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江西省宜春三中2023--2024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艺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

其实,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更不要说四大古典名著了,它们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教育。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定律,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层次的高低。

实际上,文艺创作是有层次的。许多文艺家以为表现什么,就把什么表现好就行了,这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只有不断地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你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也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文化是所有成功文艺作品的光辉。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追求,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因为文化无处不在。人类有人类的文化,国家有国家的文化,民族有民族的文化,地域有地域的文化,行业有行业的文化。同时,文化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在变迁,在激荡,在淘汰,在创造,在积累,不同的时代与社会有不同时代与社会的文化。

(摘编自汪政《文化自信与文艺创作》)

材料二:

近年来,诸多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质文艺作品次第涌现,《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蕴含了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这些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影视艺术作品,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

近期,某动画电影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引发争议,与此类似的,某产品广告中的“眯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中模特造型等,均被置于广泛讨论之中。一个文化群体的“美"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的出现,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对其进行厘清,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很长时间以来,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一方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文化的定义与描绘从未停止。这种定义和描绘却常常带有误解甚至扭曲,是漠视这些国家的文化本体与历史遭遇的结果。

中国形象、中国之美应该由谁来定义?它应该是怎样的?它可以是怎样的?在当下世界传播格局下,尽快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建设,不让中国形象全由西方想象、判断与决定,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

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本源、文化本体、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脉络,真正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何而美,为谁而美。《永不消逝的电波》《高山下的花环》等在中国电影各个阶段涌现出的那些彰显着人民性光芒的优秀作品,《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弘扬了一部部文化经典的电视综艺,无不对中国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进行了深刻挖掘,它们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

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来自文化的传承,五千年文明史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我们更应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与此同时,文化从业者还应提升传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能力。在数字时代,跨文化、跨国界传播更具技术上的便利。《遇见工匠》《伟大诗人杜甫》等一批国际传播纪实作品,表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塑造了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形象,实现了在国际国内的有效传播。

(摘编自陈杰《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为根本,有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力支撑。

B.文艺家应拥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

C.鉴于当前文化审美存在的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本体的漠视,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的建设势在必行。

D.中国电影各阶段涌现出一批展现中国人文之美的优秀作品,既彰显了文化自信,又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经典在文化层面价值创造和精神构建的要素是发现生命、礼赞自然、敬畏宇宙。

B.文艺创作的层次性强调了由看山是山式创作到写出精神、写出文化的循序渐进过程。

C.厘清中国之美应该由谁定义、如何定义的漫长历史渊源,极具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

D.材料二通过例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对中国人文之美的现状予以客观呈现和辩证分析。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香港记者陈贝儿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无穷之路》,讲述中国脱贫、人民过上幸福日子的故事,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B.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是一部家庭悲剧,体现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被翻译到中国之后,增强了中国女性的觉醒意识。

C.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展现了周家人在大时代变迁中的命运轨迹,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饱满,引发了观众的时代共鸣。

D.中国摄影师罗冰的作品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作品中的中国模特与其他不同肤色的模特共同展示出各具特色的女性之美。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文艺和文化的关系。(4分)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文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想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菜园

沈从文

玉家菜园出白菜,主人玉太太,这太太有一个儿子是白脸长身的好少年,年纪二十一,在家中读过书,认字知礼,还有点世家风范。

菜园廿亩地,除了白菜也还种了不少其他菜蔬,善于经营的主人,使本城人一年任何时节都可得到极新鲜的蔬菜,特别是几种难得的蔬菜。也便因此,收入数目不小,十年来,渐渐成为小康之家了。

少年人经营菜园的时间却比看书写字时间多。他不因为认识了字就不作工,也不因为有了钱就增加骄傲。对于本地人几有过从的,不拘是小贩他也能用平等相待。

二十二岁的生日,作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特别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①还有尚未收取的菜,如小雪人,成队成排站立雪中。母子二人喝了一些酒,谈论到今年大雪同菜蔬,萝卜白菜皆须大雪始能将味道转浓。

“你今天满二十二岁,我今年五十,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作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

“我想读点书。"

