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免疫学基础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产生自身耐受以维持机体稳定与平衡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抗原(Ag)抗原的概念与分类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特异性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抗原的概念与分类
抗原(Ag)——是指能剌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产物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指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性能,即剌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诱生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的性能。
反应原性——指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也称反应原性。抗原的概念根据抗原激活B细胞产
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
胞的辅助分类:抗原的概念与分类抗原的分类根据抗原的基本性能分类:完全抗原半抗原TD-AgTI-Ag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完全抗原抗体免疫原性免疫细胞
抗原性
(反应原性)+半抗原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概念TD-Ag与TI-Ag的主要区别TD-AgTI-Ag抗原本身的特点主要为蛋白质结构复杂具有多种不同决定基有载体决定基机体应答的特点需要巨噬细胞参与需要TH协助体液或/和细胞免疫产生各类Ig,主要为IgG有免疫记忆抗原本身的特点主要为某些糖类结构简单具有重复出现的相同决定基机体应答的特点无载体决定基多数不需巨噬细胞参与不需要TH协助体液免疫产生IgM无免疫记忆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异物性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大分子胶体一定的理化性状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一定的物理性状宿主因素与免疫方式机体的遗传、年龄、生理状态、
个体差异
抗原进入机体的
方式、途径
免疫原性的强弱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物质进入机体的方式必须经注射、吸入等非消化道途径机体的应答能力1、遗传基因的影响2、神经、激素因素的影响3、年龄、营养、药物
等其它方面第二节抗原一、抗原(Ag)的概念和特性(一)概念是指能与T细胞受体及B细胞受体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二)抗原的特性抗原的两种性能:
a.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细胞,并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能。
b.抗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外或体内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性能。
抗原的主要种类:
a.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
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抗原称为完全抗原。如:蛋白质、细菌、病毒等。
b.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antigen):
本身没有免疫原性而只有抗原性的物质,又称半抗原。多为某些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三)、抗原的特异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对该抗原应答的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决定基是免疫细胞识别的部位,也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共同抗原:两种不同抗原物质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之。交叉反应:具有共同抗原的两种抗原物质,其中一种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也可与另一抗原物质结合,发生反应,称之。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一)、异物性异物性是抗原的重要性质。异物为非自身物质,即胚胎时期未与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均可视为异物。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性就越强。如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动物血清(异种物质);异体组织(同种异体物质)、改变了的自身成分或隐蔽组织(自身物质)。
(二)、理化性状1.分子量的大小与化学组成
分子量一般为1万KD以上,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芳香类蛋白质>非芳香类蛋白质>多糖>核酸>类脂2.化学结构和易接近性(三)、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2.机体因素三、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一)、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1.病原微生物:
1)细菌性抗原:细胞壁:蛋白质、脂多糖等。鞭毛:蛋白质菌毛:蛋白质夹膜:多糖2)毒性抗原:衣壳:蛋白包膜:糖蛋白3)其它: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细菌的外毒素与类毒素
外毒素:细菌分泌的毒性蛋白质。类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过的失去毒性保留免疫原性的外毒素。(二)动物免疫血清对人的作用有双重性:既是抗体,又是抗原。作为抗体,注入体内能中和相应外毒素的毒性,起防病治病的作用;作为抗原,对人是异物,再次使用,可能发生超敏反应。因此,应用这类制品前,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三)、异嗜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共同抗原,是免疫性疾病的病原之一。如乙型链球菌的细胞壁成分与人的肾小球基底膜、心脏瓣膜、心肌细胞有共同抗原,能引起肾小球肾炎、心肌炎和风湿病等。(四)、同种异型抗原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组织器官或细胞表面的不同抗原成分称同种异型(体)抗原。人类重要的同种异型抗原有:1.血型抗原A型血A抗原抗B抗体B型血B抗原抗A抗体AB型血A、B抗原无抗体O型血无抗原抗A、B抗体2.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五)、自身抗原
来自自身组织的抗原物质称为自身抗原。自身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自身抗原并引起自身免疫病。1.隐蔽自身组织(Ag)的释放2.修饰改变了的自身组织(六)、肿瘤抗原
