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纲要TOC\o"1-2"\h\u11810第1章总则 453521.1背景与意义 4128381.2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44328第2章三农发展趋势分析 439962.1三农发展现状 4182432.2三农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140672.3三农发展机遇与趋势 520005第3章产业扶贫目标与布局 559483.1扶贫目标 529823.1.1总体目标 531483.1.2具体目标 6189083.2产业布局与规划 618113.2.1农业产业发展 641963.2.2非农产业发展 624343.2.3产业融合 659263.2.4产业扶贫项目布局 66831第4章特色产业发展 711324.1农产品加工业 7156444.1.1发展定位 7308524.1.2发展重点 7844.1.3保障措施 7152274.2乡村旅游业 7205294.2.1发展定位 7178514.2.2发展重点 7306014.2.3保障措施 8252324.3现代农业 8146144.3.1发展定位 8255704.3.2发展重点 8145504.3.3保障措施 822689第5章扶贫政策与措施 83145.1政策支持体系 89535.1.1完善顶层设计 827655.1.2制定地方政策 8326525.1.3强化政策协同 887815.2财政支持政策 867165.2.1加大财政投入 9103115.2.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964805.2.3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9160405.3金融支持政策 9182965.3.1增加金融资源配置 9235365.3.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914055.3.3加强政策性金融支持 9145695.3.4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980945.3.5加强金融监管 929958第6章技术支持与人才培育 9294176.1技术支持体系 9283816.1.1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整合农业科研、教学、推广资源,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技术普及率。 926466.1.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展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10310696.1.3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10229496.2人才培育与引进 1070766.2.1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培训、实践锻炼、选拔任用等方式,提高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0113496.2.2引导和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发展。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村产业扶贫工作。 10145036.2.3加强农业人才交流与合作。推进农业人才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农业人才的整体水平。 10207836.3农民教育培训 1094876.3.1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覆盖城乡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 1038906.3.2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实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1094586.3.3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058656.3.4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农民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新型农民。 1022605第7章扶贫项目管理与评估 10316057.1项目策划与申报 1052347.1.1项目定位与目标 10227307.1.2项目策划 10229837.1.3项目申报 11145787.2项目实施与监管 11206097.2.1项目实施 1162287.2.2项目监管 11195287.2.3风险防范与应对 11105817.3项目评估与反馈 1156047.3.1项目评估 11147907.3.2评估结果运用 11295377.3.3反馈与改进 11289257.3.4持续跟踪与优化 1127216第8章社会力量参与与协作 1150108.1社会组织参与 12217728.1.1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规划。鼓励社会组织,特别是专业性强、信誉度高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自身专长和优势,参与到农村地区产业扶贫工作中来。 1287188.1.2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合作、服务购买等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为农村地区产业扶贫提供支持。 12274368.1.3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指导和培训。提高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的能力,保证其在扶贫项目实施中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1246258.2企业参与与协作 1278238.2.1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产业扶贫。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战略,投资农村地区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1276178.2.2推动企业协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发农村市场,提高产业扶贫的效益。 12311298.2.3支持企业参与扶贫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投资建设产业园区,为贫困地区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12172708.3基层组织与群众参与 12206438.3.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村组织、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组织群众参与产业扶贫工作,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1281918.3.2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政策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思想观念,积极参与产业扶贫。 12265448.3.3创新群众参与方式。鼓励贫困地区群众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12245778.3.4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保证贫困地区群众在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实施、监管等环节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1230422第9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2105439.1生态环境保护 1228269.1.1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288219.1.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3282069.1.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3149249.2可持续发展策略 13226629.2.1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1312279.2.2资源利用与节约 13325279.2.3绿色产业发展 1359469.3生态补偿机制 13279749.3.1生态补偿政策制定 13136089.3.2生态补偿资金筹措与管理 13200629.3.3生态补偿实施与监督 138589.3.4生态补偿效果评估与调整 1310491第10章组织保障与实施机制 142228510.1组织领导与协调 142711110.2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 141135610.3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 141571510.4规划修订与动态调整 14第1章总则1.1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农村地区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纲要旨在系统布局农村地区产业扶贫工作,为我国农村地区产业扶贫提供指导和依据。1.2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本规划纲要遵循以下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体布局,坚决贯彻的十九大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以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为载体,助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推进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基本原则如下:(1)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提高产业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坚持引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引导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产业扶贫,构建多元化扶贫格局。(3)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扶贫项目的经济效益,保证贫困群众稳定增收。(4)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推进。注重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5)坚持精准施策,动态调整。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及时调整产业扶贫措施,保证扶贫工作精准、高效。(6)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第2章三农发展趋势分析2.1三农发展现状我国农村地区在粮食生产、农民收入、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农业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2三农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低。(2)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渠道有限。(3)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4)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较大缺口,制约了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5)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2.3三农发展机遇与趋势(1)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持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政策保障。(2)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3)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政策举措,将为农村地区产业发展释放更多活力。(4)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5)农业产业链延长。农业产业链向产后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延伸,农业多功能性不断拓展,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途径。(6)绿色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加强,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得到推广,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第3章产业扶贫目标与布局3.1扶贫目标3.1.1总体目标围绕提升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在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保证到规划期末,贫困地区农村产业扶贫成果显著,基本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3.1.2具体目标(1)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通过产业扶贫,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证贫困人口收入稳定增长。(2)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3)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实现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4)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3.2产业布局与规划3.2.1农业产业发展(1)种植业。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粮食、经济作物种植,提高农民收入。(2)畜牧业。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发展草食畜牧业,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增加农民收入。(3)特色农业。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如中药材、特色水果、茶叶等,提高产品附加值。3.2.2非农产业发展(1)农产品加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2)乡村旅游业。发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农民收入。(3)商贸物流业。完善贫困地区商贸物流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降低物流成本。