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时优化练习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时优化练习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时优化练习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时优化练习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时优化练习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时优化练习1.它被称为“地球上的红飘带”,是避开蒋介石魔爪的一次险象环生的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它是()A.秋收起义 B.三湾改编 C.井冈山会师 D.红军长征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流入东南沿海市场B.1919年北洋政府拒绝在凡尔赛和约签字C.孙中山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D.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3.为了让长征故事焕发时代活力,四川正在以“国家”之名建公园。下列地点中,可以入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规划的是()A.瑞金、吴起镇B.遵义、皎平渡C.安顺场、泸定桥D.大雪山、会宁4.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这肯定了中国共产党()A.实事求是的精神B.艰苦奋斗的作风C.全面抗战的路线D.统一战线的政策5.如下图所示,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28年奋斗的足迹已遍布大半个中国。以下可用作④处中国共产党“奋斗足迹”关键词的是()A.开天辟地,党的成立 B.武装起义,建立军队C.历史转折,走向成熟 D.战略转移,开始长征6.1934年10月,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犹如一条红色“铁流”,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25000里。体现了红军战士()A.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C.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铁人精神”7.下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局部,图中遵义城以西的红军进军路线,对长征的重要影响是()A.冲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B.强渡乌江,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C.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D.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8.对下文解读最准确的是()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懂吗?保存了树身和树根!——金冲及《周恩来传(1898-1949)》A.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B.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红军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D.长征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9.有学者认为,在历时两年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该学者意在说明长征()A.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 B.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0.这次军事行动,部队从东南的群山之间到达西北的黄土高原,走了一个大写的“L”,“向沿途的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这次军事行动()A.标志着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B.把中国革命的重心转移到了农村地区C.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11.“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材料体现了红军的()A.红船精神 B.长征精神 C.抗战精神 D.延安精神12.一些国际著名记者、作家认为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巡回宣传”“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其历史意义”“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这一历史事件()①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基干力量③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④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2023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2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回顾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些人原来就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为了正式组织共产党,约定到上海来开会的。7月底大会开幕了,到会的一共有l3人。7月30日晚被租界巡捕发现后,被迫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材料二:江西民谣:“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材料三: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及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德来会毛泽东”发生在什么地方?中国共产党在此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哪一正确革命道路的探索?(3)根据材料三判断,“战略战役”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在“战略转移”中召开了挽救中国革命的哪一会议?该“战略转移”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4)回首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4.长征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材料二: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话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习近平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三: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鼓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习近平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材料一中红军为什么要“远征”?“远征”的最终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①__________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②__________跳出敌人重重的包围③__________三大主力会师地点④__________(3)材料三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请你以“弘扬长征精神,从我做起”为题,写几句话。(要求:简要写出长征过程中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表现出了哪些长征精神,作为中学生,你应该怎样弘扬这种长征精神。语句通顺,50字以上)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2.答案:D3.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征过程中在四川的有安顺场和泸定桥,C项正确;瑞金在江西,吴起镇在陕西省,排除A项;遵义在贵州,皎平渡在云南与四川之间,排除B项;长征途中的大雪山也被称为夹金山,位于丝绸,但是会宁在甘肃,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A5.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④发生在遵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项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故“开天辟地,党的成立”与①上海有关,排除A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军队的开端,故“武装起义,建立军队”与②南昌有关,排除B页;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故“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与③瑞金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34年10月,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翻过雪山,行程约25000里”等信息可知,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多种困难,但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将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置于最高地位,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体现了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A项正确;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主要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不是建党精神,建党是在1921年,排除C项;“铁人精神”与20世纪五六十年石油工人王进喜相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7.答案:D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述的是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虽然红军在长征中损失惨重,但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D正确。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时间不符,且与长征无关,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遵义会议,排除B项;“红军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与题干“保存了树身和树根”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历时两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可知,材料的核心意思是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革命形势好转,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故D项正确。故选:D。10.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向沿途的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可得出,反映是红军长征,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D项正确;南昌起义标志着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排除A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把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地区,排除B项;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可知,材料体现了雪山严寒,山高险峻,风雨雪交加,气候环境恶劣,红军战士衣着单薄,且急缺粮食给养,忍饥挨饿,他们靠的是坚强的革命意志力和团结互助、同克艰难的革命信念,共同努力克服了艰难。材料体现了红军的长征精神,B项正确;1921年7月,浙江嘉兴的一条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创建历程,也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泉“红船精神”,排除A项;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排除C项;延安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因其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所以叫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本质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国近代时期。据材料“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巡回宣传“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其历史意义”……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可以判断该历史事件是1934一1936年的红军长征,根据所学知识,考查的是长征的意义,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①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①不符合史实,排除带①的项,排除A、B项;红军长征是国共矛盾尖锐下进行的,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影响不大,③不符合材料,排除带③的项,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1)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3)长征遵义会议会宁会师。(4)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解析:(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敌人的破坏,会议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1928年4月,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3)电“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可知,材料三中“战略转移”指的是长征。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4)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可以看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14.答案:(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取得了胜利。(2)①遵义会议,②四渡赤水,(佯攻贵阳)③渡过金沙江,(甘肃)会宁。(3)范例:红军长征过程中,一次次冲破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体现了红军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为中学生,要弘扬长征精神,努力学习,踏上新征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红军的“远征”指的是红军长征;由于红军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