“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虽然母亲同意远行,儿子却认为不必那么忙,因此决定正月十五以后再离开母亲身边。

过了年,随着不久就到了动身日子了。于是坐了省河小轿,到长沙市坐车,转武汉,再换火车,到了北京。

时间过了三年。

在这三年中,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但渐渐的,城中便知道玉家少主人在北京大学读书,极其出名的事了。作母亲的一面仍然管理菜园的事务,一面读从北京所寄来的书报杂志。母亲虽然五十多岁,一切书报扇起二十岁年青学生的种种,母亲有时也不免有些(A)幻梦。

儿子也来过信,说是母亲不妨到北平看看,把菜园交给工人。虽说菜园的事也不一定放不下手,但不知如何,这老年人总不曾打量过北行的事。

当这母亲接到了儿子的一封信,说本学期终了可以回家来住一月时,欢喜极了。来信还只是四月,从四月起作母亲的就在家中为儿子准备一切。凡是这老年人想到可以使儿子愉快的事通通计划到了。一到了七月,就成天盼望远行人的归来。又派人往较远的长沙市去接他,又花了不少钱为他添办了一些东西,如迎新娘子那么期待儿子的归来。

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出于意外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真有一个新媳妇回来。这事情直到进了家门母亲才知道,一面还在心中作小小埋怨,一面把“新客"让到自己的住房中去,作母亲的似乎人年青了十岁。

见到脸目略显憔悴的儿子,把新媳妇指点给两对工人夫妇,说“这是我们的朋友”时,母亲欢喜得话说不出。

儿子回家的消息不久就传遍了本城,美丽的媳妇不久也就为本城人全知道了。因为地方小,从北京方面回来的人不多,渐渐有绅士们的儿子到玉家菜园中的事了。还有本地教育局,在一次集会中,也把这家从北平回来的男子与媳妇请去开会了。还有那种对未来有所倾心的年青人,从别的事情上知道了玉家儿子的姓名,因为一种倾慕,特邀集了三五同好来奉访了。

从母亲方面看来,儿子的外表还完全如未出门以前,儿子已慢慢是个把生活插到社会中去的人了。许多事皆仿佛天真烂漫,凡是一切往日的好处完全还保留在身上,所有新获得的知识,却融入了生活里。

媳妇特别爱菊花,今年回家,拟定看过菊花,方过北平,所以作母亲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各处寻觅佳种,督工人整理菊秧,母子们自己也动动手。

已近八月的一天,吃过了饭,母子们同在园中看菊苗,儿子穿一件短衣,把袖子卷到肘弯以上,用手代铲,两手全是泥。

母亲见一对年青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作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B)幻梦。

一面同母亲说北平栽培菊花的,如何使用他种蒿草干本接枝,开花如斗的事情,一面便同蹲在面前美丽到任何时见及皆不免出惊的夫人用目光作无言的爱抚。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青人去谈一谈。②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把一对年青人就“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

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

第二天,作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原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

第三天,由一些粗手脚汉子把那五个尸身一起抬到郊外荒地,抛在业已在早一天掘就因夜雨积有泥水的大坑里,胡乱加上一点土,略不回顾的扛了绳杠到衙门去领赏,尽其慢慢腐烂去了。

做母亲的为这种意外不幸晕去数次,却并没有死去。儿子虽如此死了,办理善后,罚款,具结,她还有许多事得做。

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③还亏得衙门中人

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

④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玉家菜园不仅种的白菜多,还有其他应时的新鲜蔬菜,而且玉太太善于经营,因此家境变好。

B.儿子要去北京读书,玉太太为之担忧,虽同意儿子远行,但认为不用急,让儿子正月十五以后再去。

C.玉太太对儿子回来既惊喜又埋怨,本想让儿子回来迎亲,却没想儿子竟然带回了漂亮的新媳妇。

D.在得知儿子儿媳与其他三人死亡的消息三天后,玉太太和本城人才知道他们的死因是加入共产党。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通过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雪下得大,“成队成排”也说明白菜种得多。

B.句子②“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说明来人带走儿子儿媳的蛮横,“请”运用了反语。

