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 高级神经系统功能课件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 高级神经系统功能课件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 高级神经系统功能课件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 高级神经系统功能课件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 高级神经系统功能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一个神经元轴突可通过其末梢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此中联系方式称为辐散。

2)聚合许多神经元通过其轴突末梢共同与同一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这种方式称为聚合。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3)链锁状与环状联系链锁状联系是指神经元呈链状接替联系在一起。兴奋通过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扩大其作用范围。

环路式联系:一个神经元通过其轴突侧支与中间神经元发生联系,中间神经元的轴突返回,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该神经元,神经元间的这种联系方式称为环路式联系。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二、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1、反射中枢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反射弧(reflexarc):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的基本单位。是完成反射的必须结构。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一个完整的反射弧5个基本部分组成。1)感受器:感受器是将内外环境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换能装置。2)传入神经: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的电位变化经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又称为感觉神经元。3)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某一反射活动的神经元群。4)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是将中枢整合的信息通过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的运动神经元。5)效应器:效应器是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2、反射活动的协调

1)诱导诱导是反射活动协调的主要方式。

负诱导正诱导

2)最后公路原则

3)大脑皮质的协调作用

4)反馈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换能作用神经冲动传导路大脑皮层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感觉产生过程: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躯体感觉的传入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上行(感觉)传导通路下行(运动)传导通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内脏感觉传导通路特殊感觉传导通路一般感觉传导通路浅感觉传导通路深感觉传导通路特殊感觉传导通路一般感觉传导通路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1、浅感觉浅感觉是指皮肤与粘膜的痛、温、触、压等感觉而言,它们的感受器位置较浅。由这些感受器上行的感觉传导系统称为浅感觉传导通路。

三级神经元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浅感觉的传导通路丘脑外侧核三叉神经半月节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2、深感觉深感觉是指感受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等深部结构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由此感觉组成的感觉传导通路即为深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躯体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丘脑外侧核延髓第一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躯体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躯体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躯体一般感觉的传导通路具有下列共同特点:①一般有三个神经元(第一级位于脊神经节内或脑神经节内;第二级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内;第三级位于丘脑内)参与。②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一般交叉到对侧,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脊髓半切综合征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对侧肢体浅感觉丧失(右腿)轻触觉痛觉温觉脊髓半横断损伤同侧肢体深感觉丧失(左腿)深部压觉位置觉运动觉脊髓半横断损伤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一、丘脑感觉分析功能:

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接替站,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导通路均在丘脑交换神经元,而后投射到大脑皮层。

丘脑是皮层下感觉中枢。对感觉进行粗糙的分析与综合,而大脑皮层对感觉进行精细分析与综合。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分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两种。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丘脑核团分类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定义:由丘脑内侧核群发出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投射系统,不具有点对点投射的特点,主要功能是维持大脑皮层清醒状态。(一)特异性投射系统定义:由丘脑的外侧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等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产生特定的感觉,具有点对点投射特点的投射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特异性投射系统组成功能①引起特定的感觉②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①不引起特定的感觉②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N元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③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④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特点①多次更N换元②投射区广泛(非点对点关系)③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①三次更换N元②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③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上行激动系统:

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的系统。如果该系统功能↓(应用催眠药、麻醉药)→皮层由兴奋状态→抑制状态。如:

①非洲睡眠病:蚊咬后慢慢睡死(解剖见病变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②白天各种刺激↑→上传↑→觉醒晚上各种刺激↓→上传↓→睡眠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二、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人类大脑皮层是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功能的最高部位.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经其精细分析和综合,产生特定感觉。外侧面体表感觉区=3-1-2区(第一感觉区)+

岛叶(第二感觉区)本体感觉区=4区(又是运动区)内脏感觉区=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听觉区=41区+42区视觉区=17区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皮层诱发电位---体内各种感觉装置传入冲动,均可在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引起电位变化称之为诱发电位。皮层诱发电位:

1、主反应:为一先正后负的电位变化。主反应的潜伏期一般为5~12ms主反应主要是皮层锥体细胞电活动的综合表现。

2、后发放:为一系列正相的周期性电位波动。

后发放的节律在8~12次/秒。后发放可能是皮层与丘脑转换核(后腹核、内膝体、外膝体)之间的环路活动的结果。家兔感觉皮层诱发电位主反应后发放皮层诱发电位可用来研究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一).体表感觉代表区:中央后回是全身体表感觉的投射区域。

⑴第一感觉区(3-1-2区)①位置:中央后回②功能:定位明确、感觉分析不十分清晰。③投射特点:

Ⅰ.左右交叉

Ⅱ.倒置分布

Ⅲ.精细正比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⑵第二感觉区①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②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③投射特点:

Ⅰ.双侧性投射;

Ⅱ.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叠区。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二)本体感觉代表区:肌肉本体感觉的投射区主要在中央沟的前壁,与中央前回非常靠近。

(三)内脏感觉代表区:位于大脑皮质的体表第一、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和边缘系统的皮质部分。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四)视觉代表区:⑴位置:枕叶距状裂的上下缘(17区)。⑵投射特点:

①视网膜的鼻侧交叉投射到对侧枕叶,颞侧不交叉投射到同侧枕叶。②视网膜的上(下)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上(下)缘;黄斑区(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前)部。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五).听觉代表区:

⑴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⑵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七).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下侧。(六).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三.内脏感觉与痛觉(自学)

(一).内脏感觉:1.定义:由内脏器官的传入冲动所这生的感觉。

2.内脏感受器分类:化学,机械,温度,痛觉感受器。

3.特点:*内脏感受器适宜刺激是体内自然刺激(肺的牵张,血压升降,血液酸度.对刀割不敏感)。

*内脏活动不产生意识感觉,但传入冲动强烈时,才产生意识感觉。

*内脏活动引起的意识感觉较模糊,弥散,不精确。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二).痛觉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皮肤痛内脏痛快痛慢痛痛觉牵涉痛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刺激后立了即出现刺痛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⑵皮肤痛与内脏痛的比较:⑴痛觉分类:⑶牵涉痛: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皮肤(快、慢)痛内脏痛(包括躯体深部痛)传导纤维疼痛特点①产生和消失迅速②定位明确、分辫能力强躯体传入纤维(快痛Aδ,慢痛C)感受器①产生缓慢、持续久②定位不清、分辫能力差③慢痛情绪反应明显③情绪反应明显④无牵涉痛④有牵涉痛敏感刺激钝性刺激(牵拉、痉挛、炎症、缺血等)锐性刺激(切割、烧灼等)自主N传入纤维游离N末梢(其特异性不如其他类感受器,刺激阈比其他类感受器高)⑤能产生初级痛觉过敏和次级痛觉过敏⑤能产生初级痛觉过敏和次级痛觉过敏致痛物质⑵皮肤痛与内脏痛的比较电、机械、化学物质(如K+、H+、组胺、5-HT、PG等)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⑶牵涉痛(referredpain)①定义: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②机制:

Ⅰ.会聚学说:

患病内脏与某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角N元→痛觉错觉。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心胃、胰肝、胆肾脏兰尾体表疼痛心前区左上腹右肩胛腹股上腹部部位左臂尺侧肩胛间沟区或脐区会聚学说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Ⅱ.易化学说: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觉N元的兴奋性→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痛觉过敏)→平常不引起痛觉的躯体传入也能引起痛觉。患病内脏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第四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躯体运动,不论是反射性的或随意性的,都是在一定的肌紧张和一定的姿势前提下进行的。神经系统是躯体运动的调度者,从脊髓到大脑皮层,各级中枢对躯体运动都能进行调节。几种主要驱体运动的反射反射刺激感受器中枢屈肌反射伤害性刺激痛觉脊髓牵张反射牵张刺激肌梭脊髓、延髓紧张迷路反射重力刺激耳石器延髓迷路翻正反射重力刺激耳石器中脑视翻正反射视刺激眼大脑皮层跳跃反射站立状态向一侧肌梭大脑皮层放置反射视刺激及本体刺激各种来源大脑皮层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低位的反射中枢。

脊髓反射:只需要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活动。

脊动物:脊髓第五颈节段以下横断(保留膈肌运动),使脊髓与延髓以上中枢离断的动物,来研究脊髓功能。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一)脊休克(spinalshock)

定义: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脊休克的特点:

上述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⑴屈肌反射(flexionreflex)

(二)屈肌反射与对侧伸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

定义:

屈肌反射使肢体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性意义。意义:

脊动物肢体皮肤受伤害性刺激时,该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使该肢体屈曲的反射。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⑵对侧伸反射(crossed—extensorreflex)

定义:

对侧肢体的伸直,防止歪倒,以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意义:

受到伤害刺激一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三)牵张反射⑴定义: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块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⑵

牵张反射可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⑶牵张反射的类型:①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特点:

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若腱反射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用减弱。意义:

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耗时约

0.7ms。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②肌紧张:

定义: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

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是一切躯体运动的基础。如果破坏肌紧张的反射弧,可出现肌张力的减弱或消失,表现为肌肉松弛,因而无法维持身体的正常姿势。意义:

①肌紧张属于多突触反射。②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特点: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二、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一)脑干网状结构

电刺激延髓脑干网状结构不同区域,观察到存在:

①抑制区:

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范围较大)。②易化区:

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范围较小).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抑制区易化区网状结构背外侧部(包括中脑背盖)网状结构内侧尾部部位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引部(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上级中枢下传通路作用特点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网状脊髓束↓抑制γN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网状脊髓束↓加强γN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二)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rigidity)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横断脑干切线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去大脑僵直的发生机制:

临床:中脑受压(血肿、肿瘤)、病毒性脑炎,也可出现类似去大脑僵直现象。

由于中脑水平切断脑干以后,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易化系统的作用因失去对抗而占优势,导致伸肌反射的亢进。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

(一)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功能: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群活动。其功能与前庭器官密切相关。小脑的功能分区示意图

●临床:平衡失调综合症(身体倾斜,站立不稳,醉步;不影响随意运动)。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二)脊髓小脑(小脑前叶及后叶的中间带)

●小脑前叶---调节肌紧张.

前叶蚓部---抑制肌紧张.

前叶两侧---易化肌紧张.

后叶中间带区---加强肌紧张,对皮质发动的随意运动有协调作用。●临床:肌张力低,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症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小脑后叶的中间带接受脑桥纤维的投射,并与大脑皮层运动区之间有环路联系,在执行随意运动指令有重要作用,如果小脑后叶损伤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①意向性震颤:运动过程中的震颤;②动作分解:把一个指鼻动作分解位三四个动作才完成;③运动时离开指定的路线:指鼻不准(指鼻阳性);④不能快速变换运动(轮替运动障碍)。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三)皮层小脑(后叶的外侧部)●功能:与感觉皮层、运动皮层、联络区之间的联合活动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如精巧运动的学习、熟悉过程●临床:精巧运动受损。(因皮层小脑贮存了一整套程序,当大脑皮层发动精巧运动指令时→从皮层小脑中提取贮存的程序→将程序回输到皮层运动区→锥体系发动运动)。学习后期:动作渐熟练学习中期:动作渐协调(大脑皮层与新小脑之间不断进行联合活动,皮层小脑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制)。学习初期:动作不协调(因皮层小脑未发挥作用)。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四、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

(一)基底神经节的组成及连接:

纹状体尾

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

黑质

红核

丘脑

运动皮层

脊髓基底神经节

新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运动皮层

纹状体黑质纹状体GABADA两个环路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二)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病变:

基底神经节功能:调节肌紧张,与控制肌肉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的传入信息等有关。当纹状体内的胆碱能N元兴奋↓释放ACh↓肌张力↑当黑质内的多巴胺能N元兴奋↓释放多巴胺↓抑制纹状体内的胆碱能N元兴奋性

因基底神经节内存在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正常时该环路对肌紧张的控制和随意运动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基底神经节病变的临床表现:

①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

☆临床病症:如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主要表现: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僵硬、随意运动过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静止性震颤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震颤多见于上肢,尤其是手部,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随意运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病理研究:黑质病变,且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发病机制:尚不很清楚,目前认为: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发病机制:

黑质受损时↓多巴胺递质↓↓对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抑制作用↓↓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功能↑↓肌张力↑☆治疗方案:促进多巴胺合成的药物(如左旋多巴)或阻断乙酰胆碱的药物(如阿托品等),可缓解上述症状。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②肌紧张过低而运动过多综合征☆临床病症: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病理研究:纹状体病变,脑内多巴胺含量正常。☆主要表现:肌紧张减低,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发病机制:

☆治疗方案:用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如利血平),可缓解其症状。纹状体病变↓胆碱能N元和GABA能N元功能↓↓黑质内多巴胺能N元功能相对亢进↓随意运动↑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特征:①交叉支配

(除头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②倒置分布(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③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④功能定位精确五、大脑皮层对运动的调节(一)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控制躯体运动的部位)主要运动区其他运动区辅助运动区

(纵裂内缘及扣带回)

设计运动动作部位: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4区)(6区)功能:执行随意运动指令肢体远端肌肢体近端肌双侧支配第二运动区等(5、6、7、8、18、19区)协调随意运动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第五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与躯体运动神经系统的区别: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分布特征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分布的区别

脊髓骶段(2~4节)侧角(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只有交感神经支配)

