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地通道改造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_第1页
人行地通道改造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_第2页
人行地通道改造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_第3页
人行地通道改造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_第4页
人行地通道改造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人行地通道改造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目录106031前言 1163661.1任务由来 1325441.2拟建工程概况 145541.3勘察的目的与任务及勘察阶段、勘察范围 181291.4勘察工作依据、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勘察等级的确定 3163601.5勘察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 3280291.6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413845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5138142.1地形地貌 5722.2气象、水文 5324192.3地质构造 5312482.4地层岩性 6145922.5基岩顶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 6272562.6水文地质条件 7177672.7水、土腐蚀性评价 7307272.8不良地质作用 785873场地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8322003.1岩土测试成果及统计的评述 8184063.2岩体基本质量等级 9208583.3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 10121974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 11195454.1地震效应评价 1163524.2边坡稳定性评价 11130894.3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 18283475地基评价 18161875.1地基的均匀性评价 1869195.2地下水对地基基础的影响 18230865.3岩土层承载能力评价 18137645.4特殊土评价 18260665.5基础持力层选择及基础型式建议 1990655.6地基及基础施工建议 19324665.7桩基成桩可能性评价、桩的施工条件分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0306525.8地基稳定性评价 21216305.9拟建工程施工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评价 21278815.10基坑抗浮评价 22184345.11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说明 22308046岩土工程结论及建议 23221386.1结论 2348376.2建议 23附录附图:1总图例………………………1张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500)………………1张3工程地质剖面图(1:200)…………………10张4钻孔柱状图(1:200)……………………51张5动力触探柱状图(1:50)……………………4张附件:1建设工程勘察合同……………1份2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1份 3工程地质勘察纲要……………1份4岩石室内试验测试报告………1份5勘探点一览表…………………1份6测量技术小结及测量成果……………………1份7外业见证报告(含岩芯照片)………………1份8波速测井报告…………………1份1前言1.1任务由来1.2拟建工程概况拟建悦来大道5号人行地通道改造项目位于重庆市渝北区悦来大道。拟建悦来大道5号人行地通道改造项目,对悦来大道5号人行地通道与轨道交通10号线悦来站互通连接,为提升通行品质,恢复电扶梯建设,其余人行地通道均仍保留步行梯步;对悦来大道5号地通道进行改造,完善东北象限过街功能;本次勘察的建筑主要为5号人行地通道。场地按设计整平之后,将会在5号人行地通道四周形成基坑边坡;具体工程概况详见表1.2。表1.2拟建工程概况序号名称设计地坪高程(m)高度(m)层数重要性等级结构类型拟采用基础形式单位荷载KN/柱15号人行地通道258.15-11-2F二框架扩展基础/桩基础4000地下建筑基坑边坡:边坡总长约282.38m,边坡最高约12.87m,为挖、填方岩土质、岩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属超限深基坑。1.3勘察的目的与任务及勘察阶段、勘察范围1.3.1勘察目的与任务本次勘察的目的是为拟建悦来大道5号人行地通道改造项目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型式、地基处理和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提出建议。具体任务为:1收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构)筑物总平面布置图,各拟建(构)筑物及场地的地面整平高程,建(构)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可能的基础类型、尺寸和埋置深度等资料;2查明建筑物范围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层的类别、结构、厚度、坡度、工程特性等地质环境;3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并查明场地有无埋藏沟滨、墓穴、孤石、防空洞等不利埋藏物;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判定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5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评价;6对场地稳定性、建筑适宜性进行评价;7对场地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能力进行评价;8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支护措施建议;9提供基础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10对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型式的选择及基础埋深等提出建议,并对成桩可行性进行分析;11分析评价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12评价场地特殊岩土;13分析评价场地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14评价成桩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桩基施工对环境影响,提出设计、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桩基础检测建议。1.3.2勘察阶段、勘察范围的判定勘察阶段判定:根据渝建〔2013〕345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本工程勘察范围应包括环境挖填方边坡及其影响的区域。本工程勘察工作布置,严格执行渝建〔2013〕345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及渝建(2013)346号文的规定,本场地可不进行选址勘察及初步勘察,可直接进行一次性详细勘察工作。勘察阶段判定见表1.3.2-1、1.3.2-2。表1.3.2-1选址勘察阶段判定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项目判定结果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无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岩溶塌陷。不需进行选址勘察2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抗震危险地段建设场地。为抗震一般地段不需进行选址勘察建设项目1投资20亿元以上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投资小于20亿元不需进行选址勘察2大型工矿企业厂区整体迁建。不属于该类项目不需进行选址勘察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大于1000m的越岭隧道和跨越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江底隧道和大型桥梁等需进行多方案比选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不属于该类项目不需进行选址勘察表1.3.2-2初步勘察阶段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指标判定结果场地及项目1在复杂场地上建设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中等复杂场地安全等级二级满足要求其他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较为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3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无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无岩溶塌陷。