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感情,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品味重点语句,学习作者是怎样用精练的语言表情达意的。
3.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精练、优美的文学语言,培养学生散文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
4.体察父母关爱之情,常怀感恩父母之心,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学习并掌握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四篇课文皆为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
《背影》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一-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对学生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白杨礼赞》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散文二篇》(1)《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哲理散文,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赞美,引导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命。(2)《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本文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
《昆明的雨》通过回忆,借助于对昆明的雨季及雨季中的菌子、果子、花等事物的细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怀念之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同时把握课文记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中形散神聚的特点。
本单元写作的主题是“语言要连贯"。语句之间、段落之间要符合逻辑顺序,可以用适当的关联词显示文章的逻辑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旨在引导学生审视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看到其利与弊,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资源。
单元教学方法: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散文教学的共性,交给学生一定的文体知识和赏析知识,引导他们自主进行散文赏析,又要注意本单元教学任务的特殊性,抓住“类型"这个关键词,避免泛泛而教,防止学生在既有的知识、赏析水平上停滞不前。
1.在具体的阅读赏析中把握不同类型散文的基本特点。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赏析中自己感受和体会散文类型的特点,自行总结概括。换而言之,本单元的教学是要“学文识类”而非“以类学文"。
2.赏读品味。散文的一大特点是语言优美,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有哲理、诗情、画意。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感和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汪曾祺的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
3.要有单元整体意识,各篇课文的教学要各有侧重点,本单元的四种散文类型中,写人记事散文和写景抒情散文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因此在教学《背影》和《昆明的雨》时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具体的课文品析上,而托物言志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属于学生相对陌生的散文类型,教师在教学《白杨礼赞》和《散文二篇》时,既要指导学生学习“这一篇”,又要时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类”,并可利用课堂练笔强化学生对这两种散文的认识,要重视内引外联,比较阅读。
4.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做散文类型之间的比较,如《白杨礼赞》和《昆明的雨》写景物,但在表达意图和写作手法方面差别甚大,稍加比较就能把两类散文的基本特点显现出来。本单元写作教学的内容是语言要连贯,看起来与阅读部分的内容关系不大,实际上有着潜在的联系,散文写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形散神也散”文章不连贯,零碎散乱。教师不妨利用阅读学习和随堂笔记,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语言连贯。
乔拉克铁热克镇寄宿制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___科目:语文
备课组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张龙主备时间2021.10.11
执教人执教班级研备时间
课题14.背影课时数3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本。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传叙事方式。4.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重点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2.明确文章“背影”与“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难点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2.明确文章“背影”与“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资料助学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执教人复备)
第1课时(执教时间:)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一些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也许是父母一个深情的凝望,也许是爷爷奶奶一个和蔼的笑容,也许是老师在作业本上留下的一个个红勾……正是生命中无数美好的感动,让人间变得温馨动人。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仅仅记录的一个小小的背影,却感动了阅读它的无数人。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其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写作背景:《背影》是记事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2.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事,过程中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终生难忘。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目标导学三:重点探究,分析“背影"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明确:文中共有四次写了背影,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在回忆中提到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爬上月台留下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时消失在人海中的背影;第四次是结尾抒情时点到的背影。2.请认真研读第6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背影的。明确: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先用外貌描写来描写父亲,即“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父亲的外貌特征;再用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似一个慢镜头一般,作者将这个行动的背影仔细刻画,忽又定格在月台上,表现出父亲买橘子的不易,形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形象。