3.2.3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加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建设,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3.2.4产业扶贫项目布局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合理布局产业扶贫项目,保证项目覆盖所有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产业扶贫政策精准滴灌。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第4章特色产业发展4.1农产品加工业4.1.1发展定位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4.1.2发展重点(1)粮食加工:以优质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原料,发展粮食深加工,提高粮食利用率。(2)特色农产品加工:以当地特色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为基础,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加工产品。(3)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4.1.3保障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业。(2)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产业技术水平。(3)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知名品牌。4.2乡村旅游业4.2.1发展定位依托农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4.2.2发展重点(1)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挖掘乡村特色,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2)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3)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广,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4.2.3保障措施(1)加强乡村旅游规划,保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3)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4.3现代农业4.3.1发展定位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3.2发展重点(1)高效种植业: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节水等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效益。(2)设施农业:发展设施蔬菜、水果、花卉等产业,提高农业产值。(3)绿色农业:加大绿色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4.3.3保障措施(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3)加大农业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第5章扶贫政策与措施5.1政策支持体系5.1.1完善顶层设计围绕农村地区产业扶贫,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明确产业扶贫的目标、任务和路径。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证政策体系完整、协调、可持续。5.1.2制定地方政策各级地方要根据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保证政策落地生根。5.1.3强化政策协同加强各部门间的政策协同,形成工作合力,保证政策效果最大化。重点推动产业、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5.2财政支持政策5.2.1加大财政投入合理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扶贫资金精准、高效使用。5.2.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5.2.3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给予税收减免、退税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5.3金融支持政策5.3.1增加金融资源配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贫困地区信贷投放,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题。5.3.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针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便捷性。5.3.3加强政策性金融支持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的金融支持。5.3.4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积极性。5.3.5加强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监管,保证金融支持政策合规、安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第6章技术支持与人才培育6.1技术支持体系6.1.1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整合农业科研、教学、推广资源,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技术普及率。6.1.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展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6.1.3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6.2人才培育与引进6.2.1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培训、实践锻炼、选拔任用等方式,提高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6.2.2引导和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发展。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村产业扶贫工作。6.2.3加强农业人才交流与合作。推进农业人才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农业人才的整体水平。6.3农民教育培训6.3.1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覆盖城乡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6.3.2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实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6.3.3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6.3.4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农民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新型农民。第7章扶贫项目管理与评估7.1项目策划与申报7.1.1项目定位与目标本章节主要阐述农村地区产业扶贫项目的定位与目标。项目定位应紧密围绕提升农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能力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明确项目在区域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中的角色与功能。7.1.2项目策划根据项目定位与目标,结合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制定具体的项目策划方案。包括项目类型、建设内容、实施区域、投资估算、预期效益等。7.1.3项目申报规范项目申报流程,明确申报主体、申报条件、申报材料等。申报材料应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实施方案、投资预算、资金筹措方案等。7.2项目实施与监管7.2.1项目实施明确项目实施主体,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和投资预算进行施工,保证项目进度、质量和安全。7.2.2项目监管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保证项目按照既定目标、内容和进度推进。建立项目监管机制,包括项目进度报告、现场巡查、财务审计等。7.2.3风险防范与应对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加强风险监测,保证项目稳定、有序推进。7.3项目评估与反馈7.3.1项目评估项目实施结束后,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项目实施效果、投资效益、目标达成情况等。7.3.2评估结果运用根据项目评估结果,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分类,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项目策划与实施提供借鉴。7.3.3反馈与改进将项目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项目实施主体和相关部门,督促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同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完善产业扶贫政策,提高项目实施效果。7.3.4持续跟踪与优化对已完成的产业扶贫项目进行持续跟踪,关注项目效益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断优化项目管理与评估体系,为农村地区产业扶贫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第8章社会力量参与与协作8.1社会组织参与8.1.1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规划。鼓励社会组织,特别是专业性强、信誉度高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自身专长和优势,参与到农村地区产业扶贫工作中来。8.1.2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合作、服务购买等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为农村地区产业扶贫提供支持。8.1.3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指导和培训。提高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的能力,保证其在扶贫项目实施中的效果和可持续性。8.2企业参与与协作8.2.1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产业扶贫。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战略,投资农村地区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8.2.2推动企业协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发农村市场,提高产业扶贫的效益。8.2.3支持企业参与扶贫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投资建设产业园区,为贫困地区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当地产业发展。8.3基层组织与群众参与8.3.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村组织、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组织群众参与产业扶贫工作,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8.3.2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政策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思想观念,积极参与产业扶贫。8.3.3创新群众参与方式。鼓励贫困地区群众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发展红利。8.3.4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保证贫困地区群众在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实施、监管等环节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第9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9.1生态环境保护9.1.1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分析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9.1.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明确农村地区产业扶贫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保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9.1.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出具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广绿色生产方式等。9.2可持续发展策略9.2.1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实现产业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货检验管理办法
- 分包转包管理办法
- 切换规格管理办法
- 创会基金管理办法
- 创新研发管理办法
- 利润如何管理办法
- 制度库管理办法
- 医疗临床管理办法
- 商业策略课程中的游戏化教学模式探讨
- 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心理学的融合
- 变压器保护的整定计算
- 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
- 2022年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 2023年重庆北碚区童家溪镇招考聘用村(社区)专职网格员笔试题库含答案详解
- 《HSK标准教程2》第6课课件
- 中医确有专长综述范文(5篇)
-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大纲
- 专家论证高边坡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GA 1801.2-2022国家战略储备库反恐怖防范要求第2部分:通用仓库
- 羽毛球竞赛规则
- 事态升级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