满足要求2场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岩坡,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地形坡角一般3-35°满足要求3三峡库区175m蓄水位(吴淞高程)岸线外侧水平距离100米范围内的建设场地。不属于三峡库区满足要求4存在矿产采空区或地下洞室,且采空区或地下洞顶距离拟建工程最底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设场地。不存在矿产采空区和地下洞室满足要求其他建设项目1总建筑规模大于50万m2且高层建筑规模占总建筑规模的比例超过70%的大型住宅小区。不属于该类项目满足要求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层建筑。不属于该类项目满足要求3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0m2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或长度大于500米的隧道。不属于该类项目满足要求4主跨跨径150m及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等缆索承重桥梁以及拱桥,立体交叉线路为3层及3层以上(不计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桥梁。不属于该类项目满足要求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2013〕345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本工程勘察范围应包括环境挖填方边坡及其影响的区域。本工程勘察工作布置,严格执行渝建〔2013〕345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勘察范围判定见表1.3.2-3),勘察范围符合渝建〔2013〕345号文《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的规定。表1.3.2-3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判定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环境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倍边坡高度。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大于1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2对于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土边坡,勘察范围线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且勘察范围不应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勘察范围大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满足勘察范围3对于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边坡高度。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大于1.5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4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勘察范围线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满足勘察范围基坑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地通道开挖形成的岩质基坑边坡,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大于基坑深度的1倍。满足勘察范围2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地通道开挖形成的土质基坑边坡,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大于基坑深度的2倍。满足勘察范围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满足勘察范围1.4勘察工作依据、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勘察等级的确定1.4.1勘察工作依据:1《建设工程勘察合同》(附件1);2《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附件2);3《工程地质勘察纲要》(附件3);4业主提供的带建筑物平面布置的1:500地形图。1.4.2本次勘察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1《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工程勘察通用规范》(GB55017-202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7《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2《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13《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0年版);14《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规定》(2005年版);15《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02—2021;16《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03—2021。17《工程测量通用规范》GB55018-2021。1.4.3土工程勘察等级的确定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4.1.6条规定:拟建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安全等级为一、二级;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场地。据此,综合确定本次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表1.4.1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判定因素场地特征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场地复杂程度复杂中等复杂简单地形、地貌地形坡度角一般为3~35°√中等复杂岩层倾角(°)12√岩土特征岩土种类较多,性质变化较大,填土为特殊性土√岩体完整性岩体较完整、裂隙较发育√土层厚度(m)土层厚度<8m√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中等强烈√相邻建筑影响程度强烈√1.5前期勘察情况该场地附近于2018年,业主方委托重庆重庆川东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对场地附件进行了详细勘察工作,并提供了悦来会展总部基地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项目编号分别为:KC(2018)-81-0032901C(1B1C),经重庆市都安工程勘察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审查通过。主要结论及建议:通过本次勘察及地面调查,拟建道路工程沿线内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现状边坡稳定。该段地质构造简单,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在挖填岩、土边坡处理稳固、填土层压实处理达标后,场地地基稳定,适宜本工程的建设。本次利用悦来会展总部基地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工程钻孔共2个,分别为:ZK32、ZK33。1.6勘察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据甲级勘察在(详细)勘察阶段的要求,结合本工程场地实际,确定本次勘察主要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勘探钻孔主要沿拟建物周边、角点、主要柱列线布置,共布设勘探钻孔19个。其中控制性钻孔7个。钻孔间距一般15.00~20.00m。钻孔深度进入预计持力层以下的中等风化基岩6~15m。本次勘察外业工作于2022年9月10日到2022年9月12日完成。历时3天,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6。本次勘察布设钻孔ZK1~ZK19。完成钻孔17个。表1.6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统计工程地质测绘(1:500)km2工程测量钻探利用钻孔采样及试验勘探点测量个/次(组日)剖面测量km/条孔数孔总进尺mm/孔岩样组水位观测/次触探m/孔利用波速测试工作量0.0119/2(2)1.3/719427.780.8/271710.7/3/1.7勘察工作质量评述1.7.1工程测量:测量起始数据为业主方提供的控制点的坐标及高程(详见表1.6.1,均不在场内由场外引入),采用重庆独立坐标系及1985国家高程基准,勘探点及地质剖面均采用中海达动态GPS-RTK及全站仪实测,平面位置允许偏差0.25m,高程允许偏差±5cm,其成果精度满足要求。