而在父亲离开时,又将众多的人影作为陪衬,写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影里。3.第6段中,作者两次描写父亲的背影,并两次说忍不住落下泪来,这是为什么?请你分析作者在此表达的情感。明确:作者被父亲为自己的付出深深感动,这是一种深切的父子情。4.分析第6段可知,本文的重点在通过父亲的背影来表达父子之情,那么又为何要写与背影无关的第2—5段呢?请你简要分析。明确:第2、3段介绍家庭情况,看似与“背影"无关,却是“背影”故事的缘起与节奏;第4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第5段写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的准备,因此,这四个自然段虽然未直接写背影,却与背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5.探究: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背影"在文中的作用。明确:从内容上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上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目标导学四:学以致用,学习刻画形象点拨:作者在描写父亲背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的方法。在描写外貌时,抓住父亲穿着简陋与肥胖的典型特征,在动作描写中也集中体现出攀月台不易的形象。作者这种抓住典型特征做简要勾画来表现出人物形象的方法叫白描手法。引导:在你的印象中,是否也有人给你留下过如此感动的回忆呢?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场景,具体到对方做了什么动作,他(她)是什么形象,或说了什么话,将这些记录下来,记住要表现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课堂小结:以“背影”为线索勾连情节,把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情表现得十分感人,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篇金光璀璨的不朽华章。三、布置作业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语:按照田字格规范抄写,注意笔顺。2.预习下一课时内容。3.步入青春,我们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走进花季,我们还曾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______,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段话。第2课时(执教时间:)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在上一课时,我们仔细分析了朱自清先生刻画的“背影”形象,这个形象如此令人感动。然而细心的同学恐怕已经明显地感受到朱先生的情感在文中有着极大的变化,而父亲对孩子的感情也未必就是爬月台买橘子那样简单,这节课,就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走进本文的情感世界。目标导学一:赏析语言,体会“父亲"的关爱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在文中是一以贯之的。请你在文中找到那些令你无比感动的瞬间,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示例:1.父亲对儿子说的话令人感动。(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明确: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家境困难,身心最艰难的便是父亲,而父亲却依然坚强并回过头来安慰“我”,这在表现父亲坚强的同时也表现了对“我"的关怀。(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明确: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周到。2.细节部分令人感动。(1)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明确:父亲因为事忙,因此不打算送“我”,且已经托人照顾“我”,但终究还是不放心而送了“我”。这其中经过了父亲“再三嘱咐"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的犹豫反复心理,可见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儿子。(2)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明确:这一段描写看似没什么,但是联系“我”的“紫毛大衣"来看,却十分感人,父亲因家境困难只能穿着简陋,却让儿子穿着紫毛大衣去求学。这对比中见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目标导学二:把握“我”的情感变化探究: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的内容,并分析其中的变化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明确:文中写到四次流泪,鲜明地凸显了“我”对父亲的态度。第一次是“我"回家奔丧,到家后因目睹家境颓败而伤心,表现出“我”对父亲的心疼;第二次是在离别的车站,目睹父亲老态的背影,心生感动;第三次是看着父亲下车离开的背影,饱含着感动和不舍;第四次是父亲来信,“我"回忆背影,内心充满愧疚以及对父亲的挂念。从其他内容上看,“我”对父亲的情感很深厚,但不曾表现出来,且在前文中表现得略有些不耐烦。比如看到父亲进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朱自清与父亲浦口分别那一年20岁,是一个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青年学生,并且在文坛崭露头角,正是青春得志之时,对行事方式与思想都与自己相差了一个时代的父亲,自然有种种不解和不满。写《背影》那一年他28岁,是清华大学教师,涉世渐深,又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社会变动,对父亲多了一份理解和体谅。所以文中作者对父爱的感受和对父亲的理解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作者一再运用反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出强烈的后悔和自责。最后一段的延伸与补充,不仅照应第一段的内容,更是表明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思念,父子间曾有的隔阂消融,父子之情有了进一步的升华。目标导学三:品味本文朴实典雅的语言探究:有人说,本文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匀净而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语言朴素:本文并未用华丽的修饰词,而是如口语一般。在描写的过程中,又善用白描手法,简洁而表现力强,这更加体现了本文用语的朴素平实。典雅:文中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赋闲”“勾留”,这类词语保留了文言的概括力与典雅内蕴,穿插在文中,使全文有典雅的感觉。匀净细腻:本文短短一千多字,将一个“背影”刻画得如此生动,在省略内容上,下了大功夫,写则写与“背影"相关的内容,与“背影”无联系的内容全然不写,使全文用语显得匀净。而在表现“背影"的过程中,又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使得文章整体的叙述描写给人细腻之感。目标导学四:学文识类,探究写人记事散文基本特点探究:文章通过回忆车站送别这件事刻画了一个“背影”形象,体现了父子情深,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结合本文说说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特点。明确:(1)写人记事散文通常记叙一件事或多件事表达某个主题,突出某个人物形象。如本文则通过车站送别突出父子情深的主题,突出了父亲的形象。(2)记一件事时要记录典型事件、代表性事件,要为主题服务。如本文在记事时,着重选用车站送别事件,重点突出送别时的背影而取得了成功。课堂小结: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文章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简洁明丽、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背影》的语言还有文白夹杂的特点。例如不说“失业”,而说“赋闲”,最后一节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表达了家庭、父亲的困境和苍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二、布置作业1.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和《同步练习册》第14课。2.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写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下节课分享。第3课时(执教时间:)1.练习讲解:《能力培养与测试》第14课2.练习讲解:《同步练习册》第14课