(几乎所有脏器)N纤维长度节前<节后节前>节后

节前∶节后=1∶11~17节前∶节后=1∶2纤维数量比支配的效应器较广泛较局限神经节位置离效应器远离效应器近或在效应器壁内

T1~L3灰质侧角脑干(Ⅲ、Ⅶ、Ⅸ、Ⅹ对脑神经)中枢部位(中间)(两端)特征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释放递质

节前、节后纤维皆为ACh少部分节前纤维为Ach大部分节前纤维为(去甲肾上腺素)NE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

1、对同一效应器多数内脏器官为双重支配。

个别例外:

2、二者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个别例外:

3、二者的紧张性作用在不同状态下不同。

剧烈活动时:

安静状态下:如汗腺、肾上腺髓质、皮肤和肌肉的血管平滑肌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如对唾液腺,二者均促进其分泌,交感神经促进分泌的唾液量少而粘稠,副交感神经使其分泌的唾液量多而稀薄。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就占优势。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4.二者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不同。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围较小,其作用是促进消化吸收、积蓄能量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能量储备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所以称这一活动系统为迷走—胰岛素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其作用是使机体迅速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能量动员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故称这一活动系统为交感—肾上腺素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二.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如:脊休克时虽然出现各种反射消失与血压下降等变化,但脊休克过去后,血压可恢复到原有水平,一些躯体和内脏反射也有所恢复(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再破坏离断脊髓的下方,则血压又明显下降。

脊髓内有调节自主性功能的初级中枢,可以完成一些低等反射。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三.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许多与内脏活动功能有关的神经元,其下行纤维支配脊髓,调节脊髓的自主神经功能;所以,许多基本生命现象(如循环、消化、呼吸等)的反射调节在延髓水平已能初步完成,因此延髓为基本生命中枢。●脑干的自主性神经通过周围自主性神经系统影响内脏的活动,如由延髓发出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头部的所有腺体、心脏、支气管、喉头、食管、胃、胰、肝和小肠等。

●延脑: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呼吸,心血管和消化中枢).●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说明: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四.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对体温的调节

2、对水平衡的调节

3、对腺垂体功能的调节

4、对摄食活动的调节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说明:

下丘脑腹内侧核=饱中枢:电刺激此核动物拒食,损毁此核引起多食和肥胖;下丘脑外侧区=摄食中枢:电刺激此区动物多食,损毁此区引起厌食和不饮。5、对生物节律的调节6、对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五.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新皮层:电刺激新皮层除引起躯体运动反应外,还能引起内脏活动的变化。例如:

●刺激皮层中央前回内侧面,会产生直肠与膀胱运动的变化;

●刺激皮层中央前回外侧面,会引起呼吸、血管运动的变化;

●刺激皮层中央前回外侧面的底部,会出现消化运动和唾液分泌的变化。说明新皮层与内脏活动有关,而且区域分布和躯体运动代表区分布有一致的地方

大脑皮层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说明: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二)边缘叶

1、边缘叶指大脑半球内侧面与脑干连接部和胼胝体旁的环周结构。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齿状回等组成.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重要中枢.2、边缘系统定义:是指边缘叶在结构和功能上和岛叶,颞极,眶回,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丘脑前核功能相关,也和内脏活动有关.皮层边缘叶连同这些结构通称边缘系统.3、边缘系统的功能较复杂,除嗅觉外,主要参与内脏活动,情绪反应,记忆活动等的调节。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第六节脑的高级功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第七节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神经元的两种电活动形式:

①自发脑电活动:

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性地自发地产生的节律性电位变化。②皮层诱发电位(evokedcorticalpotential):

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某区引出形式较固定的电变化。

一、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①皮层电图(ECoG):…直接…大脑皮层…②脑电图(EEG):将引导电极置于颅外皮肤表面所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脑电图。

临床常用大脑皮层电活动记录形式: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1.组成:主反应+后发放2.获得:平均诱发电位

(二)脑电波形成的机制:脑内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的总和。(三)皮层诱发电位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二、觉醒和睡眠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一)觉醒状态的维持主要靠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活动来维持。行为觉醒的维持可能是中脑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的功能。脑电觉醒的维持可能与蓝斑上部的NE递质系统有关。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时相慢波睡眠/同步化睡眠(slowwavesleep,SWS)快波睡眠/异相睡眠