表1.7.1控制点成果点名X坐标(m)Y坐标(m)高程(m)A187666.16161866.397270.29A287685.34861877.815270.83A387655.13461887.925271.091.7.2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采用1:500现状地形图作底图,采用追索法进行测绘;采用仪器法、半仪器法进行定位,圈定和划分不同岩土体界线,分析地层成因,查明地质构造的产状,测绘中特别注意到了节理裂隙的综合分析,其精度满足规范要求。1.7.3钻探:采用2台XY-1型钻机施工,钻孔直径110~91mm。采用Φ110mm开孔,Φ91mm终孔;土层采用干钻或少水钻进,岩层以清水钻进;钻孔施工结束时,提干孔内循环水,24小时后量测地下水位。地质技术人员跟班编录。钻进过程中严格按勘察纲要、钻探技术要求及钻探操作规程进行,由于准备充分,现场对质量、安全的管理措施到位,施工中未出现质量与安全事故。钻孔岩芯回次采取率: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层69~81%;中等风化基岩82~94%。钻探劳务单位为重庆北江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现场钻探完成并完成水文观测后,即对勘探孔进行封填处理,减少钻探施工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的影响。1.7.4采样及试验:本次勘察预计在控制孔中分层取样,对于软土层,应采用薄壁取土器取土,并通过连续静压法取样;对于粉质黏土、粉细砂、粗砂、残积土层,应采用薄壁取土器取土,并通过重锤少击法取样;准确记录土、岩样的取样深度与名称,原则上同一土层取样一般不少于6~8件。中等风化基岩中采集岩样7组;现场对样品及时密封送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集团检验检测有限公司。采样及试验孔大于总孔数的1/3。试验严格按相关规范执行。1.7.5钻孔水位观测:在钻探施工结束后抽干钻孔内的循环水对所有钻孔进行了地下水位观测,并在间隔24小时后对所有钻孔均进行了地下静止水位的量测。1.7.6原位测试:原位测试为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及标准贯入试验,采用63.5kg自动脱钩落锤进行锤击。对场地拟建高层建筑物位置钻孔进行剪切波速和纵波测井。原位测试均按相关规范进行。1.7.7勘察工作中业主方委托了具有外业勘察见证资质的江苏省鸿洋岩土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见证员:向鹏;印章号:YKJZ-2321602-0001)进行了全过程的外业勘察见证,勘察质量合格。本勘察报告所有图件均采用重庆江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开发经鉴定合格并授权使用的制图软件《工勘绘图软件2005》绘制,满足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规定。综上所述,本次勘察工作达到了业主方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国际博览中心东北侧悦清大道与同茂大道交汇处,有公路通入,交通方便。场地总体呈北高南低。场地高程268.45~273.68m,最大高差5.23m。地形坡角多为5~25°,局部为陡坎。场地地貌总体上属剥蚀浅丘斜坡地貌。2.2气象、水文勘勘察区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具雨量充沛、夜雨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偏少等特点。根据重庆市气象局的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极端最高气温45.0℃(2022年8月18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1975年12月15日)。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6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5~9月,其降雨最高达746.1mm左右,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1998年为降水量最多年,年降水量1615.80mm,2001年为降水量少,年降水量813.90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约90mm。2007年7月17日,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266.7mm。各月及年平均总降水量(0.1毫米)表2.2-1月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年平均降水量1932043809141583165015301369132996546124810826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风: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本次勘察区范围内无地表水体,场区及附近无地表水体及常年性溪沟等。大气降雨是该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勘察区域属长江水系,除此外未见其它地表水体。2.3地质构造勘察区地质构造隶属悦来向斜东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倾向295°,倾角12,层面见破碎泥质岩屑和泥化层,层间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场地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场区内局部区域处可见基岩出露,在场区沿线测得两组主要构造裂隙:裂隙J1:倾向85,倾角72,其产状为85°∠72°,张性,裂隙面平直,宽度1~3mm,局部有泥质、岩屑碎石或方解石充填,裂隙间距1~4m不等,延伸一般10m以上,结构面贯通性好,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裂隙J2:倾向170º,倾角75°,其产状为170°∠75°,压扭性,偶有倒转反向现象,裂隙面较粗糙,宽1~3mm,局部有泥质、岩屑碎石或方解石充填,裂隙间距1~4m不等,延伸3~5m,结合差,属软弱结构面。按照《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表3.1.4判定岩体属层状结构。场区内无断层构造破碎带,岩层倾角平缓,为地质构造条件简单区。钻探采取岩芯一般较完整,局部岩芯破碎,多呈短~长柱状,多数钻孔见裂隙,裂隙较发育。从地表调查和钻探揭露可知基岩层间裂隙较发育,属软弱结构面,砂岩、泥岩交界处见泥质薄膜,结合很差。2.4地层岩性根据现场钻探揭示,场区地表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泥岩。其岩性特征至上而下分述如下:2.4.1第四系全新统1)素填土(Q4ml):紫褐色、红褐色为主,主要由粘性土,砂岩、泥岩块石及碎石等组成,含量约30%~50%左右,粒径20~250mm为主,最大粒径超过800mm,局部地段见少量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呈总体松散、局部稍密状,稍湿,为人工抛填。回填时未碾压夯实,回填时间3~5年。分布于场地整个场地,在17个钻孔有揭露,人工填土分布不均、厚度变化较大。钻孔揭露厚度为2.7m(ZK2)~6m(ZK10)。~~~~~~~~~~~~~~~~~~~~~~角度不整合~~~~~~~~~~~~~~~~~~~~~2.4.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强风化泥岩(J2S-Ms)(层号②-1-1):紫红色,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砂质含量较高,夹有砂质条带及团块。局部泥岩砂质含量较高,呈灰褐色,强度相对紫红色泥岩较高,分布无明显规律。强风化岩体风化裂隙发育,岩质极软,钻探岩芯较破碎,多呈碎块状。本次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5.90m(ZK13)。中风化泥岩(J2S-Ms)(层号②-1):紫红色,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砂质含量较高,夹有砂质条带及团块。局部泥岩砂质含量较高,呈灰褐色,强度相对紫红色泥岩较高,分布无明显规律。中等风化岩体岩质较硬,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长柱状,节长一般在35~610mm之间,局部最长可达0.90m。为场地次要岩性,主要分布于场地北侧。本次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10.80(ZK2)。强风化砂岩(Ss)(层号②-2-1):主要呈浅砖红色、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次为石英,含少量云母,泥钙质胶结,局部夹泥质条带及含泥质重。强风化岩体风化裂隙发育,岩质极软,钻探岩芯较破碎,多呈碎块状。本次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8.40m(ZK10)。中风化砂岩(Ss)(层号②-2):主要呈浅砖红色、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次为石英,含少量云母,泥钙质胶结,局部夹泥质条带及含泥质重。中等风化岩体岩质较硬,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长柱状,节长一般在30~600mm之间,局部最长可达1.20m。该层为场内主要岩性,分布于整个场地。拟建场地均有分布。各钻孔均有揭露,钻孔揭露厚度为3.20m(ZK14)~26.30m(ZK10,未钻穿)。2.5基岩顶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拟建场地属浅丘剥蚀地貌,场地内地表多为人工填土覆盖,覆土厚度变化较小,基岩顶面埋深变化较小,基岩面总体上较平缓,场地东侧基岩埋置较浅,局部地段受人为影响起伏较大,东高西低,基岩面向东倾,坡角5°~25°为主,局部沟谷地段达53°左右。