板书设计背影
教学反思
三级签批教研组签批教研室签批校长签批
乔拉克铁热克镇寄宿制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___科目:语文
备课组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张龙主备时间2021.10.12
执教人执教班级研备时间
课题15.白杨礼赞课时数3课时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3.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难点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点拨法、检测法、小组讨论法、小组展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执教人复备)
第1课时(执教时间:)一、新课导入在我国北方有这样一种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这种树就叫白杨树。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作家茅盾以高度的敬意赞美了白杨树。他为什么要赞美普通但不平凡的白杨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白杨礼赞》。二、资料助读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处女作有《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本文写于1941年3月,此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三、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ɡ)大毡子(zhān)主宰(zǎi)倦怠(dài)楠木(nán)旁逸斜出(yì)2.生词注解主宰:支配。虬枝: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秀颀:美而高。颀,高。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伟岸:魁梧;高大。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dǐ),磨刀石。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四、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扬之情。2.请你找出文中直接赞扬白杨树的语句。第1自然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自然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自然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自然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力求上进的精神。第9自然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二)深层理解1.自主学习,讨论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找出有关语句。不是;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2.让学生读第7自然段中的四个反问句,思考这四个反问句揭示了白杨树怎样的象征意义。这里连用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深化,含蓄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只是树。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步由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课堂小结:第一课时要让认真读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找到散文的线索,初步理解象征的写作方法在本文的运用。五、布置作业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语:按照田字格规范抄写,注意笔顺。2.预习下一课时内容第2课时(执教时间:)一、新课导入白杨树确实是不平凡的,它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这节课深入学习课文。二、合作学习——交流与展示(一)品味文章1.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本文名为“白杨礼赞”,但作者却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写黄土高原,这部分内容是否多余?不多余,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2.白杨树外部形态不平凡学生读第5段思考问题。(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分别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泛出淡青色”。(2)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3.白杨树内在气质不平凡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将“它没有……好女子”去掉,并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读一读。比较表达效果。“它没有……好女子"这部分欲扬先抑,更能突出白杨树的“内外兼美”。四个反问句构成了排比句,感情充沛,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扬之情。4.正因为白杨树极普通又不平凡,正因为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所以,作者要大声礼赞白杨树。齐读课文第8、9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为什么要写到“楠木"?楠木的“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白杨树“立足民众”却又“不平凡"的精神,深化了主题。(二)走进写法作者为了表现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本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内涵的象征物。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先充分描绘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及不平凡的内在气质、精神风貌,再通过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与白杨树极其相似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北方军民,从而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揭示文章主题。课堂小结:询问课前疑问是否解决。今天,老师也受茅盾先生启发,想送给同学们四个“难道”:难道白杨树是一种平凡的树吗?(品悟不平凡之树)难道西北抗日军民不平凡的精神与意志不足以震撼你吗?(礼赞不平凡之人及其精神意志)难道这篇文章的表现手法很平凡吗?(象征)难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没有一点不平凡的收获吗?最后,老师希望你们如小白杨茁壮成长,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人生的西北风!三、布置作业1.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和《同步练习册》第15课2.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3、字数不少于300字。第3课时(执教时间:)1.练习讲解:《能力培养与测试》第15课2.练习讲解:《同步练习册》第15课