C.句子③说明玉太太因种白菜好而没受到牵连,也表现了衙门中人对她的同情。

D.句子④写玉家园中开满菊花的美好景象,增添了玉家儿子儿媳死去的悲剧色彩。

8.文中两处写到“幻梦”,请分别说明其用意(4分)

沈从文曾说自己作品是写“一些平凡人物的‘常’与‘变’”。请结合文中“儿子"这一形象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逐战》)

材料二:

太宗为元帅以击薛仁呆,相持于折城,深沟高垒者六十余日。贼众十余万,兵锋甚锐,数来挑战,太宗按甲以挫之。贼粮尽,其将牟君才、梁胡郎来降。太宗谓诸将军曰:“彼气衰矣,吾当取之。”遣将军庞玉先阵于浅水原南以诱之,贼将宗罗睢并军来拒,玉军几败。既而太宗亲御大军,奄自原北,出其不意。罗望见,复回师相拒。太宗将骁骑数十入贼阵,于是王师表里齐奋。罗大溃,斩首数千级,投涧谷而死者不可胜计。太宗率骑二十余直趣折以乘之,仁呆大惧,婴城自守。将夕,大军继至,四面合围。诘朝,仁呆请降。

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罗睢恃往年之胜,兼复养锐日久,见吾不出,意在相轻。今喜吾出,悉兵来战,虽击破之,擒杀盖少。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呆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且其兵众皆陇西人,一败披退,不及回顾,散归陇外,则折自虚,我军随而迫之,所以惧而降也。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获贼兵精骑甚众,令仁呆兄弟及罗等领之。太宗与之游猎驰射,无所间然。贼徒荷恩慑气,咸愿效死。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法曰A凡从B勿怠C敌D人E或止F于路G则虑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薄,指迫近,与《陈情表》中“日薄西山”的“薄"意思相同。

B竞指竟然,与《项脊轩志》中“何竟日默默在此”的“竟"意思相同。

C.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与《孔雀东南飞》中“仰头相向鸣”的“相"意思不同。

D.及,指赶得上、比得上,与《离骚》中“及行迷之未远”的“及"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敌军败逃,不要急于追击,要先通过军旗是否整齐,鼓声是否协调等来判断真伪,再采取相应措施。

B.唐太宗率军与薛仁果在折城相持多日,面对敌军精兵来犯,太宗高筑营垒,按兵不动来挫败敌军气势。

C.贼将因缺粮前来投降,唐太宗立即出击,与庞玉在浅水原里应外合,使宗罗全军溃败,死伤不计其数。

D.唐太宗获得贼寇很多精锐骑兵,仍令薛仁果兄弟及贼帅宗罗等率领,太宗与他们游猎骑射完全没有隔阂。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宗率骑二十余直趣折以乘之,仁杲大惧,婴城自守。

(2)贼徒荷恩慑气,咸愿效死。

14.简要说明太宗率轻骑“追奔逐北”的原因。(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奉寄严大夫①

杜甫

九日应愁思,经时冒险艰。

不眠持汉节②,何路出巴山。

小驿香醪③嫩,重岩细菊斑。

遥知簇鞍马,回首白云间④。

【注】①宝应元年(762)六月,严武奉诏回京任京兆尹,因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反叛,被阻于

剑南一带,九月仍未走出巴岭。当时作者避乱梓州,于九月九日写此诗奉寄。②汉节:汉天子所授符节,指持节使者。这里指严武。③香醪:美酒。④白云间:源于陶潜“《停云》,思亲友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愁思”指出了诗人此时的忧虑,当时剑南动乱不息,返家行途艰难,自己只好避乱梓州。

B.颔联以“不眠"的细节描写暗示严武此时的心理状态,以“持汉节”点明严武奉诏令回朝廷的使命。

C.颔联提出友人从何路走出巴山之问,既对应了上联“经时冒险艰"之实情,又表达出对友人的担忧。

D.杜甫这首诗和《客至》都借花和酒表达自己的心情,本诗中是秋菊美酒,而《客至》中是春花旧醅。

16.诗的最后两联表现诗人对严武的友情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战国策·楚策》中“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两句语意相近。