一般基岩面坡角为15~25°,局部陡坎地区坡角大于60°。钻探揭露基岩埋深2.7m(ZK2)~6m(ZK10)。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将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强风化带:岩石风化裂隙发育,多呈碎块状或短柱状,少许砂状,岩质软,强度低。钻探揭露强风化厚度为1.70(ZK1)~2.80m(ZK13)。中等风化带: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局部段层理较发育岩芯呈短柱状、呈块状,岩质较新鲜,相对强风化层较硬,岩芯较完整,采取率较高。2.6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区内地形条件为北高、南低,局部地段存在沟壑。地形条件利于地下水径流排泄,部分地表水,滞留在场地内下渗形成上层滞水,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场地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2.6.1、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土层内部。部分地表水沿斜坡向场地周侧径流,最终通过周侧市政道路雨水管道排泄,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受季节影响明显,呈现旱季少雨季多的特征。2.6.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孔隙水主要储存在基岩裂隙、孔隙中,其储存条件受其发育程度的影响。基岩裂隙接受大气降雨及松散层孔隙水补给向地下深部运移,在地形低洼处排泄。构成边坡岩体主要部分的砂岩,裂隙较发育,而且贯通性强,是中等富水性的含水层。地下水随层间裂隙或砂岩孔隙向周侧低处径流、排泄,部分继续向地下深处侵蚀。根据钻探资料及周边调查并未发现规模较大的洼地。在钻孔终孔后均抽干钻孔内残留水观测其稳定水位,据终孔24小时后水位观测,所有钻孔中未见稳定的地下水,说明勘察期拟建场地内地下水相对贫乏。该场地部分地段填土较深,松散层孔隙水延岩土层孔隙下渗,出现渗流现象。建议施工时设置截排水措施,减少层间裂隙或砂岩孔隙水对施工的影响。大气降雨沿填土下渗至基岩或原始地面,向南、西、北侧径流,最终排出场外,局部原始地形平缓或低凹处将会有少许积水。据现场调查,该场地地势较高,拟建场范围内未见湖泊、水库等大型地表水体,总体上,场地水文条件属简单。该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见(表2.6.2)。根据地区经验,砂岩渗透系数3.70×10-4cm/s,属弱等透水层;泥岩渗透系数3.70×10-6cm/s,属弱等透水层。填土渗透系数1.2×10-2cm/s,属中~强等透水层。表2.6.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判定类别水文地质特征场地类别判定简单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或基础虽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但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地下水条件差,补给水源少,含水层结构简单,渗透性弱(微),地下水贫乏。√中等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地形有自然排水条件,地下水补给条件一般,有一定的补给水源,含水层结构较为复杂,渗透性中等,地下水较丰富。/复杂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地形不利于自然排水,地下水补给条件好,补给水源充沛,含水层结构复杂,渗透性强,地下水丰富。/2.7水、土腐蚀性评价根据周边地质环境调查,场区附近岩、土层无工业污染,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Ⅲ类;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第12.1条和当地建筑经验判定,地下水和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地基土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性。建议施工时补充采取水或土试样进行腐蚀性试验。2.8不良地质作用根据现场地质勘察及钻探揭露,场地及邻近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未见“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场地岩土物理力学特征3.1岩土测试成果及统计的评述岩土测试成果的统计原则:根据岩土体的成因、岩性、分布以及物理力学特征差异等原则进行分层,然后分别按层位进行统计。参加统计的数据,对于岩样的确定指标不应少于6个单值;对于土样的确定指标不应少于6个样本,当统计样本不足时,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地区经验综合取值。素填土根据现场调查走访及钻探揭露。场地内填土系采用人工抛填,回填土的粒径大小不均,未按规范分层夯实,填土呈总体松散、局部稍密状。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本次勘察在3个钻孔中对素填土通过N63.5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试验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16规范进行修正,各孔触探曲线详见钻孔柱状图中所附的触探试验成果图表。试验成果统计计算于表3.1-1。根据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统计成果,场地素填土的锤击数平均值4.35~5.15,加权平均值4.77,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3.2.2条判定密实程度为松散,局部稍密。变异系数0.322~0.387,变异性很高,说明场地素填土的均匀性很差。表3.1-1素填土重型动力触探成果统计孔号项目ZK4ZK7ZK19锤击数范围1~81~81~10锤击数平均值(击)4.355.154.81变异系数0.3690.3220.387试验厚度(m)3.23.84.0统计个数323840锤击数加权平均值(击)4.77变异系数加权平均值0.3592)基岩本次勘察在中等风化泥岩中采岩样3组、中等风化砂岩中采岩样4组,进行了物理力学试验,试验成果统计见表3.1-2~表3.1-3。统计方法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2.4~10.2.8条公式执行。表3.1-2中等风化泥岩试验成果统计表3.1-3中等风化砂岩试验成果统计表3.1.4-1中风化泥岩抗拉抗剪指标野外编号试验编号抗拉强度δτ(MPa)抗剪强度指标C(MPa)Φ(°)ZK4(泥岩)YS223968-10.6330.4780.4822.533.3ZK6(泥岩)YS223968-20.5560.4820.5832.433.3ZK1(泥岩)YS223968-60.4040.4060.3531.932.1样本数n9.0033最大值0.632.5033.30最小值0.351.9032.10平均值fm0.492.2732.90标准差σ0.09//变异系数б0.19//修正系数ψ0.89//标准值(推荐值)0.4341.7831.86表3.1.4-2中风化砂岩抗拉抗剪指标野外编号试验编号抗拉强度δτ(MPa)抗剪强度指标C(MPa)Φ(°)ZK16(砂岩)YS223968-31.331.161.165.0041.8ZK18(砂岩)YS223968-41.311.71.526.0042.4ZK14(砂岩)YS223968-51.321.451.365.8037.8ZK3(砂岩)YS223968-71.61.411.66.4042.5样本数n12.0044最大值1.706.4042.50最小值1.165.0037.80平均值fm1.415.8041.13标准差σ0.17//变异系数б0.12//修正系数ψ0.94//标准值(推荐值)1.3265.1338.563.2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根据上述岩石物理力学指标的统计分析,结合现场钻探情况:强风化基岩岩体破碎;中等风化砂岩岩体较完整;中等风化泥岩岩体较完整。根据现场钻探成果及试验结果,拟建场地内,强风化基岩强度较低,为极软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中等风化砂岩岩体较完整,天然抗压强度平均值24.30Mpa,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17.37MPa,属较软岩类,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类;中等风化泥岩岩体较完整,天然抗压强度平均值8.78MPa,泥岩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5.45MPa,属软岩类,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类。3.3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据试验成果统计分析,本次勘察野外鉴别及地区经验,本工程场地设计所需的各岩土参数建议取值详见表3.3。表3.3岩土设计参数建议取值表项目岩土名称天然重度(kN/m3)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Pa)抗剪强度指标岩体抗拉强度(kPa)临时边坡坡率值(高度≤8m、整体稳定)天然饱和c(kPa)φ(°)素填土①20.0*(天然)21.0*(饱和)\\\5*(天然)2*(饱和)26*(天然)22*(饱和)\1:1.75*强风化泥岩②-1-125.0*\\300*\\\1:1.0*强风化砂岩②-2-124.9*\\400*\\\1:1.0*中等风化泥岩②-125.47.754.83281350727.24341:0.5*中等风化砂岩②-224.722.9216.358320146232.914121:0.5*结构面裂隙①\\\\3516\裂隙②\\\\3516\层面\\\\2512\备注:带“*”号的数值为经验值;若施工时场地发生水泡,中风化砂岩抗压应采用饱和值17.37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取6305kPa。