(fastwavesleep,FWS)特点各种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反射运动和肌紧张减弱。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唤醒阈提高,骨骼肌反射运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肌肉完全松驰交感活动降低、副交感活动增强:心血管和呼吸功能降低,尿量减少,体温下降,代谢率降低出现间断的阵发性表现,如眼球快速运动和部分躯体抽动,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脑电图表现为低频的θ或δ节律脑电图呈现去同步化快波(β波);常伴有做梦生长激素分泌增多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意义促进生长、精力恢复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记忆活动(二)睡眠的时相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时相的交替整个睡眠期间,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是不断互相转换的,约4-5次觉醒慢波睡眠快波睡眠(20-30min)(80-120min)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一.大脑皮质的电活动

大脑皮层的电活动:皮层诱发电位和自发脑电活动(脑电图)。

(一)皮层诱发电位

概念: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导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诱发电位是在自发脑电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自发脑电活动

大脑皮层经常具有持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称为皮层自发脑电活动。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二)正常脑电图的波形4.δ波:频率0.5-3Hz睡眠、极困、麻醉时出现1.α波: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代表皮层安静时的电变化。频率8-13Hz枕叶顶叶后部2.β波:睁眼视物或思考,代表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频率14-30Hz额叶顶叶3.θ波:频率4-7Hz入睡初期和困倦时出现,代表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枕叶顶叶

αβ—快波θδ—慢波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二、睡眠

睡眠的昼夜周期性交替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睡眠的时间:随年龄、个体和工作情况而不同:一般成人7~9h/d,新生儿18~20h/d,儿童12~14h/d,老年5~7h/d。●睡眠的时相:

正相睡眠(慢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时相)异相睡眠(快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时相)●睡眠的时相转换:由浅睡(慢波睡眠)→深睡(快波睡眠)→浅睡。每晚可重复4~5次的周期性过程。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睡眠的两种时相正相睡眠(慢波睡眠)异相睡眠(快波睡眠)兴奋部位相关递质睡眠特点脑干中缝核5-HT脑干中缝核尾端-蓝斑中、后部5-HT、NE、ACh①EEG为高振幅快波;②感觉、呼吸、Bp、心率、代谢率↓,肌紧张减退;③不出现眼球快速运动;④唤醒阈低,且主诉做梦者少。①EEG为低振幅快波;②感觉和肌紧张,阵发性呼吸不规则和肢体抽动;③出现眼球快速运动;④唤醒阈高,且主诉做梦者多。

睡眠不是脑活动的简单抑制,而是一个主动过程。目前认为脑干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其上行通路(上行抑制系统)作用于大脑皮层,与脑干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从而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睡眠的机制: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三、学习与记忆

脑的高级功能包括学习与记忆、语言、思维等。

学习是指通过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境信息而影响自身行为的过程。

记忆是指将学习获得的信息贮存和提取再现的神经过程。二者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割,是密切相关的神经生理活动。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形成与巩固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一)学习的形式

1、非联合型学习指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不同形式的刺激使突触发生习惯化和敏感化的可塑性改变。

2、联合型学习指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如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人类的学习形式多为联合型学习,可依靠文字建立许多联系。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二)记忆的形式与过程刺激持续时间:∧1秒感觉性记忆持续时间:数秒第一级记忆持续时间:数分至数年第二级记忆持续时间:永久(?)第三级记忆运用“信息流”的中断(由于顺行性遗忘)遗忘(消退和息灭)遗忘(新信息的代替)遗忘(前活动性和后活动性干扰)可能不遗忘长时性记忆短时性记忆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三)学习和记忆的机制★早年:根据巴甫洛夫提出的“暂时性联系接通”的概念,提出脑的不同部位建立了新的功能联系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目前:认为短时性记忆和长时性记忆的神经机制不同。★近来:

根据对突触的研究提出突触的可塑性变化(结构可塑性和传递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

突触结构可塑性是指各种学习记忆训练均可诱发与学习记忆相关的脑区产生新突触形成、突触重排、突触后致密物质的变化等;

突触传递可塑性是指突触的反复活动导致突触传递效率的变化(如突触长时程增强-LTP)。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短时性记忆可能与神经元生理活动、神经元之间的环路联系、神经递质传递有关。

如生活在复杂环境中30-120天的大鼠,其皮层的重量和体积大;而生活在简单环境中的大鼠则小。说明学习记忆活动多的大鼠皮层发达,突触联系多。将蛋白合成抑制剂注射于动物脑内,动物不能建立条件反射,学习记忆能力发生明显障碍。

长时性记忆可能与新的突触关系建立有关,并有赖于脑内RNA和新蛋白质的合成。

如抗胆碱药可影响短时性记忆,而拟胆碱药可加强学习后的记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