(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两句,写秦始皇奋力发展前代遗留下的功业,靠武力征服了天下。

(3)电视剧中主人公与挚友分别多年,在重逢的那刻却只能深情地凝望彼此。小刚被这一场景深深打动,不禁想到了古诗词中也有诸多描写无言、无声却情韵悠长的情景的名句,如“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一进腊月门儿,哈尔滨的A就开始张罗年货了。首选是各种冻菜,还有必不可少的冻梨、冻山楂、冻柿子。还要事先包好饺子、枣馒头、糖三角等,准备好整个正月够一家人吃的美食。早年寻常百姓家大多没有冰箱,就把这些年货放在户外的大缸里冻,再在上面埋上雪,这样拿出来吃总是新鲜的。

虽然家家都准备年夜饭,内容上诸多相似,但是又B_________________。除了各种美味佳肴,大年夜,父亲一定会给孩子们做拔丝土豆和炸土豆条。脆脆的土豆条炸好后撒上白糖,跟现在快餐店里卖的不差上下,甚至更好吃。

除夕,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除夕的饺子有三种馅,一种是白菜馅的,白菜者,财也,寓意新的一年财源广进;一种是韭菜馅的,①___;另一种是芹菜馅的,②___。儿时的除夕,一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守岁。这时候,父亲照例讲家史和家训。孩子们要是困了,母亲会把冻梨、冻柿子放在凉水里缓上。吃一口,又甜又凉,人顿时精神起来。记得父亲常说:“一分精神一分财,十分精神抖起来。”而今,我照例要给我的孩子们讲我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故事。

18.请在文中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结构相似,含义相关。(5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在未来找到施展才华的工作?

目前来看,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软件,ChatGPT被投喂了海量数据,知识库非常庞大,然而,甲_________________。它可以非常快速地给出信息,同时也会出现低级错误。不可否认,人工智能软件加快了人们寻找信息的速度,但人类识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

软件写的文章看起来逻辑清楚、文笔流畅,但缺乏独特的情感体察。软件在聊天时,缺乏幽默感,听不懂双关语、谐音梗、笑话等,凡是“抖机灵"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软件都接不上来,更不能创作出具有强烈情感的独特文学作品。

乙_____________,就在于人类独有的心智结构:有价值观、有情感、有独立的思考创造能力。①10种最容易受人工智能技术所影响的工作中,②排名第一的是电话销售。③但销售和客服大概率不会消失,④未来人们需要的是更真诚的交流、面对面的服务和共情能力。⑤因此,⑥人工智能可以生成财经和体育类消息,却不能代替记者进行深入采访和报道。而简单的信息汇编和重复性的工作,不可避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文中指出我们需要具备哪三种基本能力?请用三个词语加以概括,每个不超过4个字。(3分)

22.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场烈火令人难忘,如戏弄诸侯的幽州台烽火,焚书坑儒的始皇之火,阿房宫三月不灭的霸王之火,烧赤壁燃连营的江南烈火……现实生活中,也可能有一场“火”让你刻骨铭心。

请你写一篇文章,讲述与“火"有关的故事,或者谈谈你对“火”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1.(3分)B(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关系的表述于文无据。)

2.(3分)D(A以偏概全;B并非强调“循序渐进过程";C厘清的不是“历史渊源”。)

3.(3分)B

4.(4分)①文艺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态,文艺能直接表现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

②文化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否有文化追求、体现如何,将决定文艺创作层次的高低。

(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真正认识中国文化,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文化自信;②传承发展中国文化,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塑造有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纵深感的中国文化形象;③丰富文化传播形式,提升传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能力,实现中国文化在国内国际的有效传播。(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A7.C

8.①A处:母亲因关心儿子,在读书报中也受到了一些影响,表明了对青春幻想;

②B处:母亲对儿子儿媳的婚姻满意,急切地希望尽早当上祖母,表明了对幸福生活的畅想。(每点2分)