续表3.3地基岩土力学参数取值基底摩擦系数岩石与锚固体M30砂浆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素填土①**强风化泥岩③-1-1*强风化砂岩③-2-1*中等风化泥岩③-1/60*中等风化砂岩③-2/350*表中取值说明:1)岩、土物性指标取平均值;现场必须做载荷实验校核。2)本次勘察揭露的填土,岩土参数参照地区经验进行取值。3)中等风化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4.2条“当岩体完整、较完整、较破碎时,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由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完整时地基条件系数取1.70~1.40,较完整时取1.40~1.10,较破碎时,取,1.10~0.70(坚硬岩与较硬岩取较小值)”。本工程泥岩采用天然强度,砂岩采用天然强度;岩体较完整地基条件系数取1.10。则,中等风化泥岩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7.75MPa×1.10=8.525MPa=8525kPa。中等风化砂岩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22.92MPa×1.10=25.212MPa=25212kPa。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第4.2.6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下式确定:fak=γf×fuk式中,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γf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对于土质地基取0.50.对于岩质地基取0.33;fuk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则,中等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8525kPa×0.33≈2813kPa。中等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5212kPa×0.33≈8320kPa。按饱和计算则中等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5313kPa×0.33≈1753kPa。中等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7985kPa×0.33≈5935kPa。强风化泥岩及砂岩的承载力特征值根据现场岩芯观察,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及有关规范综合确定,建议其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取300kPa和400kPa。4)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3.3条~第10.3.6条,岩体的内摩擦角标准值由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90)及时间效应系数(取0.95)确定;岩体粘聚力标准值由岩石粘聚力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30)及时间效应系数(取0.95)确定。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3.3条~第10.3.6条,岩体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由岩石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40)及时间效应系数(取0.95)确定。5)表中素填土系指现状填土;未来压实填土的重度、抗剪强度标准值,应根据填料充分、填土质量等确定。6)临时坡率(整体稳定为前提):土质边坡:H≤5.0m,人工填土:1:1.5;5m<H≤8.0m,人工填土:1:1.75;H>8.0m,人工填土:1:2;岩质坡高<8.0m,强风化基岩:1:1,中等风化基岩:1:0.50;岩质坡高>8.0m,强风化基岩:1:1.0,中等风化基岩:1:0.5;稳定性受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临时坡率不应大于外倾结构面的倾角。永久坡率值(整体稳定为前提):土质边坡:H≤5.0m,人工填土:1:1.50;5m<H≤8.0m,人工填土:1:1.75;H>8.0m,人工填土:1:2.0;岩质坡高<8.0m,强风化基岩:1:1.0,中等风化基岩:1:0.75;岩质坡高>8.0m,强风化基岩:1:1.25,中等风化基岩:1:1.00;稳定性受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坡率值不应大于外倾结构面的倾角。4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4.1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拟建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拟建5号人行地通道抗震设防分类为标准设防类(丙类)。场地按设计高程整平后,覆盖层主要由后期填土、素填土组成,下伏基岩为强、中等风化泥岩、砂岩构成。结合据岩土名称和岩土性状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表4.1.3重庆地区经验岩土的剪切波速经验值。素填土的剪切波速平均值取143.3m/s(实验值),为软弱土;强风化岩石剪切波速值>500m/s,为软质岩石;中等风化岩石剪切波速值>800m/s,为岩石。场地平整后厚填土,填土的剪切波速平均值取按素填土考虑,为软弱土;场地平整后厚填土须夯实,可采用灰土、级配砂石、压实性较好的素填土分层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4。夯实后填土的剪切波速平均值>150m/s时,为中软土;当后期填土、素填土压实处理后可实测剪切波速值,再复核表4.1-2的评价。该场地附近于2018年,业主方委托重庆重庆川东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对场地附件进行了详细勘察工作,并提供了悦来会展总部基地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项目编号分别为:KC(2018)-81-0032901C(1B1C),经重庆市都安工程勘察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审查通过。下表为悦来会展总部基地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波速测试报告》结果。场地内中等风化砂质泥岩为极软岩和软岩,中等风化砂岩为较软岩。根据《波速测试报告》,统计见表4-5。声波测试成果表表4-5孔号测试范围(m)岩性Vp速度范围(m/s)Vp平均速度(m/s)岩块波度(m/s)岩体完整性系数Kv岩体完整程度ZK157.0~7.6砂岩2456245641930.34破碎7.6~9.0砂岩3269~3288327541930.61较完整9.0~32.0砂质泥岩2861~2991291637960.59较完整32.0~38.2砂岩3224~3351329841880.62较完整38.2~58.0砂质泥岩2893~2996293437870.6较完整ZK211.0~1.7砂质泥岩2115~2152213437480.32破碎1.7~4.3砂质泥岩2836~2940287937480.59较完整4.3~5.5砂岩3269~3357331442430.61较完整5.5~24.0砂质泥岩2900~2993294938390.59较完整24.0~33.1砂岩3269~3386331642110.62较完整33.1~55.7砂质泥岩2918~3097299538660.6较完整ZK412.5~3.2砂质泥岩2068~2078207337790.3破碎3.2~4.1砂质泥岩2889~2918290337790.59较完整4.1~11.2砂岩3209~3349329242490.6较完整11.2~22.0砂质泥岩2873~3029295138090.6较完整22.0~30.2砂岩3247~3368331042380.61较完整30.2~46.4砂质泥岩2873~3012295738170.6较完整46.4~52.4砂岩3323~3393335542600.62较完整由表可知:场地内中等风化岩体完整系数为0.59~0.62,为较完整岩体,场地内中等风化砂岩为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确定为Ⅳ级;中等风化砂质泥岩(Ⅰ区)为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确定为Ⅳ级;中等风化砂质泥岩(Ⅱ区)和软砂岩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确定为Ⅴ级;基岩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质极软,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级。场地整平后基底以下存在厚填土(软弱土)和存在半挖半填地基时应划分为不利地段,但经过夯实处理,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实测波速剪切波速平均值>150m/s时,可为一般地段。表4.1-2暂按厚填土未经过压实评价。表4.1-2拟建物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及场地类别划分拟建物名称υse计算位置填土整平后覆盖层最大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m/s)建筑场地类别设计特征周期(s)抗震地段划分厚度(m)波速(m/s)拟建5号人行地通道ZK45.6143.35.4143.3Ⅱ0.35一般地段注:软弱土厚度大于15m、边坡顶部边缘划分为不利地段。