物的新品中引进管理我国的抗菌药物需求量大,需要大量引进新的抗菌药物品种,在引进过程中要严格把控该药物的临床应用状况,对一些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高,后果较严重的药物要尽可能的拒绝引进。5.3.5强化皮试应用管理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不论是通过静脉给药还是通过口服等其他方式给药,都应该提前做好该类药品的皮试试验,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要选择其他化学结构差异较大的药物,并且在用药过程中做好紧急抢救方案。5.3.6针对性的制定用药方案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原发病史、药物过敏史等方面针对性的制定用药方案,避免不合理的用药,同时要对患者进行用药宣传,增强患者的安全用药意识。
参考文献[1]吴玲.我院20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2):2.[2]王金萍,赵旭燕,赵萌,等.2014—2016年西安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9):5.[3]闫钢风,张俊琦,王一雪,等.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重要脏器损伤的判断[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2,29(5):4.[4]李莹.我院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北方药学,2018,15(4):2.[5]林佳媛,何乐,徐斌,等.上海某郊区新建综合性医院呼吸内科病区近五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8,21(11):5.[6]王金萍,赵旭燕,赵萌,等.2014—2016年西安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032(009):1791-179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A 2178-2024移民管理警察夏执勤头盔
- 冰岛黑沙滩介绍
-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25年物理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怒江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宠物的情绪管理课件
- 2025届上海浦东新区物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陕西师范大学附中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二零二五年度铲车租赁及施工监管服务协议
- 2025年度草原承包与生物防治技术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班组劳务分包工程合作协议范本
- 《全包装修合同》电子版正规范本(通用版)
- 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实战教程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管道燃气供应服务员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天然气有限公司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 YY 9706.256-2023医用电气设备第2-56部分:用于体温测量的临床体温计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
- 2015年版干部履历表
- GB/T 42061-2022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
- NB/T 10756-2021煤矿在用无轨胶轮车安全检测检验规范
- GB/T 36139-2018粮油机械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 GB/T 23478-2009松材线虫普查监测技术规程
- GA/T 1499-2018卷帘门安全性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