板书设计白杨礼赞白杨树不平凡,(线索)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品格(象征)北方广大的劳动人民、士兵以及坚韧的革命精神
教学反思
三级签批教研组签批教研室签批校长签批
乔拉克铁热克镇寄宿制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___科目:语文
备课组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张龙主备时间2021.10.13
执教人执教班级研备时间
课题16.散文两篇课时数3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2.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2.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资料助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执教人复备)
第1课时(执教时间:)一、导入新课生命,总是令人深思。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文章观点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明确:(1)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2)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明确: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探究: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或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理解:结合后文小草生长的事例可知,生命是“流动"着的,这个流动即小草随着寒暑易节的变化有生灭的现象,但它总能长出草,新生的草芽总能破土而出,说明生命的现象一直存在。(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理解:结合后文形象的比喻可知,生命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的,一根草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只虫子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个人也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他们作为个体都会出生与死去。但是,老的个体生命逝去,总有新的生命诞生,因此从整个宏观的生命历程来看,生命是向前奔流不息的,是永久的。(3)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理解:“凋谢”指个体生命的凋谢,“不朽"是生命整体的不朽,生命的前进方式是令人惊叹的,同时,正有了个体的凋谢,才成就了生命整体的不朽。目标导学二:探究文本,学习本文行文思路探究:本文只有五个自然段,这五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请同学们分小组简要探究分析。内容:第一段:写“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突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第二段:写人不应为生命的短暂与逝去感到悲观,并以小草与牛犊为例,说明我们要关注生命本身的神奇,关注生命的不朽。第三段:用形象的比喻将整体的生命比作不懂疲倦的旅客,用它的暂居状态比喻个体生命,由此来说明个体生命易逝与整体生命不朽的关系。第四段:作者从说理回到现实生活,批判暴君的杀人,同时赞叹生命的永久。第五段:以哲理性的语句结束全文,使人印象深刻。联系: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一开始并未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反而突出写个体生命的有限,并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然而第二段却忽然转折,将我们带入永久生命的美好视野,完美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同时,作者为了表达其观点,先是将抽象的理论以比喻修辞呈现,而后又以现实生活现象呈现,同时又将其寄寓于哲理性语句中去。构思十分巧妙。目标导学三:思考生命,感悟人生思考:整体的生命是永久的,个体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的这种奇妙状态?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有限的个体生命?明确:因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去做对整个人生有价值的事,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梦想而努力。学生的当务之急,是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技能,为未来人生梦想的实现奠定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切努力都有其意义,因为生命的整体是永久的。课堂小结:《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全文条理清晰,章法井然。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三、布置作业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语:按照田字格规范抄写,注意笔顺。2.预习下一课时内容。3.写一篇小短文,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第2课时(执教时间:)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前一课时我们在学习生命具有永久性的特点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个体性特征。是的,生命如此短暂,正如前文的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也许我们该做点什么,换句话说,也许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我们为什么活着?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阐释的。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结构1.作者在标题中抛出自己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他在文中是如何回答该问题的?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2.请简要概括文章五个自然段的内容,并说说本文的结构思路。内容:第一段:回答标题所设下的问题,“我"活着的理由有三个,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第二段:具体阐释追求爱情可以给人带来喜悦,可以使人摆脱孤寂,可以让人领略到美好境界。第三段:讲述知识能增加人们对自然、科学、人类自身的了解,满足人类求知欲,给人带来无限乐趣。第四段:写人类的痛苦促使着“我”不断努力,以期减少这痛苦,但“我"依然痴心不改,要为此奋斗。第五段: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认为如此活着是有意义的。结构: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采用直接说理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目标导学三:理解课文,把握内涵1.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2.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你能说说知识给你带来了什么吗?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事实上,我们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在对世界的好奇心驱使下的创造,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解开世界之谜的快乐,还有思考过程本身的快乐。目标导学四:认识哲理性散文探究:本课的题目为《散文二篇》,但从内容上来看,作者都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更像是议论文。