勘察区地震基本烈度6度,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填土经压实后不会发生震陷和边坡经有效治理后不会发生滑坡等岩土稳定性问题。4.2边坡稳定性评价拟建场地及邻近未发现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地形不平整,形状不规则,场地总体呈北高南低。场地高程268.45~273.68m,最大高差5.23m。地形坡角多为5~25°,局部为陡坎。拟建场地属浅丘剥蚀地貌,场地内地表多为人工填土覆盖,覆土厚度变化较小,基岩顶面埋深变化较小,基岩面总体上较平缓,场地东侧基岩埋置较浅,局部地段受人为影响起伏较大,东高西低,基岩面向东倾,场地及临近地块未发现危岩崩塌、落石、滑坡、泥石流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现状整体较稳定。按设计整平后,将在拟建场地内部及北、南、东侧形成基坑边坡,边坡位置简图见图4.2.1。图4.2.14.2.1场地内环境边坡根据现场地质测绘和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内无现状环境边坡。4.2.2场地内基坑边坡拟建地下建筑物(5号人行地通道)按设计高程及环境高程开挖后,将在地下建筑物(5号人行地通道)周边形成(J1~J2、J2~J3)等7段基坑挖填方边坡,最高约12.94m,主要为岩土质、岩质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各段边坡的稳定性见附表4.2.2及附表4.2.2-1。土质边坡部分由于基岩埋深较大或较平缓,边坡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直立切坡边坡不稳定,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岩质边坡部分主要为强风化基岩及中风化基岩组成,强风化基岩裂隙发育,胶结较差、岩体自身强度较小,直立切坡不稳定,可能产生圆弧形滑塌。建议按安全坡率放坡开挖后结合地下建筑物侧墙及结构体系进行支挡,否则建议以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桩板挡墙进行支挡。PAGEPAGE14表4.2.2边坡稳定性评价边坡位置编号长度/高度(m)边坡类型参考剖面边坡物质组成总体坡向极射赤平投影图稳定性分析评价建议处治措施J1-J2段16.00/4.9~7.4m岩土混合边坡6、7主要由人工填土、强风化基岩及中等风化基岩组成。190°土质部分:土质边坡结构较为松散,最大厚度约4.28m。由于岩土界面平缓,边坡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陡立切坡不稳定,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岩质部分:强风化基岩裂隙发育,胶结差,岩体自身强度低,陡立切坡不稳定,可能产生局部滑塌;中风化基岩部分:裂隙②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裂隙③与边坡同向相交(夹角小于30°);层面①与边坡反向相交。边坡开挖后可能沿裂隙③产生剪切破坏。经计算Fs=0.67,剩余下滑力Pi=145KN/m。边坡填方可能会沿现状地面产生滑移,应对边坡进行治理。边坡开挖后欠稳定,但在岩体扰动和施工不当等情况下,可能会沿裂隙③产生剪切破坏。应对边坡进行处理。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强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类别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45°;中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3°。边坡岩体破裂角按外倾结构面倾角和45°+/2(泥岩=28.1°)中的小值取值,取59°。建议结合地下建筑物侧墙及结构体系进行支挡,否则建议以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桩板挡墙进行支挡。J2-J3段10.42/5.26m岩土混合边坡1主要由人工填土、强风化基岩及中等风化基岩组成。260°土质部分:土质边坡结构较为松散,最大厚度约4.7m。由于岩土界面平缓,边坡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陡立切坡不稳定,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岩质部分:强风化基岩裂隙发育,岩体自身强度低,陡立切坡不稳定,可能产生局部滑塌。裂隙②与边坡反向相交。裂隙③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层面①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开挖后沿构造面滑移的可能性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强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类别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45°;中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3°。边坡岩体破裂角按外倾结构面倾角和45°+/2(泥岩=28.1°)中的小值取值,取59°。建议结合地下建筑物侧墙及结构体系进行支挡,否则建议以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桩板挡墙进行支挡。J3-J4段29.82/11.8~12.94m岩土混合边坡2、3、4、5主要由人工填土、强风化基岩及中等风化基岩组成。260°土质部分:土质边坡结构较为松散,最大厚度约6.0m。由于岩土界面平缓,边坡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陡立切坡不稳定,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岩质部分:强风化基岩裂隙发育,岩体自身强度低,陡立切坡不稳定,可能产生局部滑塌。裂隙②与边坡反向相交。裂隙③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层面①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开挖后沿构造面滑移的可能性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强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类别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45°;中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3°。边坡岩体破裂角按外倾结构面倾角和45°+/2(泥岩=28.1°)中的小值取值,取59°。建议结合地下建筑物侧墙及结构体系进行支挡,否则建议以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桩板挡墙进行支挡。J4-J5段18.2/11.55`12.83m岩土混合边坡6、7主要由人工填土、强风化基岩及中等风化基岩组成。350°土质部分:土质边坡结构较为松散,最大厚度约6.0m。由于岩土界面平缓(多少度),边坡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陡立切坡不稳定,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岩质部分:强风化基岩裂隙发育,岩体自身强度低,陡立切坡不稳定,可能产生局部滑塌。裂隙②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裂隙③与边坡反向相交。层面①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开挖后沿构造面滑移的可能性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强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类别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45°;中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3°。边坡岩体破裂角按外倾结构面倾角和45°+/2(泥岩=28.1°)中的小值取值,取59°。建议结合地下建筑物侧墙及结构体系进行支挡,否则建议以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桩板挡墙进行支挡。J7-J8段13.96/6.47m岩质边坡6主要由强风化基岩及中等风化基岩组成。190°岩质部分:强风化基岩裂隙发育,胶结差,岩体自身强度低,陡立切坡不稳定,可能产生局部滑塌;中风化基岩部分:裂隙②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裂隙③与边坡同向相交(夹角小于30°);层面①与边坡反向相交。边坡开挖后可能沿裂隙③产生剪切破坏。经计算Fs=1.02,边坡开挖后欠稳定,但在岩体扰动等情况下,可能会沿裂隙③产生剪切破坏。应对边坡进行处理。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强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类别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45°;中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3°。边坡岩体破裂角按外倾结构面倾角和45°+/2(泥岩=28.1°)中的小值取值,取59°。建议结合地下建筑物侧墙及结构体系进行支挡,否则建议以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桩板挡墙进行支挡。