9.儿子的“常"(3分):①儿子一直保有种植习惯;②知书达礼,对待他人友好;③一切往日的好处完全还保留在身上。(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儿子的“变”:(3分)①外出求学并结婚;②把生活插到社会中去,把新获得的知识融入到生活里;③加入了共产党。(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但认为不用急,让儿子正月十五以后再去"说法不当。原文只是说“儿子却认为不必那么忙,因此决定正月十五以后再离开母亲身边”,不是玉太太要求的。

C.“本想让儿子回来迎亲"说法不当。原文只是说“在家中为儿子准备一切如迎新娘子那么期待儿子的归来”,并非让儿子回来迎亲。

D.“他们的死因是加入共产党"说法不当,原文中“已与三个因其他原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可见原因不一样,原文说“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并没有说其他几人是共产党。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也表现了衙门中人对她的同情”理解错误,原句中说“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留下老的是因为他们要吃白菜,并非出于同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A处:根据前文“母亲虽然五十多岁,一切书报扇起二十岁年青学生的种种,母亲有时也不免有些幻梦”可知,母亲的“幻梦"是“二十岁年青学生”的幻想,这种幻想因读了儿子寄来的报纸受到影响而引起。因此“幻梦"指的是母亲对青春的幻想。

②B处:根据前文“母亲见一对年青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作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祖母的幻梦”可知,这“幻梦"与当“祖母”有关,看到儿子儿媳感情这么好,她急切地希望尽早当上祖母,表明了对幸福生活的畅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儿子的“常":

①尽管儿子是小康之家的孩子,还是读书人,但“他不因为认识了字就不作工”,从北京回来后他依然保持这个习惯,“穿一件短衣,把袖子卷到肘弯以上,用手代铲,两手全是泥”,儿子一直保有种植习惯;

②儿子读过书,“认字知礼,还有点世家风范”,儿子并不因为有钱就“骄傲”,“对于本地人几有过从的,不拘是小贩他也能用平等相待”,可见他知书达礼,对待他人友好;

③尽管儿子到北京去了三年,但“凡是一切往日的好处完全还保留在身上”,这些并未改变。

儿子的“变”:

①儿子到北京去读书,回来时带了个新媳妇回来,他的“变"是外出求学并结婚;

②儿子的“变”还在于虽然似乎往日的好处还完全保留着,但“所有新获得的知识,却融入了生活里";

③母亲在儿子死后贴出的告示里得知“儿子原来是共产党”。

10.ACG【解析】句意:兵法说:“凡是追击撤退之敌不可懈怠麻痹,如果敌人有的中途停驻不走,就要考虑是否另有阴谋。"曰”后面是兵法内容,断开;“敌人"作主语,前面断开;“则”是表示另起内容,前面断开。

11.B【解析】B项,“何竟日默默在此"的“竟”是“从头至尾”,“竟日”是“整天”,两词意思不同;C项,“仰头相向鸣”的“相"为“互相”,两者不同;D项,“及行迷之未远"的“及”为“趁着”,两者不同。

12.C【解析】C项中“立即出击”错,是先派庞玉到浅水原诱敌,在庞玉几乎被打败的时候,太宗才出击。

13.(1)太宗率领二十多个骑兵径直奔赴折墌城追逐敌军,仁杲十分恐惧,环绕城池守卫。(定语后置句式、“趣"“乘”“婴"各1分)

(2)投降的贼将们承蒙恩惠并害怕太宗的威势,都愿意以死报效(效力至死)。(“荷”“慑"咸”“效死"各1分,)

14.①随机应变,把握战机。②敌军伤亡不大,不能任其休整。③城池空虚,适合围攻,迫其投降。(每答对1点2分,答对3点5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是追击败逃的敌人,必须仔细了解对方败逃的真假。如果敌人军旗整齐有序,鼓声呼应协调,指挥号令统一,队伍看似混乱实则组织有序,虽然后退逃跑,却并不是真正的败退,其中一定有奇谋异策,对此必须慎重考虑。倘若敌人军旗参差不齐,鼓声大小错乱不协调,指挥号令喧闹不统一,这才是真正的败退,应当全力以赴地进行追击。兵法说:“凡是追击撤退之敌不可懈怠麻痹,如果敌人有的中途停驻不走,就要考虑是否另有阴谋。”