然而,又不像议论文,因为我们没法从论点论证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也就是说,这两篇被定义为散文的文章既具有散文的某些特征,也具有议论文的某些特征,并在议论中阐释着深刻的哲理,我们不妨将名字综合起来,称它为哲理性散文(或议论性散文)。请同学们结合对这两篇散文的认识与解读,说说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具备哪些特征。明确:(1)从两篇文章都能通过分析具体的结构与层次把握文章观点来看,议论性散文应具有议论文的观点明确、结构清晰的特点,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作家关于生活话题的文章,相信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一定有很好的启示和帮助,让我们正确认识生活,认真对待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三、布置作业1.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和《同步练习册》第16课2.以“我们应当怎么活着"为主题,师生共同探讨这一重大的人生问题,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深入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提示:可以用一句简要的话或名人名言来概括,也可以用一两句歌词来表达)。第3课时(执教时间:)1.练习讲解:《能力培养与测试》第16课2.练习讲解:《同步练习册》第16课
板书设计永久的生命一、个体生命易逝(先抑)整体生命永久生命自身神奇(后扬)二、生命是奇迹,礼赞生命人生态度积极乐观我为什么而活着爱情解除孤寂、爱的结合见到仙境的缩影(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知道星辰为何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社会)(同情)苦难痛苦的呼号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教学反思
三级签批教研组签批教研室签批校长签批
乔拉克铁热克镇寄宿制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___科目:语文
备课组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张龙主备时间2021.10.14
执教人执教班级研备时间
课题17.昆明的雨课时数3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3.把握课文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2.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2.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执教人复备)
第1课时(执教时间:)一、导入新课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今天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二、资料助读有关昆明: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之一。昆明市为山原地貌,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溶洞和溶岩地貌,溶岩盆地有石林坝子。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278天,气候宜人。三、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鲜腴(yú)篱笆(líbɑ)鸡土从(zōng)缅桂花(miǎn)绿釉(yòu)密匝匝(zā)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4.学生自由练读。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思考:作者笔下的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请圈画出关键词句。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的雨的怀念。昆明的雨季长,明亮、丰满,舒适,充满绿意。7.作者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的内容?试加以概括。(学生讨论)教师明确:雨中的景,雨中的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及雨中的昆明人。四、理清文章脉络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由画导入,昆明雨的特点,昆明雨中的景和人,对昆明雨的想念。课堂小结:散文《昆明的雨》是汪曾祺老先生回忆第二故乡(昆明)往事的散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文章含蓄空灵,意境优美淡远。从小处着墨,展现了一副副充满诗意的图画,让我们在昆明的雨季中感受到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愫。五、布置作业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语:按照田字格规范抄写,注意笔顺。2.预习下一课时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课时(执教时间:)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教师板书课题。二、复习课文内容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学生结合第1课时回答。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1)指名读文章。(2)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明确:第2段和第11段,作者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第2段,内容点明了文章中心,表达了笼罩全文的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结构:这句独立成段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第11段,内容: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照应第2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2.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教师明确:通过分析“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宾语重音,挖掘文章的深意:——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3.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小组交流后明确:①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四、品读课文,赏语言美小组合作试着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课堂小结:汪曾祺把对昆明的想念,用雨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意象传达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带出了昆明的景、物、事、人,形散神聚,书写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它对昆明生活的热爱与怀念之情。五、布置作业1.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和《同步练习册》第17课。2.我们在这个城市生活这么多年,有着的浓浓情怀,那么,我们也给生活的地方写一段文字。描写“家乡——新疆的草原"的片断。(300字左右)。第3课时(执教时间:)1.练习讲解:《能力培养与测试》第17课2.练习讲解:《同步练习册》第17课
板书设计昆明的雨雨的特点雨中景物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雨中的乡愁思念、喜爱昆明的雨长————想念————口语不气闷————喜爱————自然明亮————感激————平淡丰满————赞美————清新使人动情————浓绿(民风、人情、生活)(动乱年代少有的宁静与恬然)
教学反思
三级签批教研组签批教研室签批校长签批
乔拉克铁热克镇寄宿制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___科目:语文