J3-J6段8.5/6.47m岩质边坡7主要由强风化基岩及中等风化基岩组成190°岩质部分:强风化基岩裂隙发育,岩体自身强度低,陡坡不稳定,可能产生局部滑塌;中风化基岩部分:裂隙②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裂隙③与边坡同向相交(夹角小于30°);层面①与边坡反向相交。边坡开挖后可能沿裂隙③产生剪切破坏。经计算Fs=1.02,边坡开挖后欠稳定,但在岩体扰动等情况下,可能会沿裂隙③产生剪切破坏。应对边坡进行处理。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强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类别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45°;中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2°。边坡岩体破裂角按外倾结构面倾角和45°+/2(泥岩=28.1°)中的小值取值,取59°。建议结合地下建筑物侧墙及结构体系进行支挡,否则建议以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桩板挡墙进行支挡。J6-J7段19.2/6.47m岩质边坡2、3主要由强风化基岩及中等风化基岩组成80°岩质部分:强风化基岩裂隙发育,胶结较差、岩体自己强度较小,直立切坡不稳定,可能产生局部滑塌;中风化基岩部分:裂隙②与边坡同向相交。(夹角小于30°);裂隙③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层面①与边坡反向相交。边坡开挖后可能沿裂隙②产生剪切破坏。经计算Fs=1.43,边坡开挖后稳定,但在岩体扰动下,施工不当等情况下,可能会沿裂隙②产生剪切破坏。应对边坡进行处理。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强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类别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45°;中风化基岩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2°。边坡岩体破裂角按外倾结构面倾角和45°+/2(泥岩=28.1°)中的小值取值,取59°。建议结合地下建筑物侧墙及结构体系进行支挡,否则建议以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桩板挡墙进行支挡。表4.2.2-1边坡稳定性计算表边坡位置编号计算剖面编号岩土体重度岩体体积结构面面积结构面倾角结构面粘聚力结构面内摩擦角上覆土体荷载KsJ1~J27-7'25.44.944.57753516153.720.6699J3~J67-7'25.49.756.47753516/1.0235J6~J76-6’25.46.816.47753516/1.4322J7~J86-6'25.49.816.49753516/1.0206表4.2.2-2次级滑面圆弧滑动稳定性计算表计算剖面编号计算剖面编号天然重度水上条块面积饱和重度水下条块面积条块重量滑面长度滑面倾角内聚力C内摩擦角φ条块法向反力条块下滑力条块抗滑力累计下滑力累计抗滑力稳定系数安全系数剩余下滑力kN/m3m2kN/m3m2kN/mm°kPa°kN/mkN/mkN/mkN/mkN/mFsFstkN/mJ1-J262019.54//390.804.25280.026345.06183.47168.30277.53215.800.781.30145建议平场施工时,采用信息法、逆作法施工,动态设计,分级分段开挖,避免爆破。基坑边坡属超限深基坑,应根据渝建发(2010)166号文规定支护方案需进行专项论证。同时应加强对结构面产状及其性状特征的复核。建议按“先治坡、后置基”的原则先对边坡治理稳定后后再进行边坡上、下方拟建物平场施工。4.3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经工程地质勘察和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及影响范围内未见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未见“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边坡按规范治理后稳定性;适宜拟定工程建设。5地基评价5.1地基的均匀性评价素填土组成物质复杂,均匀性很差;强风化砂岩和泥岩网状风化裂隙发育,遇水易软化,均匀性较差;中等风化砂岩和泥岩岩体较完整,无软弱夹层分布,整体均匀性较好。5.2地下水对地基基础的影响拟建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直接汇入场内,将浸泡地基,地基中泥岩属软化岩石,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将加速岩石的风化,降低其承载力,故基础施工时需加强排水措施。地下水及各土层对混凝土、钢筋等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5.3岩土层承载能力评价填土呈松散状,且分布不均,承载力低;强风化基岩岩体破碎,主要呈碎块状及砂状,力学性能差,承载能力较低;中等风化泥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砂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力学性能较好,承载能力较高。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详见表3.3。5.4特殊土评价人工填土:人工填土为素填土,紫褐色、红褐色为主,主要由粘性土,砂岩、砂质泥岩块石及碎石等组成,含量约30%~50%左右,粒径20~300mm为主,最大粒径超过800mm,偶而可达1m以上,局部地段见少量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结构松散~稍密状为主,稍湿,回填时未碾压夯实,回填时间3~5年。分布于场地整个场地,在17个钻孔有揭露,人工填土分布不均、厚度变化较大。地基均匀性很差,压缩性大,具有湿陷性,力学性质差,不能作为拟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施工时,应对地坪受力层范围内的填土进行压实处理,且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压实填土质量应经现场原位检测确定。 强风化岩:主要由砂、泥岩风化而成,强风化岩广泛分布、层厚不均匀,局部区域厚度较大,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均匀性差;整个场地均有分布。5.5基础持力层选择及基础型式建议人工填土结构松散、分布较广泛,力学性质差,不能直接作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强风化基岩,力学性能一般,可选作基础持力层;中风化基岩承载力高,是理想的基础持力层。拟建楼整平至各自的设计地坪高程后持力层岩性、持力层埋深及基础型式建议详见表5.5。表5.5基础型式建议拟建物层数设计地坪结构整平后持力层埋深(m)建议持力层建议基础名称高程类型型式5号人行地通道-2F258.15框架2.7m(ZK2)~6m(ZK10)中等风化基岩扩展基础/桩基础在持力层埋深<3m地带宜采用扩展基础,>3m地段宜采用桩基础。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3.4条规定,基础设计时应满足以下规定: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除持力层为中等风化基岩外,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部分采用桩基础;当用不同基础类型或基础埋深显著不同时,应根据地震时两部分地基基础的沉降差异,在基础、上部结构的相关部位采取相应的措施。当采用桩基础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建议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3.9条公式计算,公式中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中等风化泥岩frk取天然值8.78MPa,中等风化砂岩frk取饱和值17.37MPa.桩端嵌入持力层1~3倍桩径,具体深度由设计计算确定,未经处理人工填土层应考虑负摩阻力,负摩阻力系数取0.30,建议设计采取有效隔离措施,以减少或消除负摩阻力的影响(采用压实填土,当压实≥0.94时,可不考虑负摩阻力的影响)。强风化基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取140kPa。在顺层临空地段嵌岩深度应满足相邻基础底面外边缘不大于12°的应力扩散角要求。其它地段应满足应力扩散角要求。桩基施工完成后,应按相关验收规范进行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若采用压实填土作为低矮拟建物地基持力层实时,其压实系数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应小于0.97,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下不应小于0.95,控制含水量Wop±2,其地基承载力应通过载荷试验确定。5.6地基及基础施工建议5.6.1若采用桩基础,根据《重庆市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第七号)》中的规定,嵌岩桩施工工艺建议选用机械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建议应跳桩施工,同时应加强孔壁护壁措施,避免孔壁坍塌变形;严格控制孔底沉渣厚度,桩基浇筑前应加强清底,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并加强桩基检测,避免断桩、缩径等质量事故。若需采用人工挖孔桩,应按照渝建发[2012]162号文和建质[2009]87号文的要求进行人工挖孔桩可行性论证和人工挖孔灌注桩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论证后,方可采用人工挖孔桩。5.6.2若采用浅基础,以中等风化基岩做持力层。