材料二:

太宗担任元帅攻击薛仁杲,两军在折墌城相持不下,双方挖深沟筑高营垒相持六十多天。贼寇有十多万人,军队的气势强盛,多次前来挑战,太宗按兵不动来挫败他的锐势。贼寇粮食用完,贼将牟君才、梁胡郎前来投降。太宗对手下将军道:“敌军的气势衰减了,我军当攻取他们。"派将军庞玉先在浅水原南列阵以引诱敌人,贼将宗罗睺率全军出击,庞玉的军队几乎被打败。接着太宗亲统大军忽然从浅水原北出现,出乎敌人意料。宗罗睺远远望见,又回军抗拒。太宗率领数十名精锐骑兵攻入贼阵,于是太宗的军队里外配合一齐奋战。罗睺全军溃败,太宗斩贼首级数千个,掉入山涧山谷而死的人多得无法统计。太宗率领二十多个骑兵径直奔赴折墌城追逐敌军,仁杲十分恐惧,环绕城池守卫。傍晚,太宗大军陆续到来,四面合围。第二天早晨,仁杲请求投降。

不久诸将祝贺,趁机问道:“刚开始大王在野外作战攻破贼人,贼酋还保有坚固城池,而大王没有攻战之器具,用轻骑兵转战追逐,不等待步兵,直接迫近敌人城下,都怀疑不能战胜,然而竟然攻下了,这是什么缘故?”太宗道:“这是用随机应变的策略逼迫他,使他们的计谋没有机会发出,因为这个而战胜。宗罗睺倚仗往年取胜,加之长期相持不战养足了锐气,见我军不出,心中轻视我。现在见我出战,十分高兴,率领全部军队前来作战,虽然我已击破他,但擒获杀死的敌兵还少。假若不急速追逐,敌军回军投入折墌城,仁呆收拢安抚他们,那就不可能战胜了。再说敌军士兵都是陇西人,一旦战败逃散,来不及回顾,败逃到陇外,则折墌城自然空虚,我军随后逼近,敌军因恐惧而投降。这些可谓是已定的计划,诸君难道全部不见吗?"诸将道:“这不是普通人所能赶得上(比得上)的。”太宗获得贼兵很多精锐骑兵,仍令仁杲兄弟及贼帅宗罗睺等率领。太宗与他们游乐骑射,没有什么隔阂。投降的贼将们承蒙恩惠并害怕太宗的威势,都愿意以死报效(效力至死)。

A

16.①想象(联想、虚写)。设想严武赴朝的途中情景,写到了驿馆畅饮美酒,意即好想同你共饮;在重叠的山峦中可以欣赏到菊花烂漫,意即好想与你共赏;尾联写立于簇拥的马鞍之间,时不时勒马回首。

②运用典故。借陶渊明《停云》诗意,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关切与思念之情。(每点3分)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

A.“当时剑南动乱不息,返家行途艰难,自己只好避乱梓州"分析错误,根据诗中“不眠持汉节,何路出巴山”和注释内容可知,这里体现的应是严武经历了一段艰难危险,不知从何路赴朝。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由“遥知"可知运用了想象(联想、虚写)。“小驿香醪嫩,重岩细菊斑”,“小驿"指严武回朝途中经过的驿站;“香醪”指美酒。此句想象严武到了驿馆畅饮美酒,其实是想要表达自己想要同严武畅饮。“重岩"指重叠的岩石,这里指重峦叠嶂,与巴蜀地区的地形相应;“斑”指菊花盛开的样子。此句想象严武在途中欣赏山岩上盛开的菊花,其实是想要表达自己渴望与他一同欣赏菊花。而“遥知簇鞍马,回首白云间”,“簇鞍马”写严武尾联写立于簇拥的马鞍之间;“回首白云间"则写严武的动作,时不时勒马回首。

②“白云间”运用典故。根据注释④可知,此句源于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也”,此句借陶渊明《停云》诗意,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关切与思念之情。

17.(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3)东船西舫悄无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