肿瘤抗原是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1.肿瘤特异性抗原2.肿瘤相关抗原第四节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机构,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一、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大类(一)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髓样干细胞和淋巴样干细胞。髓样干细胞发育为红细胞系、粒系、单核吞噬细胞等淋巴样干细胞发育为淋巴细胞系。一部分发育为B细胞,进入外周淋巴系统,另一部分进入胸腺继续发育。2.胸腺胸腺(thymus)为机体的重要淋巴器官。其功能与免疫紧密相关,分泌胸腺激素及激素类物质,具内分泌机能的器官。位于胸腔前纵隔。胚胎后期及初生时,人胸腺约重10~15克,是一生中重量相对最大的时期。随年龄增长,胸腺继续发育,到青春期约30~40克。此后胸腺逐渐退化,淋巴细胞减少,脂肪组织增多,至老年仅15克。来自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进入胸腺,在胸腺微环境的影响下,95%的细胞凋亡,只有5%的细胞分化成熟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离开胸腺后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定居(二)外周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和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系统1.淋巴结主要功能是清除各个组织器官中的抗原物质。淋巴结内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在淋巴结内T、B淋巴细胞接收抗原刺激后,能活化、增殖、分化,发生免疫应答。淋巴循环2.脾脏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主要清除血液内的抗原物质以及自身衰老死亡的细胞。B淋巴细胞约占60%,T淋巴细胞约占40%。脾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有4种。①造血。脾是胚胎阶段重要的造血器官,胚后成为淋巴器官。但在成体脾中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动物体严重缺血或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可以恢复造血功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②储血。脾是血液,尤其是血细胞的重要的储存库,将血细胞浓集于脾索、脾窦之中。当某些紧急状态(如急性大失血),脾会收缩将血细胞释放到循环血液之中。③滤血。脾还是血液有效的过滤器官。血液中的细菌、异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及衰老的血细胞在流经脾脏时,被大量的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④免疫。脾有产生免疫反应的重要功能,血液中抗原在脾中可引起有力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包括扁桃体、阑尾和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粘膜下分散的淋巴组织等。这些组织中均分布有各类免疫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是全身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原性
的特异性+
抗原性
的特异性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性质、数目、空间构型结合价(功能价)抗原一、抗原决定族抗原的特异性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共同抗原特异性抗原共同抗原又称交叉反应抗原包括:类属抗原、异嗜性抗原抗原的特异性三、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抗原1抗原2+
+抗血清交叉反应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分类种类异种抗原1、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2、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
3、动物免疫血清(具有抗原性和抗体性)
4、异嗜性抗原(无种属和亲缘关系限制)同种异型抗原1、血型抗原(ABO血型抗原、Rh血型抗原)
2、人类白细胞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自身抗原1、隐蔽的自身抗原;2、修饰或变性的自身抗原;
3、自身正常物质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肿瘤抗原1、肿瘤相关抗原(TAA)
2、肿瘤特异性抗原(TSA)免疫佐剂
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持。常用种类:无机佐剂、油剂、微生
物、人工合成制剂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Ab(免疫球蛋白)
抗体(Ab):是B细胞接受抗原剌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G、IgM、IgA、IgD、IgE
抗体抗原识别抗原B细胞增殖、分化浆细胞产生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G:分为IgG1、IgG2、IgG3和IgG4四个亚类。分子量最少(140-165KD)特性:血清中含量最高占Ig总量的75%-80%;半衰期最长约20-23天。IgG是唯一能经胎盘输给胎儿的抗体调理作用、参与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激活补体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970KD),结合抗原多,活化补体和调理吞噬的能力强于IgG。产生最早,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防御由于产生最早,有助于早期诊断胎儿宫内感染天然血型抗体为IgM,错误输血会导致溶血反应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A:分为血清型IgA(单体)和分泌型sIgA(二聚体)。
sIgA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在粘膜局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可通过母乳输给婴儿。sIgA的生成过程分泌型IgA(sIgA)哺乳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D:(单体)血清中浓度很低。其确切功能尚不清楚。
是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mIgMmIgDIgD为单体
功能不清未成熟B细胞
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
可同时表达mIgM与mIgD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E:(单体)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半衰期最短(2天),产生最晚。
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引发I型超敏反应。
有抗寄生虫感染作用。当过敏原初次进入机体,即可剌激B细胞产生IgE,并与细胞表面的IgEFc受体结合;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与IgEFab结合即可导致细胞脱颗粒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发I型超敏反应。抗寄生虫感染I型超敏反应
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由单一细胞增殖形成的细胞体群即为细胞克隆。
用包含多种抗原决定基的抗原免疫动物,剌激多个B细胞克隆,即能产生针对多种抗原决定基的不同抗体的混合物,称为多克隆抗体。
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识别一种抗原决定基的同源抗体,称单克隆抗体(McAb)。
单克隆抗体具有结构高度均一,特异性强的特性。
应用:
1、可作为诊断试剂用于许多血清学检测;
2、可用于抑制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或治疗自身免疫病,