施工时建议应加强施工验槽,裂隙发育地段及时沟通设计、勘察确认基础承载力特征值能否达到设计要求,严格控制基槽开挖深度;严格控制槽底沉渣厚度,基础浇筑前应加强清底,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5.6.3场地根据设计方案场平后,将在场地内形成基坑边坡。为了确保场平开挖过程中场地及周边的稳定,建议本工程场平施工前,应进行场平设计,施工时应根据场平设计方案进行合理有序开挖,严禁无序和大面积乱开挖。对于位于基坑边坡坡顶的基础,或者填土厚度变化极大的区域,应将建筑竖向荷载传至边坡破裂面以下的稳定岩体中,潜在破裂面以上的部位应进行应力隔离(构造空位))处理。5.6.4场地土层厚度大,建筑物基础施工时应做好场地地表及地下临时(施工期间)和永久性的排水防渗措施,该场地部分地段填土较深,松散层孔隙水延岩土层孔隙下渗,出现渗流现象。避免地表水下渗而影响上覆土体的稳定性和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5.6.5环境边坡及基坑开挖或基础施工形成的弃土应合理堆放,及时搬运,以免不当堆载,危及基坑侧壁和桩基础孔壁稳定。5.6.6对环境及基坑边坡治理时,挖方地段可采用分段分级放坡开挖,及时支挡。土体单级开挖支护高度宜≤3m。填方地段应先支挡后回填。施工及使用期间应加强边坡侧向位移和坡顶建(构)筑物的监测。5.6.7加强边坡支挡结构及建筑物基础持力层的采样工作,以验证设计承载力。经验槽确认后,应及时封底浇注,以防基底持力层软化后强度降低,确保基础质量。5.6.8边坡及地基处理时宜结合地表排水工程进行,避免地表水下渗影响地基质量。5.6.9场地场平填土时,地坪垫层以下的人工填土应分层进行压实(碾压或夯实)处理。填料、颗粒级配及压实系数等均应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5.6.10应加强“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地质情况的复核验查工作,特别是层面、结构面及软弱夹层等,并根据现场实际对勘察报告进行复核。5.6.11场地临时边坡坡率值按3.3取值。5.6.12场地内未来整平时的填土,建议进行压实处理,作为地坪垫层以下及基础地面高程以上的填土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4,以避免不均匀沉降给拟建工程带来不良影响。当压实填土作为环境低矮挡墙及建筑物地基持力层时,其压实系数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应小于0.97,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下不应小于0.95,控制含水量Wop±2,其地基承载力应通过载荷试验确定。如果未按要求进行分层碾压夯实,场地回填区域将可能出现明显的自重湿陷性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可能导致地面开裂变形等不良现象,在岩土界面较陡地段,厚大填土产生的不均匀沉降还可能影响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5.6.13场地施工应严格控制爆破。5.7桩基成桩可能性评价、桩的施工条件分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成桩可行性、桩的施工条件分析场地人工填土厚度大小不一,结构松散~稍密,不均匀,其中碎块石分布不均匀,粒径大小不一,人工填土层中施工易于垮塌,开挖有一道困难,桩的施工条件一般。建筑物基础若采用桩基础,桩基施工,应于平场后进行。桩基施工时,不管是人工挖孔还是机械成孔,均应采取有效的可靠护壁措施,应注意桩端持力层的鉴别,桩底沉渣的清除,基坑开挖后应及时封底浇筑,确保桩基质量。人工挖孔桩其历史悠久,技术成熟,施工难度小,具有工程成本低、可大面积同时展开,噪音小,无水污染,对环境影响小,护壁措施简单容易,可以扩底,桩身质量易于得到保证,清底直观良好,桩底岩层可直接观察,验槽工作易于进行等优点,但其施工时遇丰富地下水需采取人工降排水措施,且施工时工人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受有毒有害气体影响大,危险性高,对施工安全的保障措施要求高。机械成孔灌注桩因其是以机械成孔,具有噪音大,工程成本高,设备投入量大,大量的泥浆排放困难,有水污染,现场施工文明组织难度大,对环境影响大。同时因桩底沉渣难于清理干净,清底较差且不直观,桩底岩层不能直接观察,验槽不方便,护壁难以保证,桩身质量难于得到保证,受施工技术、场地条件、大断面桩型限制等缺点,其优点是可以在有地下水的条件下成孔成桩,不需降排水亦可施工。本场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且紧邻市政排污管网。便于施工和排污,场地主要污染为噪音污染,施工过程中应加以控制。本场地持力层埋深较深,根据本场地特点,施工工艺建议采用机械成孔。(2)施工注意事项1)钻孔桩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工,调整好泥浆稠度和失水率,以防孔壁坍塌和泥皮过厚影响桩周土的侧阻力。确保成孔及桩身质量。成孔后应及时清孔,确保清孔干净,减少沉渣。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泥浆,以防污染环境。2)当确定采用人工挖孔桩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护壁,如砼护壁、随挖随护等,以保证挖孔施工安全。挖桩施工时应及时排水、通风及时封底,及时灌注桩身砼。根据渝建发〔2012〕162号文规定,受施工技术、场地条件、大断面桩型限制,不宜采用机械成孔施工工艺的建设工程,经建设单位会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组织专家充分论证通过后,可考虑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若本工程均采用人工挖孔桩,雨季施工时应配备必要的排水设施,注意通风并加强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挖出的土石方不得堆放在孔口,确保施工安全。(3)桩基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拟建场地轨道及道路相邻。拟建物施工对此有一定影响,做好对临近现建筑物的保护措施,避免因施工不当造成环境影响。建议施工现场要建好围挡,合理清运渣土、废水,以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施工安全及周边环境整洁。5.8地基稳定性评价根据钻探揭示情况场地下卧层无软弱夹层,软土分布,中等风化基岩层位稳定。中等风化泥岩单轴天然抗压强度为7.75MPa,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813kPa,承载力较高;中等风化砂岩单轴天然抗压强度为22.92MPa,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8320kPa,承载力较高;本工程采用桩基础或独立基础,以中等风化基岩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场地四周形成环境边坡,不会对拟建物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其地基稳定性好。对于位于基坑边坡、环境边坡坡顶的基础,或者填土厚度变化极大的区域,应将建筑竖向荷载传至边坡破裂面以下的稳定岩体中,潜在破裂面以上的部位应进行应力隔离(构造空位))处理。5.9拟建工程施工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评价管网主要分布于场地周边已有道路两侧(详见平面图),施工时应加强保护,注意施工安全。轨道10号线悦来站及悦来站至王家庄站区间隧道轨道轮廓线与西侧基坑边坡水平距离较近,隧道设计底标高249.72m~249.83m,曲墙圆拱形隧道,两种洞型,隧道1型断面宽6.98m,高6.86m,隧道2型断面宽11.66m,高8.11m。地铁8m结构保护线距离项目地下室边界4.00m~6.00m。地铁50m保护线穿越该项目。二者距离较近,建议采用桩板挡墙支护,逆作法施工。基坑边坡开挖时,应作好专项防治方案,注意对隧道的保护,建议非爆破开挖,并加强变形监测。该项目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悦来大道,场地为施工区域,西侧有已建道路及重庆轨道10号线悦来站及悦来站至王家庄站区间隧道及地下人行通道。北侧、南侧均有已建相邻建筑及地下建筑。本项目钻孔位于轨道交通东侧,共有17个钻孔位于轨道交通10号线控制保护区范围内,钻孔中心距轨道10号线悦来站及悦来站至王家庄站区间隧道结构外边线的水平距离为4.94m~46.05m。其中,ZK7钻孔(坐标X=87680.263,Y=61860.109)与轨道区间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最小,为4.94m。按照《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检测监测技术标准》(DBJ50/T-271-2017)附录A.0.2-8,本场地外部作业对轨道的影响等级为特级。施工对相邻的已建轨道有一定不利影响,开挖前应编制轨道安全保护方案并完成轨道保护范围内施工手续,施工时应设置警示标识,采取跳槽开挖,及时浇注的施工方法和步骤进行工程作业,以确保相邻轨道和道路的安全。基坑开挖时还应加强对相邻建筑及地下人行通道的变形检测。图1.3钻孔与轨道交通平面位置关系图图1.3钻孔与轨道10号线车站典型剖面位置关系图图1.3钻孔与轨道10号线区间隧道典型剖面位置关系图项目位于轨道交通10号线控制保护区内的钻孔一览表表1.1-1序号孔号Y坐标X坐标钻孔深度(m)孔口高程(m)孔底高程(m)钻孔与轨道结构外轮廓线水平距离(m)轨道轨面标高(m)孔底与车站顶板的竖向高差(m)备注1ZK161855.19787708.96625.8270.8245.04.98249.6720.45轨道10号线悦来站控制保护区范围内2ZK261867.38387710.78925271.5246.517.30249.6718.953ZK361856.97087698.37225.4270.4245.04.96249.6520.434ZK461869.19887700.45225273.5248.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