备课组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张龙主备时间2021.10.15
执教人执教班级研备时间
课题写作:语言要连贯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语言连贯,了解做到语言连贯的基本方法。2.学习在作文中使用连贯的语言,培养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3.进行写作实践,在写作中训练逻辑思维。
教学重点1.了解语言连贯,了解做到语言连贯的基本方法。2.学习在作文中使用连贯的语言,培养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习在作文中使用连贯的语言,培养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练习、点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执教人复备)
第1课时(执教时间:)一、导入新课1.读一读下面的语段,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像慈母拍着将要睡去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2.指名汇报。3.导言:同学们,语言表达不仅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必要手段,更是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完美体现。谁也不愿意和一个说话颠三倒四、东拉西扯的人聊天,正如老师们也不愿意看一篇语言前后不一致、逻辑混乱的文章一样。这时,语言的连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概念,整体感知1.什么是语言连贯?语言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联系要紧密,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连贯的语言是写作的基础。连贯题对思维条理性、语言连贯性、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的要求都很高,是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重点。它和语言的简明、得体一样,是语言的基本要求,在语文中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乃至写作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2.怎样做到语言连贯?(1)要做到语言连贯,首先应该保持话题统一。(2)围绕一个话题的各个句子,还应该有合理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子间存在的内在关系。(3)语言连贯还应该注意句子的衔接过渡。(4)语境要和谐一致。目标导学二:把握方法,深入理解语言连贯要注意哪些细节呢?(1)抓“三序”。第一,抓时间顺序。记叙游踪和事件、操作顺序的段落,句子往往按内容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时间顺序往往成为我们调整句子顺序的依据之一。第二,抓空间顺序和方位顺序。在说明事物结构、活动地点等内容时,常用到空间或方位顺序,这也是我们调整句序的依据之一。第三,抓逻辑顺序。这主要表现在议论和事理说明性段落中。逻辑顺序比较复杂,常见的有总说和分说,这样可以先确定总说句的位置;由现象到本质;具体到一般;主要到次要;由轻到重;由因到果;认识事物的规律;此外还有递进、转折、条件、假设等。(2)抓代词。我们在表述意思时,前面出现了某个内容的句子,到了后面又需要出现了;出现了又显得重复,只有省略;省略了又显得句子不连贯,于是用代词代替需要重复出现的内容,既避免了重复,又避免了句子不连贯。(3)抓问句。一般问句往往起引出话题的作用;反问句,又往往承前发问,引人思索;设问句有问就有答。根据问句的这一特点可以确定某些句子的顺序。(4)抓呼应的词句。一段话,往往上句说了某个内容,下句还要用词句提到该内容,承接上句表述,使内容清楚完整,因此,在确定句子顺序时,可以把句中呼应的词语作为依据。(5)抓句式特点。主动句、被动句、把字句、对偶句、排比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等,是句式结构上的依据;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反问句是句子语气上的依据。这两方面往往也是句子衔接连贯的两种方式。目标导学三:实战演练,生成能力1.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挖掘立意:(1)选取某一个节日,力求新颖,使本文能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2)关于节日的叙说,可以选择不同的立意。我们可以用记叙文的形式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某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发生的有趣的故事,从微观层面细细描述。(3)也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将某一个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从宏观层面追溯千年历史。2.佳作欣赏节日在一阵阵爆竹声中,一阵阵欢歌笑语中,我们终于迎来了春节!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我们最高兴的日子。家家张灯结彩,街面上修饰一新,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爸爸妈妈也早早地把家里布置一新,置办了年货,我幸福地眨着眼睛,穿着新衣服在大衣柜镜子前照来照去,真是美极了!大年三十,爸爸领着我把鲜红的对联贴在院门上,那喜庆的金字映衬得我家满院都生辉了。最温馨的是除夕晚上,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香气四溢的年夜饭,看着异彩纷呈的春晚节目……心中感到是那样的温暖。吃完年夜饭,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出去放烟花。哥哥打开打火机,点燃了导火线。只听“啪啪啪”几声,一条火龙直冲云霄,一朵朵美丽的“菊花"开放了。它们五彩缤纷,一会儿变红、变黄;一会儿变绿、变青;一会儿变蓝、变紫。一朵朵烟花有的像银蛇飞舞,有的如金光四溅,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如孔雀开屏……真是美丽极了。这时,姐姐又拿起一个“大花炮”,平放在地面上,用打火机点燃。“轰"的一声,它也飞向深蓝的夜空。它时而像一朵娇艳的红牡丹,时而如一朵美丽的大黄菊,时而似一朵动人的紫罗兰。大年初一上午,亲戚朋友们都赶来拜年了。大家相互问候,热闹非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爷大娘还给我压岁钱了呢!中午时分,亲戚朋友们欢聚一堂,大家平时难得见上一面,和他们在一起吃饭真是高兴极了!餐桌上摆满各色美食,鸡、鸭、鱼、肉丰盛极了,还有我最爱吃的鱼香肉丝呢!大家举杯同庆,喜悦挂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都提议拍张合影留作纪念,爸爸拿起照相机拍照,大家立刻欢笑起来,大声喊道:“茄子!”镜头里映出一张张充满笑容的脸庞……晚上,在美丽的月光下,我和姐姐们一起点燃了手中的烟花,顿时就喷出了美丽的火花,漂亮极了!看着这美丽的景色,听着一阵阵火花声,别提有多开心了!崭新的一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从现在起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增加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低压实操考试问答题目及答案
- 铁匠考试题及答案
- 天津网约车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高级钳工基本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级财务会计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 中国外汇交易管理办法
- 课程审核制度管理办法
- 化纤绿色制造技术-洞察及研究
- 上海疫情应急管理办法
- 儿童玩具偏好分析-洞察及研究
- 胰腺癌的超声内镜表现
- 书法宣传课件
- 审核评估线上评估专家联络员培训
- 初一新生安全教育第一课
- 2025年高考真题-化学(湖南卷) 含答案
- 学堂在线 唐宋词鉴赏 期末考试答案
- 立德树人教育宣讲课件
- 酒店销售技巧及话术培训
-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参考答案
- 2025-2030中国水上自动驾驶系统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动态预测报告
- 幼儿教育中的传统文化融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