3、可与核素、毒素、化学药物偶联成导向药物,用于治疗肿瘤。补体系统
补体(C)——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及细胞膜表面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
其含量约占血清总蛋白质的10%,且相对稳定,不受免疫剌激的影响
因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质与膜结合蛋白组成,故称为补体系统补体作用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效应阶段,在疾病的持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可被直接活化,自身放大,在感染早期起重要作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分子组织相容性——是指器官或组织移植时供者与受
者相互接受的程度。
能引起迅速而强烈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人类MHA又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可表达于有核细胞表面。
编码MHA的基因群称——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编码HLA的基因群称为HLA复
合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遗传特征:多态性的意义:赋于种群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调控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MHC控制机体对特定抗原是否应答以及应答的强度体的终身遗传标志:无亲缘个体间出现MHC型别完全相同的机率极低寻找同种器官移植供体的依据:根据HLA配型结果筛选适宜供体,是寻找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方法。2024/8/2750免疫系统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2024/8/2751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是成熟T细胞和B细胞定居、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构成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埸所2024/8/2752骨髓(Bonemarrow)1、哺乳动物和人的造血器官2、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埸所3、抗体产生的重要部位2024/8/2753胸腺(Thymus)
是T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是形成对自身抗原耐受的部位。2024/8/2754淋巴结B细胞区T细胞区
是T、B细胞定居、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再循环和滤过清除的场所。2024/8/2755脾
脾的功能:滤过清除;T、B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埸所;产生免疫应答;构成淋巴细胞再循环。T细胞区B细胞区2024/8/2756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C)B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BC)自然杀伤细胞(NK)其他免疫相关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2024/8/2757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C)TC亚群及功能:根据免疫效应功能分为辅助性TC(TH)细胞毒TC(CTL、TC)调节性TCCD4+T细胞CD8+T细胞根据是否表达CD4或CD8分子分为2024/8/2758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BC)B淋巴细胞B细胞亚群及功能B1(CD5+)细胞B2(CD5--)细胞出现早,未成熟BC。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出现晚,成熟BC。
参与特异性免疫。2024/8/2759自然杀伤细胞(NK)
NK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淋巴结和其它组织也有少量存在。主要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不受MHC分子限制。
还可分泌INF-γ、IL-2和NTF参与免疫调节。
因受某些细胞因子诱导杀伤活性增强时则称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2024/8/2760抗原提呈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胞61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而发挥生物学作用的小分子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多源性、多效性、高效性、速效性、自分泌与旁分泌性、瞬时性细胞因子作用的特点:多效性、重叠性、拮抗与协同效应。主要的细胞因子及作用:
(一)白细胞介素(IL)(二)干扰素(IFN)
(三)肿瘤坏死因子(TNF)(四)集落剌激因子(CSF)
(五)生长因子(GF)(六)趋化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1、抗感染和肿瘤;2、调节特异性免疫反应;
3、促进血管生成及剌激造血;4、参与炎症反应。防御功能自身稳定免疫监视2024/8/27免疫应答65免疫应答概述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2024/8/2766概述
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剌激后,免疫活性T、B细胞识别抗原、自身发生活化、增殖、分化,并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免疫应答的类型正免疫应答负免疫应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应答的过程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记忆性放大性MHC限制性2024/8/27免疫应答67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指TH细胞和B细胞识别抗原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效应性细胞、在活化的TH细胞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2、IL-4、IL-5、IL-6等)作用下,BC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及记忆性B细胞。2024/8/27免疫应答68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效应阶段: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中和毒素与病毒调理吞噬细胞吞噬激活补体参与ADCC生物学作用浆细胞抗体2024/8/27免疫应答69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抗体总量IgGIgM抗体浓度初次抗原剌激再次抗原剌激时间(天)2024/8/27免疫应答70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四、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效应中和作用调理作用激活补体ADCC作用免疫病理损伤2024/8/27免疫应答71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受抗原剌激后转化为效应TC,通过杀伤靶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称为细胞免疫应答。只有TD-Ag能诱导机体发生细胞免疫应答。内源性抗原的提呈:
由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靶细胞)合成的病毒抗原或肿瘤抗原为内源性抗原,经蛋白酶降解为小分子抗原肽,与自身的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内源性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供CD8+T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来自细胞外的抗原经APC摄取后,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小分子抗原肽,并与APC自身的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外源性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供CD4+T细胞识别。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2024/8/27免疫应答72T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活化、增殖、分化阶段:T细胞活化:第一活化信号
(抗原识别信号)第二活化信号
(协同剌激信号)细胞因子
促进作用IL-1、2、IL-6、12静止状态TC活化状态TC2024/8/27免疫应答73T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效应阶段:效应性TH1细胞IFN-γ.GM-CSF.TNF-α
CD40L.FasL促进巨噬细胞活化增殖增强杀伤作用分泌IL-2促进增殖TH1细胞CTL细胞分泌LT、TNF-α中性粒细胞杀伤增强2024/8/27免疫应答74T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1、抗感染:主要针对胞内寄生的病原体(胞内寄生菌、病毒、真菌及某些寄生虫)发挥抗感染作用。
2、抗肿瘤:
(1)CTL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
(2)巨噬细胞、NK细胞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
(3)某些细胞因子(TNF、IFN、LT)等直接或间接的杀伤肿瘤细胞。
3、免疫损伤: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参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过程。2024/8/27免疫应答75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诱导免疫耐受的因素抗原因素免疫应答免疫耐受抗原性质颗粒性抗原小分子可溶性抗原抗原剂量适当剂量抗原过高或过低剂量抗原免疫途径经皮下或肌肉注射口服或静脉注射持续时间适当剂量适当存在时间低剂量抗原长期存在其它因素抗原辅以佐剂单独抗原2024/8/27免疫应答76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诱导免疫耐受的因素机体因素易建立免疫耐受难建立免疫耐受机体的免疫状态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
(胚胎期或新生期)免疫系统发育成熟
(成年个体)动物种属和品系大鼠、小鼠家兔、有蹄类、灵长类动物免疫抑制措施使用免疫抑制剂未使用免疫抑制剂2024/8/27免疫应答77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1建立对“自己”的免疫耐受和对“非己”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是维持机体免疫稳定和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和关键。
2、天然自身耐受的中止或破坏可致自身免疫病;
3、对病原体产生免疫耐受,易导致持续性感染;
4、对肿瘤细胞的免疫耐受可导致肿瘤的发生;
因此,深入探讨免疫
耐受的机制并通过人为干
预重建或中止耐受,具有
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和临
床应用意义。2024/8/27免疫应答78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指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免疫细胞之间、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之间,以及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保证免疫应答有效而适度,从而发挥正常的免疫效应。
(一)基因水平的免疫调节;
(二)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三)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
(四)整体水平的免疫调节;抗体的免疫调节补体的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TC的调节BC的调节NK的调节APC的调节2024/8/2779抗感染免疫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持机体生理稳定的一种免疫防御功能。抗感染免疫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抗感染免疫2024/8/2780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生和进化过程中与微生物接触,逐渐建立起来的防御功能其特点是:
1、生来就有,并具有相对稳定性,能遗传给后代,又称先天免疫、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
2、无特异性,对各种病原体均有一定的防御能力,不针对某种抗原起特异的免疫作用
是通过机体的屏障结构、吞噬作用和体液中的免疫分子等实现的2024/8/2781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体液免疫的作用抗菌免疫抗毒素免疫抗病毒免疫sIgA抑制
细菌粘附IgG对细菌
调理吞噬IgG、sIgA
中和游离的细菌外毒素IgG、IgM、sIgA中和游
离病毒或通
过ACDD破
坏受病毒感
染靶细胞2024/8/2782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细胞免疫的作用抗细胞内感染菌免疫抗病毒免疫通过CTL细胞直接杀伤,TH1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激活并促进吞噬细胞进行清除。通过CTL直接破坏受病毒感染细胞或TH1细胞与受染细胞接触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破坏受染靶细胞。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受某种抗原剌激时,发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异常的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能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变应原;容易发生超敏反应的个体称过敏机体。I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VI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特点:
1、主要由IgE介导;
2、发作快,消退也快;
3、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要病变;无明显组织细胞损伤;
4、以病与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参与反应的物质(一)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食物变应原、药物、其他。
(二)抗体:IgE。
(三)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四)生物活性介质:组胺、肝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等。临床常见疾病过敏性休克:
于再次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发生,临床表现为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意识障碍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常见疾病呼吸道过敏反应吸入花粉、尘螨、真菌孢子、动物毛屑、呼吸道病原微生物等。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哮喘临床常见疾病(三)消化道过敏反应食入进食鱼、虾、蟹、蛋、乳等食物恶心、哎吐、腹痛、腹泻
等过敏性胃肠炎临床常见疾病(四)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药物食物寄生虫冷热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II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II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因错误输入异型血所致
临床表现:寒战、高热、意识障碍、血红蛋白尿(酱油尿)2、新生儿溶血症3、肾小球肾炎4、风湿性心肌炎5、甲状腺机能亢进症I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IC)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其特点为:
1、主要由IgG、IgM、IgA介导;
2、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是致病的关键;
3、激活补体后吸引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是引起损伤的主要因素;
4、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为主的免疫病理改变是临床的主要特征;一、发生机制一、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1、Arthus反应:1903年,Arthus首次发现用马血清经皮下4次免疫家兔后,再次注射马血清时,注射部位可出现红肿、出血、甚至坏死等强烈的炎症反应,是一种实验性局部III型超敏反应。2、类Arthus反应:反复注射动物来源的胰岛素或狂犬病疫苗等制剂,可剌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再次注射后,注射部位亦可出现红肿、出血、甚至坏死等类似Arthus反应的急性炎症。长期吸入含霉菌孢子的粉尘或动物毛屑等变应原的空气,可引起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或间质性肺泡炎。局部免疫复合物病临床常见疾病(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通常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治疗外毒素性疾病后1—2周发生。患者表现发热、皮疹、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和蛋白尿等临床症状。这是IC沉积于皮肤、关节、肾小球等部位所致。为一种自限性疾病。
2、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以A群链球菌感染最多见。多在感染后2—3周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因IC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所致。临床常见疾病3、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某些病毒或支原体持续感染下,机体产生变性IgG,并剌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所致。4、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患者血液内可查到包括抗核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是自身抗体与自身成分结合形成IC沉积血管基底膜所致。VI型超敏反应IV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受到抗原再次剌激后引起的免疫病理过程,又称为细胞介导型超敏反应。因反应发生缓慢,亦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其特点是:
1、由T细胞介导;
2、反应发生缓慢(24-72小时);
3、引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的局部炎症反应;
4、无明显的个体差异;
5、与抗体和补体无关;二、临床常见疾病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是伴随感染过程发生的IV型超敏反应,多见于胞内寄生病原体的感染。机体细胞免疫在清除病原体或阻止病原体扩散的同时,也可导致组织损伤。如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临床常见疾病2、接触性皮炎:通常为接触小分子半抗原物质所致。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皮疹、水疱,严重者可表现为剥脱性皮炎。皮肤症状一般一接触变应原24小时后出现,48-72小时达高峰。接触塑料拖鞋所致临床常见疾病3、移植排斥反应:是指供受双方HLA不完全相同,在进行同种异体器官或组织移植后,发生的最终导致移植物坏死脱落的免疫反应。VI型超敏反应
(一)查明变应原:通常采用询问病史和变应原皮试的方法,查明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二)、脱敏注射:对抗毒素皮试阳性者,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min),多次注射的方法。免疫学应用免疫学防治免疫学预防免疫学治疗免疫学诊断体外免疫学检测体内免疫学检测免疫学防治免疫学预防人工自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疫苗或类毒素等抗
原物质,剌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1、死疫苗: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制备而成
的制剂。又称灭活疫苗。
2、活疫苗:用人工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获得的减毒或无毒的
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制剂。又称减毒活疫苗。
3、类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外毒素,使其失去毒性,保
留抗原性的物质。
4、新型疫苗:亚单位疫苗、合成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免疫学防治死疫苗和活疫苗的比较区别点死疫苗活疫苗制剂特点死、强毒株活、弱毒或无毒接种剂量及次数较多,2-3次较少,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药批发企业运营优化与效率改进考核试卷
- 资产管理中的资产联动性分析考核试卷
- 盾构机施工中的隧道工程生命周期管理考核试卷
- 胸痛护理临床规范与流程
- 绘本馆与儿童教育机构合作项目协议
- 网络零售债务解决与风险控制协议
- 生物医药研发首席科学家聘用与成果转化实施协议
- 工业废气排放在线监测与综合运维管理协议
- 环保型建筑材料研发与市场推广合同
- 电商平台市场趋势分析工具委托开发协议
- 2025年山东省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参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医院药房考试试题及答案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指南(征求意见)
- 测血糖宣教课件
- 《运动处方》课件-糖尿病人群运动处方
- 网络技术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物业客服的测试题及答案
- JJF(纺织) 020-2024 织物厚度仪校准规范
- 广西专升本(高等数学)模拟试卷2(共198题)
- 2025年陕西汉水电力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